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知識點

字號:

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知識點是為大家整理的,在我們高中的地理學習中,我們所涉及的面非常廣,我們在學習和復習的時候,應該怎么做呢?
    1.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知識點 篇一
    河流搬運能力降低,促使沉積發(fā)生,形成堆積地貌。常見的河流堆積地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沖積扇平原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河流出山口后,比降顯著減小,水流又分成許多交漢,成扇狀向外流動,河流能量顯著降低,大量物質堆積下來,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隨著各支汊的不斷堆積和變遷,就形成沖積扇。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一般是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fā)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也可形成疊置沖積扇。
    (2)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發(fā)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區(qū),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往往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jié)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
    洪水季節(jié),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xù)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區(qū)的沖積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積占優(yōu)勢的產(chǎn)物。河流到達海洋人??谔?,由于流速極緩、水流擴散,將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加上海潮頂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頂尖朝向陸地的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wǎng)稠密,且縱橫交錯,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2.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知識點 篇二
    1、判斷依據(jù):
    第一步,根據(jù)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類型,年雨型(>2000)
    2、位置:
    緯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緯10度之間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的亞馬孫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群島等。
    3、氣候特點(特征):常年高溫多雨。
    4、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猩猩、河馬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
    3.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知識點 篇三
    地理環(huán)境包括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聯(lián)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xiàn)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生物,生物又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huán)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huán)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nèi)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fā)育,多為內(nèi)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fā)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4.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知識點 篇四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
    據(jù)結構特征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環(huán)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處于安全宇宙環(huán)境中,太陽光照穩(wěn)定
    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使地表有適宜的溫度,使液態(tài)水能存在:有適中的體積和質量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自轉公轉周期適中,使地球表面溫度的日變化和季節(jié)幅度變化小,利于生物生長發(fā)育
    5.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知識點 篇五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shù):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周期約為11年)
    6.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知識點 篇六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穩(wěn)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地球適宜的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體積質量適中,地球內(nèi)部物質運動促進海洋的形成。
    2、太陽活動標志:黑子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對地球磁場的影響。
    3、自轉地理意義:
    ①產(chǎn)生晝夜交替現(xiàn)象;
    ②產(chǎn)生地方時差異;
    ③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
    ④地球橢圓體的形成。
    4、公轉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帶的分布。
    7.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知識點 篇七
    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自轉:自西向東,恒星日(23時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時(兩極除外),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公轉:自西向東,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周期為一個回歸年。
    (3)晝夜交替和時差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經(jīng)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
    (4)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5)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那個半球晝長赤道全年晝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方向遞減,離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帶四季更替在中緯度地區(qū)明顯。夏季是一年中白晝較長,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jié),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jié)。
    8.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知識點 篇八
    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nèi)陸的地域分異(經(jīng)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nèi)部產(chǎn)生的有規(guī)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qū)(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從沿海到內(nèi)陸出現(xiàn):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qū),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shù)乃疅釥顩r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9.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知識點 篇九
    水循環(huán)
    (1)類型:
    海陸間大循環(huán)(大循環(huán))、陸地循環(huán)(水量很少)、海洋循環(huán)(水量)
    (2)各環(huán)節(jié)的名稱:
    蒸發(fā)、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
    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tài);聯(lián)系四大圈層。
    10.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知識點 篇十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jié)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jié)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