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知識點復(fù)習(xí)

字號:


    復(fù)習(xí)是為了更好的與高考考綱相結(jié)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學(xué)生,此時需要進行查漏補缺,但也需要同時提升能力,填補知識、技能的空白。高三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三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知識點復(fù)習(xí)》助你金榜題名!
    1.高三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知識點復(fù)習(xí)
    乘法與因式分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與系數(shù)的關(guān)系X1+X2=-b/aX1__X2=c/a注:韋達定理
    判別式
    b2-4ac=0注: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根
    b2-4ac>0注: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根
    b2-4ac<0注:方程沒有實根,有共軛復(fù)數(shù)根
    三角函數(shù)公式
    兩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積
    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
    2.高三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知識點復(fù)習(xí)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圓半徑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邊a和邊c的夾角
    圓的標(biāo)準(zhǔn)方程(x-a)2+(y-b)2=r2注:(a,b)是圓心坐標(biāo)
    圓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注:D2+E2-4F>0
    拋物線標(biāo)準(zhǔn)方程y2=2pxy2=-2pxx2=2pyx2=-2py
    直棱柱側(cè)面積S=c_h斜棱柱側(cè)面積S=c'_h
    正棱錐側(cè)面積S=1/2c_h'正棱臺側(cè)面積S=1/2(c+c')h'
    圓臺側(cè)面積S=1/2(c+c')l=pi(R+r)l球的表面積S=4pi_r2
    圓柱側(cè)面積S=c_h=2pi_h圓錐側(cè)面積S=1/2_c_l=pi_r_l
    弧長公式l=a_ra是圓心角的弧度數(shù)r>0扇形面積公式s=1/2_l_r
    錐體體積公式V=1/3_S_H圓錐體體積公式V=1/3_pi_r2h
    斜棱柱體積V=S'L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積,L是側(cè)棱長
    柱體體積公式V=s_h圓柱體V=pi_r2h
    3.高三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知識點復(fù)習(xí)
    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數(shù)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個含有未知數(shù)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組成這個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過程叫做解不等式。
    不等式的判定:
    ①常見的不等號有“>”“<”“≤”“≥”及“≠”。分別讀作“大于,小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不等于”,其中“≤”又叫作不大于,“≥”叫作不小于;
    ②在不等式“a>b”或“a”
    ③不等號的開口所對的數(shù)較大,不等號的尖頭所對的數(shù)較小;
    ④在列不等式時,一定要注意不等式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字,如:正數(shù)、非負(fù)數(shù)、不大于、小于等等。
    4.高三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知識點復(fù)習(xí)
    (1)先看“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
    當(dāng)命題“若p則q”為真時,可表示為p=>q,則我們稱p為q的充分條件,q是p的`必要條件。這里由p=>q,得出p為q的充分條件是容易理解的。但為什么說q是p的必要條件呢?事實上,與“p=>q”等價的逆否命題是“非q=>非p”。它的意思是:若q不成立,則p一定不成立。這就是說,q對于p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必要的。
    (2)再看“充要條件”
    若有p=>q,同時q=>p,則p既是q的充分條件,又是必要條件。簡稱為p是q的充要條件。記作p
    (3)定義與充要條件
    數(shù)學(xué)中,只有A是B的充要條件時,才用A去定義B,因此每個定義中都包含一個充要條件。如“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這一定義就是說,一個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的充要條件是它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
    顯然,一個定理如果有逆定理,那么定理、逆定理合在一起,可以用一個含有充要條件的語句來表示?!俺湟獥l件”有時還可以改用“當(dāng)且僅當(dāng)”來表示,其中“當(dāng)”表示“充分”?!皟H當(dāng)”表示“必要”。
    (4)一般地,定義中的條件都是充要條件,判定定理中的條件都是充分條件,性質(zhì)定理中的“結(jié)論”都可作為必要條件。
    5.高三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知識點復(fù)習(xí)
    1、有關(guān)平行與垂直(線線、線面及面面)的問題,是在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過程中,大量的、反復(fù)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論證、計算角、與距離等)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因此在主體幾何的總復(fù)習(xí)中,首先應(yīng)從解決“平行與垂直”的有關(guān)問題著手,通過較為基本問題,熟悉公理、定理的內(nèi)容和功能,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與概括,掌握立體幾何中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充分利用線線平行(垂直)、線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轉(zhuǎn)化的思想,以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2、判定兩個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據(jù)定義——證明兩平面沒有公共點;
    (2)判定定理——證明一個平面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平行于另一個平面;
    (3)證明兩平面同垂直于一條直線。
    3、兩個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質(zhì):
    (1)由定義知:“兩平行平面沒有公共點”;
    (2)由定義推得:“兩個平面平行,其中一個平面內(nèi)的直線必平行于另一個平面”;
    (3)兩個平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如果兩個平行平面同時和第三個平面相交,那么它們的交線平行”;
    (4)一條直線垂直于兩個平行平面中的一個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個平面;
    (5)夾在兩個平行平面間的平行線段相等;
    (6)經(jīng)過平面外一點只有一個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