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學上學期知識點總結大全

字號:


    高一化學上學期知識點總結大全是為大家整理的,有很多學生在復習高一上冊化學時,因為之前沒對知識進行總結,導致復習時整體效率低下。
    1.高一化學上學期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一
    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黃或含硫的燃料燃燒得到(硫俗稱硫磺,是黃色粉末)S+O2===(點燃)SO2
    物理性質:無色、刺激性氣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體積比)化學性質:有毒,溶于水與水反應生成亞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熱會變回原來顏色。這是因為H2SO3不穩(wěn)定,會分解_和SO2SO2+H2OH2SO3因此這個化合和分解的過程可以同時進行,為可逆反應。
    可逆反應——在同一條件下,既可以往正反應方向發(fā)生,又可以向逆反應方向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稱作可逆反應,用可逆箭頭符號連接。
    2.高一化學上學期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二
    氧化還原反應
    (1)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和特征
    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電子得失或共用電子對偏移)的化學反應,它的基本特征是反應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價發(fā)生變化。
    (2)氧化劑和還原劑
    反應中,得到電子(或電子對偏向),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的反應物是氧化劑;失去電子(或電子對偏離),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的反應物是還原劑。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發(fā)生還原反應,生成還原產(chǎn)物;還原劑發(fā)生氧化反應,生成氧化產(chǎn)物。
    “升失氧還原劑降得還氧化劑”
    (3)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失電子總數(shù)必定相等,化合價升高、降低的總數(shù)也必定相等。
    3.高一化學上學期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三
    1.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A
    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是一個物理量,單位是mol1,而不是純數(shù)。
    不能誤認為N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O2中約含有個6.02×10氧分子
    242molC中約含有1.204×10個碳原子
    231molH2SO4中約含有6.02×10硫酸分子
    23+23-1.5molNaOH中約含有9.03×10個Na和9.03×10個OH;
    23nmol某微粒集合體中所含微粒數(shù)約為n×6.02×10。
    由以上舉例可以得知: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以及微粒數(shù)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式?由以上內(nèi)容可以看出,物質的量與微粒數(shù)之間存在正比例關系。如果用n表示物質的量,NA表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N表示微粒數(shù),三者之間的關系是:N=n·NA,由此可以推知n=N/NANA=N/n
    2.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向容量瓶中注入液體時,應沿玻璃棒注入,以防液體濺至瓶外。
    (2)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質,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恢復到室溫。
    (3)容量瓶上只有一個刻度線,讀數(shù)時要使視線、容量瓶刻度線與溶液凹液面的最低點相切。
    (4)如果加水定容時超過刻度線或轉移液體時溶液灑到容量瓶外,均應重新配制。
    (5)定容后再蓋上容量瓶塞搖勻后出現(xiàn)液面低于刻度線,不能再加蒸餾水。
    (6)稱量NaOH等易潮解和強腐蝕性的藥品,不能放在紙上稱量,應放在小燒杯里稱量。若稀釋濃H2SO4,需在燒杯中加少量蒸餾水再緩緩加入濃H2SO4,并用玻璃棒攪拌。
    4.高一化學上學期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四
    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業(yè)制法:石油的裂解氣
    2、物理性質:無色、稍有氣味的氣體,比空氣略輕,難溶于水
    3、結構:不飽和烴,分子中含碳碳雙鍵,6個原子共平面,鍵角為120°
    4、化學性質:
    (1)氧化反應: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煙)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說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學性質比烷烴活潑。
    (2)加成反應: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應除乙烯
    乙烯還可以和氫氣、氯化氫、水等發(fā)生加成反應。
    CH2=CH2+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5.高一化學上學期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五
    實室制取氫氧化鋁:Al2(SO4)3+6NH3·H2O=2Al(OH)3↓+3(NH3)2SO4
    氫氧化鋁與鹽酸反應:Al(OH)3+3HCl=AlCl3+3H2O
    氫氧化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Al(OH)3+NaOH=NaAlO2+2H2O
    氫氧化鋁加熱分解:2Al(OH)3△Al2O3+3H2O
    三氯化鐵溶液與鐵粉反應:2FeCl3+Fe=3FeCl2
    氯化亞鐵中通入氯氣:2FeCl2+Cl2=2FeCl3
    二氧化硅與氫氟酸反應:SiO2+4HF=SiF4+2H2O
    硅單質與氫氟酸反應:Si+4HF=SiF4+2H2↑
    二氧化硅與氧化鈣高溫反應:SiO2+CaO高溫CaSiO3
    二氧化硅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SiO2+2NaOH=Na2SiO3+H2O
    往硅酸鈉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Na2CO3+H2SiO↓
    6.高一化學上學期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六
    物質的分類
    (1)分類是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基本方法之一,物質分類的依據(jù)有多種,同一種物質可能分別屬于不同的物質類別。
    (2)物質的分類依據(jù)不同,可以有多種分類方法,特別是氧化物的分類是物質分類的難點,要掌握此類知識,關鍵是明確其分類方法。
    氧化物的分類比較復雜,判斷氧化物所屬類別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屬氧化物,如CrO3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②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但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堿性氧化物,如Na2O2為過氧化物(又稱為鹽型氧化物),Pb3O4和Fe3O4為混合型氧化物(一種復雜氧化物),Al2O3和ZnO為_氧化物,Mn2O7為酸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與水反應生成相應的酸堿
    7.高一化學上學期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七
    1.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A
    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是一個物理量,單位是mol1,而不是純數(shù)。
    不能誤認為N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O2中約含有個6.02×10氧分子
    242molC中約含有1.204×10個碳原子
    231molH2SO4中約含有6.02×10硫酸分子
    23+23-1.5molNaOH中約含有9.03×10個Na和9.03×10個OH;
    23nmol某微粒集合體中所含微粒數(shù)約為n×6.02×10。
    由以上舉例可以得知: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以及微粒數(shù)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式?由以上內(nèi)容可以看出,物質的量與微粒數(shù)之間存在正比例關系。如果用n表示物質的量,NA表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N表示微粒數(shù),三者之間的關系是:N=n·NA,由此可以推知n=N/NANA=N/n
    2.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向容量瓶中注入液體時,應沿玻璃棒注入,以防液體濺至瓶外。
    (2)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質,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恢復到室溫。
    (3)容量瓶上只有一個刻度線,讀數(shù)時要使視線、容量瓶刻度線與溶液凹液面的最低點相切。
    (4)如果加水定容時超過刻度線或轉移液體時溶液灑到容量瓶外,均應重新配制。
    (5)定容后再蓋上容量瓶塞搖勻后出現(xiàn)液面低于刻度線,不能再加蒸餾水。
    (6)稱量NaOH等易潮解和強腐蝕性的藥品,不能放在紙上稱量,應放在小燒杯里稱量。若稀釋濃H2SO4,需在燒杯中加少量蒸餾水再緩緩加入濃H2SO4,并用玻璃棒攪拌。
    8.高一化學上學期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八
    氯氣(Cl2):
    (1)物理性質: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有毒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易液化成液氯,易溶于水。(氯氣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氣法或者排飽和食鹽水;液氯為純凈物)
    (2)化學性質:氯氣化學性質非?;顫?,很容易得到電子,作強氧化劑,能與金屬、非金屬、水以及堿反應。
    ①與金屬反應(將金屬氧化成正價)
    Na+Cl2===點燃2NaCl
    Cu+Cl2===點燃CuCl2
    2Fe+3Cl2===點燃2FeCl3(氯氣與金屬鐵反應只生成FeCl3,而不生成FeCl2。)
    (思考:怎樣制備FeCl2?Fe+2HCl=FeCl2+H2↑,鐵跟鹽酸反應生成FeCl2,而鐵跟氯氣反應生成FeCl3,這說明Cl2的氧化性強于鹽酸,是強氧化劑。)
    ②與非金屬反應
    Cl2+H2===點燃2HCl(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現(xiàn)象:安靜地燃燒,發(fā)出蒼白色火焰)
    將H2和Cl2混合后在點燃或光照條件下發(fā)生爆炸。
    燃燒:所有發(fā)光發(fā)熱的劇烈化學反應都叫做燃燒,不一定要有氧氣參加。
    ③Cl2與水反應
    Cl2+H2O=HCl+HClO
    離子方程式:Cl2+H2O=H++Cl—+HClO
    將氯氣溶于水得到氯水(淺黃綠色),氯水含多種微粒,其中有H2O、Cl2、HClO、Cl-、H+、OH-(極少量,水微弱電離出來的)。
    氯水的性質取決于其組成的微粒:
    (1)強氧化性:Cl2是新制氯水的主要成分,實驗室常用氯水代替氯氣,如氯水中的氯氣能與KI,KBr、FeCl2、SO2、Na2SO3等物質反應。
    (2)漂白、消毒性:氯水中的Cl2和HClO均有強氧化性,一般在應用其漂白和消毒時,應考慮HClO,HClO的強氧化性將有色物質氧化成無色物質,不可逆。
    (3)酸性:氯水中含有HCl和HClO,故可被NaOH中和,鹽酸還可與NaHCO3,CaCO3等反應。
    (4)不穩(wěn)定性:HClO不穩(wěn)定光照易分解。因此久置氯水(淺黃綠色)會變成稀鹽酸(無色)失去漂白性。
    (5)沉淀反應: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氯水中有Cl-)。自來水也用氯水殺菌消毒,所以用自來水配制以下溶液如KI、KBr、FeCl2、Na2SO3、Na2CO3、NaHCO3、AgNO3、NaOH等溶液會變質。
    ④Cl2與堿液反應:
    與NaOH反應:Cl2+2NaOH=NaCl+NaClO+H2O(Cl2+2OH-=Cl-+ClO-+H2O)
    與Ca(OH)2溶液反應: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此反應用來制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為Ca(ClO)2。
    漂白粉之所以具有漂白性,原因是:Ca(ClO)2+CO2+H2O=CaCO3↓+2HClO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同樣,氯水也具有漂白性,因為氯水含HClO;NaClO同樣具有漂白性,發(fā)生反應2NaClO+CO2+H2O==Na2CO3+2HClO;
    干燥的氯氣不能使紅紙褪色,因為不能生成HClO,濕的氯氣能使紅紙褪色,因為氯氣發(fā)生下列反應Cl2+H2O=HCl+HClO。
    漂白粉久置空氣會失效(涉及兩個反應):Ca(ClO)2+CO2+H2O=CaCO3↓+2HClO,漂白粉變質會有CaCO3存在,外觀上會結塊,久置空氣中的漂白粉加入濃鹽酸會有CO2氣體生成,含CO2和HCl雜質氣體。
    ⑤氯氣的用途:制漂白粉、自來水殺菌消毒、農(nóng)藥和某些有機物的原料等。
    9.高一化學上學期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九
    物質的分類
    金屬:Na、Mg、Al
    單質
    非金屬: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堿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純鹽氧化物:CO、NO等
    凈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無氧酸:HCl
    強酸:HNO3、H2SO4、HCl
    酸按強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電離出的H+數(shù)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強堿:NaOH、Ba(OH)2
    物按強弱分
    質弱堿:NH3?H2O、Fe(OH)3
    堿
    一元堿:NaOH、
    按電離出的HO-數(shù)分二元堿:Ba(OH)2
    多元堿:Fe(OH)3
    正鹽:Na2CO3
    鹽酸式鹽:NaHCO3
    堿式鹽: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懸濁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濁液:油水混合物
    物膠體:Fe(OH)3膠體、淀粉溶液、煙、霧、有色玻璃等
    10.高一化學上學期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十
    1.原子定義
    原子: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例如少數(shù)非金屬單質(金剛石、石墨等);金屬單質(如鐵、汞等);稀有氣體等。
    (2)原子也不斷地運動著;原子雖很小但也有一定質量。對于原子的認識遠在公元前5世紀提出了有關“原子”的觀念。但沒有科學實驗作依據(jù),直到19世紀初,化學家道爾頓根據(jù)實驗事實和嚴格的邏輯推導,在1803年提出了科學的原子論。
    2.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1)構成物質的每一個分子與該物質的化學性質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不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因物質的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tài)等,都是宏觀現(xiàn)象,是該物質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現(xiàn)的屬性,并不是單個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
    3.分子的性質
    (1)分子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加快,如陽光下濕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間有間隔。一般說來,氣體的分子之間間隔距離較大,液體和固體的分子之間的距離較小。氣體比液體和固體容易壓縮,不同液體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二者的原體積之和,都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
    (4)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體驗: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時吃幾塊冰塊也可以解渴,這就說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質,因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是相同的。
    4.原子的構成
    質子: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原子核(+)
    中子:不帶電原子不帶電
    電子: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
    5.原子與分子的異同
    分子原子區(qū)別在化學反應中可再分,構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分子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化學反應前后并沒有變成其它原子相似點
    (1)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2)質量、體積都非常小,彼此間均有一定間隔,處于永恒的運動中
    (3)同種分子(或原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或原子)性質不同
    (4)都具有種類和數(shù)量的含義
    6.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規(guī)律:第一層不超過2個,第二層不超過8個;最外層不超過8個。每層最多容納電子數(shù)為2n2個(n代表電子層數(shù)),即第一層不超過2個,第二層不超過8個,第三層不超過18個;最外層電子數(shù)不超過8個(只有1個電子層時,最多可容納2個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