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成語故事文字版【十篇】

字號:

成語在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傳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重要而又極富特色的組成部分。下面是分享的經(jīng)典成語故事文字版【十篇】。歡迎閱讀參考!
    1.經(jīng)典成語故事文字版
    明察秋毫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時先后稱霸,統(tǒng)領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幾百年后,戰(zhàn)國時的齊宣王田辟強也想稱霸。
    齊宣王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答道:“對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我們只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tǒng)一天下。”
    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tǒng)一天下呢?”
    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鐘鑄成,準備殺牛祭鐘,您看見好好一頭牛,無罪而被殺,心中感到不忍。憑您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tǒng)一天下。問題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罷了!比方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重三千斤,但舉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嘈胚@種話嗎?”
    齊宣王說:“當然不相信!”
    孟子緊接著說:“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來對待動物,卻不能用來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難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yè),是您根本不去關心的緣故。顯然,這都是干與不干的問題,而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您問能不能行王道、統(tǒng)一天下,問題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2.經(jīng)典成語故事文字版
    刻舟求劍
    從前,有個人帶著一把寶劍坐船。船才開出來,突然聽見“撲通”一聲,他的劍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辦呢?他想了半天,終于想到了一個辦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個印記,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著。
    劃船的人很著急,對他說:“讓我把船停下來,你快跳下去把劍撈起來吧!”
    可那個人卻指著船說:“到了對岸再說吧,反正我在船上劃了一條線,劍是從這兒落下去的,到時候從這里下去找就行啦!”
    劃船的人說:“你的劍掉進了水里,劍又不會跟著船走,怎么還能在對岸找到呢?”
    那個人不聽船夫的話,于是,船夫把船劃到了對岸。
    這時,那個人脫掉衣服,從他劃的那條線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撈了很久什么也沒撈到。
    劍掉進了河里,現(xiàn)在船走了這么遠,他是不能從船上的線找到劍的。
    刻舟求劍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爸邸笔恰按?,“求”是“尋找”。有的人辦事不管時間地點的變化,始終不肯改變原來的主意,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刻舟求劍。
    3.經(jīng)典成語故事文字版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敝洹S谑呛笫廊艘娪腥藶檎埶囱龅娜顺鰜韼椭约鹤鍪?,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4.經(jīng)典成語故事文字版
    望塵莫及
    南朝時期,宋國有個叫吳慶之的人,很有才學。當時的揚州太守王義恭對吳慶之特別賞識,便請他出來擔任類似秘書的幕僚工作。王義恭在辦公務時遇到什么問題,都向吳慶之請教之后才做決定。后來王義恭因公事被皇帝殺害,吳慶之覺得很慚愧,認為是自己的才能不足,輔佐不力,才導致這種不幸的結果。于是就找了個地方隱居起來,過著躬耕田畝、詩書自娛的日子,決心以后不再出來做官。
    不久之后,有個叫王琨的人就任吳興太守。他早就聽說過吳慶之的賢名,便決定請他出來,擔任“功曹”的官職??墒?,吳慶之不愿再參加政治活動。所以,盡管王琨開出的條件非常優(yōu)厚,都沒能說服他。王琨不甘心輕易放棄,找機會又與吳慶之談起來做官這件事。吳慶之對王琨說:“我一向資質魯鈍,實在不懂什么官 場規(guī)矩,只因為從前有個太守看得起我,所以,才勉強出來替他奔走了一段時間。如果你還是要我,那簡直是‘蓄魚于樹,棲鳥于泉’(把鳥放在水里,把魚養(yǎng)在樹上)!”吳慶之說完后,連告辭都沒說一聲拔腿就跑。王琨急忙跟在后面追趕。但是,出門以后,只見前面揚起漫天的塵土,吳慶之已經(jīng)跑得不見蹤影了。
    另據(jù)《后漢書·趙咨傳》記載:趙咨受命為“東海相”,上任時經(jīng)過滎陽。滎陽縣令曹嵩等候在路口,專誠迎接他,因他倆原本相識,想請他在滎陽稍事停留,彼此談談。但趙咨見了曹嵩,連車也不下就走了。曹嵩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長亭,不料趙咨的車子走得挺快,一會兒就“望塵莫及”了。
    5.經(jīng)典成語故事文字版
    下筆成章
    曹植,字子建,自幼聰明伶俐,喜歡詩、辭、歌、賦十幾歲時就能誦讀名篇數(shù)百,而且也非常會寫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稱他是個“奇才”?!?BR>    曹操對自己兒子的才氣也非常賞識,但又覺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覺得曹植的文章確實寫得不錯,但也不免有些懷疑這文章是請入代 寫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認真地盤問道:“你的文章我看過了,寫得不錯,是不是請別人代你寫的呀?”
    曹植趕忙給父親跪下,稟告道:“不是的,我能夠言出為文,下筆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當面考我,怎么能說我是請別人代 寫的呢?”曹操聽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說:“不是,那就好?。骸?BR>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銅雀臺竣工了,就讓幾個兒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們每人都寫出一篇辭賦來,試一試他們的文采。曹植拿起筆來就寫,一會幾工夫就寫好了。這就充分證實了曹植自己說過的那句話:“言出為論,下筆成章?!?BR>    釋義:一揮動筆,就寫成文章。形客文思敏捷,文章寫得很快。
    6.經(jīng)典成語故事文字版
    鑿壁借光
    把與鄰居相隔的墻上鑿開一個洞,偷偷地借鄰舍的燭光讀書?,F(xiàn)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讀書十分刻苦的人。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家里很窮,白天必須干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xiàn)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7.經(jīng)典成語故事文字版
    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但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務必經(jīng)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但是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睍x獻公聽后,便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能夠互相幫忙,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阿!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庇莨f:“人家晉國是大國,此刻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明白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 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8.經(jīng)典成語故事文字版
    南轅北轍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蹦侨藵M不在乎地說:“沒關系,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要緊,我?guī)У穆焚M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么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松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yōu)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9.經(jīng)典成語故事文字版
    百折不撓
    橋玄,字公祖,樂漢睢陽(今河南商丘)人。他性情剛直,嫉惡如仇,敢于同壞人壞事斗爭。
    橋玄年輕的時候,在本縣當功曹。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來到睢陽,他向周景揭發(fā)了豫州“陳國相”羊昌的罪惡,請求周景派他去查辦。周景同意后,橋玄首先把羊昌的賓客全部抓起來,詳細調查羊昌的罪行。
    羊昌的靠山、當朝大將軍梁翼知道這個消息,派人飛馬傳來檄文搭救羊昌,周景也接到圣旨,要他召回橋玄。橋玄退還檄文,更加抓緊辦案,終于使羊昌受到懲罰。橋玄也由此出了名。
    漢靈帝時,橋玄當上了尚書令,他掌握了太中大夫蓋升仗著與靈帝有交情,在做南陽太守時大肆收受賄 賂、搜括大量財富的事實,就向漢靈帝上奏,要求罷免蓋升,抄沒他搜括來的財產。漢靈帝不但不查辦蓋升,反而升了蓋升的官。橋玄于是托病辭職,回了老家。
    橋玄在京城任職的時候,有一次,他的十歲的小兒子在門口玩,突然有三個強盜劫持了孩子,沖到樓上,向橋玄勒 索財物。消息傳開,校尉陽球向河南府尹、洛陽縣令帶兵包圍了橋玄的家。
    陽球等怕動手時傷了孩子,不敢進攻,橋玄大聲喝道:“強盜無法無天,難道能為了我的孩子而放縱這些惡賊嗎!”
    他催促陽球等發(fā)動進攻,殺死了強盜,他的小兒子也因此喪生。
    橋玄死時,家里沒有什么遺產,殯葬也非常簡單,他堅毅果斷、勇往直前的精神,受到人們的贊揚。東漢文學家蔡邕在《太尉橋玄碑》中說:“他的性情嚴肅,嫉恨奢華,崇尚儉樸,有百折不撓、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決不改變自己的意志的氣概?!?BR>    10.經(jīng)典成語故事文字版
    完璧歸趙
    戰(zhàn)國時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質地優(yōu)良,因此揚名天下,成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寶。后來,這塊寶玉被趙惠文王所擁有。秦國國君秦昭襄王聽說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機欺辱趙王。于是,秦王提起筆來給趙王寫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
    趙王接到這封信件,明知這是秦王使詐,想將美玉騙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給他,他又會把此事當做借口,攻打趙國。而當時秦強趙弱,一打起仗來,趙國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趙王對此事無法決斷,因此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愁得不行。
    這時,有人對趙王說,平民藺相如是個飽學之士,經(jīng)常幫人解決難題,如果請他到宮殿上商議,或許能出個好主意。趙王聽說趙國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興,忙派人宣藺相如來見。
    藺相如見到趙王后,就請求由他帶著和氏璧去秦國走一趟。他說:“假如秦國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那么這筆買賣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國;如果他們沒有獻城的誠意,我再把玉完整無缺地送回我邦。”
    趙王雖然覺得這樣做也太冒險了,但又想不出別的主意,只好拜藺相如為使者,命他到秦國去獻和氏璧。
    藺相如到了秦國,來到秦王宮中,把和氏璧雙手奉上。秦王將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勝,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換的事情。
    藺相如看秦王并無獻城之意,便賠著笑臉對秦王說:“這塊美玉上有一塊瑕疵,不注意看還真看不出來,待小臣指給您看一看?!?BR>    秦王雖然狡詐,也中了藺相如之計。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處,就把美玉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氣沖沖地說:“依我看來,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給趙邦,只想欺辱我國,讓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話!所以我用計調回寶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腦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塊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損壞,急忙從旁勸阻。他一面表示絕不食言,一面答應齋戒幾日后舉行迎璧大典,讓藺相如將和氏璧正式獻上。
    藺相如根本信不過秦王,回到住處后就將和氏璧交給隨從,讓他將璧送回趙國。
    到了秦王舉行典禮的那天,藺相如嚴肅地對秦王說:“我已派人將和氏璧送回我國,您如果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獻與我國,我國大王一定會將和氏璧給您送來。如果不這樣,您即使把我殺死也無濟于事。因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義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只得放藺相如回國。
    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下蓋世奇功,趙王就將他由一介平民封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專門為君王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