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夏天的古詩賞析【5首】

字號:

夏天,四季中的第二個季節(jié),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熱的季節(jié)。伴隨著知了的叫聲,夏天到來了。下面是分享的關(guān)于夏天的古詩賞析【5首】。歡迎閱讀參考!
    1.關(guān)于夏天的古詩賞析
    幽居初夏
    陸游〔宋代〕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鑒賞
    這詩是陸游晚年后居山陰時所作。八句詩前六寫景,后二結(jié)情;全詩緊緊圍繞“幽居初夏”四字展開,四字中又著重寫一個“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總冒全篇,勾勒環(huán)境,筆力開張,一起便在山關(guān)水色中透著一個“幽”字。次句寫到居室周圍,筆意微闔。鄉(xiāng)間小路橫斜,周圍綠蔭環(huán)繞,有屋于此,確不失為幽居;槐樹成蔭,又確乎是“繞屋樹扶疏”的初夏景象。這一句暗筆點題。頷聯(lián)緊承首聯(lián)展開鋪寫。水滿、草深、鷺下、蛙鳴,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觀”字,明寫所見;下句卻用“蛙鳴”暗寫所聞。明、暗、見、聞,參差變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視野開闊,是從橫的方面來寫。白鷺不時自藍天緩緩下翔,落到湖邊覓食,人的視線隨鷺飛兒從上至下,視野深遠,是從縱的方面來寫。而白鷺悠然,安詳不驚,又襯出了環(huán)境的清幽,使這幅縱橫開闊的畫面充滿了寧靜的氣氛,下一“觀”字,更顯得詩人靜觀自得,心境閑適。景之清幽,物之安詳,人之閑適,三者交融,構(gòu)成了恬靜深遠的意境。從下句看,綠草叢中,蛙鳴處處,一片熱鬧喧騰,表面上似與上句清幽景色相對立,其實是以有聲襯無聲,還是渲染幽靜的側(cè)筆。而且,這蛙鳴聲中,透出一派生機,又暗暗過渡到頸聯(lián)“籜龍”、“木筆”,著意表現(xiàn),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細針密線,又不露痕跡?!盎X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盎X龍”已經(jīng)過去“頭番筍”,則林中定然留有許多還沒有完全張開的嫩竹;“木筆”才開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詩人展示給讀者的是靜止的竹和花,喚起讀者想象的卻是時時在生長變化的之中的動態(tài)的景物。
    從章法看,這前六句純?nèi)粚懢埃修D(zhuǎn)開闔,井然有序。頷聯(lián)“水滿”“草深”是水濱景色,承前寫“湖”;頸聯(lián)“頭番筍”、“第一花”,則是山地風(fēng)光,承前寫“山”。首句概言“湖山勝處”,兩聯(lián)分承敷衍,章法十分嚴謹。但頷聯(lián)寫湖,是遠處寬處景色;頸聯(lián)寫庭院周圍,是近處緊處的風(fēng)光。劉熙載《藝概·詩概》說:“律詩中二聯(lián)必分寬緊遠近”,這就在嚴謹中又有變化。
    詩的前六句極寫幽靜的景色之美,顯示詩人怡然自得之樂,讀詩至此,真令人以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終老是鄉(xiāng)了。但結(jié)聯(lián)陡然一轉(zhuǎn),長嘆聲中,大書一個“老”字,頓興“萬物得時,吾生行休”之嘆,古井中漾起微瀾,結(jié)出詩情蕩漾。原來,盡管萬物欣然,此翁卻心情衰減,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則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舊交竟零落殆盡,無人共品茗談心,享湖山之樂,于是,一種寂寞之感,襲上心頭。四顧惘然,無人可訴說。志士空老,報國無成,言念至此,只能悵悵。所以說這首詩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陸游這組詩一共四首七律,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四首詩都著意寫幽居初夏景色,充滿了恬靜的氣氛,但心情都顯得不平靜。第二首有句云“閑思舊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見舊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暫時忘卻。第三首頸聯(lián)說:“只言末俗人情惡,未廢先生日晏眠”,說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險惡不堪回。第四首結(jié)聯(lián)說:“移得太行終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則是嗟嘆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實是自慨平生。陸游晚年村居詩作,周必大評為“疏淡”,劉熙載稱為“淺中有深,平中有奇”。這類詩的淵源所自,歷來論者無不指為“學(xué)陶”、“學(xué)白”。從他大量的寫農(nóng)村風(fēng)光的詩來看,特別是從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淵明的恬靜,白居易的明淺,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總是熱的,詩情總是不平靜的。即使所寫景物十分幽靜,總不免一語當起微瀾,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觸著”。梁清遠《雕丘雜錄》說:“陸放翁詩,山居景況,一一寫盡,可為村史。但時有抑郁不平之氣。”這是陸游一生憂國憂民,熱愛生活,積極用世,堅韌執(zhí)著的個性的閃現(xiàn),也正是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2.關(guān)于夏天的古詩賞析
    夏夜追涼
    楊萬里〔宋代〕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fēng)。
    賞析
    全詩僅四句二十八字,該詩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追涼”,即覓涼、取涼。較之“覓”和“取”,“追”更能表現(xiàn)對“涼”的渴求,杜甫“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羌村三首》其二)詩意可見。但這首詩在藝術(shù)處理上卻有其獨到之處:它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其中有皎潔的月光,有濃密的樹蔭,有婆娑的竹林,有悅耳的蟲吟,以及作者悄然佇立的身影。
    第一句貌似平直,其實也有一層曲折:中午時分,烈日暴曬,是一天中最為酷熱的時刻,而今,“夜熱”竟然與“午熱”相仿佛,則“夜熱”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詩人月下獨立的形象。“開門”,點出作者原在室內(nèi)?;蛟S他本已就寢,而因夜里天熱的緣故,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夢,迫于無奈才出門納涼。而“明月”,則點出正值“月華皎潔”的三五之夜。這樣,作者“獨立”的目的,應(yīng)該說是“追涼”與“賞月”兼而有之,追涼可得體膚之適,賞月則可得精神之快,難怪他要獨立不移、執(zhí)著若此了。
    第三句是對周圍環(huán)境的點染:竹林深深,樹蔭密密,蟲鳴唧唧?!爸裆顦涿堋保娖淝逵?;“蟲鳴”,則見其靜謐——唯其靜謐,“蟲鳴”之聲才能清晰入耳。詩人置身其間,涼意頓生,于是又引出結(jié)句“時有微涼不是風(fēng)”,這一真切、細微的體驗?!安皇秋L(fēng)”,點明所謂涼意,不過是夜深氣清,靜中生涼而已,并非夜風(fēng)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涼》詩亦云:“風(fēng)從何處來?殿閣微涼生。桂旗儼不動,藻井森上征?!彪m設(shè)問風(fēng)從何來,但既然桂旗不動,可見非真有風(fēng),殿閣之“微涼”不過因靜而生。人們通常說“心靜自涼”,其理相若。因此,范詩實可與這首詩參讀。
    顯然靜中生涼正是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意趣,但這一意趣并未直接點明。如果沒有“不是風(fēng)”三字,讀者很可能將“涼”與“風(fēng)”聯(lián)系在一起。陳衍《石遺室詩話》早就指出:“若將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說甚么風(fēng)矣,豈知其不是哉?!比欢?,這首詩的妙處恰恰也就在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將微露其本意的線索交給讀者——既然明言“不是風(fēng)”,善于神會的讀者自當想到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隨即又當想到,前面出現(xiàn)的月光、竹林、樹蔭、蟲鳴,都只是為揭示靜中生涼之理所作的鋪墊。這樣,自然要比直截了當?shù)氐莱霰疽飧性娢?。大概這就是《石遺室詩話》所稱道的“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的旨趣。
    3.關(guān)于夏天的古詩賞析
    夏日
    寇準〔宋代〕
    離心杳杳思遲遲,深院無人柳自垂。
    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
    賞析
    這首詩寫初夏傍晚美好的風(fēng)景和宜人的氣候,詩人抓住了景物的特色來寫,一方面寫出了夏日的風(fēng)景,另一方面?zhèn)让娣匆r詩人被貶后清閑生活,表達了詩人遭讒罷相后悒郁不平的心情。全詩清雅自然。
    全詩的典型環(huán)境是初夏傍晚時分的深院。初夏為麥熟的時候,秋天為谷物收成的季節(jié),因以“秋”為谷物成熟和收成,《書·盤庚》上篇云:“若農(nóng)服田力穡,乃亦有秋?!薄胞溓铩闭秊辂溩映墒斓某跸模ㄞr(nóng)歷四月)。此時此刻,輕寒微雨,燕子歸巢,喃喃之聲,聞于深院長廊。鳥鳴熱鬧,人間無語,只見楊柳低垂,不由得勾起詩人縷縷思緒。詩人寇凖詩學(xué)王維,韋應(yīng)物,藻思宏逸,所成篇詠,“眾口傳寫”,王維之詩,備陳穡事,追擬《詩經(jīng)·豳風(fēng)》,是為農(nóng)家詩。詩人學(xué)王維,故有“麥秋”之說。學(xué)韋蘇州,故多寫田園風(fēng)物,語言簡淡。詩人《春日登樓懷舊》里的“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只是把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的“野渡無人舟自橫”一句擴大為一聯(lián),而這首“離心杳杳”,似“久歸不去”之作,“深院無人柳自垂”一語,也有點化“野渡無人舟自橫”之跡。
    “離心杳杳思遲遲”一句,涉及全詩視角,戀家眷鄉(xiāng),韻語“麥秋”,詩人與農(nóng)事力穡息息相通?!吧钤簾o人”,是詩人視線所及,全詩的筆觸是由近及遠的。既無心離去,月前思緒徐徐撲上心頭,便有下文韻致。故“思遲遲”一語,實為全詩的主題語,然后推演開去,移動視點,先寫深院,后寫長廊,最后寫廣漠和“麥秋”季節(jié),由近及遠,一一分詠,韻致亦徐徐泄出。全詩構(gòu)思自然平實,由詩人“離心”、思緒一直寫到廣袤無垠和時令,堪稱宏逸。
    4.關(guān)于夏天的古詩賞析
    夏日游南湖
    謝薖〔宋代〕
    麴塵裙與草爭綠,象鼻筩勝瓊作杯。
    可惜小舟橫兩槳,無人催送莫愁來。
    賞析
    謝薖被南宋呂本中列入江西詩派,劉克莊稱贊他作詩好苦思。此詩在語言上很有江西詩派的瘦硬特色。七言絕句的句法,一般是前四后三,讀來富有音樂美,江西派詩人卻上承韓愈詩派,力求生新。此詩首句“麴塵裙與草爭綠”,句式是前三后四。次句“象鼻筩勝瓊作杯”,句式是三、一、三。語言上還極力避熟求生,所以首句不用“淺黃裙”而用“麴塵裙”、次句不用“竹筒杯”而用“象鼻筩”。尤其是末二句十四字中,把《莫愁樂》末二句化入,但又是反用其意:處處都表現(xiàn)出江西詩派的作風(fēng)。
    這是一首別開生面的記游小詩。詩人生活過得十分清苦,卻自得其樂,在良辰美景的享受中,又忽發(fā)浪漫的遐想,希望有“艇子”送來“莫愁女”,聽一曲清音。全詩在語言上很有江西詩派的瘦硬特色,遣詞設(shè)譬尚不落俗套,代表了作者詩作清新自然的一面。
    “麴塵裙與草爭綠”,夏日游湖,湖畔綠草豐茂,草上游人往來,特別是仕女的淺黃裙,在綠草的映襯下格外絢麗奪目,如同在與綠草爭艷?!跋蟊枪c勝瓊作杯”意指暢懷痛飲,用粗如象鼻的竹筒飲酒,勝過用赤玉精雕細刻成的酒杯,美景在目,美酒在手,詩人逸興頓發(fā)。由游湖見到小舟雙槳,聯(lián)想到莫愁這位美女。
    “可惜小舟橫兩槳,無人催送莫愁來?!蹦钣袃蓚€,一個是石城女子,善唱歌謠,所以在六朝樂府中留下了一首《莫愁樂》:“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雙槳,催送莫愁來。”另一是洛陽女子。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焙笕送隙橐唬鳛槊琅Q。但在此詩中,還是偏重前者。詩人好用大杯狂飲而不愛華貴玉杯、懷想民間女子莫愁而不懷想嬌艷的大家閨秀,游興之高,懷想之異,活現(xiàn)出一個灑脫不俗的詩人形象。在宋詩中,這類性靈自然流露、不加掩飾的作品,并不多見。
    這首記游小詩具有民歌風(fēng)格,雖無深意,而遣詞設(shè)譬尚不落俗套,代表了作者詩作清新自然的一面。全詩新鮮還略帶拗口,后二句憑空想來,似與前兩句意思不接,卻又警拔穩(wěn)妥。清人王士稹贊其近體詩多佳句,稱“非蘇、黃門庭中人不能道”(《謝幼檠文集又跋》),是為確論。
    5.關(guān)于夏天的古詩賞析
    夏日山中
    李白〔唐代〕
    懶搖白羽扇,*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
    鑒賞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唐代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描寫的夏日中生活的場景,真實、貼切地展現(xiàn)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懶搖白羽扇,*袒青林中。”因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為在山中,天氣更涼爽所以有扇而懶得搖。山林中過往的人煙稀少,詩人敢于脫去頭巾,表現(xiàn)出悠然自得,不拘禮法的形象。句中通過“懶”、“*”,突出了詩人在山中夏日乘涼的悠鬧情趣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夏日消閑圖畫。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痹娙私庀骂^巾,掛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涼爽宜人。袒胸露頂,棲身林下,大有解除塵累,反歸自然的情趣。通過“脫”、“露”,來表達詩人無拘無束,向往自然的心情?!盀ⅰ斌w現(xiàn)了詩人豪放不羈,任憑山風(fēng)從頭上吹過,表現(xiàn)出一種豁達、爽快的感覺。
    全詩寫出了作者在山林無拘無束,曠達瀟灑,不為禮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晉風(fēng)度。詩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種自樂自足的逍遙,特別是對個人情感的放縱與宣泄,可以說達到了極點。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搖,衣履可以不穿?!?袒青林中”,“露頂灑松風(fēng)”更體現(xiàn)出詩人悠然自得,親近自然的心情詩通過對詩人自身狀態(tài)的描寫,來突出夏天的炎熱。同時借夏天炎熱的環(huán)境,表達詩人無拘無束,在山林間豪放自如的狀態(tài)。詩中在夏天炎熱的環(huán)境下,對詩人狀態(tài)的描寫生動,別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閑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