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譯

字號: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yǎng)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子思所作。下面是分享的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參考!
    1.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譯
    【原文】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弊釉唬骸昂脤W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BR>    【翻譯/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說:“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寫在木板竹簡上。像他們那樣有賢臣,政令就會得到貫徹施行,沒有賢臣,政令就會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會迅速清明,這就像用沃土植樹,樹木會迅速生長。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葦。因此,治理政事取決于賢臣,賢臣的獲得取決于明君的修德養(yǎng)性,修養(yǎng)德行取決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決于仁愛之心。所謂仁,就是人,親愛親人是的仁。所謂義,就是相宜,尊重賢臣是的義。親愛親人時的親疏之分,尊重賢臣時的等級劃分,是從禮制中產(chǎn)生出來的。處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養(yǎng)性想要修德養(yǎng)性,不能不侍奉親人,想要侍奉親人,不能不知賢善用,想要知賢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種,實踐大道的美德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交往,這五項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愛、英勇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實踐大道的道理是同樣的。有的人生來就通曉大道,有的人通過學習才通曉大道,有的人經(jīng)歷過困惑后才通曉大道;他們最終通曉大道,這是同樣的。有的人從容不迫地實行大道,有的人憑著利害關(guān)系去實行大道,有的人勉強去實行大道,最終成功的時候是一樣的?!笨鬃佑终f:“喜愛學習就接近智慧了,盡力去實行就接近仁愛了,知曉羞恥就接近英勇了。知道這三點,就知道如何修養(yǎng)德行;知道怎樣修養(yǎng)德行,就知道怎樣治理人,知道怎樣治理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國家了。治理天下國家大凡有九條準則,分別是修養(yǎng)德行、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貼眾臣、愛民如子、招集各種工匠、優(yōu)待邊遠異族、安撫四方的諸侯。修養(yǎng)德行,大道就能夠順利實行。尊重賢人就不會被迷惑。親愛親族,父、兄、弟就不會抱怨。敬重大臣,處事就不會恍惚不定。體貼眾臣,士就會以重禮相報。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勤奮努力。招集各種工匠,財富用度就充足。優(yōu)待邊遠異族,四方就會、歸順。安撫各諸侯,普天下就會敬畏。清心寡欲,服飾端正,無禮的事不做,這是修養(yǎng)德行的方法;摒棄讒言,遠離美色,輕視財物重視德行,這是勉勵賢人的方法;尊崇親族的地位,重賜他們俸祿,與親族有共同的愛和恨,這是盡力親愛親族的方法,為大臣多設(shè)下官以供任用,這是鼓勵大臣的方法,以忠誠信實、最重俸祿相待,這是勉勵士的方法;根據(jù)節(jié)令使役,賦稅微薄,這是鼓勵百姓的方法,日日訪視,月月考查,贈送給他們的糧食與他們的工作相稱,這是鼓勵工匠的方法;盛情相迎,熱情相送,獎勵有才干的,同情才干不足的,這是優(yōu)待邊遠異族的方法。承續(xù)中斷的家庭世系,復興沒落的國家,整治混亂,解救危難,定期朝見聘問,贈禮豐厚,納貢微薄,這是安撫諸侯的方法。盡管治理天下國家共有這九條準則,但實行它們的道理是相同的。凡事有預謀就會成功,沒有預謀就會失敗。說話事先想好就不會語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會感到困難。行動之前事先想好就不會內(nèi)心不安,法則事先想好就不會陷入絕境。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途徑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徑的,不順從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順從父母是有途徑的,自己心不誠就不能順從父母。心誠是有途徑的,不知曉善就不能心誠。誠實是上天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的法則。誠實,不必努力就能達到,不必思考就能獲得,從容不迫地達到天道法則,這就是圣人。做到誠實,就是選擇善并堅持做到它。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審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實地實踐。要么就不學,學了沒有學會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問,問了還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別,辨別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實行,實行了但不夠忠實就不中止。別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別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剛強?!?BR>    【注釋】
    哀公:即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國君,姓姬,名蔣。“哀”為其謚號。
    布:布列,記錄。方策:古時書寫用的簡牘。
    蒲盧:即蘆葦,生長非常迅速。
    親親:前一個“親”作動詞用,為“愛”之意;后一個“親”指親戚。
    殺:差別。
    為:治理。經(jīng):常,綱常,準則。
    子:這里作動詞用,以庶民為子,即愛民如子之意。
    來:通“徠”,招來。
    柔:懷柔,使歸順。
    懷:安撫。
    好惡:愛憎。
    官盛任使:為大臣設(shè)置眾多屬官,使他們足以聽其差遣。
    時使:在不誤農(nóng)時的情況下役使百姓。薄斂:減輕賦稅。
    省(xǐng):省察。試:考核。
    既廩(lǐn)稱事:發(fā)給與其業(yè)績相稱的糧食作為俸祿。既,通“餼”,稻米。稱,符合。
    絕世:指諸侯中世系斷絕的。
    舉:復興,振興。廢國:指諸侯中國事廢弛的。
    朝聘:古時諸侯見天子之禮。每年一見為小聘,三年一見大聘,五年一見為朝聘。
    跲(jiá):絆倒,引申為不順暢。
    審:詳盡。
    弗措:不停止。
    2.中庸的作者是誰
    《中庸》是子思寫的。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yǎng)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nèi)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標準,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學者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宋元以后,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3.國學經(jīng)典《中庸》理論基礎(chǔ)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yǎng)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jīng)典論著。經(jīng)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吨杏埂诽岢龅摹拔暹_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內(nèi)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yǎng)有重要影響。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chǔ)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芭c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4.中庸經(jīng)典句子解釋
    1、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第一章》
    【釋義】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無所偏向,叫作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標準。達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萬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中庸·第一章》
    【釋義】一個人獨處,在無人看見的地方要警惕謹慎,在無人聽到的時候要格外戒懼,因為不正當?shù)那?欲容易在隱晦之處表現(xiàn)出來,不好的意念在細微之時容易顯露出來,所以君子更應(yīng)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把不正當?shù)挠?望、意念在萌芽狀態(tài)克制住。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第十四章》
    【釋義】君子高居上位,不會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會去巴結(jié)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會去乞求別人,這樣,就無所怨恨,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
    4、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第十五章》
    【釋義】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遠路一樣,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處一樣,一定要從低處開始。
    5、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中庸·第二十章》
    【釋義】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