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高二開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識肯定有一定的欠缺,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計劃,更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會白白流淌的,收獲總是自己的。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語文必修四下冊知識點》,助你金榜題名!
1.高二語文必修四下冊知識點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可與不:不(fǒu),通“否”。
拜書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設九賓禮于廷:賓,通“儐”。
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地。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事,通“侍”,侍奉。
《蘇武傳》
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請畢今日之驩:驩,通“歡”,歡聚。
因泣下霑衿:霑,通“沾”,打濕;衿,通“襟”,衣襟。
與武決去:決,通“訣”,訣別。
《張衡傳》
精思傅會:傅,同“附”。
員徑八尺:員。同“圓”。
尊則振龍:振,通“震”,震動。
一時收禽:禽,通“擒”,捉拿。
2.高二語文必修四下冊知識點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2、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6、不顧思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7、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8、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10、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11、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1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亡”通“無”,沒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14、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霑”通“沾”,沾濕?!榜啤蓖ā敖蟆?,衣襟?!皼Q”通“訣”訣別,辭別。)
15、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歡”,歡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
17、陰知*黨名姓,一時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員”通“圓”,直徑;“尊”通“樽”,酒杯)
3.高二語文必修四下冊知識點
一、生字
竇(dòu)娥:劇中主人公名。
哥哥行(háng)哥哥那邊。
罪愆(qiān):罪過。
錯勘(kān):判斷。
盜跖(zhí):統(tǒng)治者誣稱奴隸起義領袖。
前合后偃(yǎn):前仆后繼。偃,仰面倒下。
瀽(jiǎn)半碗:潑,倒。
萇(cháng)弘化碧。
暑氣暄(xuān):指炎熱。
湛(zhàn)湛青天:清明。
順水推船:比喻順應趨勢辦事。
亢旱:大旱??海瑯O。
二、詞語辨析
1.怨氣?冤氣
二者都表示心中有不滿之氣。不同的是,
“怨氣”指怨恨之氣,
“冤氣”指因受冤枉而產生的冤枉氣。
2.分辨?分辯
“分辨”指分清辨明,如“分辨香花和毒草”。
“分辯”指用語言辯白,如“他這回并不分辯,單說一句‘不要取笑”’。
三、文學常識
1、關漢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的戲曲作家,被譽為“世界文化名人”。他一生寫了60多本雜劇,流傳下來的有10余本。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一起被尊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為《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雜劇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構成一本,演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一本戲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
戲劇角色有生、旦、凈、末、丑,
形式上有說、念、唱、打,元雜劇叫科、唱、白,
元雜劇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構成,依次寫故事的開端、發(fā)展、XX和結局。
2、作品與主角
《竇娥冤》——竇娥
《西廂記》——崔鶯鶯、紅娘
《牡丹亭》—柳夢梅、杜麗娘、春香
《桃花扇》——李香君、侯方域
《長生殿》——李隆基、楊玉環(huán)
3、文學典故
①萇弘化碧:萇弘,周朝的賢臣。傳說他無罪被殺,三年后,他的血變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鵑:望帝,古代神話中的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說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后靈魂化為杜鵑,啼聲非常悲凄。
③六月飛霜:鄒衍,戰(zhàn)國時人。相傳他對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起來。他人獄時仰天大哭,正當夏天,竟然下起霜來。后來常用“六月飛霜”來比喻冤案。
④東海孝婦:傳說漢朝東海有個年輕寡婦,對婆婆很孝順。后來婆婆自縊身死,寡婦被誣告為殺害婆婆的兇手。官吏就把她殺死以償命。她死后,東海一帶大旱三年。
⑤望夫石:古代神話,有一婦人天天到山上望夫歸來,竟變成了石頭,人稱“望夫石”。
4.高二語文必修四下冊知識點
1、《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共120回,曹雪芹寫前80回,高鶚續(xù)寫后40回。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
2、《老人與?!泛C魍好绹≌f家。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難》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風飄逸豪放,素有“詩仙”之稱。和杜甫齊名,人稱“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我國文學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風沉郁頓挫。人們稱杜甫的詩為“詩史”,稱譽杜甫是“詩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倡導“新樂府運動”。
6、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生。有《李義山詩集》。與杜牧并稱“小李杜”。
7、《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編輯而成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共7篇,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及哲學、教育思想。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
8、《荀子》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時期儒家學派最后一個代表人物。
9、《過秦論》賈誼:世稱賈太傅、賈長沙,也稱賈生。西漢杰出的政論家、文學家。
10、《師說》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散文家,詩人。和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5.高二語文必修四下冊知識點
【重點語句整理】
1、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①<名>小而高的山。
【引】高;尖銳?!睹献印じ孀酉隆罚骸胺酱缰究墒垢哂卺瘶恰!?BR> ②<名>崖岸?!肚f子·徐無鬼》:“夜半于無人之時而與舟人斗,未始離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
2、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名>細切的肉食?!墩撜Z·鄉(xiāng)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毙裂幽辍队鹆掷伞罚骸熬臀仪笳潆龋鸨P膾鯉魚?!?BR> 3、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①<動>浸沒。李肇《國史補上》“以(筆)頭揾水墨中而書之?!?BR> ②<動>用手指按;揩試。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BR> 【重點內容探究】
用典亦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的史實,或語言文字,以說事為由頭,使詞句變得含蓄與典雅,即稱“用典”?!端堃鞯墙蒂p心亭》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雖所寫的年代不同,分別是辛棄疾中年時和晚年時的作品,但用典抒懷卻是一致的,具體說來這兩首詞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點:
一、把歷史故事用入詞中,來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下闋,詩人連用數(shù)典,表達了他的理想、抱負和萬般無奈的矛盾心情?!靶菡f”三句,用晉人張翰典,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又抒發(fā)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再用三國許氾典(“求田問舍”三句),作者登臨遠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xiāng)之情,作者自知身為游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也許是說,我很懷念家鄉(xiāng)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xiāng)當是收復河山之時。(“可惜流年”三句)但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光陰虛度,壯志難酬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呢?這三個典故,孤立看來,可說是風馬牛不相及,但辛棄疾巧妙地將其連為一體,不僅深刻真摯地表達了自己欲圖抱負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個典故含意逐步加深,產生了蕩氣回腸的藝術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二、把歷史人物融入詞中,借古人來表達自己的愛和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詞人運用了四個典故:孫仲謀——懷念英雄,表達收復失地的理想;寄奴——懷念古人,表現(xiàn)北伐決心;劉義隆——借古諷今,暗喻南宋現(xiàn)實;廉頗——自發(fā)感慨,不忘為國效力。他要古人出來代他說話,他對這些古人或愛或憎,或鄙視或仰慕,他把這樣強烈的情感傾注于早已僵死的古人身上,重新賦予他們以生命,從而使他們個個都立體地展示在我們面前,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三、把前人詩句化入詞中,來表達自己胸中意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上闋,“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皮日休《縹緲峰》:“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山如碧玉”,是此句用語所出。那山就像一個飾以玉簪,梳著螺髻的滿面愁容的女子,前人固有用“玉簪”“螺髻”寫山的,可“獻愁供恨”,卻惟有辛棄疾可得。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借用杜甫《后出塞》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妙用劉孟節(jié)詩“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眠@些詩句,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事類》云:“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边@句話既說明了用典的目的是引用古代來驗證現(xiàn)在,又揭示了用典的特點是根據具體的事例來比照抽象的義理。辛棄疾是用典高手,大量運用社會和人事意象,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他寫忠憤感慨,不是口號,不是概念,而是用了許多典故來體現(xiàn)的,不同于那些膚淺叫囂的詞。好的詞要有含蓄蘊藉、委婉曲折之美,在婉約中要有寄托寓意,豪放中要有委婉曲折,辛棄疾全做到了。
1.高二語文必修四下冊知識點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可與不:不(fǒu),通“否”。
拜書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設九賓禮于廷:賓,通“儐”。
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地。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事,通“侍”,侍奉。
《蘇武傳》
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請畢今日之驩:驩,通“歡”,歡聚。
因泣下霑衿:霑,通“沾”,打濕;衿,通“襟”,衣襟。
與武決去:決,通“訣”,訣別。
《張衡傳》
精思傅會:傅,同“附”。
員徑八尺:員。同“圓”。
尊則振龍:振,通“震”,震動。
一時收禽:禽,通“擒”,捉拿。
2.高二語文必修四下冊知識點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2、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6、不顧思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7、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8、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10、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11、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1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亡”通“無”,沒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14、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霑”通“沾”,沾濕?!榜啤蓖ā敖蟆?,衣襟?!皼Q”通“訣”訣別,辭別。)
15、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歡”,歡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
17、陰知*黨名姓,一時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員”通“圓”,直徑;“尊”通“樽”,酒杯)
3.高二語文必修四下冊知識點
一、生字
竇(dòu)娥:劇中主人公名。
哥哥行(háng)哥哥那邊。
罪愆(qiān):罪過。
錯勘(kān):判斷。
盜跖(zhí):統(tǒng)治者誣稱奴隸起義領袖。
前合后偃(yǎn):前仆后繼。偃,仰面倒下。
瀽(jiǎn)半碗:潑,倒。
萇(cháng)弘化碧。
暑氣暄(xuān):指炎熱。
湛(zhàn)湛青天:清明。
順水推船:比喻順應趨勢辦事。
亢旱:大旱??海瑯O。
二、詞語辨析
1.怨氣?冤氣
二者都表示心中有不滿之氣。不同的是,
“怨氣”指怨恨之氣,
“冤氣”指因受冤枉而產生的冤枉氣。
2.分辨?分辯
“分辨”指分清辨明,如“分辨香花和毒草”。
“分辯”指用語言辯白,如“他這回并不分辯,單說一句‘不要取笑”’。
三、文學常識
1、關漢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的戲曲作家,被譽為“世界文化名人”。他一生寫了60多本雜劇,流傳下來的有10余本。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一起被尊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為《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雜劇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構成一本,演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一本戲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
戲劇角色有生、旦、凈、末、丑,
形式上有說、念、唱、打,元雜劇叫科、唱、白,
元雜劇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構成,依次寫故事的開端、發(fā)展、XX和結局。
2、作品與主角
《竇娥冤》——竇娥
《西廂記》——崔鶯鶯、紅娘
《牡丹亭》—柳夢梅、杜麗娘、春香
《桃花扇》——李香君、侯方域
《長生殿》——李隆基、楊玉環(huán)
3、文學典故
①萇弘化碧:萇弘,周朝的賢臣。傳說他無罪被殺,三年后,他的血變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鵑:望帝,古代神話中的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說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后靈魂化為杜鵑,啼聲非常悲凄。
③六月飛霜:鄒衍,戰(zhàn)國時人。相傳他對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起來。他人獄時仰天大哭,正當夏天,竟然下起霜來。后來常用“六月飛霜”來比喻冤案。
④東海孝婦:傳說漢朝東海有個年輕寡婦,對婆婆很孝順。后來婆婆自縊身死,寡婦被誣告為殺害婆婆的兇手。官吏就把她殺死以償命。她死后,東海一帶大旱三年。
⑤望夫石:古代神話,有一婦人天天到山上望夫歸來,竟變成了石頭,人稱“望夫石”。
4.高二語文必修四下冊知識點
1、《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共120回,曹雪芹寫前80回,高鶚續(xù)寫后40回。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
2、《老人與?!泛C魍好绹≌f家。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難》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風飄逸豪放,素有“詩仙”之稱。和杜甫齊名,人稱“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我國文學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風沉郁頓挫。人們稱杜甫的詩為“詩史”,稱譽杜甫是“詩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倡導“新樂府運動”。
6、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生。有《李義山詩集》。與杜牧并稱“小李杜”。
7、《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編輯而成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共7篇,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及哲學、教育思想。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
8、《荀子》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時期儒家學派最后一個代表人物。
9、《過秦論》賈誼:世稱賈太傅、賈長沙,也稱賈生。西漢杰出的政論家、文學家。
10、《師說》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散文家,詩人。和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5.高二語文必修四下冊知識點
【重點語句整理】
1、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①<名>小而高的山。
【引】高;尖銳?!睹献印じ孀酉隆罚骸胺酱缰究墒垢哂卺瘶恰!?BR> ②<名>崖岸?!肚f子·徐無鬼》:“夜半于無人之時而與舟人斗,未始離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
2、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名>細切的肉食?!墩撜Z·鄉(xiāng)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毙裂幽辍队鹆掷伞罚骸熬臀仪笳潆龋鸨P膾鯉魚?!?BR> 3、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①<動>浸沒。李肇《國史補上》“以(筆)頭揾水墨中而書之?!?BR> ②<動>用手指按;揩試。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BR> 【重點內容探究】
用典亦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的史實,或語言文字,以說事為由頭,使詞句變得含蓄與典雅,即稱“用典”?!端堃鞯墙蒂p心亭》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雖所寫的年代不同,分別是辛棄疾中年時和晚年時的作品,但用典抒懷卻是一致的,具體說來這兩首詞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點:
一、把歷史故事用入詞中,來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下闋,詩人連用數(shù)典,表達了他的理想、抱負和萬般無奈的矛盾心情?!靶菡f”三句,用晉人張翰典,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又抒發(fā)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再用三國許氾典(“求田問舍”三句),作者登臨遠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xiāng)之情,作者自知身為游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也許是說,我很懷念家鄉(xiāng)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xiāng)當是收復河山之時。(“可惜流年”三句)但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光陰虛度,壯志難酬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呢?這三個典故,孤立看來,可說是風馬牛不相及,但辛棄疾巧妙地將其連為一體,不僅深刻真摯地表達了自己欲圖抱負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個典故含意逐步加深,產生了蕩氣回腸的藝術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二、把歷史人物融入詞中,借古人來表達自己的愛和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詞人運用了四個典故:孫仲謀——懷念英雄,表達收復失地的理想;寄奴——懷念古人,表現(xiàn)北伐決心;劉義隆——借古諷今,暗喻南宋現(xiàn)實;廉頗——自發(fā)感慨,不忘為國效力。他要古人出來代他說話,他對這些古人或愛或憎,或鄙視或仰慕,他把這樣強烈的情感傾注于早已僵死的古人身上,重新賦予他們以生命,從而使他們個個都立體地展示在我們面前,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三、把前人詩句化入詞中,來表達自己胸中意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上闋,“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皮日休《縹緲峰》:“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山如碧玉”,是此句用語所出。那山就像一個飾以玉簪,梳著螺髻的滿面愁容的女子,前人固有用“玉簪”“螺髻”寫山的,可“獻愁供恨”,卻惟有辛棄疾可得。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借用杜甫《后出塞》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妙用劉孟節(jié)詩“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眠@些詩句,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事類》云:“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边@句話既說明了用典的目的是引用古代來驗證現(xiàn)在,又揭示了用典的特點是根據具體的事例來比照抽象的義理。辛棄疾是用典高手,大量運用社會和人事意象,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他寫忠憤感慨,不是口號,不是概念,而是用了許多典故來體現(xiàn)的,不同于那些膚淺叫囂的詞。好的詞要有含蓄蘊藉、委婉曲折之美,在婉約中要有寄托寓意,豪放中要有委婉曲折,辛棄疾全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