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以及高中階段學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找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今天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語文文言文重要知識點》,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一語文文言文重要知識點
1.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⑤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⑥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⑦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⑨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
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輕輕敲打
2.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5.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7.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8.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9.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0.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2.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13.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4.臥起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3.詞類活用
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jié)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誠甘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歸:使……歸
(8)屈節(jié)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jié)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紡繳,檠網、檠: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
(6)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7)絕不飲食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
4.一詞多義
①使
(1)數通使相窺觀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漢者第一個“使”:出使。
(3)單于使使曉武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②語
(1)以狀語武語:告訴。
(2)如惠語以讓匈奴語:說的話。
③引
(1)虞常果引張勝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絕不飲食食:給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食:吃。
3)廩食不至食:糧食。
4)給其衣食食:食物。
⑤發(fā)
1)方欲發(fā)使送武等發(fā):打發(fā)。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發(fā):發(fā)動。
3)恐前語發(fā)發(fā):被揭發(fā)。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為見女”
(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2.高一語文文言文重要知識點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zhí)兵古義:宮廷侍衛(wèi)。今義:指中醫(y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xiàn)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fā)盡上指冠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點實虛詞
1、發(fā)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打開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出發(fā)
發(fā)盡上指冠頭發(fā)
2、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回頭
3.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
為之奈何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準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做為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發(fā)出
4.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并且,表遞進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卻,表轉折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相當于“地”或不譯,表修飾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2.然則將軍之仇報(既然這樣,那么)
3.荊軻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復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6.以故荊軻逐秦王(因此)
3.高一語文文言文重要知識點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饗: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用酒食款待,犒勞)
2、籍:籍史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登記)
3、續(xù):此亡秦之續(xù)耳(后繼者)
4、當: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抵敵,抵當)
5、啖:拔劍切而啖之(吃)
6、操:大王來何操(拿,攜帶)
7、刑:刑人如恐不勝(以刀割肉)
8、勝:刑人如恐不勝(盡)
9、乘: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四匹馬拉的車)
10、竊:竊為大王不取也(副詞,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
二、通假字
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
2、距關,毋內諸侯(通“拒”,通“納”)
3、張良出,要項伯(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違背)
5、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通“早”)
6、令將軍與臣有卻(通“隙”,隔閡,嫌怨)
三、一詞多義
1、因: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沿襲)
②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憑借)
③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就)
④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趁機)
2、如:
①萬事如意(順從)
②刑人如恐不勝(像是)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保ū鹊蒙希?BR> ④沛公起如廁(到)
3、舉:
①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舉)
②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舉行)
③孫叔敖舉于海(被選拔)
④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奪?。?BR> ⑤XX如不能舉(盡)
4、謝:
①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大王(道歉)
③乃令張良留謝(辭謝)
④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詢問)
5、意:
①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意料)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態(tài))
6、置:
①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放置)
②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丟下)
③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購置)
四、詞類活用
1、軍:沛公軍霸上(名作動,駐扎軍隊)
2、王:沛公欲王關中(名作動,成為王)
3、財物:今入關,財物無所?。鳡?,像財物一類的)
4、活:項伯殺,臣活之(動詞使動,使……活下來)
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狀,像對待兄弟一樣)
6、籍:籍吏民(名作動,登記)
7、目:范增數目項王(名作動,使眼色)
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狀,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地)
9、何:“大王來何操?”(疑問代詞作賓語)
10、間:道芷陽間行(名作狀,從小路)
五、句式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斷句)
2、此亡秦之續(xù)耳(判斷句)
3、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疑問句)
4、壯士,能復飲乎?(疑問句)
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被動句)
6、大王來何操?(賓語前置)
六、難句翻譯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譯:項伯于是當夜騎馬到沛公的軍營里。
2、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
譯:我進入(函谷)關后,財物絲毫不敢據為己有。
3、項莊拔劍起舞。
譯:項莊拔出劍來開始舞劍。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XX如不能舉。
譯:秦王有像虎狼一樣的(吞并)之心,XX如恐不盡。
5、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譯:奪取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6、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譯:沛公回到軍營,立即殺死了曹無傷。
4.高一語文文言文重要知識點
一、通假字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
6.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毛:通“苗”)
8.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錯:通“措”)
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
二、古今異義
1.蚓無爪牙之利(爪牙:古:動物的爪子和牙齒。今:幫兇)
2.金就礪則利(金:古:金屬;今:黃金)
三、詞類活用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使動,使……彎曲)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3.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一:數作形,專一)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動:游水)
四、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賓短語后置)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介賓短語后置)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介賓短語后置)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判斷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
7.輮以為輪(省略句)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五、重點字詞解釋
1.學不可以已(已:停止)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中:合乎;輮:使……彎曲)
3.輮使之然也(然:這樣)
4.金就礪則利(就:接近,靠近)
5.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疾:強;彰:聽得清楚)
6.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達)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作動:游水;絕:渡)
8.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得:獲得;備:具備)
六、一詞多義
1、而、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轉折,但)
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轉折,但)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并列,而且)
④吾嘗終日而思矣(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⑤吾嘗跂而望矣(連詞,表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前:修飾;后,轉折)
⑦順風而呼,聲非加疾,而聞者彰(前:修飾;后,轉折)
⑧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轉折,但)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轉折,但)
⑩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順承,就,于是)
2、絕
①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斷絕)
③以為妙絕(極)
④佛印絕類彌勒(十分)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3、強
①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有力的弓)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壯)
③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有多)
④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勉強)
4、假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假有人焉,舉我言復于我,亦必疑其誑(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5、望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遠望)
②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③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④適冬之望日前后(農歷每月十五)
6、聞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而聞者彰(聽見)
②博聞強志(見聞,知識)
③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聲,名譽)
七、翻譯句子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譯: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習不可以停止。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譯:即使又曬干了,不再直了,這是因為人使它彎曲變成這樣的。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那么就會智慧明達而行為沒有過錯了。
4、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譯:我曾經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會兒所學的東西收獲大。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譯:積累善行養(yǎng)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具備了。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所以不積聚半步,沒有用來達到千里的辦法;不積集小的流水,沒有用來匯成江海的辦法。
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中途停止雕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放棄地雕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5.高一語文文言文重要知識點
一、重點詞語解釋
1、趙太后新用事(新:剛剛)
2、老婦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謝:道歉)
4、老婦恃輦而行(恃:依靠,依賴)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很)
6、為長安君約車百乘(約:置辦,配備)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返)
2、少益耆食(耆:嗜)
三、多義詞
1、質:
文質彬彬(本質)
質疑問難(詢問)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作抵押,……做人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質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和,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也(用)
3、甚:
若長安君主甚(厲害)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嚴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讀書不求甚解(仔細,深入)
4、異:
永州之野產異蛇(奇異)
太后笑曰:“婦人異甚”(特別)
漁人甚異之(以……為異,對……感到詫異)
曰:“姑俟異日觀”云爾(另外的)
5、少:
少時,一狼徑去(短時間)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齡小)
6、為: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作為)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替)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做,準備)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做,治)
四、詞類活用
1、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侯:名作動,封侯;繼:動作名,繼承人)
2、日食飲得無衰乎(日:名作狀,每日)
3、沒死以聞(聞:使動,使……聽聞)
4、今媼尊長安君之位(尊:使動,使……尊)
五、古今異義詞
1、至于:至于趙之為趙
古義:到,上推到;今義:多作副詞,表示另提到一事
六、文言句式
1、趙氏求救于齊(狀語后置)
2、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賓語前置)
七、重點翻譯句
1、日食飲得無衰乎?
譯: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2、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譯:我私下認為您喜歡燕后超過喜愛長安君。
3、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譯:難道這不是為他作長遠的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做國君嗎?
4、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譯:從這一代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算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他的繼承人有在的嗎?
5、微獨趙,諸侯有在者平?
譯:不僅僅是趙王,其他諸侯的子孫繼承人有在的嗎?
6、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譯:這樣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會降臨到他們身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他們的子孫身上。
7、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譯:父母愛惜自己的子女,就替他們作長遠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