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簡單成語故事五篇

字號:

成語是語言中的精華,是歷史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下面是分享的兒童簡單成語故事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1.兒童簡單成語故事
    鍥而不舍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術領域相當活躍,名家輩出。當時有一位哲學家、教育學家荀子,其博大的學問、深刻的見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寫有許多散文,《勸學》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出不懈地學習可以增長人的才干、改變人的氣質。他特別指出,學習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
    荀子說:“只要你不斷地堆積泥土,就能最終堆成高山,風雨就會從山里產生出來;只要你不斷地積聚少量的水,就一定會形成深淵,那里就會有蛟龍來潛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會養(yǎng)成一種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備圣賢的思想品質也就不難辦到了。
    “這里重要的是,絕不能看輕點滴的積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匯積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馬如果只跳一下,連十步的距離都不可能超過;而最劣等的馬如果連續(xù)走十天,也能走很遠。后者的成功就在于從不停止前進啊!
    “一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fā)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總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斷地、專一地奮斗下去!”
    荀子的這些話成為至理名言,一直流傳至今。
    2.兒童簡單成語故事
    黔驢技窮
    過去貴州(黔)這個地方沒有驢。有個多事的人運來了一頭驢,運來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驢放到山腳下。
    一只老虎看見了驢,以為這個軀體高大的家伙一定很厲害,就躲在樹林里偷偷觀察著,后來又悄悄走出來,小心翼翼地接近驢,不知道驢子的底細。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驢叫的聲音很特別,很恐怖。大虎大吃一驚,遠遠躲開,以為驢要咬自己了,非??謶帧H欢?,老虎反復觀察以后,覺得驢并沒有什么特殊本領,而且越來越熟悉驢的叫聲了。
    老虎開始走到驢的前后,轉來轉去,還不敢上去攻擊驢。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驢,越來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斷冒犯它。驢非常惱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盤算著:“你的本事也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老虎騰撲過去,大吼一聲,咬斷了驢的脖子,把驢給吃掉了。
    這個故事說明,驢子看上去軀體高大,好像很厲害;聲音洪亮,好像有本事。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驢子的本領不過如此。不值得畏懼。
    3.兒童簡單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wèi)國,迫使衛(wèi)國屈服于它。魏惠王十分惱火(因衛(wèi)國原來是魏國的屬國),于是撥五百戰(zhàn)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本就小國,根本抵擋不利啊魏國的進攻,只得向齊國求救。
    齊國大臣鄒忌主張不救,因為這樣會消耗本國的實力。但大臣段干綸認為,如果魏國打敗趙國,魏國的勢力會更加強大,進而對齊國造成威脅,因此極力主張支援趙國。齊王采納了段干綸的建議,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出兵八萬救趙。
    孫臏在分析形勢后,認為魏國 軍隊很強大,如果與魏軍正面交鋒會造成齊國的較大損失,所以應該避實就虛,趁著魏國精銳部隊在外,魏國國都大梁防務空虛的機會,攻打它的國都,迫使魏軍回救大梁,趙國的危險就會自然消解。
    田忌采納了軍師孫臏的建議,為給敵軍制造齊國部隊弱小的假象,故意派無能的軍官帶兵進攻魏國的軍事重鎮(zhèn)平陵,結果齊軍大敗。魏國大將龐涓以為齊軍不堪一擊,于是加緊對趙國的進攻,絲毫沒有想到齊軍會攻打魏國的國都大梁。
    與此同時,孫臏親自率領精銳部隊進逼魏國國都大梁。龐涓聞訊,迅猛從攻打趙國的前線往回撤軍,長途跋涉去保衛(wèi)國都。因為兵困馬乏,又陷入孫臏的包圍圈中,結果魏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語“圍魏救趙”由此而來,亦是《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一。
    4.兒童簡單成語故事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望梅止渴:故事出自《世說新語》。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5.兒童簡單成語故事
    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yōu)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fā),突發(fā)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xù)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fā)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fā)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