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故事大全【五篇】

字號: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民間故事占據(jù)了很大的地位。在許許多多的故事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聽故事的快樂,更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下面是分享的中國民間故事大全【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1.中國民間故事
    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民,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偉大母親,她與孟子的母親、歐陽修的母親、岳飛的母親一起被尊為“四大賢母”。
    湛氏出生在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在十六歲那年嫁給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為妾。生下陶侃沒幾年,陶丹就去世了,湛氏不得不帶著年幼的陶侃回到新淦娘家。母子倆孤苦無依,以紡織為生,湛氏小時候讀過一點書,因此她十分重視對兒子的教育,為了讓陶侃學(xué)到更多的知識,她日夜不停地紡紗。而陶侃也深知母親的良苦用心,發(fā)奮讀書,漸漸地便精通了各種兵法,后來還被太守范遙舉薦做了一名縣令。
    在兒子即將起程赴任的時候,湛氏將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侃兒,我這個做母親的苦了一輩子,現(xiàn)在總算盼到你有了出息。我希望你能做一個清正廉潔的人,要為民辦事,不要誤國害民。我為你準(zhǔn)備了一份禮物,你到了官府再將它打開·"說著,湛氏遞給兒子一個扎好的包袱。
    帶著母親送的禮物,陶侃來到了縣衙。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包袱,只見里邊有一塊土、一只舊碗和一塊白色的粗布。他先是一愣,隨即便明白了母親的用意。原來那一塊土是叫他要永遠(yuǎn)記得家鄉(xiāng)的故土,那只舊碗是叫他不要貪圖榮華富貴,而那塊白色粗布則是叫他做官要廉潔自律、恪守本分。
    陶侃一直將母親的囑咐牢牢記在心里,成為了一名有口皆碑的好官。
    2.中國民間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杭州還是一片干涸的海灘。周圍幾十里內(nèi)見不著一條小河,也找不到一條小溪。住在這里的老百姓,每天都要擔(dān)著水桶到老遠(yuǎn)老遠(yuǎn)的地方去挑水。他們光為這點點水就日愁夜愁,從來沒有過上開心的日子。
    老一輩有人知道靈隱后山里有股清泉,因為被一道很厚很厚的石壁擋住了流不出來。多少年來,曾有好些年輕人上山去過,想把那道石壁鑿穿,可是都沒有成功。慢慢地知道的人也就少了。
    后村有個小伙子名叫水兒,從小沒爹媽,是跟著他老爺爺長大起來的,從六歲起,他就跟著老爺爺一起去挑水,至今已經(jīng)整整十五年了。這一天,是水兒二十歲的生日,老爺爺為他下了一大鍋面,祖孫兩個快快樂樂地過了一天。到了晚上,老爺爺將水兒叫到面前,把靈隱后山那股清泉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水兒聽了高興,緊緊腰帶,捋捋袖子,就去把平時幾個要好的小伙子叫攏來,大家商量著一道上山去鑿石壁,一定要使這股清泉流進(jìn)村來。老爺爺見水兒有這么大志氣,高興得掉下眼淚,連夜準(zhǔn)備干糧,明天一早好讓他們上山。
    第二天,水兒他們一伙十個人,帶著鐵錘、鑿子,準(zhǔn)備上山。臨走,老爺爺對小伙子們說:“你們?nèi)ヨ徥冢豢跉忤徬氯?,如果停下來,它又長成原來的模樣,那就白費勁了。還有,當(dāng)石壁鑿穿的時候,里面的一股石漿噴出來,噴在身上會把人凝成石頭的。你們千萬要記住啊!”水兒他們一邊答應(yīng),一邊就上山去了。
    他們到了山上,馬上就動手鑿石壁。鑿呀,鑿呀,從三月清明鑿到五月端陽,鑿子短了一截,雙手都起了血泡了,那石壁還是沒有鑿?fù)?。有四個小伙子說:“也許是老爺爺記錯地方了。這里哪會有什么清泉!還是回去用水桶挑吧!”說著自己回去了。
    剩下水兒他們六個,從五月端陽又鑿到八月中秋,鑿子又短了一截,手上結(jié)滿了厚繭,可是石壁仍然沒有鑿?fù)?。有兩個小伙子說:“一口氣鑿到底,誰知道要鑿到什么時候呀,家里也該回去看看啦!”說著說著也回去了。
    秋天過去,冬天來了,山上雪落得有半人多深,西北風(fēng)呼呼叫,象尖刀一般在刺人。水兒他們四個一口氣也沒松。鑿呀,鑿呀,一直鑿到了第二年春天,杜鵑花開得紅艷艷的時候,那石壁已經(jīng)鑿進(jìn)去很深很深了。
    這一天是三月三,水兒突然聽見了石壁那邊有汩汩的響聲,他把耳朵貼近石壁一聽,不由驚叫起來:“??!泉水!這是泉水流動的聲音呀!”大家也都高興得跳起來了。水兒回過頭來向伙伴們說;“你們快點走開,石漿就要噴出來啦!”眼看泉水也要跟著流出來了,誰也舍不得離開那里。水兒見大家不肯走,急得大叫道:“你們再不跑開,我就停下不鑿啦!”大家聽他這么說,生怕他真的停下來,弄得前功盡棄,只得四散跑開。這時水兒打下最后一錘,只聽得“轟隆隆”一聲巨響,石漿噴了出來,把水兒凝成一個三丈多高的石人!接著,一股清清的泉水,順著山谷汩汩地流下來,流過村子,灌在海灘邊的一塊洼地里,洼地被灌得滿滿的——這就是現(xiàn)在的西湖。
    從此,這一片地方再也不愁沒有水了。水兒鑿過的那座山,后來就叫做“石人嶺”。
    3.中國民間故事
    從前,有兄弟二人,老大蠻橫霸道,老二性情溫和。父母去世后,兄弟倆分家產(chǎn),老大把良田好房都分到自個兒名下,老二只分得一間耳房,一畝薄田。
    一天,老二在家中聽得一陣麻雀叫聲,出門一看,原來是一幼雀從屋檐上的窩子里掉了下來,摔斷了腿。他看著怪可憐,就撿起來,找了一截布條子,小心地纏在它的腿上,然后又把它放回窩里。這只小雀的腿很快好了,出窩后和其他麻雀一樣飛得自在。
    到了春天,該播種的時候,那只麻雀含著一顆西瓜籽飛到老二家的窗臺上,把西瓜籽放下,又飛走了。老二覺著好玩,就把這顆籽種下了,不久發(fā)了芽,長出一棵特別壯的苗苗,在老二的精心護理下,結(jié)出一顆枕頭大的西瓜,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摘下抱回家,用刀一切,竟切出一個金娃娃。他心里那個高興勁就沒法說了。從此老二過上了富足的日子。
    再說老大,看著窮兄弟猛地變富覺著奇怪,就去問老二怎么發(fā)的財。老二不會說假話,實打?qū)嵉卣f給他聽。老大聽著,心里打起了歪主意。他返回家去就搭著梯子在房檐上尋麻雀窩,掏出一只未出窩的小雀,就把它的腿給折斷了,疼得小雀“嘰嘰”直叫。完后他也照著老二的做法,給小麻雀的腿接上,用布條裹住,還給上了藥呢。然后他把麻雀放回窩里。麻雀出了窩,能飛了,也給他含來一顆西瓜籽。春天一來,老大高興地把它給種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這一棵苗上,盼望著能結(jié)出個金娃娃。西瓜結(jié)上了,個子倒也挺大,到了八月十五,他摘下來抱回家,用刀慢慢切開,一看,里面不是金娃娃,竟是個賊白賊白的骨頭娃娃,一臉的苦相。老大當(dāng)時那個氣勁也沒法提了,嘴里喃喃對著那個骨頭人人說:“是金不是金,倒沒啥,可你是苦啥哩!”
    自打那時起,老大背了運,光景一天不如一天,老二的生活卻是越過越紅火。
    4.中國民間故事
    武松在離景陽岡不遠(yuǎn)的酒店里,喝下了十八碗酒,倒提著哨棒,腳步不穩(wěn)地正想向景陽岡走去。店家追出來喊道:“走不得!走不得!最近岡上有只老虎,已經(jīng)傷害了二三十條人命?!蔽渌陕犃?,笑了笑說:“你休來嚇我,便真?zhèn)€有,我也不怕!”
    武松乘著酒興,大步走到景陽岡下,看見一棵大樹,刮去了一塊樹皮,上面寫著兩行字:“最近景陽岡出現(xiàn)了老虎,凡是來往行人,在中午時分成群結(jié)隊過岡?!蔽渌煽戳?,笑著說:“這準(zhǔn)是酒店老板嚇人的玩意兒,好讓人們到他酒店住宿。我怕什么!”于是,對告示置之不理,依舊拖著哨棒走上山岡。
    走不到半里路,看見一座破廟。廟門上貼著一張縣衙門的布告。武松看了這才相信有虎。他本想轉(zhuǎn)身回去,但猶豫了一會兒,還是自言自語:“怕什么!既然來了,倒要上去看看?!?BR>    這時候正是初冬,晝短夜長,天很快就黑了。武松一路上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又喃喃自語:“明明是人們自己害怕,不敢上山,哪里有什么老虎!”
    武松走了一陣,覺得酒力發(fā)作,渾身燥熱,便一手把胸前的衣服敞開,直朝亂樹林子走去。他看見一塊十分光滑的大青石,板索性把哨棒放在一旁,正想要躺下入睡,忽然刮起了一陣狂風(fēng),接著“撲”的一聲,從亂石叢林后面跳出一只吊睛白額的猛虎來。武松不由“哎呀”一聲,連忙從青石板上翻身下來,拿起了哨棒,閃在一旁。那老虎又饑又渴,兩只前爪在地上輕輕一按,朝著武松縱身撲來。武松吃了一驚,出了一身冷汗,酒也醒了。
    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老虎撲過來,只一閃,就閃在老虎背后。老虎往背后看人是很困難的,于是便把前爪搭在地上,腰身一掀,掀了起來。武松又一閃,閃在一邊。老虎沒有掀著武松,大吼一聲,就像半空里打了個霹靂,震得地動山搖。接著它倒豎起鐵棒似的尾巴一掃,武松急忙又閃在另一旁。原來老虎傷人,就是這一撲、一掀、一掃;這三下子不成,氣焰也就減了大半。
    那老虎沒掃著武松,又大吼一聲,一兜撲了過來。武松見那老虎轉(zhuǎn)回身撲來,于是雙手揮起哨棒,用盡全身力氣,從半空中劈下來。只聽見“啪”的一聲響,竟把一根手臂般粗大的樹枝劈了下。來原來武松打得慌了,沒打著老虎,卻打在枯樹上,那條哨棒折成了兩截,只剩半截拿在手里。老虎更急了,咆哮著,張開大口又撲過來。武松一跳,退了十幾步遠(yuǎn)。那老虎兩只前爪正好落在武松跟前。武松索性把手里的半截哨棒丟在一邊,兩手就勢抓住老虎的頭皮使勁往地上按。老虎拼命掙扎,武松用腳朝老虎臉上、眼睛亂踢。老虎疼得吼叫著,身子底下扒起兩堆黃土,扒成了一個坑。武松把老虎的嘴按到黃土坑里,又亂踢了一陣子。那老虎已沒多大氣力了。這時,武松左手緊緊地按住老虎,右手舉起鐵錘般的拳頭,用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了六七十拳,老虎眼里、嘴里、鼻子里、耳朵里都噴出鮮血來,只剩下了一口氣,再也動彈不得了。
    武松擔(dān)心老虎不死,找到那根斷了的哨棒,又打了一陣。眼看老虎連氣都沒有了,這才扔了哨棒,過岡去了。
    5.中國民間故事
    曾經(jīng)有一個小和尚居住在一座高山上的廟里面,因為只有自己,所以經(jīng)常是挑水喝的,但是后來又來了兩個和尚,那么他們?nèi)∷娜蝿?wù)是怎么分配的呢?
    一座高山上有座廟,里面住著一個小和尚。他每天都要到山下去挑水。夜里,老鼠出來偷東西吃,小和尚就拿著木棍去打,經(jīng)常把屋子弄的亂七八糟。
    后來廟里來了一個瘦瘦的和尚,但是仍然是小和尚每天下山挑水,瘦和尚就知道玩樂,只喝水不挑水。小和尚就讓瘦和尚去挑水,瘦和尚卻讓小和尚去,兩人你推我、我推你,誰也不讓,都不肯去挑水。最后他們決定一同去抬水。而且要把水桶放正中間,誰也不肯吃虧。
    晚上,小和尚讓瘦和尚去打老鼠,瘦和尚讓小和尚去打,兩人一直推來推去,一直到天亮也沒人去。
    不久,又來了一個胖和尚,他自己不想去挑水,就讓另外兩個人去,小和尚和瘦和尚都搖搖頭去念經(jīng)了。
    胖和尚自己去挑了兩大桶水,然后,自己“咕咚咕咚”全部都喝光了。于是,三個人都不肯去打水。日子一天天過去,水缸里每天都是空的。他們又渴又餓,經(jīng)也不念,木魚也不敲了,每天睡得東倒西歪。廟里越來越冷清了。
    一天夜里,老鼠出來了,有了糧食,有的啃桌椅。一只老鼠不小心撞到了桌子上的蠟燭,幔布燒著了?;鹈缏芈?,眼看著就要爬上房頂了,可是三個和尚還在呼呼大睡。
    小和尚被煙嗆醒了,連忙喊:“著火了,著火了,快救火!”三個和尚這才一起奮力救火,大火撲滅了,他們也覺醒了。
    從那以后,三個人再也不偷懶了,一人一天輪流挑水,再也沒有爭吵過,日子過得可快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