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要下雨了》說課稿5篇

字號:

思《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通過小白兔與小燕子、小魚和螞蟻的對話,介紹了夏天下雨前燕子低飛、魚游出水面、螞蟻搬家這三種自然現象。為大家準備了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要下雨了》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要下雨了》說課稿 篇一
    一、說教材
    《要下雨了》一課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材第六組中的講讀課文。這是一篇科學童話,它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下雨前種種自然現象,而且是一篇發(fā)展學生語言、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好課例。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捌?、割、悶、伸、喊、潮、濕”等12個生字。
    2、初步地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飛、魚游出水面、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系。
    三、說教學重點
    1、認識生字,讀準字音。
    2、理解小燕子、小魚和螞蟻回答小白兔的話。
    四、說教學難點
    1、了解課文中下雨前小動物的變化預知天氣。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五、說教法
    本節(jié)課我以一個教練的身份,適當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圖片、朗讀、各種形式的讀以及動口說等,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語言,創(chuàng)造了一種形、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六、說學法
    本節(jié)課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我引導學生運用聽、畫、說、讀、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不但領悟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讀、說、思的能力。
    七、說教學準備:
    動物圖片、多媒體播放器
    八、說教學流程
    (一)、揭示課題:
    1、出示課題:要下雨了
    2、提問比較:“要下雨了”和“下雨了”意思有什么不同?(“要下雨了”說的是將要下雨了,還沒有下,“要”是將要、快要的意思。“下雨了”是說雨已經下起來了。)
    (二)、啟發(fā)激趣。
    下雨前大自然給我們傳來一些信息、仔細觀察一下,我們會看到哪些有趣的自然現象。下雨前小動物們會出現什么自然現象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咱們一起來學習課文《要下雨了》。
    (三)、初讀課文內容。
    1、生聽課文錄音。師提問:課文中寫了哪幾種動物?師出示動物圖片。
    2、生自讀課文標出課文自然段序號,圈出生字。
    3、師:課文有幾個自然段?生字標出了嗎?
    4、電腦出示生字讓學生讀并組詞,說一說字的結構?
    5、讓學生看書中各幅圖,找出每幅圖相對應的自然段,并指導朗讀。
    第一幅圖:(1、2、3自然段)讓生表演對話,從對話中知道了怎樣的天氣常識?
    第二幅圖:(4、5、6自然段)讓生表演對話,從對話中知道了怎樣的天氣常識?
    第三幅圖:(7自然段)讓生表演對話,從對話中知道了怎樣的天氣常識?
    第四幅圖:(8、9自然段)讓生表演對話
    6、師:課文中寫了下雨前的幾種動物,他們都有哪些表現?
    7、完成課本“讀讀說說”的習題。
    8、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課堂小結。
    師:小朋友們生活在農村,平時多留心觀察這三種小動物,預知天氣變化,告訴家長安排好田里的農活,尤其是在農忙季節(jié)更要如此。
    師:小朋友們你們自己還知道那些小動物下雨前的反應嗎?舉手說一說?
    (五)、觀看《要下雨了》動畫片。
    (六)、拍手歌結束。
    九、說板書 要下雨了
    小燕子 飛低
    小魚兒 游出水面
    小螞蟻 搬家
    2.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要下雨了》說課稿 篇二
    一、說教材
    《要下雨了》一課是部編版小語教材第二冊第六組中的講讀課文。這是一篇科學童話,它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下雨前種種自然現象,而且是一篇發(fā)展學生語言、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好課例。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教學字、詞和進行初步閱讀之后,我把本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了解預示下雨前的自然現象。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語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分角色朗讀,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品德目標:激發(fā)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掌握下雨前的自然現象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說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文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接受主動參與、主動獲取,由于本文淺顯、易懂、對話分明、結構大體一致,不需要教師做更多講解、分析。所以本節(jié)課我以一個教練的身份,適當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兒歌、圖片、朗讀、各種形式的讀,以及動口說等,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語言,創(chuàng)造了一種形、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三、說學法
    語文學習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妙在導法。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而尤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節(jié)課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我引導學生運用聽、畫、說、讀、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不但領悟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讀、說、思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上課,我采用讓學生自己教認字、組詞、說話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復習了舊知,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及時應用所學知識的良好習慣。
    (一)聯系生活,激趣導入。
    興趣是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我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導課,兒歌內容是兒童知曉的生活常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認知水平,既有利于激發(fā)興趣,將學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課課題,同時向學生滲透認識現象之間的聯系,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初學課文,理清脈絡。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了把握兒童的心理,吸引調動其多種感官,以情境激趣,為學生興趣盎然地思考、理解奠定基礎。我首先說了這樣幾句話:同學們,你們知道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嗎?動物王國的小動物們都忙碌起來了,想知道它們干什么嗎?請同學們打開課文,一邊聽錄音,一邊看課文。然后讓學生說出找著的動物,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用簡筆畫畫出小動物,這樣從整體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條理。
    (三)學習課文,了解內容。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主要是指導學生讀好課文。在教學中我以情境引導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要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讓他們感到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小魚、螞蟻。這樣一來,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肯定了學生的進步,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又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走進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里面,讓學生在嘗試讀好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體會到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尤其是對文中的情感因素有著各自不同的體驗,這正是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尊重學生閱讀時的獨特體驗”,而且感情朗讀不僅是手段,它更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
    (四)角色朗讀,深化體驗。
    這篇課文對話比較多,便于分角色朗讀,老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朗讀氛圍,讓不同角色相互配合,這樣既加深了對本課意境的體會,又培養(yǎng)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五)鼓勵質疑,拓展思維。
    在本節(jié)課接近尾聲時,我不失時機地問學生:在這節(jié)課里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還想知道哪些動物的活動與天氣變化有關?這些提問既是對本節(jié)課的總結,培養(yǎng)了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又拓展了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六)布置作業(yè)。
    我設計的作業(yè)是回家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告訴爸爸、媽媽,并且問問爸爸、媽媽看看下雨前還有哪些自然現象,將課堂教學延伸到家庭教育,不僅使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向家長做了反饋,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懂得不僅從書本上可以學習,從老師那兒可以學習,生活是更大的課堂。
    3.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要下雨了》說課稿 篇三
    一、說教材
    《要下雨了》是部編版人教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課文通過“燕子低飛、魚游出水面、螞蟻搬家”三種現象,講了下雨前一些小動物的活動特點和發(fā)生這些現象的原因。使學生知道通過觀察小動物“燕子低飛、魚游出水面、螞蟻搬家”等異?,F象也能預測天氣變化,也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二、說學情
    本班學生經過近一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大部分學生思維較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交流。但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極容易分散,對形式單調的課堂教學很難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課堂的有效控制,多采取激勵措施。
    三、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借助圖片、聯系生活等方式了解“陰沉沉、潮濕、悶得很”等詞語的意思。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問句和感嘆句,能分角色讀好課文對話。
    4.嘗試在對話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飛、魚出水面、螞蟻搬家”這些自然現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四、說教法
    根據本課的課型特點及語言的特色在教學方法的總體構想上,結合跨越式教學模式,采用情景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教師通過動畫及提問啟發(fā)、點撥學生。
    五、說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質疑、探究、感悟、朗讀四結合,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題。
    1.出示課件看圖片,揭示課題。
    2.過渡:除了這些現象,還有哪些現象也能預示天要下雨了呢?想知道嗎?讓我們一起學習《要下雨了》
    3.板書課題。
    (二)憑借情境,自主構建。
    1.充分自讀,整體感知
    (1)認讀字詞。
    (2)觀看課文朗讀視頻:課文先后出現了哪幾種小動物(教師板書:小白兔、小燕子、小魚、螞蟻)
    (3)學生自由、輕聲地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的順序號。
    2.由扶到放,學習課文。
    (1)指導學習一至三自然段。
    ①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學習生字“直”,通過做動作理解詞義。
    ②學生自由讀二、三自然段,用“—”畫出小白兔說的話,用“﹏”畫出小燕子說的話。
    ③分角色朗讀對話。
    ④重點指導讀“我正忙著捉蟲子呢!”這句話。
    ⑤小結方法:讀、畫。
    (2)按以上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四至七自然段。
    ①學生讀、畫。
    ②匯報交流。
    (3)放手學習八、九段。
    ▲啟發(fā)學生思考:
    ①聽了小動物們的話,小白兔相信了嗎?
    ②天真的下雨了嗎?
    ▲指導學生讀出小白兔焦急的肯定語氣。
    (三)拓展情境,達標訓練。
    1.我們正忙著搬東西呢!
    李 老師正忙著改作業(yè)呢!
    ____正_____呢?
    2.口頭填空
    (1)要下雨了,燕子____________。
    (2)要下雨了,小魚____________。
    (3)要下雨了,螞蟻____________。
    (4)要下雨了,天氣____________。
    3.課外拓展:你還知道下雨前會出現哪些現象嗎?
    (四)聚焦情境,評價反思。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師精心構思的藝術結晶,是學生感知信息的視覺渠道,是發(fā)揮了敘述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的橋梁。我的板書,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能激發(fā)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還能用較為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背誦課文內容。
    4.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要下雨了》說課稿 篇四
    一、說教材
    《要下雨了》是部編版第二冊六單元中一篇生動有趣的科學童話故事。課文通過小白兔與小燕子、小魚和螞蟻的對話,介紹了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這三種預示即將下雨的現象,使學生知道,通過觀察大自然也能預測天氣變化。課文是一篇發(fā)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教學字、詞和進行初步的閱讀之后,我把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
    過程方法目標:以讀促解,了解“燕子低飛、魚游出水面、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目標:學會觀察大自然,善于動腦筋、想問題。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朗讀,力求做到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想象。
    教學難點:理解三種自然現象與下雨的關系。
    二、說學情
    一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他們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他們的思維方式以直觀、形象為主,但同時又存在理解能力較弱、注意力持久性較差等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課堂的有效調控,采取一定激勵措施。
    三、說教法、學法
    1、設計理念:《新課標》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我確定了以下教學方法:
    2、說教法。根據本課的課型特點及語言特色,在教學方法的總體構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學法,運用圖畫、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突破重點和難點時,教師通過語言描繪及提問、啟發(fā)、點撥,以讀帶講、以讀帶問,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
    3、說學法。與教法相適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質疑、探究、感悟、朗讀四結合,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及理論依據
    根據以上講述,我把教學流程分成五個環(huán)節(jié):①檢查復習;②整體感知;③難點突破;④指導朗讀;⑤認真寫字。
    1、檢查復習,鞏固舊知。通過開火車和小老師教讀等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復習檢查,既能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又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氛圍輕松、平等。
    2、聽看結合,整體感知。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播放課文動畫片,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渲染烘托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氛圍中感知課文,獲得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隨后讓學生說出本課講了哪幾種可愛的小動物,貼出圖片,再讓學生說說哪些自然段提到了它們。在圖文結合中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感悟書面語言,提高讀圖能力,感受形象魅力。
    3、由扶到放,難點突破。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要求學生弄清下雨前燕子低飛、小魚游出水面和螞蟻搬家這些現象。弄清這三種自然現象,根據本課特點,結合新課標理念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學方法。首先抓住“燕子為什么低飛”這個問題,讓學生認真地朗讀課文的1——3自然段,抓住燕子說的話,邊讀邊想,燕子說的話中,哪一句是與燕子低飛有關系,引導學生知道:空氣潮濕,翅膀沾上小水珠,蟲子飛不高,小燕子正忙著捉蟲呢。再讓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連起來回答,進行思維訓練。學完這部分,師生共同總結這部分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后就用這一方法自讀課文,自己去理解“小魚為什么游出水面”和“螞蟻為什么搬家”的真正原因。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難點,還讓學生學會了理解課文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觀察大自然。
    4、指導朗讀,加深理解?!缎抡n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通過想象讀、思考讀、體會讀等方式進行感知課文內容。本課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注意朗讀的語氣。本課可以根據提示語及標點符號來指導朗讀,也可以結合詞句理解來對比朗讀。如“燕子為什么飛得這么低呀?”和“小魚為什么今天有空出來呀?”要讀出問話的語氣,這是小白兔對燕子低飛,小魚游出水面的不理解;但是在讀“要下雨了嗎?”卻要讀出疑問的語氣,從中體會小白兔對燕子說的話表示懷疑?!笆且掠炅?,我們正忙著搬家呢?!边@一句要用非??隙ǖ恼Z氣來讀,讓學生在讀中明白螞蟻搬家不是小白兔告訴的,而是螞蟻事先就知道了?!按笥暾娴南缕饋砹恕敝械摹罢娴摹币訌娬Z氣來讀,證明小燕子、小魚和螞蟻說的話沒有錯。朗讀之后學生從中明白了小白兔一系列的思想變化(懷疑——有些相信——完全相信)。為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別讀、集體讀、分段讀、對話讀,還有戴頭飾的分角色讀等等。教師以讀助講,學生以讀助學,不僅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學重點非常突出。
    5、觀察比較,認真寫字?!缎抡n標》提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本課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書寫“得”“很”二字,并讓同桌互送五星,給學生及時進行寫字評價。指導過程中注意書寫習慣的培養(yǎng),注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讓學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讓學生養(yǎng)成認真寫字的習慣。
    五、說板書
    板書是教師精心構思的藝術結晶,是學生感知信息的視覺渠道,是發(fā)揮了敘述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的橋梁。我的板書圖文結合,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能激發(fā)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還能用較為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
    要下雨了
    小燕子 低飛
    小魚 游出水面 要下雨了
    螞蟻 搬東西
    六、本課設計的特色
    (一)做到以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讀中求解,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學。
    5.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要下雨了》說課稿 篇五
    一、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這是一篇科學童話,他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下雨前的種種自然現象,而且還可以發(fā)展學生語言及思維。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教學習字、詞和初步閱讀之后,我把本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了解預示下雨前的自然現象。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品德目標:激發(fā)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掌握下雨前的自然現象。
    二、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淺顯易懂,對話分明,結構大體一致的特點,及聾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方法的總體構想上,我采用情景教學法,運用版畫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通過語言描繪及提問、啟發(fā)、點撥學生。
    三、學法
    結合聾生的認知特點,我多次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學習課文。
    四、教學過程(我的教學過程分六個環(huán)節(jié))
    導入新課前,我采用卡片,讓學生開火車認字,組詞,說話。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復習了舊知,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及時應用所學知識的良好習慣。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導入
    這一過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那個和諧的童話世界,激發(fā)興趣,將學生引入情景,又能引出本課課題,同時向學生滲透認知現象之間的關系,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初學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了把握學生的心理,吸引調動其多種感官參與,以情景激趣。我首先說了這樣幾句話:“要下雨了,動物王國的小動物們都忙碌起來了,想知道它們都在干什么嗎?請同學們打開課文,一邊朗讀一邊用筆劃出文中的小動物?!比缓笞寣W生說出找到的小動物,教師按順序出示圖片。這樣從整體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條理。
    (三)學習課文,了解內容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主要是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教學中我以情景引導學生,讓他們感到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小魚、螞蟻。為了體現師生民主互動合作的教學思想,我也參與扮演其中一個角色,在共同參與情景表演的過程中,教師逐步引導學生體會和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四)分角色扮演,深化體驗
    這篇課文對話比較多,便于分角色表演,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表演氛圍,及制作各個小動物的頭飾,讓不同角色相互配合。這樣既加深了對本課意境的體會,又培養(yǎng)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五)引導質疑,拓展思維
    在本課結尾時,我不失時機的問學生:“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那些知識?你還想知道哪些動物的活動雨天氣變化有關?”這些提問既是對本節(jié)課的總結,培養(yǎng)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又拓展了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六)布置作業(yè)
    我設計的作業(yè)是回家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告訴爸爸媽媽,并切問問爸爸媽媽看看下雨前還有那些自然現象。將本堂課教學延伸到家庭教育。不僅使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向家長做了反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不僅書本上可以學習,從老師那可以學習,生活也是個大課堂。
    五、板書設計(略)
    說板書:這堂課的板書設計,既概括了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體現了所述事物的特點,直觀形象,條理清晰,便于學生理解,進而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