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寶寶不易,既要用心和耐心,也需要博采眾長,一些海外的育兒方式雖然與我們的教育方式有稍微的差異,卻很有效。那么,海外育兒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是分享的相關信息。歡迎閱讀參考!
1.海外育兒的方法有哪些
(1)從小培養(yǎng)責任感
教育典范:在1920年,美國11歲的小男孩在踢足球的時候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里的玻璃,需要賠償別人12.50美元。男孩子闖了大禍后就主動向家長認錯后,但是家長卻讓小男孩子自己對這個過失負責。小男孩子很為難:“可是我沒有錢賠給人家?!奔议L說:“我可以先借給你這些錢,但是你需要通過一年時間還我。”所以,小男孩在以后每至周末或假日的時候,就出去辛勤的打工,終于經(jīng)過了半年多的努力,掙夠了12.50美元還給了家長。這個小男孩后來就努力成為美國總統(tǒng)里根。里根在回憶這件事的時候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BR> 點評:父母需要教育孩子從小就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后果,否則會慢慢淡化孩子的責任感,這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2)恰當應用期望效應
教育典范:愛迪生在小時候曾經(jīng)被班主任老師當成“笨”學生來看,但是愛迪生的媽媽卻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則恰恰說明了這個老師的無能。所以媽媽把愛迪生接回家,按照兒童心理特點來進行教育,并且用各種方法來鼓勵愛迪生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愛迪生后來之所以變成了世界的大發(fā)明家,這與他 媽媽的教育與恰當?shù)貞闷谕欠植婚_的。
點評:父母的期望需要和子女實際情況相適應,要根據(jù)孩子的心理特點來教育。父母的期望在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
(3)捕捉成才的敏感區(qū)
教育典范:19世紀知名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在很小的時候,父親讓他對著插滿秋菊的花瓶,畫靜物寫生。在麥克斯韋的筆下,花瓶卻變成了梯形,菊花變成了大大小小的圓圈,葉子卻用一些奇怪的三角形來表示。這個時候,父親細心的發(fā)現(xiàn)小麥克斯韋對數(shù)學會很敏感,所以始就開始教他一些幾何學與代數(shù),培養(yǎng)他在數(shù)學上的才能。
點評: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在五六歲時對某一方面表現(xiàn)出很敏感與好奇心。父母需要及時捕捉孩子的“敏感區(qū)”,再正確的進行引導,為孩子打開成才的通道。
(4)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教育典范:在德國,6-10歲的孩子會主動幫助父母洗碗、掃地或買東西;10-14歲的孩子會參加修剪草坪之類的勞動。而在美國,1歲左右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吃飯,很少看到有父母端著飯碗追著孩子喂飯的情景。
點評:教育的大弊端就是對孩子過于保護。所以家長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看了那么多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之后,大家可以對照著進行分析,將好的繼續(xù)保持,錯誤的盡快改正,用好的方式教育孩子成長。
2.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一、韓國流行“自然育兒法”
韓國父母開始重視自然育兒法,這種育兒法的重點在于將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戲等都回歸于大自然,大限度的讓孩子們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成長。
(1)從小讓孩子單獨睡覺
不管孩子多大,韓國習慣讓孩子單獨睡。這樣不但可以增強父母和孩子間的親近感,還利于健康,從小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
(2)不于約束孩子玩泥巴沙子
不管孩子玩泥土、沙子或玩水,只要他們玩得愉快,就算弄臟了衣服也沒關系。醫(yī)生們也建議,適當?shù)淖尯⒆优K一點,不但對他們情緒有好處,而且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抵抗力。有利于他們與細菌、病毒作斗爭,預防各種疾病。
(3)母乳喂養(yǎng),并用布當尿布
喂母乳在韓國是很自然光榮的事。
用布制作尿布的父母慢慢增多。雖然用布制作尿布與喂母乳會有些麻煩,但是,這樣對孩子很有好處。
(4)不隨便讓孩子吃藥
孩子90%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就算不吃藥,過段時間也會自然康復。這樣還可以防止藥物引起的其它不良反應。
有的父母因為孩子吃的少而煩惱,其實孩子需要的量是一定的,大家不能只追求量,而需要多關心質(zhì)。就算吃得少,只要身體的各種營養(yǎng)價值都有就可以了。
(5)讓孩子緩慢成長
家長們需要要等到孩子想學的時候才讓他們開始學習,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對一些事很好奇的時候,可以鼓勵他去做,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快的成長。
(6)鼓勵孩子參加冒險活動
鼓勵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冒險活動,可以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與勇敢精神。
(7)在大自然里陶冶情操
只有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豐富、全面的教科書。大自然可以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讓孩子們慢慢學會了分析、比較各種事物,找出不同事物間的關系,從而啟蒙他們的智慧。
二、英國把餐桌當成課堂
孩子在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就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吃東西了。英國父母則認為,這是一種“人格獨立”的標志,這個時候應該要鼓勵。孩子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大多數(shù)是幼兒父母遷形成的,餐桌上對孩子遷就,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營養(yǎng)攝入量,還會讓孩子養(yǎng)成任性的性格。
三、學習法國父母育兒
法國沒有經(jīng)常抱寶寶的習慣,在嬰兒幾個月大時,就會被安置在一個安全的嬰兒區(qū),讓他們自主的在里面滾、爬、玩耍,當嬰兒大一點就可以讓他們在地毯上來回爬。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肌肉,還能培養(yǎng)獨立的性格。
法國父母對待孩子很平等。就算是小寶寶在吵鬧,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氣說,你要安靜一點。法國父母經(jīng)常會蹲下來,用平和的語氣和孩子聊天,認真的回答孩子的問題。孩子在從小就被尊重,這樣會讓他學會尊重別人。
如果不是很正式嚴肅的場合,法國父母都會帶孩子一起參加。這樣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人,認識不同的事物。
3.海外育兒值得學習的方法
美國媽媽。美國媽媽算得上真正的辣媽。她們在帶孩子的時候一樣健身、逛街、跟閨蜜喝下午茶。美國家庭帶娃不用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上陣,完全由父母獨立完成,爸爸也要分擔一半的育兒工作。這樣做的好處是有比較科學和自由的育兒環(huán)境,爸爸和孩子的關系更加親密。有時候美國爸媽還會在周末出去二人世界,付費讓親友或者鄰居家的大孩子來幫忙帶娃。美國的媽媽很少抱孩子,尤其是孩子哭的時候她們是堅決不會抱的。反而是孩子不哭了才抱。這樣給孩子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減少孩子哭鬧。而且美國媽媽還有一個值得借鑒的小妙招,可以讓孩子安睡整晚不起夜,那就是晚上不喂食。其實寶寶夜里消化食物的速度很慢,吃了東西就會拉尿,自然起夜次數(shù)就多。遇到消化不良還會感到不舒服而哭鬧。美國媽媽的這個方法大人孩子睡得都好,寶寶也不容易發(fā)胖。
日本媽媽。眾所周知,日本女人都是賢妻良母,結(jié)婚后會留在家里相夫教子,承擔所有的家務。日本的家庭大多是男人養(yǎng)家,所以日本爸爸也是不怎么管孩子的。媽媽就成了整個家庭的內(nèi)務大臣。日本媽媽非常細心,照顧孩子很周到,這一點光看她們?yōu)楹⒆訙蕚涞木驴蓯鄣谋惝斁椭懒?。日本人很講衛(wèi)生,小孩子每天從里到外都要換洗,而且日本家庭通常都不會只是一個小孩。所以日本媽媽每天的家務量還是很大的。但是日本媽媽還是有很多育兒方面的原則值得我們學習。她們非常重視孩子的禮儀教育。小朋友見人打招呼、過馬路、見長輩、在學校都要遵守嚴格的禮儀。事實上,日本整個社會都很注重禮儀規(guī)則,在公共場合非常遵守秩序,在工作單位也很注重前輩后輩之間的禮節(jié)。同時,日本很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很小就可以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哪怕是做得不好也要自己解決。吃完飯要洗自己的餐具,自己的房間要自己收拾。抗挫折教育也是日本孩子的必修課。孩子走路摔跤,爸爸媽媽從來不去扶,而是鼓勵其自己站起來,哭鬧也沒有用。孩子遇到困難和失敗,父母會教育孩子自己克服。
德國媽媽。德國人理性謹慎,但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很開放,很輕松。在德國,孩子媽媽的意見是相當被尊重的。想給一個孩子零食之前,一定會先問問媽媽,我可以喂你的孩子吃東西嗎?德國人不會輕易給一個媽媽育兒意見,連婆婆都不會輕易插嘴。媽媽在照顧孩子上有絕對的權(quán)力和自由意志。這一點值得中國家庭借鑒。我們的爸爸媽媽在育兒方面各有各的想法,再加上老人、親友,大家七嘴八舌亂給意見,由此產(chǎn)生了很多矛盾。德國人給孩子很大的自由度,從不給孩子隨意貼標簽,不會因為孩子頑皮而批評,不會定義孩子的成功與失敗。他們不輕易評價一個孩子,給的多的評價是可愛。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人生,應該得到絕對的尊重。孩子在成長中所表現(xiàn)出的個人意愿應該隨之發(fā)展。另外,德國人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即使很小的孩子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做錯事,家長不會代替他道歉,必須讓孩子自己道歉。
法國媽媽。浪漫的法國人在育兒上也透著一股優(yōu)雅。她們不會因為懷孕而特別改變自己的飲食,依然非常注重身材的保持。她們也不會因為生育而停止工作,能夠徹底陪伴孩子的時間通常是在3個月左右。那之后媽媽就會把一部分精力重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因為法國人相信,女人必須有自己的經(jīng)濟來源。法國人培養(yǎng)孩子通常更注重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她們會帶著孩子接近自然,帶著孩子到處旅行,連工作也會帶著孩子。不需要孩子刻意去學什么,哪怕是滿身泥土,在草地上打滾也是孩子探索發(fā)現(xiàn)的好機會。法國媽媽從不認為有了孩子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時間。他們會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吃飯,即使不好好吃也不會多管。會讓孩子在固定時間睡覺,哪怕孩子哭鬧也只是略作安慰就離開去休息。法國媽媽對孩子說的多的話是“等等”。孩子在等待中學會耐心,也讓父母的生活節(jié)奏不被打亂。只有父母心情放松了,孩子才能感到愉快的氛圍。
4.海外育兒培養(yǎng)孩子用餐好的方法
1.美國
美國父母認為,堅持與孩子共同進餐不僅可以增進大人小孩的食欲,還可以有機會向孩子推薦一些他從未嘗試過的新食品。
對于偏食的孩子,美國父母也有他們自己的辦法:不給挑剔食物的孩子另做飯菜,如果他這頓飯不吃,在下頓飯之前,就堅決不給他吃任何吃的東西;父母也不當著孩子的面,對自己所不喜歡的菜肴說三道四。
2.英國
在英國,父母們認為自己餐桌上的習慣將是影響孩子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他們會有意識地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并同時把這些習慣傳遞給孩子。
3.日本
日本父母很重視全家人一起用餐這件事。他們認為餐桌上的愉悅情緒,能將父母的愛傳達給孩子。孩子也由此得到滿足感、信賴感,能健康地成長。
1.海外育兒的方法有哪些
(1)從小培養(yǎng)責任感
教育典范:在1920年,美國11歲的小男孩在踢足球的時候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里的玻璃,需要賠償別人12.50美元。男孩子闖了大禍后就主動向家長認錯后,但是家長卻讓小男孩子自己對這個過失負責。小男孩子很為難:“可是我沒有錢賠給人家?!奔议L說:“我可以先借給你這些錢,但是你需要通過一年時間還我。”所以,小男孩在以后每至周末或假日的時候,就出去辛勤的打工,終于經(jīng)過了半年多的努力,掙夠了12.50美元還給了家長。這個小男孩后來就努力成為美國總統(tǒng)里根。里根在回憶這件事的時候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BR> 點評:父母需要教育孩子從小就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后果,否則會慢慢淡化孩子的責任感,這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2)恰當應用期望效應
教育典范:愛迪生在小時候曾經(jīng)被班主任老師當成“笨”學生來看,但是愛迪生的媽媽卻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則恰恰說明了這個老師的無能。所以媽媽把愛迪生接回家,按照兒童心理特點來進行教育,并且用各種方法來鼓勵愛迪生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愛迪生后來之所以變成了世界的大發(fā)明家,這與他 媽媽的教育與恰當?shù)貞闷谕欠植婚_的。
點評:父母的期望需要和子女實際情況相適應,要根據(jù)孩子的心理特點來教育。父母的期望在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
(3)捕捉成才的敏感區(qū)
教育典范:19世紀知名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在很小的時候,父親讓他對著插滿秋菊的花瓶,畫靜物寫生。在麥克斯韋的筆下,花瓶卻變成了梯形,菊花變成了大大小小的圓圈,葉子卻用一些奇怪的三角形來表示。這個時候,父親細心的發(fā)現(xiàn)小麥克斯韋對數(shù)學會很敏感,所以始就開始教他一些幾何學與代數(shù),培養(yǎng)他在數(shù)學上的才能。
點評: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在五六歲時對某一方面表現(xiàn)出很敏感與好奇心。父母需要及時捕捉孩子的“敏感區(qū)”,再正確的進行引導,為孩子打開成才的通道。
(4)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教育典范:在德國,6-10歲的孩子會主動幫助父母洗碗、掃地或買東西;10-14歲的孩子會參加修剪草坪之類的勞動。而在美國,1歲左右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吃飯,很少看到有父母端著飯碗追著孩子喂飯的情景。
點評:教育的大弊端就是對孩子過于保護。所以家長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看了那么多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之后,大家可以對照著進行分析,將好的繼續(xù)保持,錯誤的盡快改正,用好的方式教育孩子成長。
2.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一、韓國流行“自然育兒法”
韓國父母開始重視自然育兒法,這種育兒法的重點在于將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戲等都回歸于大自然,大限度的讓孩子們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成長。
(1)從小讓孩子單獨睡覺
不管孩子多大,韓國習慣讓孩子單獨睡。這樣不但可以增強父母和孩子間的親近感,還利于健康,從小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
(2)不于約束孩子玩泥巴沙子
不管孩子玩泥土、沙子或玩水,只要他們玩得愉快,就算弄臟了衣服也沒關系。醫(yī)生們也建議,適當?shù)淖尯⒆优K一點,不但對他們情緒有好處,而且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抵抗力。有利于他們與細菌、病毒作斗爭,預防各種疾病。
(3)母乳喂養(yǎng),并用布當尿布
喂母乳在韓國是很自然光榮的事。
用布制作尿布的父母慢慢增多。雖然用布制作尿布與喂母乳會有些麻煩,但是,這樣對孩子很有好處。
(4)不隨便讓孩子吃藥
孩子90%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就算不吃藥,過段時間也會自然康復。這樣還可以防止藥物引起的其它不良反應。
有的父母因為孩子吃的少而煩惱,其實孩子需要的量是一定的,大家不能只追求量,而需要多關心質(zhì)。就算吃得少,只要身體的各種營養(yǎng)價值都有就可以了。
(5)讓孩子緩慢成長
家長們需要要等到孩子想學的時候才讓他們開始學習,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對一些事很好奇的時候,可以鼓勵他去做,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快的成長。
(6)鼓勵孩子參加冒險活動
鼓勵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冒險活動,可以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與勇敢精神。
(7)在大自然里陶冶情操
只有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豐富、全面的教科書。大自然可以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讓孩子們慢慢學會了分析、比較各種事物,找出不同事物間的關系,從而啟蒙他們的智慧。
二、英國把餐桌當成課堂
孩子在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就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吃東西了。英國父母則認為,這是一種“人格獨立”的標志,這個時候應該要鼓勵。孩子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大多數(shù)是幼兒父母遷形成的,餐桌上對孩子遷就,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營養(yǎng)攝入量,還會讓孩子養(yǎng)成任性的性格。
三、學習法國父母育兒
法國沒有經(jīng)常抱寶寶的習慣,在嬰兒幾個月大時,就會被安置在一個安全的嬰兒區(qū),讓他們自主的在里面滾、爬、玩耍,當嬰兒大一點就可以讓他們在地毯上來回爬。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肌肉,還能培養(yǎng)獨立的性格。
法國父母對待孩子很平等。就算是小寶寶在吵鬧,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氣說,你要安靜一點。法國父母經(jīng)常會蹲下來,用平和的語氣和孩子聊天,認真的回答孩子的問題。孩子在從小就被尊重,這樣會讓他學會尊重別人。
如果不是很正式嚴肅的場合,法國父母都會帶孩子一起參加。這樣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人,認識不同的事物。
3.海外育兒值得學習的方法
美國媽媽。美國媽媽算得上真正的辣媽。她們在帶孩子的時候一樣健身、逛街、跟閨蜜喝下午茶。美國家庭帶娃不用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上陣,完全由父母獨立完成,爸爸也要分擔一半的育兒工作。這樣做的好處是有比較科學和自由的育兒環(huán)境,爸爸和孩子的關系更加親密。有時候美國爸媽還會在周末出去二人世界,付費讓親友或者鄰居家的大孩子來幫忙帶娃。美國的媽媽很少抱孩子,尤其是孩子哭的時候她們是堅決不會抱的。反而是孩子不哭了才抱。這樣給孩子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減少孩子哭鬧。而且美國媽媽還有一個值得借鑒的小妙招,可以讓孩子安睡整晚不起夜,那就是晚上不喂食。其實寶寶夜里消化食物的速度很慢,吃了東西就會拉尿,自然起夜次數(shù)就多。遇到消化不良還會感到不舒服而哭鬧。美國媽媽的這個方法大人孩子睡得都好,寶寶也不容易發(fā)胖。
日本媽媽。眾所周知,日本女人都是賢妻良母,結(jié)婚后會留在家里相夫教子,承擔所有的家務。日本的家庭大多是男人養(yǎng)家,所以日本爸爸也是不怎么管孩子的。媽媽就成了整個家庭的內(nèi)務大臣。日本媽媽非常細心,照顧孩子很周到,這一點光看她們?yōu)楹⒆訙蕚涞木驴蓯鄣谋惝斁椭懒?。日本人很講衛(wèi)生,小孩子每天從里到外都要換洗,而且日本家庭通常都不會只是一個小孩。所以日本媽媽每天的家務量還是很大的。但是日本媽媽還是有很多育兒方面的原則值得我們學習。她們非常重視孩子的禮儀教育。小朋友見人打招呼、過馬路、見長輩、在學校都要遵守嚴格的禮儀。事實上,日本整個社會都很注重禮儀規(guī)則,在公共場合非常遵守秩序,在工作單位也很注重前輩后輩之間的禮節(jié)。同時,日本很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很小就可以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哪怕是做得不好也要自己解決。吃完飯要洗自己的餐具,自己的房間要自己收拾。抗挫折教育也是日本孩子的必修課。孩子走路摔跤,爸爸媽媽從來不去扶,而是鼓勵其自己站起來,哭鬧也沒有用。孩子遇到困難和失敗,父母會教育孩子自己克服。
德國媽媽。德國人理性謹慎,但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很開放,很輕松。在德國,孩子媽媽的意見是相當被尊重的。想給一個孩子零食之前,一定會先問問媽媽,我可以喂你的孩子吃東西嗎?德國人不會輕易給一個媽媽育兒意見,連婆婆都不會輕易插嘴。媽媽在照顧孩子上有絕對的權(quán)力和自由意志。這一點值得中國家庭借鑒。我們的爸爸媽媽在育兒方面各有各的想法,再加上老人、親友,大家七嘴八舌亂給意見,由此產(chǎn)生了很多矛盾。德國人給孩子很大的自由度,從不給孩子隨意貼標簽,不會因為孩子頑皮而批評,不會定義孩子的成功與失敗。他們不輕易評價一個孩子,給的多的評價是可愛。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人生,應該得到絕對的尊重。孩子在成長中所表現(xiàn)出的個人意愿應該隨之發(fā)展。另外,德國人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即使很小的孩子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做錯事,家長不會代替他道歉,必須讓孩子自己道歉。
法國媽媽。浪漫的法國人在育兒上也透著一股優(yōu)雅。她們不會因為懷孕而特別改變自己的飲食,依然非常注重身材的保持。她們也不會因為生育而停止工作,能夠徹底陪伴孩子的時間通常是在3個月左右。那之后媽媽就會把一部分精力重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因為法國人相信,女人必須有自己的經(jīng)濟來源。法國人培養(yǎng)孩子通常更注重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她們會帶著孩子接近自然,帶著孩子到處旅行,連工作也會帶著孩子。不需要孩子刻意去學什么,哪怕是滿身泥土,在草地上打滾也是孩子探索發(fā)現(xiàn)的好機會。法國媽媽從不認為有了孩子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時間。他們會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吃飯,即使不好好吃也不會多管。會讓孩子在固定時間睡覺,哪怕孩子哭鬧也只是略作安慰就離開去休息。法國媽媽對孩子說的多的話是“等等”。孩子在等待中學會耐心,也讓父母的生活節(jié)奏不被打亂。只有父母心情放松了,孩子才能感到愉快的氛圍。
4.海外育兒培養(yǎng)孩子用餐好的方法
1.美國
美國父母認為,堅持與孩子共同進餐不僅可以增進大人小孩的食欲,還可以有機會向孩子推薦一些他從未嘗試過的新食品。
對于偏食的孩子,美國父母也有他們自己的辦法:不給挑剔食物的孩子另做飯菜,如果他這頓飯不吃,在下頓飯之前,就堅決不給他吃任何吃的東西;父母也不當著孩子的面,對自己所不喜歡的菜肴說三道四。
2.英國
在英國,父母們認為自己餐桌上的習慣將是影響孩子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他們會有意識地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并同時把這些習慣傳遞給孩子。
3.日本
日本父母很重視全家人一起用餐這件事。他們認為餐桌上的愉悅情緒,能將父母的愛傳達給孩子。孩子也由此得到滿足感、信賴感,能健康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