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jīng)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yè)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六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在《看不見的風》這一課的教學中,看著學生們童趣盎然的發(fā)言,聽著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積極激發(fā)孩子的想象,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一、我把課堂還給孩子們
教師的責任不是把學生訓練成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人,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讓學生擁有獨特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找風”的環(huán)節(jié),我充分調(diào)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孩子們自己找風,于是彎彎的小樹、轉(zhuǎn)動的風車、斜斜的雨絲……在孩子們的眼中都變成了風,孩子們想得巧妙,畫得準確。這樣的課堂孩子們就像一個個小天使,自由地飛翔在想象的空間中。
二、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孩子們都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作為老師我們只要適時的引導,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課堂上,我經(jīng)常問孩子們“你讀懂了嗎?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你還想問什么?”“他們是怎么畫風的?為什么這樣畫?你覺得他們畫得怎么樣?”……看看我們孩子的答案“要是讓我畫風我就畫媽媽的飄起的裙子,我就知道風來了”、“老師我要畫一棵倒下的大樹,我的風太大了,把樹都吹倒了”、“我要把風裝在塑料袋里”……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及時地給予他們鼓勵的評價。
三、進行同類閱讀,感受語言的魅力
學完這節(jié)課,孩子們在熟讀課文之后,我又把樂園一中葉圣陶老先生的《風》放在這節(jié)課中講授,進行同類閱讀。用詩歌的語言,表達對風的熱愛,讓孩子們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下課前大部分孩子都做到了熟讀成誦。
四、找到不足,提升自己
上課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在導入一個環(huán)節(jié),我把四季風的特點都介紹給了孩子們,這一點不是不好,但是在這節(jié)課中多少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作為老師我總是想在一節(jié)課中把所有的知識都給孩子,有時“給”的多了,也不是好事,還是讓學生一課一得的好。其次在問題的設計上也有些零散,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BR> 2.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課文講述的是國王用一種獨特的方法選繼承人:誰能用種子培育出美的花,誰就是他的繼承人。規(guī)定的日子到了,手捧空花盆的雄日成為繼承人。這是為什么呢?故事懸念迭生,引人入勝。不讀到故事的后,就不能解開謎團,原來,“我發(fā)給你們的花種都是煮熟了的?!?BR>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以下三點收獲。
1、以讀為主。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成年人看來,含義一目了然:誠實的品質(zhì)可貴。但對于一年級孩子來說,由于他們理解水平相對低,且故事長,內(nèi)容多,未必能輕而易舉讀懂。尤其是文中雄日手中的空花盆,是一個與文本內(nèi)涵緊緊相連的焦點,它隱含了雄日對人生的選擇:寧可放棄做王位的繼承人,也要做一個誠實的人。這份誠實是多么沉甸甸呀!如何使學生也能體會到這主題,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本節(jié)課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我盡量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多形式地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所以我力求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課文中的孩子和國王,悲孩子所悲,喜國王所喜,力求使學生忘掉自我,融入故事之中。如分角色讀,全班讀,小組讀,自由讀,師生接讀,表演讀,同位讀等。讓學生裝在讀中理解課文,悟得道理。
2、挖掘語言訓練點,進行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訓練。讀文基礎上注意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既進行了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又使學生更深層地理解了課文。如抓住“十分”進行換詞練習、造句練習;又如文中“雄日把花種不發(fā)芽的經(jīng)過告訴了國王?!弊寣W生充分發(fā)揮,用自己的話說說雄日說了些什么?
朗讀是重點,但低年級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因此,我設計了復習鞏固環(huán)節(jié),以活潑的小游戲來激趣,進行復習檢查,收效較好。
3、嘗試問題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養(yǎng)成邊讀邊想的好習慣。
低年級問題從學生中來,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理解會更深刻一些。因此我教學過程中盡量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讓他們解決問題。如:讀了課題之后,你有什么問題嗎?看了國王的兩種表情圖后,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習“繼承人”一詞,我讓學生自己提有什么不明白的詞語,學生一下就找到了“繼承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自己積極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把問題解決了。
3.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拾貝殼》是一篇充滿童真和童趣,文字活潑美麗的課文。課文中五彩繽紛、形態(tài)各異的貝殼很容易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因此,我在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中通過展示漂亮各異的貝殼成功引出了課題,學生學習的熱情也被調(diào)動起來。
在接下來的生字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又嘗試了小組合作識記生字、小老師教學生字、同桌比賽識記生字等方式學習課文中的生字,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小組之間討論很激烈,學生們都紛紛獻出自己的識字法寶,毫不示弱,完全沒有我之前想象的混亂場面的發(fā)生。小老師教學生字、比賽識字教學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熱情很高,發(fā)言很積極。但在全班交流過程中,由于課前我沒充分考慮各個生字之間的差異,在教學中對每一個生字都采取了同樣的教學模式,拼一拼、找朋友、換部首、書空,浪費了很多時間。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多聽同年級老師的課,向他們求教;多思考識字教學的方法,認真分析每一個生字,找出它們的異同,力求突出重點,避免面面俱到,尋求恰當?shù)淖R字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學的愉快,也能學得容易。
在教學《拾貝殼》這一課時,我還設計了句子訓練這一環(huán)節(jié),由于學生對句子訓練相對陌生,因此在回答時思路有些混亂,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多做這方面的嘗試,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說話寫話機會。
4.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回聲》一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教學難點是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這篇童話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問題”和青蛙媽媽的講解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xiàn)象——回聲。但回聲較為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見,摸不著。要理解它的產(chǎn)生原因是重難點,而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文字,讓靜變動化難為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講青蛙媽媽撿起一顆小石子,扔進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紋,又蕩了回來。顯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這里我本來想運用小實驗,化靜為動,突破難點,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害怕操作起來影響教學秩序,我就讓孩子在一張紙上用畫來表示回聲的現(xiàn)象。隨后,再要求學生講解自己畫圖的想法,在回頭朗讀本段,找出動詞,加以體會。口述過程,想象回聲并反復進行。通過課件演示展示水面波紋活動的景象,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
本課課文的語言淺顯,內(nèi)容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為了突出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全文。我在朗讀教學中采用了齊讀、默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賽讀、帶動作讀等等。讓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自讀、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我在本課教學中還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邊讀邊悟小青蛙的不同語氣和青蛙媽媽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很多學生都能讀出小青蛙的歡快和奇怪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
但是由于放棄了動手演示這部分,對于突破難點有一些欠缺。導致這部分時間分配太多,耽誤了后面的任務,結果拖延了下課時間。本節(jié)課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課后深刻的反思。及時改進,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BR> 5.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上《太陽是大家的》這篇課文,得到陶老師的現(xiàn)場指導,由于經(jīng)驗不足以及對課堂的處理不到位,所以剩下一節(jié)詩還沒學習,以致這節(jié)課給人不完整的感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謹記專家和其他老師的建議,不過多的重復學生的回答。在這節(jié)課后,我進行了教學反思,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讓他們在詩歌營造的意境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而且讓學生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在對“灑”“拔”等擬人化的動詞的理解通過做動作,想象體會等形式進行啟發(fā),使學生感受到用詞的準確。
2、結合三年級“讀寫結合”的要求,在第二小節(jié)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課文的省略號,聯(lián)系生活,展開想象,進行寫法遷移,以當小詩人的形式,模仿課文中的寫作方法進行練筆,從這點上講,做到了變教材為用教材。
3、第三小節(jié)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讀后把自己的感想同小組里的同學分享。學生交流后會知道太陽去了另外的國家。這時,我啟發(fā)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另外的國家有哪些?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想學生對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有感性的認識,果然,學生暢所欲言。接著學生的這種熱情,我順勢提問:你知道太陽到別的國家去干什么嗎?在交流中,讓學生感受到太陽不只是屬于我們的,她是屬于大家的,屬于全世界的。
這節(jié)課的遺憾很多,但我覺得教學就是這樣,在遺憾中認識不足,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6.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在教學《民族小學》時,我側重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感悟語言、通過動手改畫來感受語言、通過動筆標畫詞句來學習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jù)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民族小學》時,綜合運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式,以老師講評和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能更好的體會大畫家戴嵩在畫畫時的認真態(tài)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虛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導學生在看圖時主動展開想象,充分體驗畫中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師生在交流“還有什么人在夸贊大畫家的畫?”時,讓學生領會到“紛紛夸贊”的意思。另外,教師又以讓學生對大畫家、小牧童說句話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體會他們的好品質(zhì)。這樣既注意了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實感受的習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3、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動筆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和由這些生字所組成的詞語,然后同桌之間交流標畫的詞語,合作學習。在學習第3、4自然段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夸贊、稱贊、贊揚”等近義詞標畫出來,并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這三個詞語的意思。通過朗讀相關的語句來理解這些詞語。
1.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在《看不見的風》這一課的教學中,看著學生們童趣盎然的發(fā)言,聽著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積極激發(fā)孩子的想象,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一、我把課堂還給孩子們
教師的責任不是把學生訓練成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人,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讓學生擁有獨特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找風”的環(huán)節(jié),我充分調(diào)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孩子們自己找風,于是彎彎的小樹、轉(zhuǎn)動的風車、斜斜的雨絲……在孩子們的眼中都變成了風,孩子們想得巧妙,畫得準確。這樣的課堂孩子們就像一個個小天使,自由地飛翔在想象的空間中。
二、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孩子們都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作為老師我們只要適時的引導,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課堂上,我經(jīng)常問孩子們“你讀懂了嗎?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你還想問什么?”“他們是怎么畫風的?為什么這樣畫?你覺得他們畫得怎么樣?”……看看我們孩子的答案“要是讓我畫風我就畫媽媽的飄起的裙子,我就知道風來了”、“老師我要畫一棵倒下的大樹,我的風太大了,把樹都吹倒了”、“我要把風裝在塑料袋里”……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及時地給予他們鼓勵的評價。
三、進行同類閱讀,感受語言的魅力
學完這節(jié)課,孩子們在熟讀課文之后,我又把樂園一中葉圣陶老先生的《風》放在這節(jié)課中講授,進行同類閱讀。用詩歌的語言,表達對風的熱愛,讓孩子們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下課前大部分孩子都做到了熟讀成誦。
四、找到不足,提升自己
上課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在導入一個環(huán)節(jié),我把四季風的特點都介紹給了孩子們,這一點不是不好,但是在這節(jié)課中多少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作為老師我總是想在一節(jié)課中把所有的知識都給孩子,有時“給”的多了,也不是好事,還是讓學生一課一得的好。其次在問題的設計上也有些零散,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BR> 2.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課文講述的是國王用一種獨特的方法選繼承人:誰能用種子培育出美的花,誰就是他的繼承人。規(guī)定的日子到了,手捧空花盆的雄日成為繼承人。這是為什么呢?故事懸念迭生,引人入勝。不讀到故事的后,就不能解開謎團,原來,“我發(fā)給你們的花種都是煮熟了的?!?BR>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以下三點收獲。
1、以讀為主。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成年人看來,含義一目了然:誠實的品質(zhì)可貴。但對于一年級孩子來說,由于他們理解水平相對低,且故事長,內(nèi)容多,未必能輕而易舉讀懂。尤其是文中雄日手中的空花盆,是一個與文本內(nèi)涵緊緊相連的焦點,它隱含了雄日對人生的選擇:寧可放棄做王位的繼承人,也要做一個誠實的人。這份誠實是多么沉甸甸呀!如何使學生也能體會到這主題,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本節(jié)課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我盡量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多形式地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所以我力求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課文中的孩子和國王,悲孩子所悲,喜國王所喜,力求使學生忘掉自我,融入故事之中。如分角色讀,全班讀,小組讀,自由讀,師生接讀,表演讀,同位讀等。讓學生裝在讀中理解課文,悟得道理。
2、挖掘語言訓練點,進行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訓練。讀文基礎上注意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既進行了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又使學生更深層地理解了課文。如抓住“十分”進行換詞練習、造句練習;又如文中“雄日把花種不發(fā)芽的經(jīng)過告訴了國王?!弊寣W生充分發(fā)揮,用自己的話說說雄日說了些什么?
朗讀是重點,但低年級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因此,我設計了復習鞏固環(huán)節(jié),以活潑的小游戲來激趣,進行復習檢查,收效較好。
3、嘗試問題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養(yǎng)成邊讀邊想的好習慣。
低年級問題從學生中來,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理解會更深刻一些。因此我教學過程中盡量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讓他們解決問題。如:讀了課題之后,你有什么問題嗎?看了國王的兩種表情圖后,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習“繼承人”一詞,我讓學生自己提有什么不明白的詞語,學生一下就找到了“繼承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自己積極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把問題解決了。
3.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拾貝殼》是一篇充滿童真和童趣,文字活潑美麗的課文。課文中五彩繽紛、形態(tài)各異的貝殼很容易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因此,我在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中通過展示漂亮各異的貝殼成功引出了課題,學生學習的熱情也被調(diào)動起來。
在接下來的生字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又嘗試了小組合作識記生字、小老師教學生字、同桌比賽識記生字等方式學習課文中的生字,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小組之間討論很激烈,學生們都紛紛獻出自己的識字法寶,毫不示弱,完全沒有我之前想象的混亂場面的發(fā)生。小老師教學生字、比賽識字教學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熱情很高,發(fā)言很積極。但在全班交流過程中,由于課前我沒充分考慮各個生字之間的差異,在教學中對每一個生字都采取了同樣的教學模式,拼一拼、找朋友、換部首、書空,浪費了很多時間。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多聽同年級老師的課,向他們求教;多思考識字教學的方法,認真分析每一個生字,找出它們的異同,力求突出重點,避免面面俱到,尋求恰當?shù)淖R字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學的愉快,也能學得容易。
在教學《拾貝殼》這一課時,我還設計了句子訓練這一環(huán)節(jié),由于學生對句子訓練相對陌生,因此在回答時思路有些混亂,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多做這方面的嘗試,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說話寫話機會。
4.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回聲》一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教學難點是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這篇童話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問題”和青蛙媽媽的講解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xiàn)象——回聲。但回聲較為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見,摸不著。要理解它的產(chǎn)生原因是重難點,而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文字,讓靜變動化難為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講青蛙媽媽撿起一顆小石子,扔進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紋,又蕩了回來。顯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這里我本來想運用小實驗,化靜為動,突破難點,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害怕操作起來影響教學秩序,我就讓孩子在一張紙上用畫來表示回聲的現(xiàn)象。隨后,再要求學生講解自己畫圖的想法,在回頭朗讀本段,找出動詞,加以體會。口述過程,想象回聲并反復進行。通過課件演示展示水面波紋活動的景象,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
本課課文的語言淺顯,內(nèi)容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為了突出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全文。我在朗讀教學中采用了齊讀、默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賽讀、帶動作讀等等。讓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自讀、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我在本課教學中還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邊讀邊悟小青蛙的不同語氣和青蛙媽媽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很多學生都能讀出小青蛙的歡快和奇怪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
但是由于放棄了動手演示這部分,對于突破難點有一些欠缺。導致這部分時間分配太多,耽誤了后面的任務,結果拖延了下課時間。本節(jié)課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課后深刻的反思。及時改進,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BR> 5.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上《太陽是大家的》這篇課文,得到陶老師的現(xiàn)場指導,由于經(jīng)驗不足以及對課堂的處理不到位,所以剩下一節(jié)詩還沒學習,以致這節(jié)課給人不完整的感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謹記專家和其他老師的建議,不過多的重復學生的回答。在這節(jié)課后,我進行了教學反思,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讓他們在詩歌營造的意境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而且讓學生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在對“灑”“拔”等擬人化的動詞的理解通過做動作,想象體會等形式進行啟發(fā),使學生感受到用詞的準確。
2、結合三年級“讀寫結合”的要求,在第二小節(jié)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課文的省略號,聯(lián)系生活,展開想象,進行寫法遷移,以當小詩人的形式,模仿課文中的寫作方法進行練筆,從這點上講,做到了變教材為用教材。
3、第三小節(jié)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讀后把自己的感想同小組里的同學分享。學生交流后會知道太陽去了另外的國家。這時,我啟發(fā)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另外的國家有哪些?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想學生對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有感性的認識,果然,學生暢所欲言。接著學生的這種熱情,我順勢提問:你知道太陽到別的國家去干什么嗎?在交流中,讓學生感受到太陽不只是屬于我們的,她是屬于大家的,屬于全世界的。
這節(jié)課的遺憾很多,但我覺得教學就是這樣,在遺憾中認識不足,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6.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在教學《民族小學》時,我側重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感悟語言、通過動手改畫來感受語言、通過動筆標畫詞句來學習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jù)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民族小學》時,綜合運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式,以老師講評和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能更好的體會大畫家戴嵩在畫畫時的認真態(tài)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虛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導學生在看圖時主動展開想象,充分體驗畫中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師生在交流“還有什么人在夸贊大畫家的畫?”時,讓學生領會到“紛紛夸贊”的意思。另外,教師又以讓學生對大畫家、小牧童說句話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體會他們的好品質(zhì)。這樣既注意了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實感受的習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3、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動筆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和由這些生字所組成的詞語,然后同桌之間交流標畫的詞語,合作學習。在學習第3、4自然段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夸贊、稱贊、贊揚”等近義詞標畫出來,并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這三個詞語的意思。通過朗讀相關的語句來理解這些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