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字號: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準備,以自信、寬容的心態(tài),盡快融入集體,適應新同學、適應新校園環(huán)境、適應與初中迥異的紀律制度。記住:是你主動地適應環(huán)境,而不是環(huán)境適應你。因為你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也得適應社會。以下內容是為你整理的《高一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希望你不負時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負: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使……承擔)
    2、完:臣請完璧歸趙(使……完好無缺)
    3、前:乃前曰(名作動,上前)
    4、舍:舍相如廣成傳舍(名作動,安置住宿)
    5、間(jiàn):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6、廷:卒廷見相如(名作狀,在朝堂上)
    7、畢、歸:畢禮而歸之(使……完畢、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動,殺)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狀,向西)
    10、嚴: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動,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詞使動,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從者衣褐(名作動,穿上)
    13、先、后: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為刎頸之交(動作名,朋友)
    16、寬: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形作動,寬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趙王(前一個使,動詞,派遣)
    18、聞:以勇氣聞于諸侯(使……聽聞)
    2.高一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jié)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誠甘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歸:使……歸
    (8)屈節(jié)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jié)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紡繳,檠網、檠: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
    (6)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7)絕不飲食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
    3.高一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5.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7.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8.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9.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0.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2.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13.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4.臥起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4.高一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5.高一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徒: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類,屬)
    2、出:其出人也遠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詞多義
    1、傳: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②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解釋經書的著作)
    2、師: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老師)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名作動,從師)
    3、從:
    ①惑而不從師(動詞,跟隨)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介詞,自)
    4、也: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用于句中,舒緩語氣,可不譯)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句末語氣詞,輕微感嘆,可譯為"啊")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句末語氣詞,"呢")
    5、則: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轉折連詞,卻)
    ②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條件連詞,就)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副詞,表判斷,譯為"就是")
    6、于:
    ①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比)
    ②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③不拘于時(介詞,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詞,在)
    7、乎:
    ①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譯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語氣詞,反詰語氣)
    8、所以: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所用來,"以"作"用"講,表憑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詞類活用
    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意動用法,以……為恥)
    2、吾從而師之(師:名作動,學習)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名作動,學習)
    5、孔子師郯子(師:名作動,拜師學習)
    五、古今異義的`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古義:所用來……;今義:因此,因果連詞)
    3、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并且,今義:目的連詞)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5.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判斷句)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被動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賓短語后置)
    5、而恥學于師(介賓短語后置)
    七、難句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譯: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所以無論高貴還是低賤,不分年紀大還是年齡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不知道文章的停頓,有的人就去求師學習,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人卻不求師學習,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賢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象這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