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字號:

高中學習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識,還要把高中的知識與初中的知識溶為一體才能學好。在讀書、聽課、研習、總結這四個環(huán)節(jié)都比初中的學習有更高的要求。高一頻道為莘莘學子整理了《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中央集權的發(fā)展
    1.漢朝
    漢初沿襲秦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實行郡國并行制。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列侯歸郡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節(jié)度使。
    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zhèn)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3.北宋
    軍事:主要將領兵權收歸中央,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
    財政: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qū)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長官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在行使時受中央節(jié)制。
    行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二、君主XX的演進
    1.漢朝——內朝(中朝)
    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
    漢武帝時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三省體制
    尚書?。ㄏ葥碛袑崣啵?、中書省、門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褐袝。Q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zhí)行)
    (2)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3)影響: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相權分散皇權獨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造,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宋朝——分割相權
    宋初,中書門下作為高行政機構。
    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5.元朝——中書省
    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高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元朝后期,宰相權勢擴大。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選拔,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繼承并完善科舉制——增加考試科目,武舉,殿試等。
    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XX文化素質,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2.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從禪讓到王位世襲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啟即位,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2.王權具有神秘色彩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通過占卜方式來決定。
    3.初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相、卿士等,地方設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目的:
    拱衛(wèi)周王室,進行有效統治,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
    ①分封對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
    ②被封諸侯的`義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被封諸侯的權利——職位世襲、對卿大夫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3)作用:
    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②開發(fā)邊遠地區(qū),擴大了統治區(qū)域;
    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一個延續(xù)數百年的強國;
    ⑤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序列,周天子具有權威,國家政權趨向嚴密。
    (4)局限:
    受封諸侯在各自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為王權衰落和諸侯割據埋下隱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經濟生產方式的產生,這一生產方式使諸侯勢力日益壯大)。
    戰(zhàn)國時諸侯國變法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瓦解。
    2.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1)定義:
    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政治制度。(用規(guī)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wěn)定。)
    (2)目的:
    加強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內容:
    繼承制;確立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家國政治
    (4)影響:
    ①形成了等級森嚴的政治制度,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②宗法關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5)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3.禮樂制度
    (1)含義:
    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規(guī)則和儀式,并配有特定的音樂。
    (2)目的:
    更好地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有利于統治秩序的穩(wěn)定。
    3.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不僅分封王族,還分封異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與周天子并無血緣關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絕對而言的,而是相對而言的。具體來說,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大宗;諸侯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國內,諸侯對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內,對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為士的大宗。
    3.XX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XX是一種決策方式,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于地方分權的制度。
    4.柳宗元曾說“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這是說秦亡是因為XX,而不是因為實行郡縣制。
    5.“漢承秦制”,漢代并非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稍作變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賦予決策大權,地位十分穩(wěn)固;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無決策權,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wèi)步軍司和侍衛(wèi)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終由皇帝掌握。
    (2)削實權
    兵權——樞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權力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宰相權力被一分為三)
    地方:規(guī)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jiān)察。
    (3)制錢谷
    規(guī)定各州郡的財賦,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運往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2、影響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XX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5.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
    ①三省為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
    完整的相權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強皇權。
    2、發(fā)展(宋朝)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外設置
    ①中樞門下——負責行政
    ②樞密院——負責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戶部)——負責財政
    3、三省六部制的廢除(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二、明朝皇權的加強
    1、明朝初年,沿襲元制,設中書省。
    2、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①下令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
    ②由于事務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
    3、明成祖時期
    正式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此后內閣地位逐漸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