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學習難度、強度、容量加大,學習負擔及壓力明顯加重,不能再依賴初中時期老師“填鴨式”的授課,“看管式”的自習,“命令式”的作業(yè),要逐步培養(yǎng)自己主動獲取知識、鞏固知識的能力,制定學習計劃,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今天高一頻道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希望以下內容可以幫助到您!
1.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
①三省為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完整的相權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強皇權。
2、發(fā)展(宋朝)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外設置
①中樞門下——負責行政
②樞密院——負責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戶部)——負責財政
3、三省六部制的廢除(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2.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商朝與青銅文化
商朝是我國歷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因文獻、甲骨卜辭和考古資料的多重印證成為信史。
內外服制的內容:“內服”是商王直接管轄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過方國首領間接管轄的畿外之地。
二重證據法:紙上之材料(文獻)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遺跡)互相印證。
司母戊鼎:青銅器的代表
商朝青銅器的特征:
1)主要是禮器;
2)是器主等級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3)被賦予了溝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權利的功能。
甲骨文:
1)是我國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比較成熟的漢字;
2)商人在甲骨上用來記載占卜情況的古文字;
3)已經具備了漢字構成和使用的“六書”規(guī)律,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古文字;
4)真實地記載了商朝社會各個領域的歷史狀況,為我們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3.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有關市的發(fā)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業(yè)。
(2)漢代: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相當嚴格;
漢代:形成若干全國性商業(yè)中心。如: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3)六朝:出現(xiàn)草市,但也實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漸演進為地方商業(yè)中心;
(5)宋代:“市”突破時空限制,商業(yè)活動不再受官吏直接監(jiān)管。夜市、曉市都很興盛,還有定期廟會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飲食服務設施也較完備;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華的商業(yè)區(qū)。
4.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yè)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yè)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順序:麻葛絲棉。
(2)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qū)。
(3)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yè)也有相當大的規(guī)模,朝廷征收民間紡織品的數量相當可觀。
2、冶金業(yè)主要成就: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特點:分布廣,規(guī)模大,水平高。戰(zhàn)國以后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3、制瓷業(y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
b、發(fā)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
c、獨特技術——唐三彩
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3)瓷器:
a、唐代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b、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chuàng)彩繪工藝。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藝技術發(fā)明——康熙時期、頂峰——雍正時期
5.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官營手工業(yè)(“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為止,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yè)主導地位。
2.定義:從漢武帝時期起,釀酒、煮鹽、冶鐵、鑄錢、煉銅等有利可圖的行業(yè),都由政府壟斷。由工官負責生產軍用的兵器和裝備,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點:
⑴官辦手工業(yè)代表了當時手工業(yè)技術水平的頂峰;
⑵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產品不流入市場;
⑶行業(yè)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
⑷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
⑸匠戶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勞動創(chuàng)造性自然也受到嚴重束縛。
6.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漢字與中國書畫
了解漢字的演變
起源: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演變:
A:演變過程為: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B:演變的總趨勢:由繁到簡。
了解古代中國的書法家
書法與漢字相伴而生。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主要書體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
楷書:具有實用價值。魏晉時期的鐘繇、王羲之;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
草書: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張旭、懷素等。
行書:兼具楷書的規(guī)矩和草書的放縱,既有審美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征明等。王羲之(“書圣”)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天下第二行書”。
1.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
①三省為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完整的相權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強皇權。
2、發(fā)展(宋朝)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外設置
①中樞門下——負責行政
②樞密院——負責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戶部)——負責財政
3、三省六部制的廢除(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2.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商朝與青銅文化
商朝是我國歷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因文獻、甲骨卜辭和考古資料的多重印證成為信史。
內外服制的內容:“內服”是商王直接管轄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過方國首領間接管轄的畿外之地。
二重證據法:紙上之材料(文獻)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遺跡)互相印證。
司母戊鼎:青銅器的代表
商朝青銅器的特征:
1)主要是禮器;
2)是器主等級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3)被賦予了溝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權利的功能。
甲骨文:
1)是我國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比較成熟的漢字;
2)商人在甲骨上用來記載占卜情況的古文字;
3)已經具備了漢字構成和使用的“六書”規(guī)律,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古文字;
4)真實地記載了商朝社會各個領域的歷史狀況,為我們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3.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有關市的發(fā)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業(yè)。
(2)漢代: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相當嚴格;
漢代:形成若干全國性商業(yè)中心。如: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3)六朝:出現(xiàn)草市,但也實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漸演進為地方商業(yè)中心;
(5)宋代:“市”突破時空限制,商業(yè)活動不再受官吏直接監(jiān)管。夜市、曉市都很興盛,還有定期廟會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飲食服務設施也較完備;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華的商業(yè)區(qū)。
4.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yè)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yè)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順序:麻葛絲棉。
(2)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qū)。
(3)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yè)也有相當大的規(guī)模,朝廷征收民間紡織品的數量相當可觀。
2、冶金業(yè)主要成就: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特點:分布廣,規(guī)模大,水平高。戰(zhàn)國以后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3、制瓷業(y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
b、發(fā)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
c、獨特技術——唐三彩
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3)瓷器:
a、唐代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b、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chuàng)彩繪工藝。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藝技術發(fā)明——康熙時期、頂峰——雍正時期
5.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官營手工業(yè)(“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為止,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yè)主導地位。
2.定義:從漢武帝時期起,釀酒、煮鹽、冶鐵、鑄錢、煉銅等有利可圖的行業(yè),都由政府壟斷。由工官負責生產軍用的兵器和裝備,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點:
⑴官辦手工業(yè)代表了當時手工業(yè)技術水平的頂峰;
⑵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產品不流入市場;
⑶行業(yè)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
⑷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
⑸匠戶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勞動創(chuàng)造性自然也受到嚴重束縛。
6.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漢字與中國書畫
了解漢字的演變
起源: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演變:
A:演變過程為: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B:演變的總趨勢:由繁到簡。
了解古代中國的書法家
書法與漢字相伴而生。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主要書體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
楷書:具有實用價值。魏晉時期的鐘繇、王羲之;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
草書: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張旭、懷素等。
行書:兼具楷書的規(guī)矩和草書的放縱,既有審美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征明等。王羲之(“書圣”)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天下第二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