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地理上冊必修一知識點

字號:

高二本身的知識體系而言,它主要是對高一知識的深入和新知識模塊的補充。以數(shù)學為例,除去不同學校教學進度的不同,我們會在高二接觸到更為深入的函數(shù),也將開始學習從未接觸過的復數(shù)、圓錐曲線等題型。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年級地理上冊必修一知識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高二年級地理上冊必修一知識點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可從形態(tài)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qū),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規(guī)模較大;山區(qū)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shù)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區(qū)的區(qū)位優(yōu)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lián)系和節(jié)省建筑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fā)展。例如:熱帶地區(qū),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qū)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qū)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yè)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qū)升溫幅度,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yè)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qū),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fā),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yè)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qū)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qū)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巨大推動作用?!鞑癫轂橹饕茉础鐣a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后,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高二年級地理上冊必修一知識點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fā)展中國家)、三低(發(fā)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fā)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shù)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fā)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qū)向發(fā)達地區(qū))、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huán)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yǎng)的人口數(shù)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xù)供養(yǎng)的人口數(shù)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huán)境人口容量(環(huán)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3.高二年級地理上冊必修一知識點
    1.晨昏線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fā)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晨昏線(圈)。它是由晨線和昏線組成。
    2.晨昏線的判讀
    在日照圖上,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一是根據(jù)地球自轉方向判斷: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二是根據(jù)晝夜半球判斷:位于晝半球西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線,位于晝半球東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昏線。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18時是昏線。
    3.晨昏線的特點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正球體,同時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線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晝半球與夜半球的面積應相等,即晨昏圈是一個過球心的大圓,且平分地球。
    (2)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垂直。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為0,晝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小于0。
    (3)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
    (4)晨昏線只有在春、秋分時才與經線圈重合。
    (5)晨昏線在夏至、冬至時與極圈相切。
    (6)晨昏線自東向西移動15°/小時,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
    4.晨昏線的移動
    一般地,如果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晨昏線在如圖1~3范圍內移動。1、2、3分別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時晨昏線的位置。即3月21日與9月23日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導致全球晝夜平分;6月22日擺動幅度,導致北半球晝最長,南半球夜最長;12月22日擺動幅度也,導致南半球晝最長,北半球夜最長。
    4.高二年級地理上冊必修一知識點
    人口數(shù)量、分布:
    ⑴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問題的不利影響及對策:
    問題:人口增長過多過快,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和較高的自然增長率形成人口壓力,給資源和環(huán)
    境帶來巨大壓力,造成人均資源減少、就業(yè)困難、生活水平下降和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等種種
    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制約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shù)量,控制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
    濟發(fā)展相適應,與資源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相協(xié)調,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⑵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城市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的不同側重點:
    ①發(fā)達國家人口老齡化:
    問題:人口老齡化嚴重,勞動力短缺,制約資源開發(fā)與經濟發(fā)展。
    措施:鼓勵生育,接納移民。
    ②發(fā)展中國家城市人口老齡化:
    問題:人口老齡化,青壯年負擔過重以及贍養(yǎng)眾多孤寡病殘老人。
    措施:關心照顧老人,建立社會保障、完善社會服務體系。
    ⑶巴西(澳大利亞)人口集中于東南部,原因:
    ①氣候溫和濕潤,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交通便利,多優(yōu)良港灣,工業(yè)發(fā)達;
    ③歐洲殖民者最早到達這里,開發(fā)歷史較早;
    (4)中國人口問題:
    ①我國人口問題表現(xiàn)為人口基數(shù)大,增長快;農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結構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出現(xiàn));人口素質較低;人口地區(qū)分布不平衡。
    ②我國目前人口問題的任務是繼續(xù)保持較低人口自然增長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齡化。
    5.高二年級地理上冊必修一知識點
    (1)地理概況
    南部沿海省,閩臺粵和瓊;
    壯族自治區(qū),廣西府南寧。
    曾母暗沙島,南疆為國境,
    香港和澳門,世紀末還中。
    地形丘陵山,陵低分布廣;
    武云五和臺,東北西南向。
    越都萌騎庾,南嶺分水忙。
    平原臺灣西,三角洲珠江。
    桂林甲天下,山水好風光。
    南島交通重,資源在海洋。
    (2)氣候與河流
    高溫多雨地,臺風常侵襲;
    雨多流量大,河流長汛期。
    珠閩兩水系,珠江分三友;
    東江新豐江,大化水電“西”。
    (3)物產
    主要農作物,水稻多兩熟。
    “基塘”三角洲,甘蔗最突出。
    水果種類多,荔枝名最著;
    香蕉和柑橘,菠蘿三大屬。
    (4)海南島
    第二島海南,五指山;
    作物屬熱帶,經濟是橡膠。
    石油天然氣,鐵礦品位高。
    ??跒槭?,經濟特區(qū)搞。
    旅游避寒地,三亞游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