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教學設計課件(5篇)

字號:

課件是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依據(jù),是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課件,也稱課時計劃,教師經(jīng)過備課,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由于學科和教材的性質(zhì)﹑教學目的和課的類型不同,課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初中化學教學設計課件,歡迎閱讀與借鑒,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初中化學教學設計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zhì)和用途;
    (3)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qū)分—些常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了解空氣的組成;
    (2)通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zhì)的比較,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3)通過對空氣污染情況的調(diào)查,知道空氣污染的危害,學會一些簡單的防治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危害;
    (2)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養(yǎng)成關注環(huán)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內(nèi)容分析】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大類物質(zhì)??諝馐侨巳硕茧x不開的物質(zhì),由于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只知其重要,卻又不十分清楚空氣到底是什么。
    本單元選擇空氣和氧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zhì)知識的開端,不僅因為小學自然課中對空氣和氧氣的知識已有過介紹,如空氣有體積、有質(zhì)量、形成大氣壓、空氣流動就形成風等;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們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自然界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條件、是化工生產(chǎn)的廉價資源;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為密切,是人類須臾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zhì);還因為氧氣是化學性質(zhì)比較活潑的元素,它能與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過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zhì)的奧秘。
    選擇以空氣為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的。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內(nèi)容的安排既不能與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重復,又應以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
    這三部分內(nèi)容相互密切聯(lián)系,并逐步深入??諝馐怯墒裁唇M成的(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保護空氣(污染與保護)總的看來,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可以說不存在什么教學難點。
    本課題主要研究空氣的成分及空氣污染的有關知識。小學自然課中學過有關空氣的知識,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皬氖煜さ氖挛锶胧帧庇欣谂囵B(yǎng)學生的興趣。把“空氣”作為較系統(tǒng)地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開始,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化學殿堂。
    【教學模式】
    調(diào)查與討論,實驗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課題:
    利用電腦播放一段身邊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藍天、白云、溪水、綠樹、陽光,引出我們須臾離不開的空氣
    請大家做個深呼吸,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實例來說明無色無味不易察覺的空氣確實存在嗎?
    討論發(fā)言:
    能夠說明空氣確實存在的實驗或實例。
    學生互相評價。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
    引導學生探究,激發(fā)探究欲 望,激活學生的思維。
    實驗導學探究原理
    (過渡)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講述拉瓦錫發(fā)現(xiàn)空氣組成的故事。
    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
    [實驗2—1]所需的儀器,并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zhì)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并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記錄實驗結果。
    聽故事、思考問題:
    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fā)現(xiàn)氣體減少了1/5的?
    搶答有關問題。
    連接裝置,進行實驗,觀察現(xiàn)象并及時記錄。
    通過搶答,鞏固舊知,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知道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通過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究過程,體驗實驗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
    觀察記錄分析討論
    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xiàn)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xiàn)象;
    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
    由于紅磷燃燒消耗了瓶內(nèi)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nèi)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實驗現(xiàn)象;
    2、小結并交流成功的經(jīng)驗;
    3、尋找并分析失敗的原因。
    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yǎng)科學觀察、規(guī)范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
    分析討論
    1、根據(jù)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占1/5,而我們在實驗中,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紅磷熄滅后瓶內(nèi)還有沒有殘余的氧氣?
    分組討論、交流結果:
    1、水面上升不滿1/5的原因有:①裝置漏氣或紅磷不足等;②當氧氣含量低時,紅磷不能繼續(xù)燃燒。
    2、沒有對實驗現(xiàn)象作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歸納總結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閱讀教材的有關內(nèi)容,歸納空氣的組成成分,形成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化學符號。
    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jù)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范表達能力。
    觀看課件
    播放課件空氣的成分測定
    觀看思考
    通過課件,加深學生對空氣成分的測定的認識
    收:
    分析討論
    合:
    得出結論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zhì),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小結)
    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這樣的物質(zhì)叫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zhì)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比較各物質(zhì)的異同,歸納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總結
    回憶歸納總結本課題知道了哪些知識?
    引導總結本課題內(nèi)容要求。
    讓學生了解空氣的成分。
    2.初中化學教學設計課件
    知識目標:
    1、了解水的物理性質(zhì)
    2、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了解水是由氫、氧兩種無素組成的,它的化學式是H2O
    科學素養(yǎng)目標:
    初步培養(yǎng)學生鉆研精神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教學重點:
    根據(jù)電解水的實驗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氫氣實驗器村,學生電源1只,霍夫曼水電解器1只,玻璃水槽1個,長導線2根,小試管兩支,酒精燈1個,火柴1盒,木條1根。
    教學過程:
    復習討論:
    研究性學習,調(diào)查本縣的空氣,水源等污染情況,同學們調(diào)查情況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現(xiàn)狀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應如何消除或減少污染。
    參考要點:
    ①污染形勢較為嚴峻。
    ②污染原因
    a工業(yè)“三廢”
    b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不合理施用農(nóng)藥,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減少污染的建議
    a嚴控工業(yè)“三廢”
    b嚴控農(nóng)業(yè)上的污染
    c嚴控生活上的污染
    設問導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還是混合物?是單質(zhì)還是化合物?
    講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廣,地球表面積的約3/4為水覆蓋,地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被稱之為“水球”。水與我們?nèi)祟惖年P系非常密切,例如,人體含水約占人體質(zhì)量的2/3,這就需要我們搞清楚有關水的知識,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水的組成。
    板書課題:水的組成
    講述:下面大家一起來觀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關水的物理性質(zhì)?
    學生討論:小組匯報
    要點:
    1、無色無味液體
    2、在/0/KPa時,凝固點是O℃沸點是100℃
    3、40℃時密度大,為1g/cm3
    4、水結成冰時,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學生實驗:研究水的組成(實驗3—1)
    經(jīng)過實驗,學生得到下列結論
    給水通電一段時間后,正負極產(chǎn)生氣體體積大約為1:2學生如若測得數(shù)字誤差較大,應要求他們重做,以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學生實驗:(實驗3—2)驗證正負極氣體的屬性,判斷是何種氣體。
    要點:正極氣體具有助燃性,是氫氣,負極氣體能燃燒,是氫氣
    電解水的表達式:水通電,氧氣+氫氣屬于分解反應,學生結合上述實驗結論討論水的組成。
    要點:∵VH2:VO2=2:1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對原子質(zhì)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氫原子數(shù):氧原子數(shù)=:=2:1
    即在每個水分子牛,氫原子數(shù),氧原子數(shù)2:1
    所以水分子為HzO
    引導學生觀察書P49圖3—4,讓學生討論圖的科學含義:
    要點:形象地說明了水的組成,進一步驗證了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分 裂成原子,而原子卻不能再分鞏固練習。
    課堂小結:
    1、水的物理性質(zhì)
    2、水的組成H2O
    3.初中化學教學設計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
    2、了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zhì)及合金的特點。
    3、了解物質(zhì)的性質(zhì)與用途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
    2、樹立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質(zhì)的觀念。
    3、樹立為社會進步而學習化學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zhì)。
    2、物質(zhì)性質(zhì)與用途的關系。
    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
    2、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工具
    投影儀、金屬制品(如曲別針、鋁箔、銅絲、水龍頭等)、金屬制品的掛圖(如飛機、坦克、輪船等)、鐵架臺(帶鐵圈)、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片(鐵片、銅片、鋁片)、干電池、小燈泡、導線、酒精燈、火柴、砂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上學期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碳、氧等非金屬的性質(zhì)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種元素中約有80%為金屬元素,這些金屬元素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和廣泛的用途。本單元我們將學習一些常見金屬的性質(zhì)、用途和冶煉方法等。
    二、新課教學
    1、展示一些金屬制品(如訂書釘、鋁箔、銅絲電線、不銹鋼水龍頭等)和金屬制品的圖片(如火箭、坦克、輪船等)。
    [分析]常見的材料很少有純金屬,多數(shù)為金屬的合金,即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金屬材料種類繁多,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
    [提問]同學們知道人類是從什么時代開始使用金屬材料的嗎?想了解金屬材料的使用歷史嗎?
    [小結]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鋁的使用→鈦的利用
    我國從商代開始使用青銅器,春秋時期就會煉鐵,戰(zhàn)國時期會煉鋼,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鋼和鋁合金材料,鈦被認為是21世紀有前景的金屬材料之一。
    2、與學生一起欣賞課本第2頁的兩幅圖。
    鋁的利用要比銅和鐵晚得多,那僅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鋁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蝕等優(yōu)良性能,現(xiàn)在世界上鋁的年產(chǎn)量已超過了銅,位于鐵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們就以銅、鋁、鐵為例,對金屬的物理性質(zhì)進行探討。
    [板書]一、金屬的物理性質(zhì)
    【活動與探究】根據(jù)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分組實驗探究:
    請學生取三塊同樣大小的銅片、鋁片和鐵片。
    (1)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然后用細砂紙打磨,再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
    (2)試試它們是否容易被彎曲、折斷,并感覺一下它們的硬度。
    (3)感覺一下它們的質(zhì)量大小,由此判斷它們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著金屬片的一端,在酒精燈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實驗安全:時間不要長,防止燙傷),試試它能不能導熱。
    (5)用電池和小燈泡試試它們能不能導電,并比較燈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鐵錘錘一下(驗證金屬的延展性)。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思考、討論、總結:
    (1)金屬都有顏色、有光澤,純凈的鐵和鋁為銀白色,銅為紫紅色。
    (2)金屬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屬能被彎曲,而且不易折斷。
    (3)金屬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屬有輕金屬和重金屬之分,如鋁為輕金屬,而銅為重金屬。
    (4)金屬具有導熱性。不同金屬的導熱能力不盡相同。
    師:金屬的這一性質(zhì)決定了它們可應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們可用作炊具、餐具、熱交換器、散熱器等。
    師: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鋁、鐵制品多,但需注意人體若攝入鋁過量,可能導致大腦遲鈍,故餐具好少用鋁,多用鐵,因為鐵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元素。
    (5)金屬具有導電性。不同金屬的導電能力不盡相同。
    (6)金屬具有延展性。
    討論: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細絲的性質(zhì)為延性,打軋成薄片的性質(zhì)為展性。)
    (展示細鐵絲、銅絲、鋁箔等)
    師:金屬的這種形變說明金屬具有什么性質(zhì)?
    生:延展性。
    師:對!金屬的延展性決定了金屬一般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便于加工制造。
    [討論](1)常溫下,是不是所有金屬都是固體?
    (2)金屬用砂紙打磨前后,其顏色和光澤是否相同?說明了什么?
    (3)制造飛機或機械底座對金屬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熱時有沒有熔化?說明炊具的熔點怎樣?
    (5)燈絲是用鎢絲制成的,說明鎢的熔點如何?鎢可能還具有什么性質(zhì)?
    學生討論并總結:
    (1)常溫下,汞即水銀是液態(tài)。
    (2)說明有些金屬在打磨后可能與某些物質(zhì)反應而使表面的金屬光澤失去。
    (3)制造飛機的金屬密度小,機械底座的金屬密度大。兩者為防止變形都需要有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屬熔點一般較高。
    (5)鎢的熔點很高,同時具有導電和導熱性。
    師:請大家根據(jù)以上探討結果,總結出金屬的物理性質(zhì),并用簡短的語言進行回答。
    生分組討論、歸納、總結并匯報。
    師總結并板書:常溫下為固態(tài)(除汞外),有顏色和光澤,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密度、硬度因金屬的不同而不同。
    師:物質(zhì)的性質(zhì)和用途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
    生:物質(zhì)的性質(zhì)決定物質(zhì)的用途。
    [板書]二、物質(zhì)的性質(zhì)決定用途
    師:物質(zhì)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質(zhì)決定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些常見金屬物理性質(zhì)的比較。
    [投影]一些金屬物理性質(zhì)的比較
    師:請大家根據(jù)你的生活經(jīng)驗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展示]
    (1)為什么菜刀、鐮刀、錘子等用鐵制而不用鉛制?
    (2)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什么電線一般用銅制而不用銀制?
    (3)為什么燈泡里的燈絲用鎢制而不用錫制?如果用錫制的話,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4)為什么有的鐵制品如水龍頭等要鍍鉻?如果鍍金怎么樣?
    生討論回答:
    (1)因鐵的硬度大于鉛,鉛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鐮刀用鉛制,用的時候刀刃容易卷起來;而錘子用鉛制,很易變形。
    (2)電線用銅制而不用銀制的理由:
    ①銀在自然界的含量少,價格昂貴;
    ②銀的密度大,不易架設。
    (3)燈泡里的燈絲用鎢制是由于鎢有較高的熔點,且易導電。若用錫制的話,燈絲導電產(chǎn)生的熱量易使燈絲熔斷(因錫的熔點低),從而影響燈泡的壽命。
    (4)水龍頭鍍鉻:
    ①可增加水龍頭的硬度,而使其不易變形;
    ②不易生銹;
    ③鍍鉻可使水龍頭變得美觀大方。鍍金雖然更好看,更耐腐蝕,但不經(jīng)濟。
    師:根據(jù)以上討論結果并結合實際思考:物質(zhì)的性質(zhì)是否是決定其用途的因素?如若不是,你認為還需考慮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質(zhì)決定。還需考慮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廢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對環(huán)境的影響等。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份資料。
    [投影]
    金屬之
    地殼中含量高的金屬元素——鋁
    人體中含量高的金屬元素——鈣
    目前世界年產(chǎn)量高的金屬——鐵
    導電、導熱性好的金屬——銀
    硬度高的金屬——鉻
    熔點高的金屬——鎢
    熔點低的金屬——汞
    密度大的金屬——鋨
    密度小的金屬——鋰
    師:你能很快記住它們嗎?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賽一賽,看誰是冠軍。
    板書
    第八單元金屬和金屬材料
    課題1金屬材料
    第1課時金屬的物理性質(zhì)
    一、金屬的物理性質(zhì)
    常溫下為固態(tài)(除汞外),有顏色和光澤,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密度、硬度隨金屬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質(zhì)性質(zhì)決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質(zhì)決定。還需考慮的因素: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廢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對環(huán)境的影響。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以學生自主探究解決金屬材料的課題為中心,引導學生從故事化的教學情境入手,由學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實驗、設計、討論等方式,得出如何區(qū)分常見的金屬和非金屬以及金屬的物理性質(zhì)和用途的關系,學生掌握得較好。
    4.初中化學教學設計課件
    一、教學設計理念:
    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和對新知識的體驗與探索,將認知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教學中引導學生懂得合作、討論與交流,實踐與探究,查閱資料等多種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以此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二、教學設計思路:
    關鍵是讓學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結構信息的引導下,讓學生發(fā)現(xiàn)它們的異同點,然后導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現(xiàn)兩組原子結構信息,讓學生練習,并鞏固元素的定義;接著自學地殼中、生物細胞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認識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質(zhì)的,物質(zhì)是由元素組成的”認識觀;通過閱讀元素符號的表格,歸納元素的簡單分類;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后,通過字母組合游戲、元素與健康、物質(zhì)中的元素組成練習來加深本節(jié)課知識的學習。
    三、教學設計策略:
    1、從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從學生存在的問題出發(fā)設計化學教學
    2、從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設計化學教學
    課題2元素(第一課時)
    導學案設計
    一、教與學目標導航
    1、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元素符號的意義。
    2、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點:元素的概念,常見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元素符號的意義。
    二、預習案
    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義中的關鍵詞,并在書上圈劃。
    ⑵質(zhì)子數(shù)為26、中子數(shù)為27的原子和質(zhì)子數(shù)為26、中子數(shù)為26的原子是同種元素嗎?
    ⑶決定元素種類的是原子結構中的()部分,與中子數(shù)有無關系?不同種元素的本質(zhì)區(qū)別是()不同。
    ⑷讀課本73頁圖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殼中的分布情況。在地殼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生物體中含量多的.元素(),地殼中含量少,作物生長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5)元素與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是什么?
    三、教學案
    (一)自學質(zhì)疑
    1、O2、O3、H2O、H2O2等物質(zhì)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質(zhì)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們把質(zhì)子數(shù)為8的一類原子統(tǒng)稱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質(zhì)的分子中都含有氫原子,這些氫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們把質(zhì)子數(shù)為1的一類原子統(tǒng)稱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決定了元素種類?
    5、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組成物質(zhì)的元素有100多種,地殼中含量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較高的元素分別是哪些?
    6、圖4—5中外國人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想到了什么?
    7、書寫元素符號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有哪些?
    9、元素與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種類由原子的質(zhì)子數(shù)(即核電荷數(shù))決定。
    2、地殼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鋁、鐵
    3、國際上需要用統(tǒng)一的符號來表示各種元素————————元素符號
    4、元素符號書寫方法
    5、元素符號的意義
    7、元素與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三)互動探究
    1、對比觀察化學反應前后,分子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原子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2、元素與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是什么?
    (四)精講點撥
    1、化學變化中(分子會發(fā)生分 裂),分子種類改變
    2、化學變化中(原子不會發(fā)生分 裂),原子種類不變
    3、化學變化中(原子種類不變),元素種類不變
    4、元素是宏觀概念,用于描述物質(zhì)的組成,只講種類不講個數(shù);原子是微觀概念,用于描述物質(zhì)或分子的構成,即講種類又講個數(shù)。
    (五)矯正反饋
    1、元素是宏觀概念,是對物質(zhì)的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決定元素種類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種元素之間本質(zhì)的區(qū)別是_______
    2、判斷下列敘述的正誤,并說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個碳元素和一個氧元素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的。
    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水是由一個氧元素和兩個氫元素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氫兩種元素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氫兩種單質(zhì)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氫分子構成的
    (六)遷移運用
    課堂練習
    (一)元素符號組合游戲:請把它們變?yōu)槟阏J識的元素符號。
    ABCMN
    auelg
    (二)試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質(zhì)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氣(O2)、水(H2O)、過氧化氫(H2O2)、
    二氧化硫(SO2)、氫氣(H2)、硫粉(S)
    (三)身邊的元素——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經(jīng)??吹綖榻】祫袢藗冞M補的廣告,這里的鋅指的就是元素,像這樣的元素你還知道哪些?
    5.初中化學教學設計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及分子是構成物質(zhì)的一種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質(zhì);
    3、學會用分子的觀點來區(qū)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4、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會判斷典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觀察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純凈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著重于描述物質(zhì)由分子等粒子所構成,討論分子的基本性質(zhì)。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現(xiàn)象入手,如:人經(jīng)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zhì)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構成的結論(分子是構過成物質(zhì)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后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xiàn)象,使學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構成物質(zhì)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分子是運動的及分子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分子的性質(zhì))。之后,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分子知識對物質(zhì)發(fā)生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fā)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zhì)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分子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運動狀態(tài)。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分子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凈物兩個概念做了區(qū)分。然后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分子知識進一步區(qū)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jié)重點研究的是有關分子知識。分子看不見也摸不著,對于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制法及性質(zhì)。對于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jīng)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著,但學生能憑生活經(jīng)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著。鑒于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jīng)過花圃或酒店,為什么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為什么能干;糖塊放在水里,為什么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xiàn)象做為紐帶,誘發(fā)學生進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分子(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擴散到水的分子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lián)系。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實驗(氨分子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并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于學生學習分子性質(zhì)時,樹立起分子是運動的,不同物質(zhì)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分子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對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知識的一個重點。教師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zhì)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后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zhì)發(fā)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fā)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zhì)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jié)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分子是保持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的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來說分子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zhì)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同種物質(zhì)的分子性質(zhì)相同,不同種物質(zhì)的分子性質(zhì)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zhì)的粒子了。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yǎng)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分子概念中還強調(diào)了"化學性質(zhì)"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zhì)是一種宏觀現(xiàn)象,是該物質(zhì)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分子所能表現(xiàn)的,如:顏色、狀態(tài)、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jié)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nèi)在含義。
    在學生對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師生應對分子的基本性質(zhì)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的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分子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fā)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tài)的物質(zhì)其中無數(shù)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yōu)榫唧w,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初二物理中學生已學習了分子運動論的有關知識(分子是運動的,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分子熱運動和物態(tài)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分子運動狀態(tài)、分子間力和物質(zhì)三態(tài)相互轉化的本質(zhì)有所認識,將對以后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于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并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后,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zhì)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yǎng)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