高支模方案專家論證流程

字號:

    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需要設定明確的目標,并制定相應的方案來實現(xiàn)這些目標。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就是小編給大家講解介紹的相關方案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支模方案專家論證流程篇一
    課題前期工作扎實。
    課題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研究管理制度,并且在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基礎與分工、研究安排與預期成果、實驗設施與經費保障等方面保障了課題研究的實施,從宏觀上推動了課題研究工作的發(fā)展。課題組從課題提出的意義、核心概念界定、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課題研究目標、內容、方法和課題的創(chuàng)新點這幾方面對課題進行了嚴格的論證。課題立足于學校實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亟待解決,課題研究相當具有價值,而且目標明確,研究內容具體,計劃安排得當。前期的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教師的教學更加注重教材的深挖,對德育的滲透更加重視;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行為習慣改變了,學生的成績提高了等等也印證了這一課題的研究實施落到了實處。
    課題研究可持續(xù)性強。
    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通過文獻研究法、互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方式方法積累了大量的紙質、照片、音視頻資料,這些資料從最初調查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到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等研究成果真實地彰顯了有序、有效的課題具體實施過程。在研究成果上,后峪小學課題組初步探索出具有一定科學性、廣泛性、可操作性的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方法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師在計算機高級培訓、多媒體的實踐應用中的提高充分顯出這一策略的實踐應課題成果豐富,形式多樣,具有可推廣性,課題研究可持續(xù)性強。
    課題研究調整建議。
    一是豐富研究方法,注重調查研究,將校內研究與主題實踐相結合,加強家校共育,注重家長反饋意見,使課題研究得到深入。
    二是課題的研究成果最終應該服務于課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學生層面的佐證材料應再充分些,這樣才更具有說服力。
    高支模方案專家論證流程篇二
    課題開題論證意見專家論證組意見:大竹縣楊家鎮(zhèn)明德小學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狠抓教師繼續(xù)教育工作。
    為此,學校在大竹縣教育局及教育科研部門的全力支持下,從學校自身出發(fā),經過反復調研、論證,最終確立了研究課題。今天,由胡忠誠、羅恒等同志組成的專家組對該校課題《“明德”教育活動課程設計與應用》的設計方案進行了現(xiàn)場評估與論證。
    德育工作過于程式化、德育內容過于固定化、德育的教育形式過于單一化,以及學生的思想狀況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學校、家庭、社會德育教育不能形成合力,選擇了課題《“明德”教育活動課程設計與應用》這個課題。目的在于引導教師們積極探索出一套德育教育的活動形式及有效途徑,讓學生認同、踐行和彰顯美德,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具有較強的推廣價值。
    課題設計方案注意緊扣課題標準,做到了研究目標明確,內容詳實,結構完整,思路清晰,切合學校實際。課題研究的方法手段易于操作。整體上方案設計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
    建議:根據(jù)開題論證過程中專家組提出的意見進行細致修改,正確解決好課題研究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多了解國內同類課題的情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對課題名稱和設計方案仔細斟酌,在完善方案的基礎上抓緊時間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使課題得到有效落實。同時,希望在實施研究過程中嚴格按照上級科研部門和專家組的要求,求真務實,規(guī)范操作,持之以恒,順利達到預期目標。
    高支模方案專家論證流程篇三
    本篇論文以市政工程中施工方的‘成本管理為研究方向,在參考相關學術文獻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目前我國市政工程的現(xiàn)狀與問題的分析,提出運用掙值法進行成本管理的觀點,以新元大道市政工程為案例,體現(xiàn)了掙值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先進性,其選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論文首先闡述了研究背景及選題意義、國內外成本管理各方面的研究現(xiàn)狀;隨后對項目成本管理的相關理論基礎、市政工程成本的影響因素掙值法原理進行了闡述;然后研究分析了論文的案例新元大道市政工程的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而后運用掙值法對案例進行進行分析和研究,利用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確定了分析中的各項參數(shù),找出存在的問題偏差并制定糾偏措施;最后,針對施方的成本管理,提出了項目成本管理成功的保障措施。在研究過程中采用理論分析、案例分析、圖表法、比較法等方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既有定性研究分析,又有定量研究分析,研究方法較為科學。
    目前我國的建設工程成本管理方法還較為落后,類似掙值法這樣的先進管理方法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相關的學術研究也很少,因此,本篇論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
    論文觀點鮮明,論證清晰有力,論據(jù)充分,數(shù)據(jù)準確,資料詳實,文獻綜述豐富而規(guī)范。
    問題與不足
    本篇論文在數(shù)據(jù)收集上還有不足,沒能涵蓋市政工程中所有的分部分項工程,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入更多的數(shù)據(jù)資料。
    本篇論文在研究中未加入質量目標,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入并進行探討,更能充實研究效果。
    高支模方案專家論證流程篇四
    淺圓倉儲糧技術規(guī)程(試行)
    淺圓倉儲糧技術規(guī)程(試行)
    名稱: 淺圓倉儲糧技術規(guī)程(試行)
    ------------------類別: 儲糧技術政策法規(guī)
    ------------------發(fā)布單位: 國家糧食儲備局
    淺圓倉是指倉壁高度與內徑之比小于1.5的圓筒式地上糧倉。
    本規(guī)程規(guī)定了淺圓倉儲糧的基本要求,包括儲糧前的檢查、入倉糧食質量要求、糧食入倉操作要求、糧食儲藏管理以及糧食出倉等技術要求和處理原則。
    4.1 檢查倉壁、倉底:倉壁、倉底未干燥或受潮均不得裝糧。檢查倉頂防水及隔熱效果是否完好有效。
    4.2 檢查通風系統(tǒng):通風系統(tǒng)的設計及設備選擇應符合《中央直屬儲備糧庫淺圓倉設計暫行規(guī)定》,通風孔板安裝要牢固,風道應暢通。
    4.3 檢查糧情測控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應符合《中央直屬儲備糧庫糧情測控系統(tǒng)技術質量要求》,要在正式裝糧前進行空倉檢測調試,測溫電纜間距不大于5m,垂直方向點距1.5~3m,距離糧面、底部及倉壁各30cm左右處必須設點檢測。電纜安裝應牢固,糧食進倉沖擊不漂移,能承受糧食出倉產生的拉力,在糧食自出糧口出倉后,應能使其不妨礙清倉作業(yè)且不被損壞。4.4 檢查氣密性能:倉內所有通氣孔、門及進、出糧口等密封后,在500帕壓力下,半衰期不小于1分鐘。
    4.5 檢查磷化氫環(huán)流熏蒸系統(tǒng):按《磷化氫環(huán)流熏蒸技術規(guī)程(試行)》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4.6 新建淺圓倉初始裝糧應進行試裝糧壓倉試驗,進行沉降觀測。正式使用裝糧后2~3年內,應每隔3~6月進行一次沉降觀測。壓倉方法按《中央直屬儲備糧庫新倉初始裝糧壓倉的暫行規(guī)定》執(zhí)行。
    5.1 入倉糧食水分必須嚴格控制在當?shù)匕踩珒Σ厮址秶鷥取?BR>    5.2 糧食入倉前必須進行除雜清理,入倉糧食雜質含量應在0.5%以內。
    5.3 入倉儲備糧食的品質必須符合《糧油儲存品質判定規(guī)則(試行)》中“宜存”指標的規(guī)定。
    5.4 不同糧種、不同類型、不同品質的糧食要分倉儲存。5.5 同一淺圓倉分批次入糧時,各批次間的糧食溫度差應小于當時的露點溫差。若達到或超過露點溫差時,應及時采用機械通風,平衡糧溫。
    6.1 淺圓倉裝糧入倉時間宜在秋后至初春的低溫季節(jié)進行,使入倉糧食處于低溫狀態(tài)。6.2 糧食從進糧口入倉必須經過布料口(均分器),使糧食比較均勻地分散入倉,以減低糧食自動分級,還可使糧面易于平整。
    6.3 糧食入倉開始階段裝于底層約30cm的糧食以及入倉最后階段裝于頂部約30cm的糧食,在入倉前宜噴灑防護劑。噴灑方法可于糧食進入提升機或輸送帶時,用自動或半自動施藥器械噴灑防護劑乳劑或懸浮劑,宜用微膠囊緩釋型防護劑懸浮劑,不適宜用防護劑粉劑。糧食入倉一次裝不滿倉需間隔較長時間時,應于每次入倉糧食的頂層部分噴灑防護劑乳劑或懸浮劑。用藥量見附表。
    7.1 溫、濕度檢測及處理原則
    7.1.1 采用糧情測控系統(tǒng),設置定時巡檢糧溫時間,春、夏、秋季氣溫較高時,每1~2天巡檢一次;秋、冬、春季氣溫較低時,5~7天巡檢一次;除系統(tǒng)設置的檢測點外,必要時對糧溫敏感區(qū)隨機增設檢測點,不定時進行檢測(進倉巡檢)。如發(fā)現(xiàn)糧堆中部長期存在溫度高于周圍的“熱心”,或糧溫分層溫差過大等“結露”先兆,必須及時處理。7.1.2 新倉儲糧后的前3個月內,定時對倉內各檢測點的糧溫每天巡檢一次。
    7.2.1 取樣點:根據(jù)倉筒直徑和儲糧高度,參照測溫點設置,分層隨機取樣,每層扦取一份混合樣品。
    在離糧面和倉底各5~30cm處,分別在離向陽面?zhèn)}壁和向陰面?zhèn)}壁各5~30cm及中心點定點取樣(共6份樣品)。
    7.3.1 蟲糧檢查取樣點、檢查期限、害蟲密度計算方法及蟲糧處理原則除按原商業(yè)部《糧油儲藏技術規(guī)范(試行)》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外,還應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及糧溫變化情況,對糧堆中易發(fā)生蟲害的部位進行隨機抽樣檢查,及時掌握糧堆中害蟲的發(fā)生與變化情況。
    7.3.2 蟲糧除治原則:整倉發(fā)生害蟲,應采用ph3/co2環(huán)流熏蒸方法除治;糧面發(fā)生害蟲,可采用糧面alp熏蒸或噴灑防護劑除治;糧堆底層發(fā)生害蟲可在通風道內施入ph3熏蒸除治;糧堆內局部發(fā)生害蟲,可用單管或多管風機施入ph3/co2熏蒸除治。發(fā)現(xiàn)有ph3抗性害蟲,應采用其他熏蒸劑或防護劑進行除治。
    7.4.1 檢查:在春夏氣溫上升和秋冬氣溫下降季節(jié),由于糧溫、倉溫、氣溫的變異,糧溫倉溫相差大時,在糧堆表層及靠倉壁的部位較易引起“結露”,應經常入倉檢查(每周至少進倉檢查一次)。另外,根據(jù)糧情檢測系統(tǒng)對溫濕度檢測的結果,發(fā)現(xiàn)異常應立即進倉檢查。進倉檢查可采用糧食水分測定儀及簡易溫度巡測儀對易“結露”及異常部位隨機檢測糧食水分及糧堆溫度。必要時應取樣檢測霉菌菌落數(shù)。
    7.4.2 處理:及時通風處理或施用防霉劑抑制霉菌發(fā)生發(fā)展。機械通風技術見7.7;冷卻降溫處理方法見7.8。
    7.5 發(fā)熱糧的檢查與處理
    7.5.1 檢查:按照7.1規(guī)定,通過糧情檢測系統(tǒng)檢測的糧溫及進倉檢查糧堆的溫度,觀察是否有發(fā)熱跡象,如有發(fā)熱應及時查明原因。
    7.6.1 取樣點:參照糧食水分檢測的取樣點,分層扦取混合樣,同時對糧食品質最易變化的頂部及底層倉壁附近的糧食隨機各扦取一份樣品。
    7.6.2 檢測期限:分別在4月和10月各取樣檢測一次。7.6.3 檢測項目及結果判定:檢測項目同5.3,結果判定按《糧油儲存品質判定規(guī)則(試行)》執(zhí)行。對儲糧品質不符合“宜存”指標的糧食應及時出倉處理(加工、銷售等),防止儲糧品質陳化變劣。
    7.7 機械通風技術的應用及技術要點 7.7.1 糧食入倉后,利用冬季自然低溫進行機械通風,分階段將倉內糧食溫度逐步降低至最低溫度(北方地區(qū)一般可降至0℃左右,南方地區(qū)一般可降至5~10℃左右)。
    7.7.2 通風結束后,應做好倉底出糧口及各個通風口的密閉、隔熱工作。通風冷卻后的糧面應適時進行覆蓋密封。
    7.7.3 在春夏氣溫上升季節(jié),應利用倉頂風機進行通風,適時排除倉頂積熱,降低倉溫、糧溫差異。
    谷物冷卻機在淺圓倉儲糧的應用具有保質、保量、保鮮的顯著效果,是淺圓倉安全儲糧的技術保障措施之一,是淺圓倉低溫儲藏稻谷、糙米、玉米、大豆最有效的技術措施。淺圓倉儲糧在春夏季之交及夏秋季之交最宜采用谷物冷卻機通風降低糧溫,以保證儲糧安全。
    8.1 根據(jù)出糧口的數(shù)量,必須先從中心出糧口卸糧,待中心出糧口卸完糧后,再開啟一組對稱出糧口,調節(jié)控制兩個出糧口流量使對稱均勻出糧,防止輸送機阻塞。待一組出糧口卸完糧后,最后再開啟另一組出糧口,調節(jié)控制流量使對稱均勻出糧。嚴禁從其他出糧口先出糧,造成事故。
    自流卸糧時,嚴禁人員進入倉內!
    出糧口卸完糧后,由于糧食本身摩擦力使倉內仍留存約20~30%糧食,此時,應小心在清除靠倉門內的糧堆后打開倉門,使清倉機械進入倉內清除殘留糧食。
    注:由于不同糧食摩擦力不同、靜止角不同,存留在門后的糧堆高度不一,有可能無法全部打開倉門,因此應考慮在擋糧板上設置出糧口。8.2 清倉機械進入倉內作業(yè)時,應將測溫電纜提升懸掛或集并,注意不要損傷測溫電纜和通風孔板,注意防塵防爆以及廢氣污染。
    8.3 清倉機械清倉作業(yè)完成后,由人工將倉房清掃干凈。
    高支模方案專家論證流程篇五
    1、獲得國家級、?。ú浚┘壎纫陨峡萍?、社會科學成果獎;或者獲?。ú浚┘壢瓤萍肌⑸鐣茖W成果獎項目的前五名。
    2、在會計科研、會計改革、會計和推行應用現(xiàn)代會計管理方法或先進技術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在全省范圍得到推廣,經同行專家鑒定并經?。ú浚┘墭I(yè)務主管部門鑒定認可的主要貢獻者。
    3、1977年恢復高才考制度以前入校的在縣(含縣)以上企事業(yè)單位工作的大專畢業(yè)生累計從事本專業(yè)技術工作25年以上,擔任會計師職務滿5年,現(xiàn)任會計業(yè)務主管部門主要領導或大型總(副總)會計師、中型企業(yè)總會計師三年以上,工作業(yè)績突出;或被評為?。ú浚┘壱陨蠒嫻ぷ飨冗M個人。
    專著、論文
    1、正式出版過本專業(yè)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
    2、在國家級專業(yè)刑物、專業(yè)學會或國家級重大課題研討會上發(fā)表或入選論文1篇,并在省級專業(yè)學會年會、省重點課題研討會上發(fā)表或交流(評上等級)論文2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