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字號: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yè)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黃山奇松》教學反思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語文《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在執(zhí)教這一課時,我就以此為設(shè)計理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思考。
    學習第二節(jié),我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在玉屏樓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然后讓學生自由讀描寫三大名松的句子。喜歡哪棵松,就多讀幾遍,品味品味,要把喜歡的理由說充分,要把這棵松奇在何處說清楚??梢园炎约旱睦斫庠跁目瞻滋帉懸粚?。可以自學,也可以找同伴合作。學生自學時,我隨機輔導,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深入讀書、圈劃批注,交流見解。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同時,給學生提供學習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交流收獲的時候,我讓學生看這三大名松插圖,仔細觀察他們的枝干,理解詞語“遒勁”、“蟠曲”的意思。并想象三大名松面對游客,分別會說些什么。直觀的畫面喚起了學生記憶中已有的表象,學生用流暢的語句說出了名松的特點,并展開想象根據(jù)每棵松的特點,說出了不同的話語,其實也就是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學生理解三大名松奇特的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反映出它的奇。我還通過課文插圖幫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假如你就是導游,怎樣向游客介紹這三大名松其中之一。
    后,我讓學生打開《新方案》,看資料袋中的奇松的圖片,選取自己喜歡的一幅,展開大膽的聯(lián)想,學習作者的方法把它描寫下來。
    這一系列環(huán)節(jié)都巧妙地將圖與文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們說話的能力,通過他們的想象說話,更好地挖掘課文的深刻內(nèi)涵,理解黃山松的奇。
    2.小學三年級語文《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結(jié)合言語形象的感知、言語情感的感受、言語內(nèi)涵的感悟,去領(lǐng)悟作者怎樣恰當而又得體地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語言技巧合技能,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把屋言語內(nèi)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語情感。從而使學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課文精妙、典型的言語現(xiàn)象和作者駕馭語言文字的技能和技巧一起凸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結(jié)構(gòu)5圖式,為學生正確、生動、得體地運用語言,做好鋪墊。教例中通過學生三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讀中,逐漸從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寫什么)、品味詞句(怎樣寫)向語言“內(nèi)核“(為什么這樣寫)進軍。這樣,在學生三次讀中充分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深入淺出、水到渠成地領(lǐng)悟到言語規(guī)律: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從而避免今后在寫作中表達方式單一、呆板的現(xiàn)象,真正地達到了學習語言,提高語文之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語感有整體性特征,客觀的言語在人們心理上產(chǎn)生的語像感、語意感、語情感、語音感、語技感等,是交融在一起的。語像中包含了語音語意語情,語音語意語情有時又滲透在語像中,而以上四方面又體現(xiàn)在語技感中,對一因素的感悟程度往往會影響對其他因素的感悟。
    3.小學三年級語文《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黃山奇松》寫黃山風景區(qū)有許多奇松,姿態(tài)獨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tài)。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tài)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tài),抒發(fā)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lǐng)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边@提示我們,學生閱讀《黃山奇松》這篇文章,不僅需要感悟作者對黃山奇松的熱愛、贊嘆之情,而且需要體會出作者是怎樣將這個中心表達出來的。課文中值得學生學習的表達方法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總分總構(gòu)段方式——描繪黃山奇松時,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們的“瀟灑、挺秀的身影”,然后具體刻畫出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tài),后總結(jié)全文,揭示中心。第二個是點面結(jié)合——黃山奇松數(shù)不勝數(shù),但作者僅僅重點描繪了三大名松,使讀者既感受到黃山奇松的千姿百態(tài),又對三大名松留下了鮮明生動的印象。第三個是比喻擬人——寫三大名松時,將他們當做人來寫,讓它們具有人的情態(tài),顯得形象生動。通過“根據(jù)課文中心,引導體會表達方法”,既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又能夠引領(lǐng)學生揣摩、借鑒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可謂一舉兩得。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態(tài),說說各自的特點。直觀的畫面喚起了學生記憶中已有的表象,學生用流暢的語句說出了名松的特點。多媒體的展示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在講到:迎客松姿態(tài)優(yōu)美,枝干遒勁,雖然飽經(jīng)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這一句時,我不急于讓學生一下就體會到“奇”,而是讓學生先通過“遒勁”和“郁郁蒼蒼”來感受奇松頑強的生命力,再讀出這種生命力來,接著抓住“飽經(jīng)風霜”一詞體會奇松生長過程中的艱辛,再讀再悟,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松樹的“奇”之所在,讀為悟服務,悟反過來促進朗讀的提高。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勾勒了黃山松的千姿百態(tài)。這一處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課件展示了幾種姿態(tài)不一的黃山松。學生在和諧、充滿美感的教學氛圍中欣賞著一幅幅的奇松圖,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態(tài)的松樹形象,極大豐富了課文內(nèi)容。
    4.小學三年級語文《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黃山奇松》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tài),抒發(fā)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寫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第二自然段寫獨具特色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tài)的黃山松使黃山更加秀美。
    (一)重點抓住“文眼”的“奇”來作為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切入點,從奇入手。
    (二)根據(jù)文本的特點,以“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黃山松的奇?”這個問題為統(tǒng)領(lǐng)整篇文章的問題,然后再像剝開竹筍一樣的引導學生體會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這樣一步一步地深層體會奇,奇貫穿始終。
    (三)能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奇松的。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抓住“奇”字,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黃山奇松的奇美,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悟感受黃山松的奇美,如:“姿態(tài)優(yōu)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爸Ω慑賱拧苯柚鷮嵨锢斫狻板賱拧?,體會迎客松的雄健有力?!坝粲羯n蒼,充滿生機”體會迎客松的茂盛,生命力頑強?!帮柦?jīng)風霜”體會它頑強的生命力?!八幸粎睬啻涞闹Ω尚鄙斐鋈?,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的歡迎賓客的到來?!斌w會迎客松對游人的熱情等等。還通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欣賞到黃山松的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tài),體會黃山松的“奇”。
    (四)教學中,我能緊緊圍繞“奇”,抓住“奇”,在黃山松的“奇”上尋找突破口,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在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方面,我通過讓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直觀形象的圖片等手段,激發(fā)學生品讀感悟,體會黃山松的“奇”。在教學中,我還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yǎng)學習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5.小學三年級語文《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黃山奇松》這篇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tài),抒發(fā)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tài)。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tài)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
    在第三節(jié)的教學中,我通過一句過渡:黃山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除了三大名松外,黑虎松、鳳凰松、雙龍?zhí)胶K?、蟠龍松……都各領(lǐng)風騷,讓我們齊聲贊嘆這神奇的黃山松吧!生齊讀第三節(jié)。對于這一節(jié),我不作過多的渲染,只讓學生在齊讀中感受:正是由于黃山松的裝點,黃山才“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課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勾勒了黃山松的千姿百態(tài)。這一處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課件展示了幾種姿態(tài)不一的黃山松。學生在和諧、充滿美感的教學氛圍中欣賞著一幅幅的奇松圖,會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態(tài)的松樹形象,極大豐富了課文內(nèi)容。我隨即激勵學生放飛想象,選擇你印象深的一棵松仿照三大名松的寫法,用好象或如同的句式,說出它的奇特。此時學生揚起了想象的風帆,開啟了思維的閘門,情緒高昂,同時又引領(lǐng)學生揣摩、借鑒了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后,我播放了黃山了風光錄象,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置身于美的氛圍之中。音樂、圖象與解說的巧妙結(jié)合,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詩情畫意,對黃山的傾向心往使教學成了審美的心理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