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上冊必修一復習知識點

字號:

高一階段,是打基礎階段,是將來決戰(zhàn)高考取勝的關鍵階段,今早進入角色,安排好自己學習和生活,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為你整理的《高一生物上冊必修一復習知識點》,學習路上,為你加油!
    1.高一生物上冊必修一復習知識點
    1、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的尸體、排泄物和殘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huán)境中,在重新被綠色植物利用來制造有機物。
    2、食物鏈: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事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lián)系,叫做~。
    3、食物網(wǎng):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的復雜營養(yǎng)關系,叫做~。
    4、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
    5、生態(tài)系統(tǒng)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種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包括陽光、熱能、空氣、水分和礦物質等),生產(chǎn)者,消費者,分解者。
    6、生產(chǎn)者:自養(yǎng)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細菌等)。
    7、消費者:包括各種動物。它們的生存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綠色植物制造出來的有機物,所以把它們叫做消費者。消費者屬于異養(yǎng)生物。動物中直接以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也叫植食動物)叫做初級消費者;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叫做次級消費者;以小型肉食動物為食的大型肉食動物,叫做三級消費者。
    8、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9、生物之間的關系:食物鏈中的不同種生物之間一般有捕食關系;而食物網(wǎng)中的不同種生物之間除了捕食關系外,還有競爭關系。
    10、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是生態(tài)系統(tǒng)賴以存在的基礎,生產(chǎn)者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主要成分,消費者不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必備成分,分解者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成分。
    11、消費者等級與營養(yǎng)等級的區(qū)別:消費者等級始終以初級消費者為第一等級,而營養(yǎng)等級則以生產(chǎn)者為第一等級(生產(chǎn)者為第一營養(yǎng)級,初級消費者為第二營養(yǎng)級,次級消費者為第三營養(yǎng)級。);同一種生物在食物網(wǎng)中可以處在不同的營養(yǎng)等級和不同的消費者等級;同一種生物在同一食物鏈中只能有一個營養(yǎng)等級和一個消費者等級,且二者僅相差一個等級。
    2.高一生物上冊必修一復習知識點
    生態(tài)系統(tǒng)
    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而相互作用的一個自然系統(tǒng)。
    1、地球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生物圈。
    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地球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可以分為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兩大類。在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又分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等類型。在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又分為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
    3、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濕潤或比較濕潤的地區(qū);物種多,植物以喬木為主,樹棲攀援動物多,種群密度穩(wěn)定,群落結構復雜穩(wěn)定。
    4、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年降水量少的地區(qū);物種少,植物以草本為主,善跑或穴居動物多,種群密度易變,群落結構一般不穩(wěn)定。
    5、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農作物種植區(qū);作物種類少,種群密度大,群落結構單一而不大穩(wěn)定,植物主要為農作物,人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整個海洋,類型多,分布各異;微小浮游植物為主,有大型藻類,各類動物集中于200以上水層,底棲動物適應性特殊。
    7、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淺水區(qū)為水生和沼澤植物,深水區(qū)表層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動物、魚類和底棲動物。
    3.高一生物上冊必修一復習知識點
    1、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fā)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3、兩條遺傳基本規(guī)律的精髓是:遺傳的不是性狀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4、孟德爾成功的原因:正確的選用實驗材料;現(xiàn)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性狀的遺傳;應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基于對大量數(shù)據(jù)的分析而提出假說,再設計新的實驗來驗證。
    5、孟德爾對分離現(xiàn)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說: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生物體再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6、減數(shù)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chǎn)生成熟的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的細胞。在減數(shù)的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兩次。減數(shù)的結果是,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比原始生殖細胞的減少一半。
    7、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xiàn)象叫做聯(lián)會。聯(lián)會后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做四分體。
    8、減數(shù)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
    9、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又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shù)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精子(父方),另一半來自卵細胞(母方)。
    10、基因分離的實質是: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shù)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的隨著配子遺傳給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過程中,在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2、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它們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lián),這種現(xiàn)象叫做伴性遺傳。
    13、因為絕大多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shù)生物(如HIV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4、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DNA分子中的脫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側;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并且堿基配對有一定的規(guī)律。
    15、堿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16、DNA分子的復制是一個邊解旋邊復制的過程,復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條件。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準確地進行。
    17、遺傳信息蘊藏在4種堿基的排列順序之中,堿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堿基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
    18、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斷。
    19、RNA是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的,這一過程稱為轉錄。
    20、游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就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這一過程叫做翻譯。
    21、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
    22、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3、基因與基因、基因與基因產(chǎn)物、基因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網(wǎng)絡,精細的調控著生物體的性狀。
    24、中心法則描述了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主要內容是:遺傳信息可以從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復制,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但是,遺傳信息不能從蛋白質傳遞到蛋白質,也不能從蛋白質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則增加了遺傳信息從RNA流向RNA,從RNA流向DNA這兩條途徑。
    26、基因與性狀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有些性狀是由多個基因共同決定的,有的基因可以決定或影響多種性狀。一般來說,性狀是基因與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27、DNA分子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進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做基因突變。
    28、由于自然界誘發(fā)基因突變的因素很多,基因突變還可以自發(fā)產(chǎn)生,因此,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變是隨機發(fā)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狀態(tài)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4.高一生物上冊必修一復習知識點
    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BR>    一、被動運輸:物質進出細胞,順濃度梯度的擴散,稱為被動運輸。
    (1)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2)協(xié)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二、主動運輸:從低濃度一側運輸?shù)礁邼舛纫粋?,需要載體蛋白的協(xié)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
    方向、載體、能量、舉例
    自由擴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維生素等
    協(xié)助擴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主動運輸、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離子、葡萄糖進入小腸上皮細胞
    三、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5.高一生物上冊必修一復習知識點
    【細胞核】
    一、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tài)。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孔:實現(xiàn)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最后,希望精品小編整理的高一生物細胞核知識點對您有所幫助,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細胞器】
    一、相關概念:
    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tài)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八大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yǎng)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wǎng)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wǎng):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wǎng)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瘜W成分:有機酸、生物堿、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tài)、儲存養(yǎng)料、調節(jié)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wǎng)(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tǒng)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細胞膜】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
    (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細胞含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6.高一生物上冊必修一復習知識點
    一、細胞種類:
    根據(jù)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huán)狀DNA分子)集中的區(qū)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shù)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英國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設計與制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荷蘭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tǒng)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