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古詩閱讀賞析

字號: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詩更是文化中的一絕,各類詩詞不僅是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簡短文字所賦予的內(nèi)涵更體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下面是分享的3-6歲兒童古詩閱讀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1.3-6歲兒童古詩閱讀賞析
    憫農(nóng)二首·其二
    李紳〔唐代〕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賞析
    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nóng)民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后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nóng)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nóng)民用血汗?jié)补嗥饋淼?;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 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nèi)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兩句并沒有說農(nóng)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nóng)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jié)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后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2.3-6歲兒童古詩閱讀賞析
    小池
    楊萬里〔宋代〕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陰一作:蔭)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賞析
    此詩是一首描寫初夏池塘美麗景色的、清新的小詩。一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宛如一幅花草蟲鳥彩墨畫。畫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筆都小,卻玲瓏剔透,生機盎然。
    第一句,緊扣題目寫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細流的泉水。泉水從洞口流出,沒有一絲聲響,當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細流,更是小而又小了。這本來很尋常,然而作者卻憑空加一“惜”字,說好像泉眼很愛惜這股細流,吝嗇地舍不得多流一點兒。于是這句詩就立刻飛動起來,變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寫樹陰在晴朗柔和的風光里,遮住水面。這也是極平常之事,可詩人加一“愛”字,似乎用她的陰涼蓋住小池,以免水分蒸發(fā)而干涸,這樣就化無情為有情了。而且,詩舍形取影,重點表現(xiàn)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靈。
    三、四句寫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剛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顯露出勃勃生機,可在這尖尖嫩角上卻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領(lǐng)略初夏風光。小荷與蜻蜓,一個“才露”,一個“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一切,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景物。
    詩題“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詩詞需有不同的題材與剛才,有的重大題材,須寫出壯闊的境界、恢宏的氣勢;有的題材甚小,僅是生活中一個細節(jié),但卻能寫出幽情逸趣。且此詩寫的猶如一幅畫,畫面層次豐富:太陽、樹木、小荷、小池,色彩艷麗,還有明亮的陽光、深綠的樹蔭、翠綠的小荷、鮮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畫面充滿動感:飛舞的蜻蜓、影綽的池水,充滿了詩情畫意。
    3.3-6歲兒童古詩閱讀賞析
    畫
    王維〔唐代〕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賞析
    此詩描寫的是自然景物,贊嘆的卻是一幅畫。前兩句寫其山色分明,流水無聲;后兩句描述其花開四季,鳥不怕人。四句詩構(gòu)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鳥圖。全詩對仗工整,尤其是詩中多組反義詞的運用,使其節(jié)奏清晰,平仄分明,韻味十足,讀著瑯瑯上口。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guī)律,其實正是暗中設(shè)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chǎn)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shù)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 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gòu)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闭f的是花兒盡管在那個最美的季節(jié)里盡情地開放,但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的極致后還是要飄然而去,而只有在畫中,花兒美而不謝同樣,畫中的鳥,永遠是那么可愛動人。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無聲”一樣,“人來鳥不驚”也是表示著鳥仿佛應該“驚”的,所以這說明畫家筆下之鳥的逼真了。這里詩人以“近聽水無聲”來表現(xiàn)水的潺潺可聽,以“人來鳥不驚”來表現(xiàn)鳥的可驚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4.3-6歲兒童古詩閱讀賞析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后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環(huán)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nèi)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睂憠敲坊ú粦謬篮?,傲然獨放,“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皦?這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傲韬氉蚤_”,這里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tài),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zhì),又像寫人品?!蔼氉浴?,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安皇茄保徽f梅花,而說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盀橛邪迪銇怼保鞍迪恪敝傅氖敲坊ǖ南銡?,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5.3-6歲兒童古詩閱讀賞析
    題西林壁
    蘇軾〔宋代〕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賞析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說的是游人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有時你看到到是起伏連綿的山嶺,有時你看到的是高聳入云端的山峰。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結(jié)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fā),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jīng)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蘇軾的詩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種政治體驗。蘇軾自進入仕途后卷入了新舊之法的爭議,他在政治傾向上更貼近保守派,反對王安石主導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張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張講究執(zhí)行策略,反而又為舊黨所不容。因此,蘇軾筆下的廬山,也可以看成是撲朔迷離的政局,新舊兩黨立場不同,結(jié)論也不同。事實上,人們都置身局中,置身歷史長河中,都不免陷入*者迷的困境,應該更客觀地思考問題,得出恰當結(jié)論。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tǒng)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xiàn)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额}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6.3-6歲兒童古詩閱讀賞析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唐代〕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
    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討安祿山,不久,李亨既位,史唐肅宗。玄宗又曾命令兒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萬人,自樹一幟,肅宗懷疑他爭奪帝位,已重兵相壓,李磷兵敗被殺。李白曾經(jīng)參加過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他行至巫山(今重慶境內(nèi))的時候,肅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東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把詩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運用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辭白帝彩云間”“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安试崎g”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安试崎g”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個“還”字上?!斑€”,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贊:“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保ā对龢恪罚?BR>    “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nèi)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里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7.3-6歲兒童古詩閱讀賞析
    江南
    漢樂府〔兩漢〕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賞析
    這是一首采蓮歌,反映了采蓮時的光景和采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味。
    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旋反復的音調(diào),優(yōu)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diào),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荷葉,蓮葉下自由自在、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水上劃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蓮的壯男俊女的歡聲笑語,悅耳的歌喉,多么秀麗的江南風光!多么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從文化學的角度,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首情歌,它隱含著青年男女相互嬉戲,追逐愛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魚兒,在蓮葉之間游來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進青紗帳”?
    讀完此詩,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撲來,想著就令人覺得清爽。還不止于此,我們感受著詩人那種安寧恬靜的情懷的同時,自己的心情也隨著變得輕松起來。
    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又仿佛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lǐng)略到了采蓮人內(nèi)心的歡樂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歡愉和甜蜜。這就是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8.3-6歲兒童古詩閱讀賞析
    敕勒歌
    樂府詩集〔南北朝〕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賞析
    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diào)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shù)概括力極強。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亙?nèi)獾拇笊?,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疤焖岂窂],籠蓋四野”,環(huán)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疤焐n蒼,野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diào),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diào)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同時,抓住了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筆勾畫了一幅北國風貌圖。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tài)的勾畫,沒有什么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xiāng),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過于豐茂,牛群羊群統(tǒng)統(tǒng)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xiàn)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xiàn),到處都是。于是,由靜態(tài)轉(zhuǎn)為動態(tài),由表蒼一色變?yōu)槎嗖识嘧?,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后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于“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這首歌具有鮮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質(zhì)直樸素、意韻真淳。語言無晦澀難懂之句,淺近明快、酣暢淋漓地抒寫了游牧民族驍勇善戰(zhàn)、彪悍豪邁的情懷。
    9.3-6歲兒童古詩閱讀賞析
    池上
    白居易〔唐代〕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
    小娃撐著小船,偷偷地從池塘里采了白蓮回來。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蹤,浮萍被船兒蕩開,水面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水線。
    賞析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但極富韻味,令人讀后忍俊不禁、啞然失笑。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
    蓮花盛開的夏日里,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采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劃著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蕩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大詩人。他的長篇敘事詩,將所敘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著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10.3-6歲兒童古詩閱讀賞析
    夜宿山寺
    李白〔唐代〕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譯文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邊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聲說話,唯恐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賞析
    這是一首紀游寫景的短詩。詩的內(nèi)容記錄了李白夜游寺廟的有趣經(jīng)歷。全詩沒有一個生僻字,從頭到尾用“夸張”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寫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這兩句是寫山寺之高。第一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云。發(fā)端一個“?!弊?,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出來。次句以極其夸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云霄。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云的“危樓”的向往。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兩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tài),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詩人用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描繪了山寺的高聳,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山上的這座樓好像有一百尺高,詩人站在樓頂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這兒都不敢大聲說話,唯恐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此詩語言自然樸素,卻形象逼真。全詩無一生僻字,卻字字驚人,堪稱“平字見奇”的絕世佳作。詩人借助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聳和夜晚的恐懼寫的很逼真,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筑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摘星辰、驚天人,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詩人信手拈來,用入詩中,讓人頓感情趣盎然,有返璞歸真之妙。
    李白的詩風豪放雄健,想象極其豐富,語言自然婉轉(zhuǎn),音律富于變化而又和諧統(tǒng)一,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此詩寥寥數(shù)筆,就酣暢淋漓地表現(xiàn)出了人在高處的愉悅、豪放、可愛、率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