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的校園黑板報資料

字號: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故有“清明前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下是整理的清明節(jié)的校園黑板報資料,歡迎閱讀!
    1.清明節(jié)的校園黑板報資料
    今年四月五號是清明節(jié),在這特殊的日子里,使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每年的清明節(jié),按我們鄉(xiāng)下的習俗,每戶人家都要去掃墓。大人們早就準備好了雞、鴨、魚、肉、酒、錢紙、蠟燭、鞭炮,滿滿裝了一籃。我們頂著毛毛細雨出發(fā)了,走在泥泥的小路上,不遠處傳來了陣陣鞭炮聲,我放眼一看,只看見許多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在誠心祭拜自己的祖先。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姥姥,姥爺的墳前,爸爸媽媽下去把祭品擺上,點上蠟燭,燒上錢紙,口中念念有詞,我想他們是在告慰自己的祖先,求得祖先的保佑。
    這時,使我想起了姥姥和姥爺他們生前最后的時光,還有辛勤的勞動和無微不至的關懷著我們。您們安息吧,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來報答您的養(yǎng)育之恩,年年清明節(jié)我都會來看您的。
    2.清明節(jié)的校園黑板報資料
    在每年春天草長鶯飛、竹筍開始從大地下鉆出來的時候,父親會開車帶我去故鄉(xiāng)過清明節(jié)。
    我和父親、母親先爬上一座山,找到父親祖先的墳墓,把我們帶的東西放在那里。父親拿出魚肉等東西放在墳前,接著在杯子李帶上了酒,點上了香,然后我和父親一同拜幾拜。
    我問父親:“為什么每年都來上墳?”父親說:“今天是清明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蔽矣謫柷迕鞴?jié)是怎么來的,父親幫我在網上搜到了資料,了解到了清明節(jié)的由來。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迫 害而流 亡在外。有一次找不到一點吃的,這個時候隨臣介子推從自己德大腿割下來一塊肉,煮了一碗湯給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后來重耳當了國君,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 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他悄悄地到綿山隱居。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可是找到時介子推已經死了。晉文公率眾祭奠,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這就是清明節(jié)的由來。
    3.清明節(jié)的校園黑板報資料
    每逢清明,我就會想起我的太外婆。太外婆已經去世很多年了,但留存在我記憶中的她,依然如此清晰。即便如此,她依然忙忙碌碌,為兒女打掃庭院,洗衣做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清明節(jié)到了,我又一次站在了太外婆的墳頭。大人們都開始準備儀式,不禁此勾起我對太外婆的深深思念。每次去太外婆家,她總是用粗糙的手摩挲我的臉,疼愛地把我抱在懷里。對于我的過錯,她總是寬容地接納,還幫助我改正。太外婆總是說:“做人嘛,對自己要嚴格一點,對別人要寬容一點。我是老了,但是自己能做的事情,絕不讓孩子插手,這樣才讓我覺得我還活著?!笔堑模瑖烙诼杉?,寬以待人,一直都是太外婆做人的準則。我們感謝她老人家給我們子孫后代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陣清風吹來,臉上一絲絲的涼意,媽媽過來為我擦拭了不知何時滑下的淚滴……
    4.清明節(jié)的校園黑板報資料
    在4月4日這一天,人們心里都在念著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今年的清明雖然沒有下著淅淅瀝瀝的雨,但我們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是永遠不會變的。
    每年的這一天,我們都會來到親人的墳前,燒上一些冥幣和紙錢,放上一些鮮花,以示我們對親人們的思念,同時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保佑他們在天堂那邊向像我們一樣開心、快樂、幸福、美滿的生活著。在這時,我想起了我們曾經的那些美好、幸福的畫面,它們像電影播放器一樣,一幕一幕展現在我眼前。想到這兒,我的眼睛不禁而濕,心情萬分悲傷。
    清明節(jié)并不是人們迷信鬼魂的存在而過的節(jié)日,而是為了對逝去的親人和烈士們的思念之情,這個節(jié)日把生者和逝者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哪怕時間不長,也可以表達那份悲傷的思念。
    人逝去了,再也回不來了,所以,請珍惜我們眼前的人,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現在,珍惜身邊的人,不要讓祭祀者的淚珠串成一串串濕漉漉的回憶。從現在開始,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到他們離我們而去空悲哀。
    清明,是一個悲哀的節(jié)日,它有斷腸人。有斷魂的雨,當熱也有抹不掉的思念,擦不完的淚。
    5.清明節(jié)的校園黑板報資料
    我的家鄉(xiāng)在美麗的東海之濱—寧波。每當清明節(jié)時,家鄉(xiāng)的空氣里到處彌漫著春天的氣息,這一天我們要祭掃去世的親人,還要制作一種清明節(jié)的特殊食品—青團。“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在春雨的澆灌下,田野里的小草開始變得郁郁蔥蔥。人們在踏青或掃墓時常常去采摘一種叫“艾草”的植物,來制作青團。
    今年清明節(jié),外婆教我學做青團。我們先把采來的艾草煮熟,把它和糯米粉攪拌在一起,直到雪白的糯米粉揉成一個碧綠碧綠的大粉團。然后,學外婆那樣,從中取出一小團捏成小酒杯的樣子,放進芝麻餡或豆沙餡,再把它搓圓,青團就制作完成了。最后把一個個青團裝進蒸鍋里蒸一蒸。
    過十幾分鐘后,香噴噴的青團就可以出鍋了,打開鍋蓋,一個個青團油光發(fā)亮猶如一顆顆翡翠。一陣艾草清香迎面撲來,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里面的芝麻餡就會流出來,讓我回味無窮......
    嚼著香甜、糯滑的青團,聽著滴答滴答的雨聲,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艾草味,一股清香使我陶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