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冊物理教案范例

字號:


    高二變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選三)。在對各個學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學生們需要對自己未來的發(fā)展科目有所選擇、有所側重。這可謂是學生們第完全自己把握、風險未知的主動選擇。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上冊物理教案范例》,助你金榜題名!
    1.高二上冊物理教案范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tài)為止.
    (1)運動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定律說明了任何物體都有慣性.   
    (3)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牛頓第一定律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但是建立在大量實驗現(xiàn)象的基礎之上,通過思維的邏輯推理而發(fā)現(xiàn)的,它告訴了人們研究物理問題的另一種新方法:通過觀察大量的實驗現(xiàn)象,利用人的邏輯思維,從大量現(xiàn)象中尋找事物的規(guī)律.   
    (4)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不能簡單地認為它是牛頓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時的特例,牛頓第一定律定性地給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第二定律定量地給出力與運動的關系.   
    2.慣性: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即一切物體都有慣性,與物體的受力情況及運動狀態(tài)無關.因此說,人們只能“利用”慣性而不能“克服”慣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3.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達式F 合 =ma   
    (1)牛頓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出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反過來,知道了運動,可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況,為設計運動,控制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2)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F 合 =ma,F(xiàn) 合 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別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頓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間效果.即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它的效果是瞬時對應關系,力變加速度就變,力撤除加速度就為零,注意力的瞬間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頓第二定律F 合 =ma,F(xiàn)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與F 合 的方向總是一致的.F合 可以進行合成與分解,ma也可以進行合成與分解.  
    4. 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1)牛頓第三運動定律指出了兩物體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總是成對出現(xiàn)的,它們總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同種性質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疊加.    
    5.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宏觀低速的物體和在慣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體有向上的加速度稱物體處于超重.處于超重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F N (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于物體的重力mg,即F N =mg+ma.
    (2)失重: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稱物體處于失重.處于失重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FN(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的重力mg.即FN=mg-ma.當a=g時F N =0,物體處于完全失重.
    (3)對超重和失重的理解應當注意的問題
    不管物體處于失重狀態(tài)還是超重狀態(tài),物體本身的重力并沒有改變,只是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不等于物體本身的重力.
    超重或失重現(xiàn)象與物體的速度無關,只決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減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減速上升”都是失重.    
    在完全失重的狀態(tài)下,平常一切由重力產生的物理現(xiàn)象都會完全消失,如單擺停擺、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體不再受浮力、液體柱不再產生壓強等.  
    7、處理連接題問題----通常是用整體法求加速度,用隔離法求力。
    2.高二上冊物理教案范例
    一、實驗目的
    1.用實驗的方法描出平拋運動的軌跡.
    2.判斷平拋運動的軌跡是否為拋物線.
    3.根據(jù)平拋運動的軌跡求其初速度.
    二、實驗原理
    1.利用追蹤法逐點描出小球運動的軌跡.
    2.建立坐標系,如果軌跡上各點的y坐標與_坐標間的關系具有y=a_2的形式(a是一個常量),則軌跡是一條拋物線.
    三、實驗器材
    斜槽、小球、方木板、鐵架臺、坐標紙、圖釘、重垂線、三角板、鉛筆、刻度尺.
    四、實驗步驟
    1.安裝調平
    將帶有斜槽軌道的木板固定在實驗桌上,其末端伸出桌面外,軌道末端切線水平,如圖所示.
    2.建坐標系
    用圖釘將坐標紙固定于豎直木板的左上角,把木板調整到豎直位置,使板面與小球的運動軌跡所在平面平行且靠近,把小球放在槽口處,用鉛筆記下小球在槽口(軌道末端)時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點O,O點即為坐標原點,用重垂線畫出過坐標原點的豎直線,作為y軸,畫出水平向右的_軸.
    3.確定球的位置
    將小球從斜槽上某一位置由靜止滑下,小球從軌道末端射出,先用眼睛粗略確定做平拋運動的小球在某一_值處的y值,然后讓小球由同一位置自由滾下,在粗略確定的位置附近用鉛筆較準確地描出小球通過的位置,并在坐標紙上記下該點.用同樣的方法確定軌跡上其他各點的位置.
    4.描點得軌跡
    取下坐標紙,將坐標紙上記下的一系列點,用平滑曲線連起來,即得到小球平拋運動軌跡.
    五、數(shù)據(jù)處理
    1.計算初速度
    在小球平拋運動軌跡上選取分布均勻的六個點——A、B、C、D、E、F,用刻度尺、三角板測出它們的坐標(_,y),并記錄在下面的表格中,已知g值,利用公式y(tǒng)=2(1)gt2和_=v0t,求出小球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v0,后算出v0的平均值.
    2.驗證軌跡是拋物線
    拋物線的數(shù)學表達式為y=a_2,將某點(如B點)的坐標_、y代入上式求出常數(shù)a,再將其他點的坐標代入此關系式看看等式是否成立,若等式對各點的坐標近似都成立,則說明所描繪的曲線為拋物線.
    六、誤差分析
    1.斜槽末端沒有調水平,小球離開斜槽后不做平拋運動.
    2.確定小球運動的位置時不準確.
    3.量取軌跡上各點坐標時不準確.
    七、注意事項
    1.實驗中必須調整斜槽末端的切線水平(檢驗是否水平的方法是:將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水平部分,將其向兩邊各輕輕撥動,看其是否會加速或減速運動).
    2.方木板必須處于豎直平面內,固定時要用重垂線檢查坐標紙豎線是否豎直.
    3.小球每次必須從斜槽上同一位置滾下.
    4.坐標原點不是槽口的端點,應是小球出槽口時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點.
    5.小球開始滾下的位置高度要適中,以使小球平拋運動的軌跡由坐標紙的左上角一直到達右下角為宜.
    6.在軌跡上選取離坐標原點O點較遠的一些點來計算初速度.
    3.高二上冊物理教案范例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機械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區(qū)別;
    (2)知道當力與位移方向的夾角大于90時,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計算:
    (1)知道計算機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標量。
    (2)能夠用公式W=Fscos進行有關計算。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在理解力對物體做功的兩個要素的基礎上掌握機械功的計算公式。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與物體運動的位移容易混淆,這是難點。
    3.要使學生對負功的意義有所認識,也較困難,也是難點。
    三、教具
    帶有牽引細線的滑塊(或小車)。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功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學習過功的一些初步知識,今天我們又來學習功的有關知識,絕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要使我們對功的認識再提高一步。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功的概念
    先請同學回顧一下初中學過的與功的概念密切相關的如下兩個問題:什么叫做功?誰對誰做功?然后做如下總結并板書:
    (1)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發(fā)生了位移,物理學中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塊沿拉力方向在講桌上滑動一段距離,并將示意圖畫到黑板上,與同學一起討論如下問題:在上述過程中,拉力F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滑塊所受的重力mg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桌面對滑塊的支持力N是否對滑塊做了功?強調指出,分析一個力是否對物體做功,關鍵是要看受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總結并板書:
    (2)在物理學中,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fā)生的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圖1提出:力F使滑塊發(fā)生位移s這個過程中,F(xiàn)對滑塊做了多少功如何計算?由同學回答出如下計算公式:W=Fs。就此再進一步提問:如果細繩斜向上拉滑塊,這種情況下滑塊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與同學一起分析并得出這一位移為scos。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計算公式:
    W=Fscos
    再根據(jù)公式W=Fs做啟發(fā)式提問:按此公式考慮,只要F與s在同一直線上,乘起來就可以求得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在圖2中,我們是將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們將力F分解到物體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結果?至此在圖2中將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這個分力為Fcos,再與s相乘,結果仍然是W=Fscos。就此指出,計算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大小,與力F的大小、物體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間的夾角有關,且此計算公式有普遍意義(對計算機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書:
    W=Fscos
    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積。
    接下來給出F=100N、s=5m、=37,與同學一起計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說明1Nm這個功的大小被規(guī)定為功的單位,為方便起見,取名為焦耳,符號為J,即1J=1Nm。后明確板書為:
    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負功
    首先對功的計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與學生共同討論。從cos的可能值入手討論,指出功W可能為正值、負值或零,再進一步說明,力F與s間夾角的取值范圍,后總結并作如下板書:
    當090時,cos為正值,W為正值,稱為力對物體做正功,或稱為力對物體做功。
    當=90時,cos=0,W=0,力對物體做零功,即力對物體不做功。
    當90180時,cos為負值,W為負值,稱為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功。
    4.高二上冊物理教案范例
    教學目標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會作力的圖示.
    2.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會確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教學重難點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圖示.
    2.重力產生的原因,確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教學過程
    [知識探究]
    一、力和力的圖示
    [問題設計]
    做一做以下實驗,看看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總結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鋼球在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線運動,在小鋼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鐵,小鋼球靠近磁鐵時;
    (2)在與小鋼球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塊磁鐵;
    (3)分別用手拉和壓彈簧.
    答案
    (1)小鋼球的速度越來越大;
    (2)小鋼球的速度方向發(fā)生了變化;
    (3)用手拉彈簧,彈簧伸長;用手壓彈簧,彈簧縮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或使物體發(fā)生形變.
    [要點提煉]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質性: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獨立存在.我們談到一個力時,一定同時具有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2)力的相互性:力總是成對出現(xiàn)的.施力物體同時又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又是施力物體.
    (3)矢量性:力不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或使物體發(fā)生形變.
    說明只要一個物體的速度變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還是速度的方向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就發(fā)生變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圖示:用一條帶箭頭的線段(有向線段)來表示力.
    ①線段的長短(嚴格按標度畫)表示力的大小;②箭頭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頭)常畫在力的作用點上(在有些問題中為了方便,常把物體用一個點表示).
    注意(1)標度的選取應根據(jù)力的大小合理設計.一般情況下,線段應取2~5個整數(shù)段標度的長度.(2)畫同一物體受到的不同力時要用同一標度.
    (2)力的示意圖:用一條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二、重力
    [問題設計]
    秋天到了,金黃的樹葉離開枝頭總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總是由高處流向低處;無論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終總會落到地面上……試解釋產生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會使物體落向地面,才會使水往低處流.
    [要點提煉]
    1.重力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產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但不能說成“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3.大小:G=mg,g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點,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不同地點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無關,與物體是否受其他力無關)
    4.方向: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豎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撐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點: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點.
    (2)重心位置與質量分布和物體形狀有關,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體上.
    5.高二上冊物理教案范例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速度—時間圖像.
    2、理解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能力目標
    進一步訓練用圖像法表示物理規(guī)律的能力.
    情感目標
    滲透從簡單問題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維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本單元的基礎,是進一步學習加速度概念及勻變速運動規(guī)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兩個知識點:速度—時間圖像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教材的編排自然順暢,便于學生接受,先給出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圖像,再根據(jù)具體的實例(汽車做勻加速運動),進一步突出了“圖像通常是根據(jù)實驗測定的數(shù)據(jù)作出的”這一重要觀點,并很自然地給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后,闡述了從簡單情況入手,及理想化的處理方法,即有些變速運動通常可近似看作勻變速運動來處理.
    教法建議
    對速度——時間圖像的學習,要給出物體實際運動的情況,讓學生自己建立圖像,體會建立圖像的一般步驟,并與位移圖像進行對比.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的學習,也要通過分析具體的實例,認真體會“在相等的時間內速度變化相等”的特點,教師也可以給出速度變化相同,但是所用時間不等的例子,或時間相同,速度變化不等的例子,讓學生判斷是否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速度——時間圖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
    教學難點:對圖像的處理.
    主要設計:
    1、展示課件:教材圖2—15的動態(tài)效果(配合兩個做勻速運動的物體)體會速度——時間圖像的建立過程.
    2、提問:如何從速度——時間圖像中求出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位移?
    3、上述兩個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是怎樣的?
    (讓同學自己畫出,并和速度——時間圖像進行對比)
    4、展示課件圖2—17的動態(tài)效果〔配合做勻加速運動的汽車運行情況(顯示速度計)
    引導同學:采集實驗數(shù)據(jù),建立坐標系,描點做圖.
    5、展示課件圖2—18的動態(tài)效果(配合做勻減速運動的汽車)
    引導同學:畫出它的速度——時間圖像.
    6、提問:上述兩個汽車運動過程有什么特點?
    引導同學發(fā)現(xiàn)“在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改變相等”的特點.
    7、舉例:
    ①速度改變相等,所用時間不等的情況.
    ②經過相同時間,速度改變不相等的情況.
    8、小結: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什么是勻加速直線運動?什么是勻減速直線運動?
    探究活動
    請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車(假設汽車在一條直線上行駛)觀察汽車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數(shù)據(jù),即記錄汽車在不同時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數(shù)據(jù)用速度——時間圖像表示出來,并將你的結果講給周圍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