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包涵著我國從古代到現(xiàn)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過描寫生活的一些簡單的事,讓我們感覺到有趣從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yuǎn)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中華成語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鑒,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同時也希望給你們帶來一些參考的作用,如果喜歡就請繼續(xù)關(guān)注的后續(xù)更新吧!
1.中華成語故事: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dāng)時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xué),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xué)了?!?BR>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fēng)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dāng)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dāng)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边@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2.中華成語故事: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后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jīng)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fēng)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zhàn)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shù),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guān)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xué)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xiàn)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lǐng)。
3.中華成語故事:一筆勾銷
宋代文學(xué)家范仲淹小時候就很有志氣。他十幾歲時便辭別母親,外出求學(xué),夜以繼日地勤奮苦讀。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時,就用涼水洗臉;吃的東西不夠,就喝粥充饑。經(jīng)過刻苦學(xué)習(xí),他終于考中了進士。
慶歷三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參知政事,他和同時任命的韓琦、富弼等一起,進行了一場以改善吏治為中心的改革,史稱“慶歷新政”?!皯c歷新政“的措施之一就是裁減冗官。范仲淹取來官員名冊,一個個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都在名冊上一筆勾去,撤掉他們的職務(wù)??粘龅穆殑?wù),則從下一級能夠勝任的官員中委任。富弼平時十分尊重范仲淹,對待他像自己的長輩一樣,他見范仲淹對這些不稱職的官員這么毫不留情,擔(dān)心地說:“你用筆一勾,就撤掉了他們的職務(wù)。他們一家人都要傷心得痛哭流涕了!”
范仲淹回答說:“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那些人家全部悲傷好得多吧?!庇谑?,他把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全都罷免了。
但是,由于新政觸犯了當(dāng)時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推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到陜西任四路宣撫使。也就在這一年,他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4.中華成語故事:病入膏肓
這個典故見于《左傳.成公十年》。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生了病,請了不少醫(yī)生也沒有治好。聽說秦國醫(yī)生的醫(yī)術(shù)很高明,就派人去秦國請醫(yī)生。秦桓公選擇了一個叫緩的名醫(yī)去診治。當(dāng)緩還沒有到宮里的時候,躺在病床上的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人在對話。一個說:"緩是個高明的醫(yī)生,他來了一定會傷害我們,我們躲在哪為好呢?"另一個說:"不要怕!我們躲在橫膈膜(肓)的上面,心臟(膏)的下面,看他把我們怎么樣?"不久,緩到了宮里來為景公診病。他觀察了晉景公的臉色,又號了脈,仔細(xì)檢查了病情,最后搖搖頭說:"這病沒法治啦!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藥力達不到,實在沒啥好辦法了!"晉景公聽見緩說的話正和夢中兩個小人商議使用的詭計相符合,便嘆了口氣說:"你診斷對,你真是一位高明的醫(yī)生啊!"說完,命屬下送給緩一筆豐厚的禮物,讓他回國去了。過了不久,晉景公真的病死了。
現(xiàn)通常用此典故形容病情十分嚴(yán)重,無法醫(yī)治。也用來比喻事情出了毛病,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5.中華成語故事:冰消瓦解
這個典故出自《隋書.楊素傳》。楊素是隋朝皇帝楊堅手下的一位近臣,他在幫助楊堅建立隋朝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所以被隋文帝楊堅封為越國公。楊素為人心狠手辣,治軍嚴(yán)謹(jǐn)。在他的部隊中,只要軍令一下,官兵們稍有違抗就遭殺頭之禍,而英勇殺敵立功的,能夠及時得到封賞進官。所以他打仗取勝的時候很多。隋文帝楊堅的兒子楊廣很賞識他的才干,想方設(shè)法拉攏他為自己的私人勢力。公元604年,楊廣陰謀殺父篡位,稱煬帝。當(dāng)這個消息傳出后,不少宗室大臣紛紛遣責(zé)楊廣這種卑鄙的有失天倫之道的行為。漢王楊諒在并州(今山西太原)發(fā)兵對抗。楊素得知消息后,在楊廣的指令下,親自率軍追擊,雖然楊諒人多勢眾,楊素兵少將弱,但他采取了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等戰(zhàn)術(shù),很快以少勝多,攻到并州城下,迫使楊諒兵敗投降。戰(zhàn)報傳到京都之后,隋煬帝很高興,親自寫了詔書,向楊素全軍表示慰問。詔書中稱贊楊素戰(zhàn)術(shù)謀劃得當(dāng),出其不意,英勇善戰(zhàn),所到之處,"霧廓云除,冰消瓦解。"楊素班師回京后,不久被進封為楚國公。
現(xiàn)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種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潰。
詐偽裝的辦法去消滅敵人。
1.中華成語故事: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dāng)時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xué),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xué)了?!?BR>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fēng)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dāng)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dāng)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边@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2.中華成語故事: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后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jīng)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fēng)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zhàn)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shù),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guān)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xué)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xiàn)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lǐng)。
3.中華成語故事:一筆勾銷
宋代文學(xué)家范仲淹小時候就很有志氣。他十幾歲時便辭別母親,外出求學(xué),夜以繼日地勤奮苦讀。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時,就用涼水洗臉;吃的東西不夠,就喝粥充饑。經(jīng)過刻苦學(xué)習(xí),他終于考中了進士。
慶歷三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參知政事,他和同時任命的韓琦、富弼等一起,進行了一場以改善吏治為中心的改革,史稱“慶歷新政”?!皯c歷新政“的措施之一就是裁減冗官。范仲淹取來官員名冊,一個個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都在名冊上一筆勾去,撤掉他們的職務(wù)??粘龅穆殑?wù),則從下一級能夠勝任的官員中委任。富弼平時十分尊重范仲淹,對待他像自己的長輩一樣,他見范仲淹對這些不稱職的官員這么毫不留情,擔(dān)心地說:“你用筆一勾,就撤掉了他們的職務(wù)。他們一家人都要傷心得痛哭流涕了!”
范仲淹回答說:“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那些人家全部悲傷好得多吧?!庇谑?,他把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全都罷免了。
但是,由于新政觸犯了當(dāng)時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推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到陜西任四路宣撫使。也就在這一年,他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4.中華成語故事:病入膏肓
這個典故見于《左傳.成公十年》。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生了病,請了不少醫(yī)生也沒有治好。聽說秦國醫(yī)生的醫(yī)術(shù)很高明,就派人去秦國請醫(yī)生。秦桓公選擇了一個叫緩的名醫(yī)去診治。當(dāng)緩還沒有到宮里的時候,躺在病床上的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人在對話。一個說:"緩是個高明的醫(yī)生,他來了一定會傷害我們,我們躲在哪為好呢?"另一個說:"不要怕!我們躲在橫膈膜(肓)的上面,心臟(膏)的下面,看他把我們怎么樣?"不久,緩到了宮里來為景公診病。他觀察了晉景公的臉色,又號了脈,仔細(xì)檢查了病情,最后搖搖頭說:"這病沒法治啦!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藥力達不到,實在沒啥好辦法了!"晉景公聽見緩說的話正和夢中兩個小人商議使用的詭計相符合,便嘆了口氣說:"你診斷對,你真是一位高明的醫(yī)生啊!"說完,命屬下送給緩一筆豐厚的禮物,讓他回國去了。過了不久,晉景公真的病死了。
現(xiàn)通常用此典故形容病情十分嚴(yán)重,無法醫(yī)治。也用來比喻事情出了毛病,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5.中華成語故事:冰消瓦解
這個典故出自《隋書.楊素傳》。楊素是隋朝皇帝楊堅手下的一位近臣,他在幫助楊堅建立隋朝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所以被隋文帝楊堅封為越國公。楊素為人心狠手辣,治軍嚴(yán)謹(jǐn)。在他的部隊中,只要軍令一下,官兵們稍有違抗就遭殺頭之禍,而英勇殺敵立功的,能夠及時得到封賞進官。所以他打仗取勝的時候很多。隋文帝楊堅的兒子楊廣很賞識他的才干,想方設(shè)法拉攏他為自己的私人勢力。公元604年,楊廣陰謀殺父篡位,稱煬帝。當(dāng)這個消息傳出后,不少宗室大臣紛紛遣責(zé)楊廣這種卑鄙的有失天倫之道的行為。漢王楊諒在并州(今山西太原)發(fā)兵對抗。楊素得知消息后,在楊廣的指令下,親自率軍追擊,雖然楊諒人多勢眾,楊素兵少將弱,但他采取了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等戰(zhàn)術(shù),很快以少勝多,攻到并州城下,迫使楊諒兵敗投降。戰(zhàn)報傳到京都之后,隋煬帝很高興,親自寫了詔書,向楊素全軍表示慰問。詔書中稱贊楊素戰(zhàn)術(shù)謀劃得當(dāng),出其不意,英勇善戰(zhàn),所到之處,"霧廓云除,冰消瓦解。"楊素班師回京后,不久被進封為楚國公。
現(xiàn)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種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潰。
詐偽裝的辦法去消滅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