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例

字號:


    高三學生很快就會面臨繼續(xù)學業(yè)或事業(yè)的選擇。面對重要的人生選擇,是否考慮清楚了?這對于沒有社會經(jīng)驗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困難的選擇。如何度過這重要又緊張的一年,我們可以從提高學習效率來著手!整理了《高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例》歡迎閱讀!
    1.高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例
    一、導入:(放錄音)讓學生聽歌曲《在水一方》。
    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明確]《詩經(jīng)》中的《蒹葭》,
    教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xx》中的其他作品。
    二、簡介《xx》。
    《xx》是我國是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xx初年至xx中期的xx年間的社會生活。
    三、引入《x》。
    在春秋時期,隨著私有財產(chǎn)的形成和父系社會的確立,愛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漸產(chǎn)生,《x》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給女性造成的巨大創(chuàng)傷。
    四、指導誦讀。
    放錄音:第一遍,提醒學生注意字音和節(jié)奏(二二節(jié)拍)
    指名兩位學生朗讀,并讓其說明這樣讀的理由。
    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語調(diào),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詞匯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無—毋說—脫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的詞語(至于以為泣涕子賄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詞語并解釋
    其黃而隕:黃,名詞活用作動詞,變黃。
    士貳其行:貳,數(shù)量詞作動詞,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數(shù)量詞作動詞,經(jīng)常改變。
    六、小組討論理清思路(用兩個字概括詩歌大意)
    2.高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例
    教學目標
    1.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guān)鍵信息的能力、總結(jié)歸納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4.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
    分析課文,提取關(guān)鍵信息,并進行總結(jié)歸納;
    難點: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的同類現(xiàn)象。
    教學方式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jié)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shù)。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BR>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jié)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guān)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guān)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jié):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shù)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jié)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請同學們再結(jié)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shù)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guān)“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shù)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jié)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jié)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cè),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3.高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例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故事情節(jié),鑒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nèi)心的孤寂之情;
    2、結(jié)合作家談創(chuàng)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3、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誦讀,了解小說的情節(jié),概括選文三個部分的內(nèi)容;鑒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nèi)心的孤寂之情;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分析探討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
    三、教學方法:
    1、讀書指導法;
    2、討論法;
    3、講解法;
    4、誦讀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了解小說的情節(jié),鑒賞人物淳樸的人情和孤寂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語言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小說的情節(jié);借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鑒賞人物形象;
    難點:結(jié)合情節(jié)和景物描寫,分析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三)教學步驟及內(nèi)容要點:
    1、導入新課:
    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樣的美的語言和意境。今天我們來學習沈從文以湘西生活為題材的一篇小說《邊城》。
    2、明確目標:
    我們知道,學習小說首先要了解它的情節(jié),其次要根據(jù)情節(jié)和環(huán)境,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這節(jié)課,我們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說的情節(jié),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3、學生迅速瀏覽課文,結(jié)合課后注釋,復述小說情節(jié),并筆頭概括文章三個部分的內(nèi)容。
    學生對小說情節(jié)的復述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根據(jù)全文加以補充,尤其是王團總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兒子嫁給儺送,儺送卻不為所動;爺爺后來憂郁而死等情節(jié)。
    課文三個部分的內(nèi)容概括:
    翠翠情竇初開,爺爺為翠翠講父母的故事;
    翠翠夢中聽歌,爺爺為翠翠打聽婚事;
    爺爺和翠翠談儺送的心意,翠翠和爺爺在月光下、高崖邊談未來。
    4、鑒賞人物形象:
    提問:沈從文在創(chuàng)作談中說,他寫這篇小說,是要通過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那么本文寫了幾重人物之間的愛?這些愛各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明確:祖孫之愛;手足之愛;戀人之愛。
    祖父關(guān)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對爺爺?shù)囊缿伲瑸闋敔敓?。天寶退出對翠翠的追求,儺送因為天寶的死亡而遠走他方。翠翠和儺送之間,天寶對翠翠純潔、真誠的愛情。
    討論:請結(jié)合課文的情節(jié)和環(huán)境,尤其是某些關(guān)鍵性的句子,談談翠翠這以人物形象。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對學生的說法不要輕易否定,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參考:情竇初開,“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深深的依戀爺爺,擔心爺爺會離她而去。當她設想到爺爺要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時候,就嚇怕起來,“一面銳聲喊著祖父,一面從坎上跑向溪邊渡口去”喊爺爺,看見爺爺依然后,小“小心子還跳躍不已?!彪鼥V中渴望著愛情。聽父母的故事,神往傾心。間或吸氣,釋放心中被壓抑的“分量沉重的東西”。對儺送一見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夢中聽到儺送唱的歌,夢見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當爺爺提及到儺送向她攀交情的時候,先是“吃了一驚”,然后借故走開。天真而幼稚。爺爺在溪中渡船,她一個人坐在懸崖上,覺得很悲傷,看見螢火蟲閃著藍光,便又想“看你飛得多遠”便把眼睛隨著那螢火蟲的明光追去??梢哉f,翠翠是淳樸的邊城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女孩形象。她過著自由的生活,關(guān)心爺爺,也被爺爺寵愛關(guān)心;但她已經(jīng)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內(nèi)心是清純的,同時又是孤寂的。
    提問:天寶、儺送、爺爺又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明確:天寶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同時又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她愛上了翠翠,便請人去提親;知道弟弟也愛翠翠之后,便相約去決斗;忍痛割愛、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闖灘。這都說明他敢作敢為,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決斗時讓弟弟先唱歌,終放棄了追求翠翠,都說明他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
    儺送是一個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視權(quán)財、責任感強的人。他和翠翠一見鐘情,不走車路,執(zhí)著的為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動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舍棄一切,遠走他鄉(xiāng)。
    爺爺是一位勤勞、善良、堅強的老人。他經(jīng)受了女兒女婿雙雙徇情的悲慘人生,但依然懷著強烈的責任心在溪上擺渡。他對孫女關(guān)心備至,關(guān)心她的生活,也關(guān)心她的婚姻。為了把翠翠托付給人,解除她死后的遺憾,她親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啟發(fā)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晚上,他常常帶翠翠來到懸崖邊、月關(guān)下給翠翠講故事,跟翠翠說話,從來都和善安詳。
    討論:有人說“《邊城》里的人物都流露著孤寂的色彩”,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參考:確實如此。
    翠翠從小失去了父母,盡管爺爺對她關(guān)愛備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這個青春少女的內(nèi)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鄉(xiāng)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因為沒有人能夠理解這位思春少女的情懷,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可奈何而痛苦。而爺爺只能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點,結(jié)實一點,才配活在這塊土地上。”天寶和儺送為她而決斗,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暫時得到愛情的實現(xiàn)。天寶闖灘而死,儺送遠走他方,爺爺為她的婚事而憂慮,她卻并不能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而她要等的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外公因為女兒女婿的悲劇,在他心里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給一個實在的人,但天寶和儺送分別遠遠離開,他對于翠翠的婚事無能為力。感到翠翠渴望著愛情,他“又憂愁又快樂”,“溫和悲憫地笑”,這都說明了他內(nèi)心的矛盾,既愛孫女,希望她有一個好的歸宿,又擔心翠翠離開他,擔心翠翠在愛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對這一切,他也無能為力,只能帶著孤單和遺憾撒手而去。
    天寶和儺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責任心的青年,但他倆的結(jié)局也是悲劇性的。一個心懷遺憾闖灘而死,一個遠走他方,毫無音訊。
    5、總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小說的情節(jié),分析了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的總體特點是淳樸、善良,體現(xiàn)了人性中美的一面。但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似乎都又是孤獨的,寂寞的。課后請大家思考:造成人物孤寂的內(nèi)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結(jié)合作家談創(chuàng)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合作家談創(chuàng)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三)教學步驟及內(nèi)容要點:
    1、學習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環(huán)境是小說人物活動的場所,環(huán)境對表現(xiàn)人物、表達主題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請大家朗誦幾段自己認為寫的好的環(huán)境描寫的語段,說說它們對于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參考:第一處,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钡诙?,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邊……就忽然哭起來了?!钡谌帲谌糠帧八谠鹿庀伦艘魂嚒浯涞男谋淮弟浟??!钡谒奶?,第一部分“月光如銀子……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安睡了?!?BR>    第一處,世間萬物都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內(nèi)心騷動不安的愛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樣熱烈勃發(fā),所以,有點“薄薄的凄涼”。景物描寫襯托了人物的內(nèi)心。
    第二處,翠翠滿腔心事,卻無人能理解。看著船上人悠閑安逸的神態(tài),更使翠翠感到孤獨寂寞,因此哭了起來。景物描寫恰當?shù)谋憩F(xiàn)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第三處,“對溪除了草蟲的輕音復奏以外,別無所有?!闭f明翠翠等待的人沒有來,翠翠對愛情的期待,已經(jīng)變成了悲劇。不善表達的翠翠,拿出蘆管去吹,而爺爺那抒情的曲調(diào),使翠翠的心變的安靜起來。景物描寫含蓄的寫出了人物內(nèi)心世界復雜的變化。
    第四處,溫柔的月光,天籟般的蟲鳴,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詳,那么淳樸,翠翠和爺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說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優(yōu)美的生命形式,這正是作者所說的“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比念愃七@樣的景物描寫很多,它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必然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講解:景物描寫不僅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場所,不僅形象的表現(xiàn)了人物的內(nèi)心,而且襯托了人物的美。環(huán)境美、人性美,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現(xiàn)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和主題。
    討論:作者在創(chuàng)作談中說,他要表現(xiàn)“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認為這篇小說所表現(xiàn)的這種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樣子?
    參考:《邊城》描寫的確實是一種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說也只能描寫一種人生形式?!哆叧恰匪憩F(xiàn)的.人生形式確實是自然的,這里的人生善良、勤勞,質(zhì)樸、真實、自然,毫不嬌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xiàn)了人性中美的一面。這種人生形式是優(yōu)美的,他們含蓄而毫不伸張,溫情而毫不暴烈,他們的人生是優(yōu)雅的,安詳?shù)摹_@種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們有愛、敢愛,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討論:作者以“邊城”為題有什么用意?
    “邊”有邊緣的意思,和“中心”相對。邊城的人生形式,和處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邊城”為題,意在說明這種人生形式的流逝,而與之相對的庸俗、腐化、淺薄、金錢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脹,正在風靡。
    講解:本文寫于1934年,從湘西農(nóng)村走出來的沈從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蓋下的傳統(tǒng)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現(xiàn)代文明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看到了質(zhì)樸真誠的淡退、腐化淺薄的流行,于是寫下這篇文章,表達內(nèi)心的痛心和推崇傳統(tǒng)美德的心意。
    傳統(tǒng)文明是一種封閉的農(nóng)業(yè)文明。農(nóng)業(yè)文明種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nèi)ダ^承,但農(nóng)業(yè)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yōu)美、勤勞、淳樸的可愛的人們,由于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傷孤寂的色彩。
    固守傳統(tǒng)還是擁抱現(xiàn)代,怎樣把傳統(tǒng)美德和現(xiàn)代意識更好的結(jié)合起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人類生存的問題。比如過年吧,我們既希望它象幾十年以前那樣神圣、熱鬧,但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提高,現(xiàn)代意識的發(fā)展,無論如何,我們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寫的那種過年的味道了。
    4.高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例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
    2.了解唐代詩歌發(fā)展歷史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把握結(jié)構(gòu)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教學難點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過程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fā)展的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shù)園地的瑰寶,歷經(jīng)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nèi)涵,絢麗多彩的藝術(shù)風格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一、關(guān)于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fā)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關(guān)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三、關(guān)于《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后找一名同學范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句話重復出現(xiàn)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xiàn)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qū)別的。
    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辟歷史,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講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煞譃閮蓪樱?BR>    第一層(“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guī)”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峰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xiàn)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zhàn)禍之烈。第一句再現(xiàn)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提問: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復,那么連續(xù)出現(xiàn)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diào)。統(tǒng)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提問: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尋今,這種驚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張相結(jié)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和奇險壯觀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詩只是為了寫景嗎?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5.高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例
    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教學重點: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教學方法: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guān)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收集關(guān)于赤壁的歷史、關(guān)于賦的相關(guān)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為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guān)經(jīng)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guān)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fā)興趣。
    三、第一環(huán)節(jié):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huán)節(jié):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huán)節(jié):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guān)系(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jié)情、理、景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guān)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tài)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