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字號:

進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這樣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yōu)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這是正常心理,但是應(yīng)盡快進入學(xué)習(xí)狀態(tài)。高一頻道為正在努力學(xué)習(xí)的你整理了《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歸納》,希望對你有幫助!
    1.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一)通假字
    1.舉酒屬客舉匏尊以相屬(屬,通“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連結(jié)、盤繞)
    4.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
    (二)詞類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動唱)
    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動整理)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作狀向南)
    5.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下、東:名作動,攻占,向東進軍、東下)
    7.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名作動,打魚砍柴)
    8.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為伴、以……為友)
    (三)古今異義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2.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浩蕩渺遠(yuǎn)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四)一詞多義
    1.望:
    七月之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向遠(yuǎn)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像)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yuǎn))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遺響于悲風(fēng)(給)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表轉(zhuǎn)折)
    耳得之而為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后置)
    3.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4.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6.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7.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8.是造物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9.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2.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1、始舍于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有泉側(cè)出。側(cè):名詞作狀語,在一側(cè)。
    4、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6、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9、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形容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10、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險遠(yuǎn):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yuǎn)的地方。
    11、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3.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1.以
    (1)介詞,把。
    引以為流觴曲水
    (2)介詞,因為。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3)連詞,用來。
    亦足以暢敘幽情
    2.于
    (1)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2)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
    當(dāng)其欣于所遇
    (3)介詞,對或在。
    暫得于己
    (4)介詞,到。
    終期于盡
    3.為
    (1)動詞,作為,當(dāng)作。
    引以為流觴曲水
    (2)動詞,成為。
    已為陳跡
    4.之
    (1)結(jié)構(gòu)助詞,的。
    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2)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仰觀宇宙之大
    (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夫人之相與/不知老之將至
    (4)動詞,到,往。
    及其所之既倦
    (5)代詞,它。
    感慨系之矣/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5.所
    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相當(dāng)于名詞短語。
    或因寄所托/當(dāng)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
    4.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短歌行》
    1.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yè)則奉杜康為祖師爺,有“酒圣”之稱。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lǐng)。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xué)識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
    4.建安風(fēng)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xiàn)出的共同的文學(xué)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xiàn)了東漢末年動蕩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fēng)格,所以稱為“建安風(fēng)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叭堋敝覆懿佟⒉茇?、曹植;“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yīng)玚、劉楨。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6.《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文人五言詩的選輯,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成就,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譽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蘭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后一個月即第三個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個月。
    3.禊,一種祭禮。古時一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fēng)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戲,以祈福消災(zāi)。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憑驗。
    《赤壁賦》
    1.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
    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朔:農(nóng)歷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簫:管樂器的一種。
    5.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7.蘇軾、蘇洵、蘇轍,均以文學(xué)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8.賦始于戰(zhàn)國,盛行于漢。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
    (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
    (2)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
    (3)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jīng)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游褒禪山記》
    1.浮圖:也作“浮屠”“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陰陽: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我國許多地名與此有關(guān),如“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河陽”等?!队薰粕健罚骸爸竿ㄔツ希_于漢陰?!薄皾h陰”指漢水南面?!兜翘┥接洝罚骸疤┥街枺胨髁?其陰,濟水東流?!薄队伟U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BR>    3.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與文化尋根》
    1.上古時期,姓氏有別。姓的偏旁為“女”,反映初民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過不同的姓來區(qū)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貴族男子稱氏,賤者有名無氏。稱姓是為了區(qū)別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國名、官職名、居住地、職業(yè)技藝及祖先的字為氏。
    4.秦漢時代,姓氏合二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5.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1.余雖好姱(kuā)以鞿(jī)羈兮,謇朝誶而夕替。譯: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早上進諫而晚上即遭貶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譯: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縱然九死也不后悔。
    3.寧溘死以XX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譯:寧愿突然死去,隨水流而長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這種丑態(tài)。
    4.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fù)修吾初服。譯: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納,又遭受指責(zé)啊,就退隱了, 重新整理我當(dāng)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譯:裁剪荷葉做上衣啊,綴縫荷花花瓣做下裝。
    6.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譯:不了解我也罷了啊,只要我本心確實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譯: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長我長長佩帶。
    8.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譯:世上的清芳和污濁雜糅在一起啊,唯獨我明潔的品質(zhì)還沒有虧損。
    9.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譯:即使被肢解我還是不會改變啊,難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敗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