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上學期工作計劃

字號:


    制定工作計劃的過程是個思考的過程,制定好工作計劃以后,在心中基本上對某個項目已經有譜了,“胸有成竹”了。制定的過程中,已經將工作思路理清了,下面做起來就自然“水到渠成”了。下面是為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上學期工作計劃》,僅供大家查閱。
    1.一年級數學上學期工作計劃
    一、學生知識情況
    本班有10個學生,他們中或殘疾類型或殘疾程度不同,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對每位學生指定相應的教學及學習計劃很有必要。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數學第一冊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1、準備課;
    2、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二)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的重點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它是聾啞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同時它也是學習多位數計算的基礎。這一部分教材內容掌握的如何,對學生計算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有很大的影響。
    初入學的聾啞學生在第一學期利用大部分時間來學習這部分內容,使他們掌握有關的基礎知識和較熟練地計算技能,就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教材的教學目標
    1、使初入學的聾啞兒童能夠初步了解一些常用的數學用語,如多少、大小、長短等。
    2、使學生認識10以內的數,能夠熟練地數出10以內物體的個數,會區(qū)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數的大小和數的組成,能模仿口形讀數,能正確的寫出10以內的數。
    3、使學生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系,比較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4、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初步學會看圖填寫算式,解答用圖畫表示的應用題。
    5、根據聽力殘疾兒童的實際情況,通過教學活動彌補語言缺陷,隨時注意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能力和習慣。
    6、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認真做好數學練習和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以《標準》為基本依據,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豐富的知識。
    2、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獲得對知識的理解。
    (1)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lián)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提供豐富的素材。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經驗。
    2.一年級數學上學期工作計劃
    一、教學理念:
    在教學中我一直為做“精于教書,勤于育人”的目標而奮斗,我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值得我們努力付出去教育的,我也相信通過我的努力,我所教的每一個學生都會有進步,都會取得成功。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一(3)班全班學生共xx人,女生xx人,男生xx人。一年級的學生才入學,部分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方式,大部分的同學上課時比較專心聽講,能積極的回答老師的問題,但還有部分同學的各種習慣較差,自理能力不是很強。由于年齡比較小,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在老師的要求、幫助下進行,依賴思想比較強。在以后的學習中我應該在學生的學習習慣上多加培養(yǎng),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三、教學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內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初步了解加法、減法運算的意義,會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
    2、學生經歷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簡單幾何體的過程,了解這些常見的幾何體。
    (二)數學思考方面
    1、學生能運用生活經驗,對20以內數的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20以內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學生在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體和球等簡單幾何體的形狀的探索過程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3、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三)解決問題方面
    1、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開始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
    2、學生初步了解到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學生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初步體驗。
    4、學生初步學習用自己的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學生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4、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5、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fā)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
    四、教材編寫特點
    1、選擇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讓兒童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
    2、提供探索空間,引導兒童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3、內容呈現直觀形象,課堂活動豐富多彩。
    4、實踐活動,特色鮮明。
    5、體現學法,利學利導。
    6、注重數學文化,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數學思想。
    五、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正確地數出不同物體的個數。逐步抽象出數,能區(qū)分“幾個”和“第幾個”熟練地掌握10以內的組成,會正確,工整地書寫數字。
    2、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和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能熟練地數出20以內的數,正確地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20以內的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的數的順序,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3、使學生初步認識=、>、<三種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4、使學生初步知道加和減法的含義,直觀地了解加法交換律和加法與減法的關系,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式題。
    5、使學生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 解答比較容易的加減法一步計算的圖文應用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會列出算式,注明得數的單位名稱,口述答案,能看實物或直觀圖口述題意,簡單的講述和與求剩余的數量關系。
    6、使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對這些圖形有初步的了解。
    7、結合主題圖和插圖及有關數據,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認真做題,正確計算,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
    六、教學措施及方法
    1、認真鉆研教材、大綱和課標,結合教學實際備好教案。
    2、上課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做好復備課,并且作好課前準備,講練結合,把新的教學理念運用與教學之中。
    3、教學中注意應多用情景教學、游戲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5、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6、練習過程不能單調,注意練習的形式多樣話,要進行大量的變式練習。
    7、對接受能力好的學生鼓勵他們多動腦筋完成思考題或一題多解。
    8、對接受能力稍差的學生要進行耐心的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還可以進行一幫一的活動。
    9、對學生的雙基進行落實。對后進生的輔導應放在雙基的訓練上。
    3.一年級數學上學期工作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及改進措施。
    1、由于一年級學生剛入學,年齡比較小,對學校的學習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鼓勵良好行為,讓他們喜歡上課,喜歡數學。
    2、剛入學學生個體差異相對較大,可能有些學生已經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簡單數學知識,教師根據班中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適時調整教學進度,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以實踐新課標的理念、要求為出發(fā)點,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過程。
    教材從實際出發(fā),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實驗及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和客觀事實發(fā)展,為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課程環(huán)境。
    教材注重為題的探索性,例如:比較、分類、等部分內容,重點在于經歷探索,獲取有關知識的體驗。
    三、教學要求。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用10以內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并能認、讀、會寫0到10各數。在一一對應的活動中比較物體數量的多少,認識“=”、“<”、“>”,能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能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對應等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下,開始學習認真傾聽、思考、表達、書寫,并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單元“比較”。在具體情境中,能夠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高矮、輕重,體驗并積累一些簡單的比較方法。經歷“比一比”的過程,同時與他人交流比較的方法,并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養(yǎng)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第三單元“加與減(一)”。經歷自主探究算法并與同伴合作交流計算方法的過程。在具體情境中,通過操作活動,初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探究并掌握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得數是10以內的加與減及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并能解決生活中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在各種活動中,不斷養(yǎng)成仔細觀察、獨立思考、認真傾聽、有條理地表達的良好習慣。
    第四單元“分類”。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經歷分類的過程,初步體會分類的含義和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給定標準或自己選定的標準進行分類,體會分類標準的多樣性。運用分類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初步養(yǎng)成有條理地整理物品的習慣,體會分類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關系,會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體會具體位置的相對性。逐步養(yǎng)成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體會到生活中有數學,初步感受用數學的樂趣。
    第六單元“認識圖形”。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經歷觀察、想象和交流的過程,積累認識幾何體的數學活動經驗。知道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名稱,并能識別這些幾何體。在分類、觀察等學習活動中,形成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直觀認識,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關系,培養(yǎng)探索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第七單元“加與減(二)”。結合數數、操作直觀模型等活動,認識11-20各數。初步了解數的十進制,認識個位和十位,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在教師指導下,能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經歷與同伴交流算法的過程,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激發(fā)學生對計算活動的興趣。
    第八單元“認識鐘表”。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經歷認識鐘表的過程,知道鐘表可以用來計時。初步認識鐘表,會認讀整時和半時。在認識鐘表和認讀時間的過程中,初步學習觀察、比較的方法。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在與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時間,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珍惜時間的習慣。
    四、教學重點。
    1、能用20以內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并能認、讀、會寫0到20各數;能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2、能夠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高矮、輕重,體驗并積累一些簡單的比較方法。
    3、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探究并掌握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得數是10以內的加與減及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并能解決生活中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4、能按給定標準或自己選定的標準進行分類,體會分類標準的多樣性。運用分類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
    5、知道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名稱,并能識別這些幾何體。
    6、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經歷認識鐘表的過程,知道鐘表可以用來計時;初步認識鐘表,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五、教學難點。
    1、能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對應等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自主探究算法并與同伴合作交流計算方法的過程。
    3、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體會具體位置的相對性。逐步養(yǎng)成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在教師指導下,能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
    4.一年級數學上學期工作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雖然大部分入學前,接受過學教育,但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特別有少數幾個學生的數學成績較差。而且學生在幼兒園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養(yǎng)成不好。剛跨入小學,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強。所以這一學期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工作重心。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根據兒童發(fā)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體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lián)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fā)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fā)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三、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能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四、教學方法方面
    1、努力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2、盡量注意創(chuàng)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信息。幫助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時常注意強調學生認真做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的習慣。
    4、課堂教學與家庭教學實踐相結合。
    5.一年級數學上學期工作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全班總有學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生是在經過一年的學前教育后進入小學的,當然也還處于啟蒙階段,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強。學生在學前教育的基礎以及個人的接受能力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接觸和了解,所以這一學期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工作重心。
    二、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1、熟練的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qū)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1—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系,能熟練的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認識鐘表,會認識整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9、培養(yǎng)認真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2)教學重點
    1、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及10以內各數的組成。
    2、知道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加法和減法的關系。
    3、能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4、能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
    5、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6、會進行比一比,直觀認識簡單的幾何圖形,初步認識鐘表。
    (3)教學難點
    1、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2、能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
    3、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了解分類方法進行簡單的分類。
    5、認識鐘表。
    (4)教具準備
    ①實物(動物、水果圖畫卡片、數字卡片、符號等號、大于號、小于號)、圖形卡片;②口算練習卡片;③20以內加法和10以內減法的計算圓盤;④數的組成練習卡片;⑤計數器;⑥絨板;⑦鐘面;⑧方木塊;⑨小棒;⑩數位表。
    三、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刻苦鉆研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法,認真上課批改作業(yè)。
    2、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和網絡等現代化教育資源。
    3、在課堂上多用兒童化的語言,多給學生微笑和鼓勵。
    4、抓好單元檢測,把好單元教學關。
    5、加大培優(yōu)輔差的力度,對后進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做到課堂上多提問,課下多關心,作業(yè)做到面批面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