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寶寶啟蒙古詩(精選20首)

字號(hào):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幼兒?jiǎn)⒚山逃胁豢苫蛉钡囊徊糠帧Mㄟ^讓幼兒學(xué)習(xí)古詩,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語感、音感和審美能力,同時(shí)也可以讓幼兒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家長(zhǎng)們提供了2歲寶寶啟蒙古詩(精選20首),歡迎家長(zhǎng)們前來了解和學(xué)習(xí),讓孩子們?cè)谳p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古詩之美。
    1.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一
    憫農(nóng)二首·其二
    李紳〔唐代〕
    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nóng)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nóng)民辛苦勞動(dòng)得來的呀?
    注釋
    禾:谷類植物的統(tǒng)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2.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二
    古朗月行(節(jié)選)
    李白〔唐代〕
    小時(shí)不識(shí)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tái)鏡,飛在青云端。
    譯文
    小時(shí)候不認(rèn)識(shí)月亮,把它稱為白玉盤。
    又懷疑是瑤臺(tái)仙鏡,飛在夜空青云之上。
    注釋
    呼作:稱為。
    白玉盤:指晶瑩剔透的白盤子。
    疑:懷疑。
    瑤臺(tái):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處:《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于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yuǎn),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熳哟鹬唬骸铓w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fù)而野?!薄段涞蹆?nèi)傳》稱王母為“玄都阿母”。
    3.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三
    尋隱者不遇
    朝代:唐朝|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古詩簡(jiǎn)介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fēng)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duì)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全詩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jiǎn),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言簡(jiǎn)意豐之作。
    翻譯/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隱者的徒弟,他說師傅采藥去了。就在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釋
    ⑴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⑵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xué)生。
    ⑶言:回答,說。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霧。處:行蹤,所在。
    4.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四
    望廬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從遠(yuǎn)處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注釋
    香爐:指香爐峰。
    紫煙:指日光透過云霧,遠(yuǎn)望如紫色的煙云。
    遙看:從遠(yuǎn)處看。
    掛:懸掛。
    前川:一作“長(zhǎng)川”。
    川:河流,這里指瀑布。
    直:筆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這里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shí)指。
    疑:懷疑。
    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gòu)成的帶狀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5.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五
    贈(zèng)汪倫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遠(yuǎn)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注釋
    汪倫:李白的朋友。
    將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yuǎn)行”。
    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jié)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兑唤y(tǒng)志》謂其深不可測(cè)。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yùn)用了夸張的手法。
    不及:不如。
    6.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六
    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宋代〕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shí)。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戲的鴨子最先察覺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長(zhǎng)滿了蔞蒿,蘆葦也長(zhǎng)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時(shí)正要逆流而上,從大?;赜蔚浇永飦砹?。
    注釋
    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洞航砭啊肥腔莩缢鳟嬅?,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錢鐘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蘆芽:蘆葦?shù)挠籽?,可食用?BR>    河豚:魚的一種,學(xué)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chǎn)于我國(guó)沿海和一些內(nèi)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上:指逆江而上。
    7.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七
    畫雞
    唐寅〔明代〕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裁一作:戴)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譯文
    它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來。
    一生之中它從來不敢輕易鳴叫,但是它叫的時(shí)候,千家萬戶的門都打開。
    注釋
    裁:裁剪,這里是制作的意思。
    將:助詞,用在動(dòng)詞和來、去等表示趨向的補(bǔ)語之間。
    平生:平素,平常。
    輕:隨便,輕易。
    言語:這里指啼鳴,喻指說話,發(fā)表意見。
    一:一旦。
    千門萬戶:指眾多的人家。
    8.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八
    竹石
    鄭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jiān)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譯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點(diǎn)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巖石縫中。
    經(jīng)歷無數(shù)磨難和打擊身骨仍堅(jiān)勁,任憑你刮酷暑的東南風(fēng),還是嚴(yán)冬的西北風(fēng)。
    注釋
    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咬定:比喻根扎得結(jié)實(shí),像咬著青山不松口一樣。
    立根:扎根,生根。
    原:原來。
    破巖:裂開的山巖,即巖石的縫隙。
    磨:折磨,挫折,磨煉。
    擊:打擊。
    堅(jiān)勁:堅(jiān)強(qiáng)有力。
    任:任憑,無論,不管。
    爾:你。
    9.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九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譯文
    半輪明月高高懸掛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隨著江水流動(dòng)。
    夜間乘船出發(fā),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只能依依不舍順江去向渝州。
    注釋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jīng)樂山匯入岷江。
    夜:今夜。
    發(fā):出發(fā)。
    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峽:指長(zhǎng)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重慶、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下:順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
    10.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十
    夜宿山寺
    李白〔唐代〕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譯文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邊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聲說話,唯恐驚動(dòng)了天上的仙人。
    注釋
    宿:住,過夜。
    危樓:高樓,這里指山頂?shù)乃聫R。危:高。百尺:虛指,不是實(shí)數(shù),這里形容樓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統(tǒng)稱。
    語:說話。
    恐:唯恐,害怕。驚:驚動(dòng)。
    11.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十一
    梅花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dú)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古詩簡(jiǎn)介
    詩人是在描寫梅花,贊美梅花可貴的品性,而實(shí)則在字里行間滲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詩人是在以梅花的堅(jiān)強(qiáng)和高潔品格喻示像詩人自己一樣處于艱難、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然能堅(jiān)持操守、主張正義的那些人,為國(guó)家強(qiáng)盛不畏排擠和打擊的那些人。
    翻譯/譯文
    那墻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yán)寒獨(dú)自盛開。為什么遠(yuǎn)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yàn)槊坊[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注釋
    1.凌寒:冒著嚴(yán)寒。
    2.遙:遠(yuǎn)遠(yuǎn)地。
    3.知:知道
    4.為:因?yàn)椤?BR>    5.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12.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十二
    舟過安仁
    楊萬里〔宋代〕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fēng)。
    譯文
    一艘小小的漁船上有兩個(gè)小孩,他們把撐船的長(zhǎng)竹篙收起來,坐在船里。
    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dāng)帆讓船前進(jìn)啊。
    注釋
    安仁:縣名,1914年因與湖南安仁縣同名而改名余江縣。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使風(fēng):詩中指兩個(gè)小孩用傘當(dāng)帆,讓風(fēng)來幫忙,促使?jié)O船向前行駛。
    13.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十三
    稚子弄冰
    楊萬里〔宋代〕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dāng)銀鉦。(銀鉦一作: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玻璃一作:玻瓈)
    譯文
    兒童早晨起來,將凍結(jié)在銅盆里的冰塊脫下,用彩線穿起來當(dāng)鉦。
    敲出的聲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樹林,忽然冰鑼敲碎落地,發(fā)出玉石摔碎般的聲音。
    注釋
    稚子:幼兒,小孩子。
    脫曉冰:在這里指兒童晨起,從結(jié)成堅(jiān)冰的銅盆里剜冰。
    鉦:指古代的一種像鑼的樂器。
    磬(qìng):四聲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懸掛在墻上。
    玻璃:指古時(shí)候的一種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現(xiàn)在的玻璃。
    14.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十四
    渡易水歌
    佚名〔先秦〕
    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復(fù)還一作:復(fù)反)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此句疑為后人補(bǔ)作)
    譯文
    風(fēng)聲蕭蕭地吹呵,易水寒氣襲人,壯士在此遠(yuǎn)去呵,不完成任務(wù)誓不回還!
    刺殺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龍宮一樣危險(xiǎn)啊,但是我們的英雄英勇的氣概,連仰天吐氣都能形成白虹。
    注釋
    蕭蕭:指風(fēng)聲。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縣,是當(dāng)時(shí)燕國(guó)的南界。
    兮:語氣助詞。
    壯士:在這里指荊軻。
    15.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十五
    元日
    王安石〔宋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jīng)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fēng)開懷暢飲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lián)Q上新的桃符。
    注釋
    元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即春節(jié)。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shí)使竹子爆裂發(fā)出的響聲。用來驅(qū)鬼避邪,后來演變成放鞭炮。一(yí)歲除:一年已盡,“一”字用在第四聲(去聲)字的前面時(shí),“一”變調(diào),讀第二聲(陽平)。除,逝去。
    屠蘇:亦作“屠酥”,“屠蘇”本來是一種闊葉草,南方民間風(fēng)俗,有的房屋上畫了屠蘇草作為裝飾,這種房屋就叫做“屠蘇”。另一種說法是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shí)的一種習(xí)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qū)邪避瘟疫,求得長(zhǎng)壽。
    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時(shí)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桃:桃符,古代一種風(fēng)俗,農(nóng)歷正月初一時(shí)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lián)。
    16.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十六
    鄉(xiāng)村四月
    翁卷〔宋代〕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譯文
    初夏季節(jié),江南的山間原野,到處綠油油的,滿河的流水,映著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煙似霧的細(xì)雨中,杜鵑鳥不時(shí)地鳴叫著,催促著農(nóng)事。
    鄉(xiāng)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時(shí)候,剛剛結(jié)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釋
    山原:山陵和原野。
    川:河流。
    子規(guī):鳥名,杜鵑鳥。
    才了:剛剛結(jié)束。
    蠶桑:種桑養(yǎng)蠶。
    插田:插秧。
    17.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十七
    靜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yuǎn)方的家鄉(xiāng)。
    18.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十八
    憫農(nóng)二首·其一
    李紳〔唐代〕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nóng)夫餓死。
    注釋
    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fēng)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guó)。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19.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十九
    采蓮曲
    王昌齡〔唐代〕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注釋
    羅裙:用細(xì)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亂入:雜入、混入。
    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聞歌:聽到歌聲。
    始覺:才知道。
    20.2歲寶寶啟蒙古詩 篇二十
    鹿柴
    王維〔唐代〕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
    譯文
    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注釋
    鹿柴(zhài):王維在輞川別業(yè)的勝景之一(在今陜西省藍(lán)田縣西南)。柴: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一說“返景中景,同‘影’。意思是太陽將落時(shí)通過云彩反射的陽光”。
    復(fù):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