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689—740 ),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早年隱居家鄉(xiāng)襄陽附近的鹿門山,閉門讀書,以詩自娛。以下是帶來孟浩然有名的詩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1.孟浩然詩詞帶賞析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
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詩鑒賞
首聯(lián)“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敘述老朋友殺雞做飯,邀請詩人到他家去做客?!疤锛摇睕]有山珍海味,一盤肥雞就成了老朋友待客的佳肴。這樸實自然的詩句,既表現(xiàn)了詩人與故人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誠友誼,又表現(xiàn)了田園生活的清淡,開篇就給人以親切友好的感覺。
頷聯(lián)“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描寫的是詩人進莊之所見。這兩句,上句描繪近景,蔥蘢茂密的綠樹環(huán)繞村莊,清幽寧靜;下句勾勒遠景,雄偉的青山給田園筑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給人的眼界以開闊感。詩人就是用這平凡而自然的景物,表現(xiàn)出山水的美麗和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另外,這兩句詩也暗示了孟浩然與其故人的友誼是建立在對理想和生活情趣的共同追求之上的,為下文的開懷暢談作了感情的鋪墊。
頸聯(lián)“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寫的是宴飲。
詩人在老朋友家中,臨窗把盞,看到窗外的打谷場和青蔥的菜園,不覺引起了詩人和老朋友對田園農(nóng)作物收成的關(guān)切之情,年景收成也就成了飲宴的主要話題。
這里,家常的菜肴,家釀的美酒,田園的風(fēng)光,再輔之以家常的高談,就使詩境完全沉浸在親切、自然的氛圍中。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nóng)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jié)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這不禁又使人聯(lián)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郁結(jié)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里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詩歌感情真摯,語言質(zhì)樸,連描述的層次也完全順乎自然,就是在這無雕無飾的“天然”之中,詩人大巧若拙地把藝術(shù)美巧妙地融入整個詩篇的血肉中,用平淡而蘊含著深厚韻味的口頭語,勾勒了一個渾然天成的詩的境界,讀后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綿長。
沈德潛稱孟浩然的詩“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也就是說,讀孟詩,應(yīng)該透過它淡淡的外表,去體會內(nèi)在的韻味?!哆^故人莊》在孟詩中雖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凈的語言,平平地敘述,幾乎沒有一個夸張的句子,沒有一個使人興奮的詞語,也已經(jīng)可算是“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2.孟浩然詩詞帶賞析
《春曉》孟浩然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詩鑒賞
這首詩寫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二句是說:春天夜短,睡著后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到處是鳥雀的啼鳴聲。這兩句詩抓住春晨到處鳥鳴雀躁的音響特征,渲染出一種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機。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二句,詩人在美夢乍醒、欲起未起之時,回想起昨夜的風(fēng)雨聲聲,于是想見風(fēng)雨過去必有很多落花,這里的聽覺形象“風(fēng)雨聲”決不是令人感傷的“斷腸聲”,而是包蘊豐富的“更新曲”。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fù)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shù)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fēng)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shù)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洞簳浴芳扔杏泼赖捻嵵?,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xiàn)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fēng)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xiàn)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保◤埥洹稓q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fā)展的最富于生發(fā)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3.孟浩然詩詞帶賞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孟浩然詩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題一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
唐時所謂“進士”,為后世所謂舉子(舉進士)。得第者則稱“前進士”。由此可見,杜晃此去東吳,是落魄的。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荊”指荊襄一帶,“吳”
指東吳),詩開篇既未點題意,也不敘別情,全是送者對行人寬解安慰的語氣?!扒G吳相接”,意同“天涯若比鄰”,說兩地,實際已暗關(guān)送別之事。但先作寬慰,超乎送別詩常法,卻別具生活情味:落魄遠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這里就有勸杜晃放開胸懷的意思。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素稱水鄉(xiāng)。不說“水鄉(xiāng)”而說“水為鄉(xiāng)”,意味雋永:以水為鄉(xiāng)的荊吳人對飄泊生活習(xí)以為常,不以暫離為憾事。這樣說來雖含“扁舟暫來去”意,卻又不著一字,造語洗煉、含蓄。
“君去春江正渺?!?。此承“水為鄉(xiāng)”轉(zhuǎn)到正題上來,語仍平淡?!熬ァ笔茄矍笆?,“ 春江渺?!笔茄矍熬?,全似信手拈來,但這尋常之事與尋常之景聯(lián)系在一起,又產(chǎn)生一種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還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讓讀者自去體味。
朋友剛才出發(fā),便想到“日暮征帆何處泊”,聯(lián)系上句,這一問來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與征帆一片,形成一個鮮明對比。闊大者愈顯闊大,渺小者愈顯渺小。因此而擔(dān)心那征帆晚來找不到停泊的處所。句中表現(xiàn)出對朋友一片殷切的關(guān)心。同時,揣度行蹤,可見送者的心追逐友人東去,又表現(xiàn)出一片依依惜別之情。
前三句飽含感情,但又無跡可尋,極為含蓄。末句則卒章顯意:朋友遠去了,“孤帆遠影碧空盡”,送行者縱目天涯,極視無見,不禁心潮洶涌,第四句將惜別之情上升到頂點,“斷人腸”點明別情,卻并不傷于盡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將此情鋪墊充足,結(jié)句點破,水到渠成。若無前三句的蓄勢,就達不到這樣持久動人的效果。
此詩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彌長”,已經(jīng)具有詩人風(fēng)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畫出詩人悵然遠望的送別之態(tài),十分生動。讀者在這里看到的,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聞一多《唐詩雜論》)。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體,頗富神韻。
4.孟浩然詩詞帶賞析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
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
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
松月夜窗虛。
孟浩然詩鑒賞
開元十六年(728),四十歲的孟浩然赴長安應(yīng)進士舉落第,心情很煩悶,他曾“為文三十載,閉門江漢陰”,修得滿腹文章,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為之延譽,已經(jīng)頗負詩名。應(yīng)試失利,使他大為懊喪,他想直接向皇帝上書,又很猶豫,心緒極端復(fù)雜。他有一肚子的牢騷而又不便發(fā)作,只能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fā)仕途失意的幽思。
“北闕休上書”,實際上傳達的正是“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之意。但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是這樣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憤,從這“北闕休上書”的自艾之言中流露出。“南山歸敝廬”可見只是出于無奈。
諸般矛盾心緒,一語道出,讀來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體回述失意的緣由?!安徊琶髦鳁墶?,表面上寫自己因為無才被明君嫌棄,實際上孟浩然不但是飽學(xué)之士,更有匡世濟國的報負,一直自恃甚高,說“不才”既是謙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認識、良驥未遇伯樂的感慨。而這個不識“才”的不是別人,正是“明主”。因此,“明”也是“不明”的微詞,帶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這一詞,不排除含有諛美的用意,說明他求仕之心尚未滅絕,還希望皇上見用。這一句,寫得有怨悱,有自憐,有哀傷,也有懇請,感情相當(dāng)復(fù)雜。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薦或引薦不力,而口中卻說是因為自己“多病”而疏遠了故人,這是一層;古代,“窮”、“病”相通,借“多病”說“途窮”,表達對世態(tài)炎涼之怨,這又是一層;說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發(fā)現(xiàn)自己,這又是一層。這三層含義,最后一層才是主旨。
鬢發(fā)已白,功名未就,詩人自然憂慮焦急!五六句就是這種心境的.寫照。白發(fā)、青陽(春日),本是無情物,綴以“催”“逼”二字,形象地傳達出了詩人不愿以白衣終老此生而又無可奈何的復(fù)雜感情。
正是因為詩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悶之中,才使他“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更是匠心獨運,它把前面的意思放開,卻正襯出了怨憤的難解??此茖懢埃瑢崬槭闱椋杭妊a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又使情景渾一,余味無窮,那迷蒙空寂的夜景,與內(nèi)心落寞惆悵的心緒是何等相似!“虛”字更是語意雙關(guān),既表現(xiàn)客觀環(huán)境的空虛,又表現(xiàn)詩人自己心中的空虛感。
這首詩看似語言顯豁,實則含蘊豐富。語意雙關(guān),逐層遞進,形成悠遠深厚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5.孟浩然詩詞帶賞析
《舟中曉望》孟浩然
舟中曉望
孟浩然
掛席東南望,
青山水國遙。
舳艫爭利涉,
來往接風(fēng)潮。
問我今何適?
天臺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
疑是赤城標。
孟浩然詩鑒賞
這首詩敘述詩人約在開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臺山的旅況。望廬山,望楚山,望海潮,舟中曉望,詩人似乎格外青睞“望”字,甚至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遠遠勝于實際游覽,這或是因為遠望與喜歡的淡泊的詩味更吻合。
“掛席東南望”,掛席指揚帆,開篇由揚帆出發(fā)時寫起,并點出“望”字,足見心情急切。詩人大約又一次領(lǐng)略了“時時引領(lǐng)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的心情?!巴弊质且黄木袼凇4丝淘娙怂坪跬娏耸裁?,又似乎什么也沒望見,因為水程尚遠,加之天剛破曉。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國遙”這五個平常的字構(gòu)成的詩句中。
第二聯(lián)寫水程,承前聯(lián)“水國遙”來?!袄妗币辉~出《易·需卦》“利涉大川”—— 意思是卦象顯吉,宜于遠航。舳艫,一種方長船?!盃幚妗敝讣敝弥萌兆忧斑M,以一個“爭”字透露出心情迫切、興致勃勃,而“來往接風(fēng)潮”則以一個“接”字傳達出一個時常泛舟江海的旅人的安定與愉悅感,與上句相連,就有乘風(fēng)破浪之勢。
第三聯(lián)轉(zhuǎn)出一問一答來。這實際是詩人自問自答:
“問我今何適?天臺訪石橋。”這里呼應(yīng)篇首“東南望”,點出天臺山,于是首聯(lián)何所望,次聯(lián)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臺山是東南名山,石橋尤為勝跡。據(jù)《太平寰宇記》引《啟蒙注》記載:“天臺山去天不遠,路經(jīng)油溪水,深險清泠。前有石橋,路徑不盈尺,長數(shù)十丈,下臨絕澗,惟忘身然后能濟。濟者梯巖壁,援葛蘿之莖,度得平路,見天臺山蔚然綺秀,列雙嶺于青霄。上有瓊樓、玉闕、天堂、碧林、醴泉,仙物畢具也。”這一聯(lián)初讀似口頭常語,缺乏詩意。但只要聯(lián)想到這些關(guān)于名山勝跡的奇妙傳說,就會體味到“天臺訪石橋”一句話中微帶興奮與自豪的口吻,感到詩人的陶醉和神往。而詩的意味就體現(xiàn)在詩人出語時那神情風(fēng)采之中。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背加臣t的天際,是那樣璀燦美麗,那大約就是赤城山的尖頂所在吧!
“赤城”山在天臺縣北,是天臺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狀如云霞。在詩人的想象中,映紅天際的不是朝霞,而是山石發(fā)出的異彩。這想象雖絢麗,然而語言簡潔樸質(zhì),體現(xiàn)了孟詩“當(dāng)巧不巧”的特點。尾聯(lián)雖承“天臺”而來,卻又緊緊關(guān)合篇首。“ 坐看”照應(yīng)“望”字,“坐看霞色曉”表現(xiàn)出一種怡然欣賞的態(tài)度。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詩人只是猜想罷了。如果說首句由“望”引起的懸念到此已了結(jié),那么“疑”字顯然又引起新的懸念,使篇中無余字而篇外有余韻,形象傳神地表達了旅途中對名山向往的心情。
此詩似乎信筆寫來,但首尾銜接,承轉(zhuǎn)分明;它形象質(zhì)樸,卻又真彩內(nèi)映;它沒有警句煉字,卻有興味貫串全篇。從聲律角度看,此詩是五言律詩(平仄全合),但通體散行,中兩聯(lián)不作駢偶。這當(dāng)然與近體詩剛剛完成,去古未遠,聲律尚寬有關(guān);同時也是為了表現(xiàn)內(nèi)容的需要。這樣,它既有音樂美,又灑脫自然?!白允橇坦?,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
1.孟浩然詩詞帶賞析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
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詩鑒賞
首聯(lián)“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敘述老朋友殺雞做飯,邀請詩人到他家去做客?!疤锛摇睕]有山珍海味,一盤肥雞就成了老朋友待客的佳肴。這樸實自然的詩句,既表現(xiàn)了詩人與故人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誠友誼,又表現(xiàn)了田園生活的清淡,開篇就給人以親切友好的感覺。
頷聯(lián)“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描寫的是詩人進莊之所見。這兩句,上句描繪近景,蔥蘢茂密的綠樹環(huán)繞村莊,清幽寧靜;下句勾勒遠景,雄偉的青山給田園筑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給人的眼界以開闊感。詩人就是用這平凡而自然的景物,表現(xiàn)出山水的美麗和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另外,這兩句詩也暗示了孟浩然與其故人的友誼是建立在對理想和生活情趣的共同追求之上的,為下文的開懷暢談作了感情的鋪墊。
頸聯(lián)“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寫的是宴飲。
詩人在老朋友家中,臨窗把盞,看到窗外的打谷場和青蔥的菜園,不覺引起了詩人和老朋友對田園農(nóng)作物收成的關(guān)切之情,年景收成也就成了飲宴的主要話題。
這里,家常的菜肴,家釀的美酒,田園的風(fēng)光,再輔之以家常的高談,就使詩境完全沉浸在親切、自然的氛圍中。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nóng)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jié)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這不禁又使人聯(lián)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郁結(jié)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里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詩歌感情真摯,語言質(zhì)樸,連描述的層次也完全順乎自然,就是在這無雕無飾的“天然”之中,詩人大巧若拙地把藝術(shù)美巧妙地融入整個詩篇的血肉中,用平淡而蘊含著深厚韻味的口頭語,勾勒了一個渾然天成的詩的境界,讀后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綿長。
沈德潛稱孟浩然的詩“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也就是說,讀孟詩,應(yīng)該透過它淡淡的外表,去體會內(nèi)在的韻味?!哆^故人莊》在孟詩中雖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凈的語言,平平地敘述,幾乎沒有一個夸張的句子,沒有一個使人興奮的詞語,也已經(jīng)可算是“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2.孟浩然詩詞帶賞析
《春曉》孟浩然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詩鑒賞
這首詩寫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二句是說:春天夜短,睡著后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到處是鳥雀的啼鳴聲。這兩句詩抓住春晨到處鳥鳴雀躁的音響特征,渲染出一種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機。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二句,詩人在美夢乍醒、欲起未起之時,回想起昨夜的風(fēng)雨聲聲,于是想見風(fēng)雨過去必有很多落花,這里的聽覺形象“風(fēng)雨聲”決不是令人感傷的“斷腸聲”,而是包蘊豐富的“更新曲”。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fù)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shù)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fēng)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shù)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洞簳浴芳扔杏泼赖捻嵵?,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xiàn)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fēng)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xiàn)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保◤埥洹稓q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fā)展的最富于生發(fā)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3.孟浩然詩詞帶賞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孟浩然詩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題一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
唐時所謂“進士”,為后世所謂舉子(舉進士)。得第者則稱“前進士”。由此可見,杜晃此去東吳,是落魄的。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荊”指荊襄一帶,“吳”
指東吳),詩開篇既未點題意,也不敘別情,全是送者對行人寬解安慰的語氣?!扒G吳相接”,意同“天涯若比鄰”,說兩地,實際已暗關(guān)送別之事。但先作寬慰,超乎送別詩常法,卻別具生活情味:落魄遠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這里就有勸杜晃放開胸懷的意思。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素稱水鄉(xiāng)。不說“水鄉(xiāng)”而說“水為鄉(xiāng)”,意味雋永:以水為鄉(xiāng)的荊吳人對飄泊生活習(xí)以為常,不以暫離為憾事。這樣說來雖含“扁舟暫來去”意,卻又不著一字,造語洗煉、含蓄。
“君去春江正渺?!?。此承“水為鄉(xiāng)”轉(zhuǎn)到正題上來,語仍平淡?!熬ァ笔茄矍笆?,“ 春江渺?!笔茄矍熬?,全似信手拈來,但這尋常之事與尋常之景聯(lián)系在一起,又產(chǎn)生一種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還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讓讀者自去體味。
朋友剛才出發(fā),便想到“日暮征帆何處泊”,聯(lián)系上句,這一問來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與征帆一片,形成一個鮮明對比。闊大者愈顯闊大,渺小者愈顯渺小。因此而擔(dān)心那征帆晚來找不到停泊的處所。句中表現(xiàn)出對朋友一片殷切的關(guān)心。同時,揣度行蹤,可見送者的心追逐友人東去,又表現(xiàn)出一片依依惜別之情。
前三句飽含感情,但又無跡可尋,極為含蓄。末句則卒章顯意:朋友遠去了,“孤帆遠影碧空盡”,送行者縱目天涯,極視無見,不禁心潮洶涌,第四句將惜別之情上升到頂點,“斷人腸”點明別情,卻并不傷于盡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將此情鋪墊充足,結(jié)句點破,水到渠成。若無前三句的蓄勢,就達不到這樣持久動人的效果。
此詩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彌長”,已經(jīng)具有詩人風(fēng)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畫出詩人悵然遠望的送別之態(tài),十分生動。讀者在這里看到的,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聞一多《唐詩雜論》)。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體,頗富神韻。
4.孟浩然詩詞帶賞析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
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
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
松月夜窗虛。
孟浩然詩鑒賞
開元十六年(728),四十歲的孟浩然赴長安應(yīng)進士舉落第,心情很煩悶,他曾“為文三十載,閉門江漢陰”,修得滿腹文章,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為之延譽,已經(jīng)頗負詩名。應(yīng)試失利,使他大為懊喪,他想直接向皇帝上書,又很猶豫,心緒極端復(fù)雜。他有一肚子的牢騷而又不便發(fā)作,只能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fā)仕途失意的幽思。
“北闕休上書”,實際上傳達的正是“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之意。但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是這樣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憤,從這“北闕休上書”的自艾之言中流露出。“南山歸敝廬”可見只是出于無奈。
諸般矛盾心緒,一語道出,讀來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體回述失意的緣由?!安徊琶髦鳁墶?,表面上寫自己因為無才被明君嫌棄,實際上孟浩然不但是飽學(xué)之士,更有匡世濟國的報負,一直自恃甚高,說“不才”既是謙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認識、良驥未遇伯樂的感慨。而這個不識“才”的不是別人,正是“明主”。因此,“明”也是“不明”的微詞,帶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這一詞,不排除含有諛美的用意,說明他求仕之心尚未滅絕,還希望皇上見用。這一句,寫得有怨悱,有自憐,有哀傷,也有懇請,感情相當(dāng)復(fù)雜。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薦或引薦不力,而口中卻說是因為自己“多病”而疏遠了故人,這是一層;古代,“窮”、“病”相通,借“多病”說“途窮”,表達對世態(tài)炎涼之怨,這又是一層;說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發(fā)現(xiàn)自己,這又是一層。這三層含義,最后一層才是主旨。
鬢發(fā)已白,功名未就,詩人自然憂慮焦急!五六句就是這種心境的.寫照。白發(fā)、青陽(春日),本是無情物,綴以“催”“逼”二字,形象地傳達出了詩人不愿以白衣終老此生而又無可奈何的復(fù)雜感情。
正是因為詩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悶之中,才使他“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更是匠心獨運,它把前面的意思放開,卻正襯出了怨憤的難解??此茖懢埃瑢崬槭闱椋杭妊a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又使情景渾一,余味無窮,那迷蒙空寂的夜景,與內(nèi)心落寞惆悵的心緒是何等相似!“虛”字更是語意雙關(guān),既表現(xiàn)客觀環(huán)境的空虛,又表現(xiàn)詩人自己心中的空虛感。
這首詩看似語言顯豁,實則含蘊豐富。語意雙關(guān),逐層遞進,形成悠遠深厚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5.孟浩然詩詞帶賞析
《舟中曉望》孟浩然
舟中曉望
孟浩然
掛席東南望,
青山水國遙。
舳艫爭利涉,
來往接風(fēng)潮。
問我今何適?
天臺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
疑是赤城標。
孟浩然詩鑒賞
這首詩敘述詩人約在開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臺山的旅況。望廬山,望楚山,望海潮,舟中曉望,詩人似乎格外青睞“望”字,甚至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遠遠勝于實際游覽,這或是因為遠望與喜歡的淡泊的詩味更吻合。
“掛席東南望”,掛席指揚帆,開篇由揚帆出發(fā)時寫起,并點出“望”字,足見心情急切。詩人大約又一次領(lǐng)略了“時時引領(lǐng)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的心情?!巴弊质且黄木袼凇4丝淘娙怂坪跬娏耸裁?,又似乎什么也沒望見,因為水程尚遠,加之天剛破曉。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國遙”這五個平常的字構(gòu)成的詩句中。
第二聯(lián)寫水程,承前聯(lián)“水國遙”來?!袄妗币辉~出《易·需卦》“利涉大川”—— 意思是卦象顯吉,宜于遠航。舳艫,一種方長船?!盃幚妗敝讣敝弥萌兆忧斑M,以一個“爭”字透露出心情迫切、興致勃勃,而“來往接風(fēng)潮”則以一個“接”字傳達出一個時常泛舟江海的旅人的安定與愉悅感,與上句相連,就有乘風(fēng)破浪之勢。
第三聯(lián)轉(zhuǎn)出一問一答來。這實際是詩人自問自答:
“問我今何適?天臺訪石橋。”這里呼應(yīng)篇首“東南望”,點出天臺山,于是首聯(lián)何所望,次聯(lián)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臺山是東南名山,石橋尤為勝跡。據(jù)《太平寰宇記》引《啟蒙注》記載:“天臺山去天不遠,路經(jīng)油溪水,深險清泠。前有石橋,路徑不盈尺,長數(shù)十丈,下臨絕澗,惟忘身然后能濟。濟者梯巖壁,援葛蘿之莖,度得平路,見天臺山蔚然綺秀,列雙嶺于青霄。上有瓊樓、玉闕、天堂、碧林、醴泉,仙物畢具也。”這一聯(lián)初讀似口頭常語,缺乏詩意。但只要聯(lián)想到這些關(guān)于名山勝跡的奇妙傳說,就會體味到“天臺訪石橋”一句話中微帶興奮與自豪的口吻,感到詩人的陶醉和神往。而詩的意味就體現(xiàn)在詩人出語時那神情風(fēng)采之中。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背加臣t的天際,是那樣璀燦美麗,那大約就是赤城山的尖頂所在吧!
“赤城”山在天臺縣北,是天臺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狀如云霞。在詩人的想象中,映紅天際的不是朝霞,而是山石發(fā)出的異彩。這想象雖絢麗,然而語言簡潔樸質(zhì),體現(xiàn)了孟詩“當(dāng)巧不巧”的特點。尾聯(lián)雖承“天臺”而來,卻又緊緊關(guān)合篇首。“ 坐看”照應(yīng)“望”字,“坐看霞色曉”表現(xiàn)出一種怡然欣賞的態(tài)度。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詩人只是猜想罷了。如果說首句由“望”引起的懸念到此已了結(jié),那么“疑”字顯然又引起新的懸念,使篇中無余字而篇外有余韻,形象傳神地表達了旅途中對名山向往的心情。
此詩似乎信筆寫來,但首尾銜接,承轉(zhuǎn)分明;它形象質(zhì)樸,卻又真彩內(nèi)映;它沒有警句煉字,卻有興味貫串全篇。從聲律角度看,此詩是五言律詩(平仄全合),但通體散行,中兩聯(lián)不作駢偶。這當(dāng)然與近體詩剛剛完成,去古未遠,聲律尚寬有關(guān);同時也是為了表現(xiàn)內(nèi)容的需要。這樣,它既有音樂美,又灑脫自然?!白允橇坦?,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