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是為了更好的與高考考綱相結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學生,此時需要進行查漏補缺,但也需要同時提升能力,填補知識、技能的空白。整理了《高三下冊歷史說課稿模板》歡迎閱讀!
1.高三下冊歷史說課稿模板
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高中歷史《宋明理學》
一、設計理念:以人為本,主動探究。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宋明理學的產生背景使學生認識到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狀況的反映:通過了解宋明理學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通過評價宋明理學培養(yǎng)學生辨證思維能力并形成對傳統(tǒng)文化批判繼承的意識。
這些是課標要求的知識點,而且對于加深以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并有利于學習以后將要學習的內容。宋明理學的產生是歷史發(fā)展的結果,是時代的反映。
【過程與方法】
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搜集相關資料,聆聽教師的講解,加深對宋明時期儒學發(fā)展的認識。主動參與課堂討論,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
搜集材料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習興趣;討論可以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有些內容很抽象,有必要教師重點講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宋明理學及其代表人物相關知識的學習,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服務的遠大理想。
理學對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方式有極大的影響,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教學對象:
有一定的思維基礎,特別是政治課已經開始學哲學部分,經過前幾節(jié)的學習,對儒學的發(fā)展有了相當的理解。
四、課程資源:
《四書》等歷史文化典籍;《中國歷史文化概論》;網絡;朱熹等人的傳記;多媒體。
五、策略與方法:
針對本課內容較為抽象的特點,采用設置情境、聯(lián)系現(xiàn)實等策略并且綜合運用討論,講解等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學習興趣,從而突破難點。
六、過程與模式
1、導入:提問中國古代朝代的順序和董仲舒對儒學的發(fā)展。引導學生認識到由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漢儒簡單的天命觀已經無法使其充分起到控制人心的作用,出現(xiàn)了危機,而佛教和道教也乘社會動蕩之機興起,威脅了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
這樣可以是學生形成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狀況的反映的基本認識。
2、理學興起原因部分:主要通過提問分析和展示歷史材料。
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盡量自己得出結論,養(yǎng)成論從史出的習慣。
3、理學主要思想部分:根據預習的情況,讓各小組學生自己歸納。討論三個問題:理學與漢代儒學的區(qū)別;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比較;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比較。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習興趣。
4、理學評價部分:展示幾段歷史材料,讓學生聯(lián)系歷史和現(xiàn)實進行討論,辨證看待其歷史影響。
5、小結:讓學生總結。回答什么是理學?主要觀點是什么?怎么評價。
可以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形成整體認識。
模式:激趣探究,主動學習模式。
本課思辯性強,需要激發(fā)學生興趣,并且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
2.高三下冊歷史說課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筆墨丹青》。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設計理念等六方面來談談對本課的構思過程,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與作用:《筆墨丹青》是岳麓版“文化發(fā)展歷程”第二單元第八課的內容。本課在內容上透射出中國傳統(tǒng)的`宇宙觀、自然觀、人生觀,在形式上獨樹一幟,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中國古代藝術多姿多彩的風貌,培養(yǎng)學生體驗美、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豐富生活內容,培養(yǎng)藝術情操。
2、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中國古代繪畫的發(fā)展歷程及成因。
(2)教學難點:通過學習古代藝術的內容,使學生逐步理解藝術的特點和表現(xiàn)形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中國古代的藝術比較感興趣,但對古代藝術的了解僅在于感官,對古代藝術背后所傳承的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程,了解較少。透過學習古代藝術名作,有助于學生認識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熟悉中國古代繪畫的畫家和作品,掌握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理解傳統(tǒng)繪畫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德育目標--提高學生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激發(fā)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法與學法
為了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堂效率,本課采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展示歷史畫卷,并融入時代內容,使課堂有“聲”有“色”。在教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演示法:利用中的圖片、視頻等手段對中國古代繪畫進行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情境法: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培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學生活動法:學以致用,提升能力。
3.高三下冊歷史說課稿模板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觀點,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過程與方法:適度引入古代中國政治發(fā)展與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材料,啟發(fā)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列表的方法,從時代、主要觀點、影響等方面,指導學生歸納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內容。以百家爭鳴為主題,組織學生談一談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認識和感受。組織“我讀《論語》的讀書活動”。
感受中國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過學習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部分,認識其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聯(lián)系現(xiàn)實,使學生正確對待儒家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其在當代的積極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的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難點:儒家思想的形成,認識其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自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至今,儒家經過了二千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其思想與孔孟時代的儒家已是差別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們要盡量閱讀原始文獻資料,所以講課中涉及很多這方面的史料。學習中我們還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異同,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早期儒家思想的一個積極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這一點與后世儒家有較大區(qū)別),通過學習民本思想,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教學過程中盡量調動學生已知知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4.高三下冊歷史說課稿模板
一.說教材
儒家思想從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戰(zhàn)國孟子、荀子發(fā)展,西漢漢武帝時期成為正統(tǒng),宋明時期成為官方哲學,明清出現(xiàn)反封建的進步思想家在思想文化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而且歷年高考也多有涉及,因此本科十分重要。
二.說目標
1.教學目標:
A.通過復習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加深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B.通過問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及歸納、概括和辯證看問題的能力;
C.通過本課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教學重難點:
①儒家思想各階段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②通過問題探究,政史結合得出結論。
三.說學生:
高三學生已經對必修一、二、三及選修都已學過,還有一些電視劇的演播,學生還是比較了解的。
四.說教法:
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教學出發(fā)點,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五.說教學過程:
I.導入:先通過二個題來回顧知識;
II.全程分析儒家思想(3.4.5.6.7),得出結論;
III.儒家思想的綜合評價(8.9.10),得出結論;
IV.如何正確對待儒家思想(11.12),得出結論。
V.預示高考,布置作業(yè)(問答題)
5.高三下冊歷史說課稿模板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聯(lián)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梁,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第三單元第9課的內容,本課有四個子目,分別是宋初XX集權的加強、邊疆壓力與財政危機、王安石變法、南宋的偏安。學好本課,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兩宋時期的政治與軍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宋史》等相關文獻和表格資料,了解宋初XX集權加強的背景,客觀地分析出加強集權的措施給當時北宋帶來的作用,同時掌握北宋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
2、通過史料分析等方式,將王安石變法的措施放置在當時的時空條件下加以分析,客觀地評價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3、通過學習本課內容,能夠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岳飛精忠報國的民族氣魄,同時也能辯證地看到XX集權的作用,體會改革的曲折性和復雜性。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立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北宋集權的措施;王安石變法。
【難點】
北宋集權措施的影響;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我將采用問答法、情景創(chuàng)設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為核心的部分。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謎語導入法。
我會在多媒體展示與王安石有關的關鍵詞:“唐宋八大家、臨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學生明確是王安石后,我將進行設問: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軍事上是怎樣的狀況?他進行的變法又為什么會失敗?引發(fā)學生思考,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出示謎語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更好的進入課堂學習。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宋初XX集權的加強
首先,我會展示五代十國政權更替的時間軸并請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權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思考,明確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國XX的教訓。其次我將展示《宋史》的史料節(jié)選,請學生根據史料總結出中央加強對地方管理的措施。緊接著,我將展示表格,請學生結合課本,總結歸納加強皇權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將用講授法,講解重文輕武的措施。后,我將請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用5分鐘時間進行小組交流探討:北宋集權措施的影響有哪些?學生討論時我會進行巡視指導,在討論結束后我會請學生起來回答,并對他們回答的具體情況進行評價和完善,明確這些措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響了行政效率。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史料,增強史料分析,總結歸納的能力,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意識;通過小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邊疆壓力與財政危機
我會出示北宋、遼、西夏對峙圖,請學生結合圖片說一說北宋周圍有哪些民族政權?在學生明確遼、西夏后,我將出示《宋書》的史料節(jié)選,分別請學生歸納出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政治關系和軍事沖突。在此之后,我將出示北宋軍隊人數和軍費增長的表格,請學生從表格中歸納出當時北宋冗兵冗費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展示,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提高學生圖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變法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首先,我會提問:面對統(tǒng)治危機,北宋統(tǒng)治者進行了哪些改革?學生結合教材明確有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慶歷新政的內容比較簡單,我會通過介紹讓學生明確慶歷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頓官僚機構為宗旨的改革,結果是失敗的。之后,我將請學生閱讀教材思考:王安石變法涉及到哪幾個方面?變法的原則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學生明確富國強兵等答案后,我將播放紀錄片《中國通史》中關于王安石變法的節(jié)選,請學生觀看紀錄片,總結出王安石在富國和強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后,我將講解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當,另一方面損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設計意圖】播放視頻能夠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讓學生迅速融入歷史情景,烘托課堂氛圍。
(四)南宋的偏安
在這一部分,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金、南宋、西夏對峙圖,請學生結合圖片歸納出南宋和金之間的政治關系和軍事沖突,在學生歸納完畢后,我將出示岳飛的《滿江紅》,請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說一說和岳飛有關的故事,感悟岳飛的愛國情懷。
【設計意圖】通過出示古詩,體現(xiàn)歷史學科綜合性,培訓學生人文素養(yǎng)。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1、小結:為了檢驗我本課的教學效果,我會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
2、作業(yè):請學生以表格的形式歸納出兩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概況,下節(jié)課分享。
【設計意圖】表格作業(yè),能使學生系統(tǒng)地歸納本課所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