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包涵著我國從古代到現(xiàn)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過描寫生活的一些簡單的事,讓我們感覺到有趣從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yuǎn)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古代成語故事大全,歡迎閱讀與借鑒,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同時也希望給你們帶來一些參考的作用,如果喜歡就請繼續(xù)關(guān)注的后續(xù)更新吧!
1.古代成語故事:忠言逆耳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時孤苦貧困,曾經(jīng)出家做過道士。他喜歡讀書,用心鉆研古籍,學(xué)識非常豐富。隋朝末年,魏征參加了反對隋朝暴 政的起義。后來,他投靠唐高祖李淵創(chuàng)建的唐王朝,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來,唐高祖的二兒子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一見魏征,就非常生氣地責(zé)問他:“你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征將有殺身之禍。
可是,魏征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BR> 李世民聽后,被魏征這種不畏強(qiáng)權(quán)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從心里欽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以后又提拔他當(dāng)宰相。
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jīng)常召見魏征,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懷大志,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jìn)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qiáng),先后向唐太宗進(jìn)諫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盡量采納。
有一次,唐太宗違犯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guī)定,決定征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
命令發(fā)出以后,魏征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訓(xùn)斥。
魏征毫不畏懼,他十分嚴(yán)肅地進(jìn)諫說:“您現(xiàn)在把強(qiáng)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您常常講,我當(dāng)國君,首先要講信用,可是國家的法律明明規(guī)定,男丁中的強(qiáng)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么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嗎?”
魏征的這一番話,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氣澆滅了。他心悅誠服地對魏征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面鏡子啊!我原先以為你太固執(zhí),不通情理,現(xiàn)在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國家是無法治理得好的?!?BR> 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征。敢于直言勸諫的魏征不僅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成了以后歷朝官員效法的楷模。
一個人活在世上,能夠得到智者的批評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評一個人是需要很大勇氣,冒很大風(fēng)險的。誰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我們要勇于接受批評。因為一個人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只要能夠及時改正就無大礙,可怕的是諱疾忌醫(yī),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從而由小錯到大錯,由大錯到不可救藥。
2.古代成語故事:回天之力
張玄素任景州錄事參軍時,唐太宗召見他,詢問他為政之道。張玄素說:“隋煬帝喜歡專斷大小事務(wù),不信任大臣,以一個人的智慧來決斷天下的事,最終走向了滅亡!陛下要是能夠謹(jǐn)慎選擇大臣,觀察和考核他們的政績而加以賞罰,何必憂慮國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觀察到隋末戰(zhàn)亂不止,其實真正想奪取天下的不過就那十幾個人,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數(shù)都是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家鄉(xiāng),等待著歸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為什么作亂,只是人君不會安撫而已!”太宗就擢升他為侍御史。
貞觀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陽宮乾陽殿。張玄素說:“我曾經(jīng)見過隋朝修宮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兩千人拉一根大木,鐵做的車轂走不了幾里就壞了,需要幾百人抬著備用的車轂跟著,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從前阿房宮修成了,秦朝就滅亡了;章華宮修成了,楚國也衰敗了;乾陽殿完工了,隋朝也解體了。現(xiàn)在我們國力不及隋朝,百姓剛剛遭受戰(zhàn)亂──我恐怕陛下的過錯比隋煬帝還大?!碧谡f:“你說我還不如隋煬帝了嗎?”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說:“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BR>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嚴(yán)重局勢的力量。
3.古代成語故事:膾炙人口
春秋時,有父子二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皙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dāng)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
公孫丑問:老師,膾炙(膾,細(xì)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孟子說:當(dāng)然是膾炙好吃啊,這世上沒有哪一個人不愛吃膾炙的!
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么曾參和他父親肯定也都愛吃,為什么曾參不戒吃膾炙,而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原文是:‘膾炙,所同也’);羊棗的滋味確實比不上它,但羊棗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就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膾炙人口這個成語就是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引申出來的,原意是指人人都愛吃的美食,后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4.古代成語故事:三令五申
春秋時期,有一位的軍事家名叫孫武,他寫出了《孫子兵法》這部重要的軍事巨著。他帶著這部著作到吳國去見吳王,吳王看過以后,對孫武還不完全相信,便說: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軍隊來試試你的兵法?孫武說:可以。吳王又問:用婦女試試可以嗎?孫武也答應(yīng)了。
于是,吳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宮女,請孫武訓(xùn)練。孫武將這些宮女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隊伍站好后,孫武就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嗎?宮女們回答:知道。隨后孫武搬出殺 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說明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說完便擊鼓發(fā)出向右行的命令。宮女們從來沒有受過軍事訓(xùn)練,聽到命令后不但沒有執(zhí)行,反而大笑起來。孫武嚴(yán)肅地說道: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于是,他又將剛才的一番話詳盡地向她們解釋了一番。然后,他再次擊鼓,發(fā)出向左行進(jìn)的命令。宮女們?nèi)匀恢皇切Χ粓?zhí)行命令。孫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將兩個隊長推出去斬首。
吳王忙派人前去講情??墒?,孫武說: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說完就將兩個隊長斬首了。宮女們嚴(yán)肅起來,所有動作都能按照號令認(rèn)真去做了。
后來,人們用三令五申來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誡。申,申明。
5.古代成語故事:別有天地
李白,字太白,自號背蓮居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祖籍是隴西成紀(jì)(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因罪遷居西域,出生在碎葉(今獨聯(lián)體境內(nèi)),在綿州(今四川綿陽)的青蓮鄉(xiāng)長大。
李白年輕的時候,愛好劍術(shù),輕財仗義,善于作詩。25歲那年,他身佩寶劍,辭別親人,離開故鄉(xiāng),出外遠(yuǎn)游。幾年間,漫游了現(xiàn)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的許多地方。他才能出眾,抱負(fù)遠(yuǎn)大,渴望參加政治活動,但是在黑暗的官 場里,他光明磊落的胸懷和正直不屈的性格是不受歡迎的,所以十多年沒有結(jié)果。
四十一歲那一年,李白受到唐玄宗召見,他的才能在京中轟動一時。但當(dāng)時的唐玄宗是個一心追求享樂的“太平天子”,國家政務(wù)操縱在*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手中。唐玄宗只希望李白做一個歌功 頌德的御用文人。但李白性情孤傲,在皇帝和權(quán)貴面前沒有絲毫媚態(tài),因而遭到高力士等人的誹謗,逐漸不受唐玄宗信任。
當(dāng)李白看清唐玄宗確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之后,他擔(dān)心會因小人的誹謗而遭禍害,就自動要求離開朝廷。在長安的三年生活中,他認(rèn)清了現(xiàn)實的黑暗和統(tǒng)治者的腐 敗,寫出了許多有深刻思想內(nèi)容的詩篇。
離開長安之后,李白又開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活。由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屢遭挫折,他產(chǎn)生了求仙訪道的想法,希望擺脫丑惡的現(xiàn)實追求美好生活。《山中問答》就是他寫的一首追求美好境界的詩,詩意是這樣的:有人問我為什么棲宿在碧山,我微笑著沒有回答,心中自在悠閑。且看那桃花隨著流水自由自在地飄向遠(yuǎn)方,這里另有一種境界,不同于黑暗、污濁的人間。
1.古代成語故事:忠言逆耳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時孤苦貧困,曾經(jīng)出家做過道士。他喜歡讀書,用心鉆研古籍,學(xué)識非常豐富。隋朝末年,魏征參加了反對隋朝暴 政的起義。后來,他投靠唐高祖李淵創(chuàng)建的唐王朝,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來,唐高祖的二兒子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一見魏征,就非常生氣地責(zé)問他:“你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征將有殺身之禍。
可是,魏征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BR> 李世民聽后,被魏征這種不畏強(qiáng)權(quán)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從心里欽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以后又提拔他當(dāng)宰相。
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jīng)常召見魏征,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懷大志,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jìn)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qiáng),先后向唐太宗進(jìn)諫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盡量采納。
有一次,唐太宗違犯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guī)定,決定征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
命令發(fā)出以后,魏征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訓(xùn)斥。
魏征毫不畏懼,他十分嚴(yán)肅地進(jìn)諫說:“您現(xiàn)在把強(qiáng)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您常常講,我當(dāng)國君,首先要講信用,可是國家的法律明明規(guī)定,男丁中的強(qiáng)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么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嗎?”
魏征的這一番話,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氣澆滅了。他心悅誠服地對魏征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面鏡子啊!我原先以為你太固執(zhí),不通情理,現(xiàn)在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國家是無法治理得好的?!?BR> 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征。敢于直言勸諫的魏征不僅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成了以后歷朝官員效法的楷模。
一個人活在世上,能夠得到智者的批評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評一個人是需要很大勇氣,冒很大風(fēng)險的。誰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我們要勇于接受批評。因為一個人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只要能夠及時改正就無大礙,可怕的是諱疾忌醫(yī),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從而由小錯到大錯,由大錯到不可救藥。
2.古代成語故事:回天之力
張玄素任景州錄事參軍時,唐太宗召見他,詢問他為政之道。張玄素說:“隋煬帝喜歡專斷大小事務(wù),不信任大臣,以一個人的智慧來決斷天下的事,最終走向了滅亡!陛下要是能夠謹(jǐn)慎選擇大臣,觀察和考核他們的政績而加以賞罰,何必憂慮國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觀察到隋末戰(zhàn)亂不止,其實真正想奪取天下的不過就那十幾個人,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數(shù)都是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家鄉(xiāng),等待著歸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為什么作亂,只是人君不會安撫而已!”太宗就擢升他為侍御史。
貞觀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陽宮乾陽殿。張玄素說:“我曾經(jīng)見過隋朝修宮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兩千人拉一根大木,鐵做的車轂走不了幾里就壞了,需要幾百人抬著備用的車轂跟著,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從前阿房宮修成了,秦朝就滅亡了;章華宮修成了,楚國也衰敗了;乾陽殿完工了,隋朝也解體了。現(xiàn)在我們國力不及隋朝,百姓剛剛遭受戰(zhàn)亂──我恐怕陛下的過錯比隋煬帝還大?!碧谡f:“你說我還不如隋煬帝了嗎?”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說:“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BR>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嚴(yán)重局勢的力量。
3.古代成語故事:膾炙人口
春秋時,有父子二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皙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dāng)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
公孫丑問:老師,膾炙(膾,細(xì)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孟子說:當(dāng)然是膾炙好吃啊,這世上沒有哪一個人不愛吃膾炙的!
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么曾參和他父親肯定也都愛吃,為什么曾參不戒吃膾炙,而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原文是:‘膾炙,所同也’);羊棗的滋味確實比不上它,但羊棗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就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膾炙人口這個成語就是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引申出來的,原意是指人人都愛吃的美食,后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4.古代成語故事:三令五申
春秋時期,有一位的軍事家名叫孫武,他寫出了《孫子兵法》這部重要的軍事巨著。他帶著這部著作到吳國去見吳王,吳王看過以后,對孫武還不完全相信,便說: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軍隊來試試你的兵法?孫武說:可以。吳王又問:用婦女試試可以嗎?孫武也答應(yīng)了。
于是,吳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宮女,請孫武訓(xùn)練。孫武將這些宮女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隊伍站好后,孫武就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嗎?宮女們回答:知道。隨后孫武搬出殺 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說明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說完便擊鼓發(fā)出向右行的命令。宮女們從來沒有受過軍事訓(xùn)練,聽到命令后不但沒有執(zhí)行,反而大笑起來。孫武嚴(yán)肅地說道: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于是,他又將剛才的一番話詳盡地向她們解釋了一番。然后,他再次擊鼓,發(fā)出向左行進(jìn)的命令。宮女們?nèi)匀恢皇切Χ粓?zhí)行命令。孫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將兩個隊長推出去斬首。
吳王忙派人前去講情??墒?,孫武說: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說完就將兩個隊長斬首了。宮女們嚴(yán)肅起來,所有動作都能按照號令認(rèn)真去做了。
后來,人們用三令五申來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誡。申,申明。
5.古代成語故事:別有天地
李白,字太白,自號背蓮居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祖籍是隴西成紀(jì)(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因罪遷居西域,出生在碎葉(今獨聯(lián)體境內(nèi)),在綿州(今四川綿陽)的青蓮鄉(xiāng)長大。
李白年輕的時候,愛好劍術(shù),輕財仗義,善于作詩。25歲那年,他身佩寶劍,辭別親人,離開故鄉(xiāng),出外遠(yuǎn)游。幾年間,漫游了現(xiàn)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的許多地方。他才能出眾,抱負(fù)遠(yuǎn)大,渴望參加政治活動,但是在黑暗的官 場里,他光明磊落的胸懷和正直不屈的性格是不受歡迎的,所以十多年沒有結(jié)果。
四十一歲那一年,李白受到唐玄宗召見,他的才能在京中轟動一時。但當(dāng)時的唐玄宗是個一心追求享樂的“太平天子”,國家政務(wù)操縱在*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手中。唐玄宗只希望李白做一個歌功 頌德的御用文人。但李白性情孤傲,在皇帝和權(quán)貴面前沒有絲毫媚態(tài),因而遭到高力士等人的誹謗,逐漸不受唐玄宗信任。
當(dāng)李白看清唐玄宗確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之后,他擔(dān)心會因小人的誹謗而遭禍害,就自動要求離開朝廷。在長安的三年生活中,他認(rèn)清了現(xiàn)實的黑暗和統(tǒng)治者的腐 敗,寫出了許多有深刻思想內(nèi)容的詩篇。
離開長安之后,李白又開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活。由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屢遭挫折,他產(chǎn)生了求仙訪道的想法,希望擺脫丑惡的現(xiàn)實追求美好生活。《山中問答》就是他寫的一首追求美好境界的詩,詩意是這樣的:有人問我為什么棲宿在碧山,我微笑著沒有回答,心中自在悠閑。且看那桃花隨著流水自由自在地飄向遠(yuǎn)方,這里另有一種境界,不同于黑暗、污濁的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