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陽高照, 知了唱鳴, 又到盛夏納涼時。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不妨打開一扇清幽之窗,持一蒲扇,攜一躺椅,挑揀一陰涼處,沐著綠陰,聽著蟬聲,品讀詩書,安神定心,跟隨古詩詞一起納納涼消暑!下面是分享的關于納涼古詩精選大全。歡迎閱讀參考!
1.關于納涼古詩精選
納涼
秦觀〔宋代〕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譯文
攜杖出門去尋找納涼圣地,畫橋南畔,綠樹成蔭,坐靠在胡床之上愜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船上的笛聲在耳邊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沁人心脾。
注釋
倚胡床:坐靠胡床。
倚:坐靠。
賞析
宋人呂本中曾在《童蒙詩訓》中評論“少游此詩閑雅嚴重”(《詩林廣記》引),“閑雅”當指此詩詞語上的特點而言,“嚴重”則涉及此詩嚴肅而鄭重的內容。它很可能是秦觀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攜杖來追柳外涼”這句連用“攜”、“來”、“追”三個動詞,把詩人攜杖出戶后的動作,分出層次加以表現(xiàn)。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傳達出詩人追尋理想中的納涼勝處的內在感情,實自杜甫《羌村》“憶昔好追涼”句點化而成。這樣,詩人急于從火海中解脫出來的情懷,通過一系列動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
“畫橋南畔倚胡床”具體指出了柳外納涼地方的方位和臨時的布置:“畫橋南畔倚胡床。”這是一個綠柳成行,位于“畫橋南畔”的佳處。詩人選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盡情領略納涼的況味。在詩人看來,這也可算“最是人間佳絕處”(《睡足軒》)了。胡床,即交椅,可躺臥。陶潛“倚南窗以寄傲”(《歸去來兮辭》),是為了遠離塵俗;秦觀“倚胡床”以“追涼”,是為了驅解煩熱,都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他們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處的。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痹旅髦?,船家兒女吹著短笛,笛聲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自在幽香不時散溢,沁人心脾。詩人閑倚胡床,怡神閉目,不只感官上得到滿足,連心境也分外舒適。這兩句采取了對偶句式,把納涼時的具體感受藝術地組合起來,于是,一個納涼勝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此詩以納涼為題,詩中著力表現(xiàn)的是一個絕離煩熱之處。詩人首先經(jīng)過尋訪,發(fā)現(xiàn)了這個處所的秘密,其次進行具體布置,置身其間,與外境融而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個“自清涼無汗”的世界。
《納涼》是一首描寫景物的短詩。從字面上看,可以說沒有反映什么社會生活內容。但是,透過詩句的表面,卻隱約地表現(xiàn)出:詩人渴望遠離的是炙手可熱的官 場社會,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個理想中的清涼世界的原因。秦觀是一個有用世之志的詩人。他對官 場的奔競傾奪表示厭棄,力求遠避,此詩表達的就是這種感情。這種把創(chuàng)作念圖隱藏在詩句背后的寫法,讀者應著意體會。
2.關于納涼古詩精選
清平樂·池上納涼
項鴻祚〔清代〕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譯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靜涼爽氣息,庭院中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納涼消夏。門簾高卷清風搖動著室內的蠟燭,竹影婆娑映照墻上就像一幅美麗的寫竹圖畫。
醉后躺臥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輕羅紈扇微微煽動涼氣徐發(fā)。荷塘里驟雨一下子就過去了,明天一定會是秋風蕭殺。
注釋
清平樂(yuè):詞牌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兩個樂調命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韻,下片三平韻。
清話:清新美好的意思。
銷夏:消除暑氣,即納涼。銷一作“消”。
蠟炬:蠟燭。
桃笙:竹簟。據(jù)陳鼎《竹譜》載,四川閬中產(chǎn)桃笙竹,節(jié)高皮軟,制成竹席,暑月寢之無汗,故人呼竹簟為桃笙。
熟羅:絲織物輕軟而有疏孔的叫羅。織羅的絲或練或不練,故有熟羅、生羅之別。
一霎:一會兒。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項鴻祚自幼天資聰援,善于著文。他填詞很講究音律,雖內容大都是傷春悲秋之作,然卻以古艷哀怨的詞風著稱于世,在寫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可取之處。這首詞作是詞人借描寫夏夜在庭院納涼的情景,抒發(fā)出幾分對人生的哀怨。
賞析
詞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二句,勾畫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描寫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無聲,只有詞人在池畔乘涼?!跋灳骘L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是寫在庭院乘涼的詞人所看到的室內的情景。根據(jù)下片詞首句“醉來”二字判斷,詞人此時是在以酒銷夏,邊飲酒邊觀賞院中的景色,夜風吹來,室內的蠟燭光炬被風吹得搖晃不定,門簾也隨風搖動;室外,月光將竹林映照在墻壁上,竹影依風搖曳,發(fā)出輕微的聲響。在這里,詞人是以動寫靜,那被風吹動的燭光,飄乎不定的門簾和那半墻如畫的竹影,更顯出夏夜的寧靜,雖不一字月,卻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優(yōu)美的夏夜圖便可在眼前浮現(xiàn)。
詞的下片著意描寫詞人乘涼時的心情?!白韥矸錾咸殷希炝_扇子涼輕”二句,是寫人的動作。詞人醉酒后扶墻走到床邊,躺在竹席上,手執(zhí)熟羅扇,輕輕的扇風雖使人略感清涼,但卻難解詞人的醉意,在朦朧的醉意中,詞人由涼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眼前池塘正是蓮葉碧青,荷花爭奇之時,然而瞬間雨過,一夜間便花凋葉殘,明朝醒來,庭院里便是一片秋聲。最后兩句著似寫景,實則是借寫醉意中的幻覺,寄托詞人自己對人生的感慨。
全詞勾勒出一幅常見的池邊消夏圖,傳遞了一種閑適、安逸、祥和的氣息。水天清話,夜深入靜,是小令的基調,但不時有風中燭曳、墻上竹動、席上人晃、手中扇搖、水中波興,來打破這種靜謐。以動襯靜,對比分明。項鴻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觸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憂情苦緒。這首詞就是詞人以傳神的筆墨,抓住剎那間的愁情描繪出的如畫的境界
3.關于納涼古詩精選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
葉夢得〔宋代〕
新月掛林梢,暗水鳴枯沼。時見疏星落畫檐,幾點流螢小。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huán)繞。欲寄新聲問采菱,水闊煙波渺。
譯文
彎彎的新月掛在林梢,潛流的溝水在枯塘中鳴響,不時望見稀疏的星星閃落在畫檐上,原來是幾點飛螢小巧的身影。
思歸的鄉(xiāng)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卻依舊纏繞在心中。新譜寫了歌曲想請歌女來唱,卻空對著煙波浩渺的寬闊水面。
注釋
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鳳凰亭:又名薰萊亭,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三界線新城路。
暗水:潛流的溝水。
枯沼:這里指即將干涸的池塘。
畫檐:有畫飾的屋檐。唐代鄭嵎《津陽門》詩:“象牀塵凝罨颯被,畫檐蟲網(wǎng)頗梨碑。”唐代李渥《秋日登越王樓獻于中丞》詩:“畫檐先弄朝陽色,朱檻低臨眾木秋?!?BR> 連環(huán)繞:連接成串的玉連環(huán),常指難以解開的憂愁。這里指連續(xù)往返的樣子。
新聲:新譜的曲子。
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
水闊:寬闊的水面。
創(chuàng)作背景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是葉夢得晚年隱居浙江湖州所作,當時的南宋詞壇多以豪放見長,但歷經(jīng)自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的十五年坎坷官宦生涯的他已經(jīng)對政治灰心喪氣,只以讀書吟詠自樂,故該詞中已由豪放向委婉轉變。
賞析
該詞是宋代詞人葉夢得所作的一首詠懷詞,先用“新月”與“暗水”對比,用“疏星”與“流螢”對比,描寫了眼前所見所聞的自然現(xiàn)象,構思極為巧妙。
坐在鳳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靜。仰視天空,見一彎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掛樹梢;側耳細聽,即將干涸的彎曲的池塘,還有涓涓的流水聲在暗中發(fā)出枯竭前的悲鳴。再縱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時從畫檐前落下;卻有幾點流螢在暗處閃閃發(fā)光,自由自在地隨意到處飄動。這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由于是“常見”,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沒有人把它集中起來描繪、觀察、思考?!靶略隆笔窃诔砷L、向上的,不會變成彎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潔的,可是它落下的時候,它的亮光還不如暗處閃閃發(fā)光的螢火蟲。這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卻飽含著人生哲理。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huán)繞。”葉夢得祖籍蘇州晚年閑居吳興,據(jù)《湖州府志》載:“葉元輔居烏程,至夢得已四世。”烏程,即吳興也。葉夢得居吳興已“四世”,當然是第二故鄉(xiāng),他的“歸意無多”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給他以啟示:“新月”與“枯沼”,“疏星”與“流螢”都相去無多;從中悟得的道理譜就新聲去問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闊、煙波浩渺,卻又是無處可尋了。
這首詞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藝術技巧是很高明的。
4.關于納涼古詩精選
北塘避暑
韓琦〔宋代〕
盡室林塘滌暑煩,曠然如不在塵寰。
誰人敢議清風價,無樂能過百日閑。
水鳥得魚長自足,嶺云含雨只空還。
酒闌何物醒魂夢,萬柄蓮香一枕山。
譯文
一家人來到林中塘邊,洗盡了暑日的燥熱煩念,胸懷豁然開朗,仿如不是生活在塵世間。
誰敢估量這清風的價值?沒有任何快樂能勝過長日悠閑。
水鳥捉到魚兒總是心滿意足,嶺上云片滿含雨意又空自飛還。
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萬枝香蓮,枕上幾座青山。
注釋
滌(dí):消除。
塵寰(huán):人世間。
水鳥:鷺鷥。
闌:盡。
創(chuàng)作背景
韓琦是北宋名相,他為官清廉正直,生活儉樸,尤重保持晚節(jié),曾為詩日:“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jié)香。”此詩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只知是詩人因反對王安石變法罷官守北京(今河北大名)后所作,以抒發(fā)自己清廉高潔的情懷。
賞析
這首詩含蓄蘊藉,境界高遠,有雍容閑適之致。
首聯(lián)描寫在林塘消夏,蕩滌了暑熱煩悶,胸襟曠然如超脫于塵世之外的感受。頷聯(lián)化用李白《襄陽歌》句意,感謝無價清風慷慨的賜與,且以悠閑度日作為的快樂,顯示詩人心懷的淡泊。頸聯(lián)寫俯仰所見眼前景物,一為近景,一為遠景,深含恬然自足、任隨自然的人生哲理。尾聯(lián)別出心裁,以“萬柄蓮香一枕山”作為清心澄懷的醒酒之物,見出詩人瀟灑出塵的風致。抒發(fā)了詩人高尚清廉的情懷和超塵拔俗的思想情感。
《北塘避暑》首句擒題,交代了時間、地點,次句渲染極為幽靜的自然環(huán)境,并以“曠然”一詞挑明題旨,抒發(fā)其超塵拔俗的思想感情和正直清廉的高尚情操。
第二句用“如不在塵寰”比喻曠然之情,空靈飄逸。但作者猶嫌不足,在頷聯(lián)中再進一步為“曠然”作注。在炎夏酷暑中,一般俗土,每喜以管弦消遣。但作者不借外物,只以沐浴清風自娛,悠然自得,擺脫了塵寰的炎熱和煩惱。“清風”一詞語意雙關,又表明正直無私,兩袖清風。這里用“能人敢議”的反詰句法,加強語氣,著一“敢”宇,尤為雄健峭拔,與下旬“能”字對照,一個突兀而起,一個平平淡淡,起伏跌宕,足見詩人的功力。
頸聯(lián)虛實并用,熔寫景、抒情、說理于一爐。“水鳥得魚”、“嶺云含雨”,一近一遠,一俯一仰,這是實寫?!伴L自足”、“只空還”抒發(fā)作者感情,這是虛寫。但細細品味,知其不唯寫景抒情,還是以象征手法闡發(fā)人生哲理,所寫之景不必是眼前實景。全聯(lián)意謂要象水鳥那樣“知足保和”,象嶺云那樣來去無心。亦即莊子所謂“至人無己,圣人無功,神人無名”的“無為”思想。不去追求功名利祿,外在的事物都是有限的;追求內在的精神品格,才是他要表現(xiàn)的主要思想,也是他能曠然自得的要源所在。據(jù)《宋史》本傳,他屢次主動辭位,確能“長自足”。從他“凡事有不便,未嘗不言”,“前后七十余疏”看,他也不薄事功?!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本是儒家傳統(tǒng)思想。但韓琦如此,并不矛盾。
尾聯(lián)是講修養(yǎng)之法。韓琦不需要逃入酒鄉(xiāng)以求忘憂,他酒醒之后,自有清心澄慮之物,即“萬柄蓮香一枕山”。這句襯托出他胸襟的清高脫欲。
5.關于納涼古詩精選
夏夜追涼
楊萬里〔宋代〕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譯文
夜晚依然跟中午一樣炎熱,打開房門在月下稍微站一會。
蟲鳴不歇的茂密竹林樹叢中,不時有陣陣涼意襲來,但并不是風。
注釋
小立:暫時站立住。
賞析
全詩僅四句二十八字,該詩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追涼”,即覓涼、取涼。較之“覓”和“取”,“追”更能表現(xiàn)對“涼”的渴求,杜甫“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羌村三首》其二)詩意可見。但這首詩在藝術處理上卻有其獨到之處:它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其中有皎潔的月光,有濃密的樹蔭,有婆娑的竹林,有悅耳的蟲吟,以及作者悄然佇立的身影。
第一句貌似平直,其實也有一層曲折:中午時分,烈日暴曬,是一天中最為酷熱的時刻,而今,“夜熱”竟然與“午熱”相仿佛,則“夜熱”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詩人月下獨立的形象。“開門”,點出作者原在室內?;蛟S他本已就寢,而因夜里天熱的緣故,輾轉反側難以入夢,迫于無奈才出門納涼。而“明月”,則點出正值“月華皎潔”的三五之夜。這樣,作者“獨立”的目的,應該說是“追涼”與“賞月”兼而有之,追涼可得體膚之適,賞月則可得精神之快,難怪他要獨立不移、執(zhí)著若此了。
第三句是對周圍環(huán)境的點染:竹林深深,樹蔭密密,蟲鳴唧唧?!爸裆顦涿堋保娖淝逵?;“蟲鳴”,則見其靜謐——唯其靜謐,“蟲鳴”之聲才能清晰入耳。詩人置身其間,涼意頓生,于是又引出結句“時有微涼不是風”,這一真切、細微的體驗?!安皇秋L”,點明所謂涼意,不過是夜深氣清,靜中生涼而已,并非夜風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涼》詩亦云:“風從何處來?殿閣微涼生。桂旗儼不動,藻井森上征。”雖設問風從何來,但既然桂旗不動,可見非真有風,殿閣之“微涼”不過因靜而生。人們通常說“心靜自涼”,其理相若。因此,范詩實可與這首詩參讀。
顯然靜中生涼正是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意趣,但這一意趣并未直接點明。如果沒有“不是風”三字,讀者很可能將“涼”與“風”聯(lián)系在一起。陳衍《石遺室詩話》早就指出:“若將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說甚么風矣,豈知其不是哉?!比欢@首詩的妙處恰恰也就在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將微露其本意的線索交給讀者——既然明言“不是風”,善于神會的讀者自當想到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系;隨即又當想到,前面出現(xiàn)的月光、竹林、樹蔭、蟲鳴,都只是為揭示靜中生涼之理所作的鋪墊。這樣,自然要比直截了當?shù)氐莱霰疽飧性娢?。大概這就是《石遺室詩話》所稱道的“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的旨趣。
1.關于納涼古詩精選
納涼
秦觀〔宋代〕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譯文
攜杖出門去尋找納涼圣地,畫橋南畔,綠樹成蔭,坐靠在胡床之上愜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船上的笛聲在耳邊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沁人心脾。
注釋
倚胡床:坐靠胡床。
倚:坐靠。
賞析
宋人呂本中曾在《童蒙詩訓》中評論“少游此詩閑雅嚴重”(《詩林廣記》引),“閑雅”當指此詩詞語上的特點而言,“嚴重”則涉及此詩嚴肅而鄭重的內容。它很可能是秦觀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攜杖來追柳外涼”這句連用“攜”、“來”、“追”三個動詞,把詩人攜杖出戶后的動作,分出層次加以表現(xiàn)。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傳達出詩人追尋理想中的納涼勝處的內在感情,實自杜甫《羌村》“憶昔好追涼”句點化而成。這樣,詩人急于從火海中解脫出來的情懷,通過一系列動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
“畫橋南畔倚胡床”具體指出了柳外納涼地方的方位和臨時的布置:“畫橋南畔倚胡床。”這是一個綠柳成行,位于“畫橋南畔”的佳處。詩人選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盡情領略納涼的況味。在詩人看來,這也可算“最是人間佳絕處”(《睡足軒》)了。胡床,即交椅,可躺臥。陶潛“倚南窗以寄傲”(《歸去來兮辭》),是為了遠離塵俗;秦觀“倚胡床”以“追涼”,是為了驅解煩熱,都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他們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處的。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痹旅髦?,船家兒女吹著短笛,笛聲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自在幽香不時散溢,沁人心脾。詩人閑倚胡床,怡神閉目,不只感官上得到滿足,連心境也分外舒適。這兩句采取了對偶句式,把納涼時的具體感受藝術地組合起來,于是,一個納涼勝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此詩以納涼為題,詩中著力表現(xiàn)的是一個絕離煩熱之處。詩人首先經(jīng)過尋訪,發(fā)現(xiàn)了這個處所的秘密,其次進行具體布置,置身其間,與外境融而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個“自清涼無汗”的世界。
《納涼》是一首描寫景物的短詩。從字面上看,可以說沒有反映什么社會生活內容。但是,透過詩句的表面,卻隱約地表現(xiàn)出:詩人渴望遠離的是炙手可熱的官 場社會,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個理想中的清涼世界的原因。秦觀是一個有用世之志的詩人。他對官 場的奔競傾奪表示厭棄,力求遠避,此詩表達的就是這種感情。這種把創(chuàng)作念圖隱藏在詩句背后的寫法,讀者應著意體會。
2.關于納涼古詩精選
清平樂·池上納涼
項鴻祚〔清代〕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譯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靜涼爽氣息,庭院中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納涼消夏。門簾高卷清風搖動著室內的蠟燭,竹影婆娑映照墻上就像一幅美麗的寫竹圖畫。
醉后躺臥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輕羅紈扇微微煽動涼氣徐發(fā)。荷塘里驟雨一下子就過去了,明天一定會是秋風蕭殺。
注釋
清平樂(yuè):詞牌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兩個樂調命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韻,下片三平韻。
清話:清新美好的意思。
銷夏:消除暑氣,即納涼。銷一作“消”。
蠟炬:蠟燭。
桃笙:竹簟。據(jù)陳鼎《竹譜》載,四川閬中產(chǎn)桃笙竹,節(jié)高皮軟,制成竹席,暑月寢之無汗,故人呼竹簟為桃笙。
熟羅:絲織物輕軟而有疏孔的叫羅。織羅的絲或練或不練,故有熟羅、生羅之別。
一霎:一會兒。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項鴻祚自幼天資聰援,善于著文。他填詞很講究音律,雖內容大都是傷春悲秋之作,然卻以古艷哀怨的詞風著稱于世,在寫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可取之處。這首詞作是詞人借描寫夏夜在庭院納涼的情景,抒發(fā)出幾分對人生的哀怨。
賞析
詞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二句,勾畫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描寫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無聲,只有詞人在池畔乘涼?!跋灳骘L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是寫在庭院乘涼的詞人所看到的室內的情景。根據(jù)下片詞首句“醉來”二字判斷,詞人此時是在以酒銷夏,邊飲酒邊觀賞院中的景色,夜風吹來,室內的蠟燭光炬被風吹得搖晃不定,門簾也隨風搖動;室外,月光將竹林映照在墻壁上,竹影依風搖曳,發(fā)出輕微的聲響。在這里,詞人是以動寫靜,那被風吹動的燭光,飄乎不定的門簾和那半墻如畫的竹影,更顯出夏夜的寧靜,雖不一字月,卻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優(yōu)美的夏夜圖便可在眼前浮現(xiàn)。
詞的下片著意描寫詞人乘涼時的心情?!白韥矸錾咸殷希炝_扇子涼輕”二句,是寫人的動作。詞人醉酒后扶墻走到床邊,躺在竹席上,手執(zhí)熟羅扇,輕輕的扇風雖使人略感清涼,但卻難解詞人的醉意,在朦朧的醉意中,詞人由涼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眼前池塘正是蓮葉碧青,荷花爭奇之時,然而瞬間雨過,一夜間便花凋葉殘,明朝醒來,庭院里便是一片秋聲。最后兩句著似寫景,實則是借寫醉意中的幻覺,寄托詞人自己對人生的感慨。
全詞勾勒出一幅常見的池邊消夏圖,傳遞了一種閑適、安逸、祥和的氣息。水天清話,夜深入靜,是小令的基調,但不時有風中燭曳、墻上竹動、席上人晃、手中扇搖、水中波興,來打破這種靜謐。以動襯靜,對比分明。項鴻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觸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憂情苦緒。這首詞就是詞人以傳神的筆墨,抓住剎那間的愁情描繪出的如畫的境界
3.關于納涼古詩精選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
葉夢得〔宋代〕
新月掛林梢,暗水鳴枯沼。時見疏星落畫檐,幾點流螢小。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huán)繞。欲寄新聲問采菱,水闊煙波渺。
譯文
彎彎的新月掛在林梢,潛流的溝水在枯塘中鳴響,不時望見稀疏的星星閃落在畫檐上,原來是幾點飛螢小巧的身影。
思歸的鄉(xiāng)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卻依舊纏繞在心中。新譜寫了歌曲想請歌女來唱,卻空對著煙波浩渺的寬闊水面。
注釋
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鳳凰亭:又名薰萊亭,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三界線新城路。
暗水:潛流的溝水。
枯沼:這里指即將干涸的池塘。
畫檐:有畫飾的屋檐。唐代鄭嵎《津陽門》詩:“象牀塵凝罨颯被,畫檐蟲網(wǎng)頗梨碑。”唐代李渥《秋日登越王樓獻于中丞》詩:“畫檐先弄朝陽色,朱檻低臨眾木秋?!?BR> 連環(huán)繞:連接成串的玉連環(huán),常指難以解開的憂愁。這里指連續(xù)往返的樣子。
新聲:新譜的曲子。
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
水闊:寬闊的水面。
創(chuàng)作背景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是葉夢得晚年隱居浙江湖州所作,當時的南宋詞壇多以豪放見長,但歷經(jīng)自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的十五年坎坷官宦生涯的他已經(jīng)對政治灰心喪氣,只以讀書吟詠自樂,故該詞中已由豪放向委婉轉變。
賞析
該詞是宋代詞人葉夢得所作的一首詠懷詞,先用“新月”與“暗水”對比,用“疏星”與“流螢”對比,描寫了眼前所見所聞的自然現(xiàn)象,構思極為巧妙。
坐在鳳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靜。仰視天空,見一彎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掛樹梢;側耳細聽,即將干涸的彎曲的池塘,還有涓涓的流水聲在暗中發(fā)出枯竭前的悲鳴。再縱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時從畫檐前落下;卻有幾點流螢在暗處閃閃發(fā)光,自由自在地隨意到處飄動。這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由于是“常見”,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沒有人把它集中起來描繪、觀察、思考?!靶略隆笔窃诔砷L、向上的,不會變成彎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潔的,可是它落下的時候,它的亮光還不如暗處閃閃發(fā)光的螢火蟲。這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卻飽含著人生哲理。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huán)繞。”葉夢得祖籍蘇州晚年閑居吳興,據(jù)《湖州府志》載:“葉元輔居烏程,至夢得已四世。”烏程,即吳興也。葉夢得居吳興已“四世”,當然是第二故鄉(xiāng),他的“歸意無多”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給他以啟示:“新月”與“枯沼”,“疏星”與“流螢”都相去無多;從中悟得的道理譜就新聲去問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闊、煙波浩渺,卻又是無處可尋了。
這首詞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藝術技巧是很高明的。
4.關于納涼古詩精選
北塘避暑
韓琦〔宋代〕
盡室林塘滌暑煩,曠然如不在塵寰。
誰人敢議清風價,無樂能過百日閑。
水鳥得魚長自足,嶺云含雨只空還。
酒闌何物醒魂夢,萬柄蓮香一枕山。
譯文
一家人來到林中塘邊,洗盡了暑日的燥熱煩念,胸懷豁然開朗,仿如不是生活在塵世間。
誰敢估量這清風的價值?沒有任何快樂能勝過長日悠閑。
水鳥捉到魚兒總是心滿意足,嶺上云片滿含雨意又空自飛還。
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萬枝香蓮,枕上幾座青山。
注釋
滌(dí):消除。
塵寰(huán):人世間。
水鳥:鷺鷥。
闌:盡。
創(chuàng)作背景
韓琦是北宋名相,他為官清廉正直,生活儉樸,尤重保持晚節(jié),曾為詩日:“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jié)香。”此詩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只知是詩人因反對王安石變法罷官守北京(今河北大名)后所作,以抒發(fā)自己清廉高潔的情懷。
賞析
這首詩含蓄蘊藉,境界高遠,有雍容閑適之致。
首聯(lián)描寫在林塘消夏,蕩滌了暑熱煩悶,胸襟曠然如超脫于塵世之外的感受。頷聯(lián)化用李白《襄陽歌》句意,感謝無價清風慷慨的賜與,且以悠閑度日作為的快樂,顯示詩人心懷的淡泊。頸聯(lián)寫俯仰所見眼前景物,一為近景,一為遠景,深含恬然自足、任隨自然的人生哲理。尾聯(lián)別出心裁,以“萬柄蓮香一枕山”作為清心澄懷的醒酒之物,見出詩人瀟灑出塵的風致。抒發(fā)了詩人高尚清廉的情懷和超塵拔俗的思想情感。
《北塘避暑》首句擒題,交代了時間、地點,次句渲染極為幽靜的自然環(huán)境,并以“曠然”一詞挑明題旨,抒發(fā)其超塵拔俗的思想感情和正直清廉的高尚情操。
第二句用“如不在塵寰”比喻曠然之情,空靈飄逸。但作者猶嫌不足,在頷聯(lián)中再進一步為“曠然”作注。在炎夏酷暑中,一般俗土,每喜以管弦消遣。但作者不借外物,只以沐浴清風自娛,悠然自得,擺脫了塵寰的炎熱和煩惱。“清風”一詞語意雙關,又表明正直無私,兩袖清風。這里用“能人敢議”的反詰句法,加強語氣,著一“敢”宇,尤為雄健峭拔,與下旬“能”字對照,一個突兀而起,一個平平淡淡,起伏跌宕,足見詩人的功力。
頸聯(lián)虛實并用,熔寫景、抒情、說理于一爐。“水鳥得魚”、“嶺云含雨”,一近一遠,一俯一仰,這是實寫?!伴L自足”、“只空還”抒發(fā)作者感情,這是虛寫。但細細品味,知其不唯寫景抒情,還是以象征手法闡發(fā)人生哲理,所寫之景不必是眼前實景。全聯(lián)意謂要象水鳥那樣“知足保和”,象嶺云那樣來去無心。亦即莊子所謂“至人無己,圣人無功,神人無名”的“無為”思想。不去追求功名利祿,外在的事物都是有限的;追求內在的精神品格,才是他要表現(xiàn)的主要思想,也是他能曠然自得的要源所在。據(jù)《宋史》本傳,他屢次主動辭位,確能“長自足”。從他“凡事有不便,未嘗不言”,“前后七十余疏”看,他也不薄事功?!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本是儒家傳統(tǒng)思想。但韓琦如此,并不矛盾。
尾聯(lián)是講修養(yǎng)之法。韓琦不需要逃入酒鄉(xiāng)以求忘憂,他酒醒之后,自有清心澄慮之物,即“萬柄蓮香一枕山”。這句襯托出他胸襟的清高脫欲。
5.關于納涼古詩精選
夏夜追涼
楊萬里〔宋代〕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譯文
夜晚依然跟中午一樣炎熱,打開房門在月下稍微站一會。
蟲鳴不歇的茂密竹林樹叢中,不時有陣陣涼意襲來,但并不是風。
注釋
小立:暫時站立住。
賞析
全詩僅四句二十八字,該詩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追涼”,即覓涼、取涼。較之“覓”和“取”,“追”更能表現(xiàn)對“涼”的渴求,杜甫“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羌村三首》其二)詩意可見。但這首詩在藝術處理上卻有其獨到之處:它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其中有皎潔的月光,有濃密的樹蔭,有婆娑的竹林,有悅耳的蟲吟,以及作者悄然佇立的身影。
第一句貌似平直,其實也有一層曲折:中午時分,烈日暴曬,是一天中最為酷熱的時刻,而今,“夜熱”竟然與“午熱”相仿佛,則“夜熱”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詩人月下獨立的形象。“開門”,點出作者原在室內?;蛟S他本已就寢,而因夜里天熱的緣故,輾轉反側難以入夢,迫于無奈才出門納涼。而“明月”,則點出正值“月華皎潔”的三五之夜。這樣,作者“獨立”的目的,應該說是“追涼”與“賞月”兼而有之,追涼可得體膚之適,賞月則可得精神之快,難怪他要獨立不移、執(zhí)著若此了。
第三句是對周圍環(huán)境的點染:竹林深深,樹蔭密密,蟲鳴唧唧?!爸裆顦涿堋保娖淝逵?;“蟲鳴”,則見其靜謐——唯其靜謐,“蟲鳴”之聲才能清晰入耳。詩人置身其間,涼意頓生,于是又引出結句“時有微涼不是風”,這一真切、細微的體驗?!安皇秋L”,點明所謂涼意,不過是夜深氣清,靜中生涼而已,并非夜風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涼》詩亦云:“風從何處來?殿閣微涼生。桂旗儼不動,藻井森上征。”雖設問風從何來,但既然桂旗不動,可見非真有風,殿閣之“微涼”不過因靜而生。人們通常說“心靜自涼”,其理相若。因此,范詩實可與這首詩參讀。
顯然靜中生涼正是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意趣,但這一意趣并未直接點明。如果沒有“不是風”三字,讀者很可能將“涼”與“風”聯(lián)系在一起。陳衍《石遺室詩話》早就指出:“若將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說甚么風矣,豈知其不是哉?!比欢@首詩的妙處恰恰也就在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將微露其本意的線索交給讀者——既然明言“不是風”,善于神會的讀者自當想到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系;隨即又當想到,前面出現(xiàn)的月光、竹林、樹蔭、蟲鳴,都只是為揭示靜中生涼之理所作的鋪墊。這樣,自然要比直截了當?shù)氐莱霰疽飧性娢?。大概這就是《石遺室詩話》所稱道的“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的旨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