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級地理下冊必修二知識點

字號:

高中學習方法其實很簡單,但是這個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終考試時看到成效,如果對某一科目感興趣或者有天賦異稟,那么學習成績會有明顯提高,若是學習動力比較足或是受到了一些積極的影響或刺激,分數(shù)也會大幅度上漲。高三頻道為你準備了《高三年級地理下冊必修二知識點》,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1.高三年級地理下冊必修二知識點
    1.形成:
    ●單圈環(huán)流:理想環(huán)流圈
    ●三圈環(huán)流:低緯、中緯、高緯環(huán)流。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注意:記住名稱、位置以及風帶的風向。氣壓帶和風帶關于赤道對稱。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北半球夏季的時候,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動
    2.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大陸降溫快,形成高壓,把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夏季大陸升溫快,形成低壓,把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冷高壓,熱低壓)
    ●氣壓中心(北半球):
    亞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亞洲高壓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季
    亞洲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季風:
    夏季:我國盛行東南季風(來自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南亞是西南季風(南半球東南信風夏季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漸偏成西南風)。
    冬季:我國盛行西北季風,南亞是東北季風。
    3.氣候類型:
    ●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要把降水和氣溫描述清楚。
    ●(1)在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之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比較重要的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于亞馬孫平原、馬來群島、剛果盆地。
    (2)溫帶海洋氣候:一般溫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溫帶大陸西岸;以西歐最典型,其余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端及新西蘭等地。
    (3)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類型。分布于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qū)最為典型,其余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地區(qū)和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qū)。
    (4)我國的氣候主要是:XX熱帶季風氣候(南方)、溫帶季風氣候(北方)、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
    高原氣候(青藏高原)
    2.高三年級地理下冊必修二知識點
    1、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
    (1)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溝通大西洋、印度洋,聯(lián)系亞歐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紅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間,還有蘇伊士河和士耳其海峽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2)高原為主的地形
    平原在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及兩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世界陸地表面最低處死海(-400米)。
    (3)炎熱干燥的氣候
    大部分屬熱帶沙漠氣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
    地中海沿岸地區(qū)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屬地中海氣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積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豐富
    無流國——阿拉伯半島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國降水很少,地面沒有河流。
    2.居民和經濟
    (1)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為主的社會
    (2)世界的石油庫和磷礦庫
    西亞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出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qū)。西亞石油以波斯灣為中心,儲量占世界的1/2,產量占世界1/4,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為主要產油國,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為主要產油國
    油田特點:儲量大、埋藏淺、出油多、油質好(大淺多好)
    輸出:輸出量占生產量的90%,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
    A油田油管地中海、紅海沿岸
    C波斯灣日本
    北非摩洛哥一國的磷酸鹽占世界的3/4,磷酸鹽生產是該國的經濟支柱
    (3)畜牧業(yè)和灌溉農業(yè)
    畜牧業(yè):比較發(fā)達,游牧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
    種植業(yè):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綠洲地區(qū),棗椰是代表植物,椰棗是伊拉克特產
    3.高三年級地理下冊必修二知識點
    1.坡度問題:一看等高線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緩;二計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對高度/水平實地距離。
    2.通視問題:通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如果過已知兩點作的地形剖面圖無山地或山脊阻擋,則兩地可互相通視;注意凸坡(等高線上疏下密)不可見,凹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可見;注意題中要求,分析圖中景觀圖是仰視或俯視可見。
    3.引水線路:注意讓其從高處向低處引水,以實現(xiàn)自流,且線路要盡可能短,這樣經濟投入才會較少。
    4.交通線路選擇: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wěn)(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減少坡度,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兩條等高線;盡可能少地通過河流,少建橋梁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斷崖、沼澤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庫建設: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后是否需要移民等。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qū),“口小”利于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fā)水庫地震;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zhèn);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處向低處流,發(fā)育于河谷(等高線凸向高值),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8.水文特征: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河流流量除與氣候特別是降水量有關外,還與流域面積大小有關。
    9.農業(yè)規(guī)劃:根據(jù)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來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緩急、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漁業(yè)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區(qū)發(fā)展耕作業(yè),山地、丘陵地區(qū)發(fā)展林業(yè)、畜牧業(yè)。
    10.城市布局形態(tài)與地形:平原適宜集中緊湊式;山區(qū)適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qū)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圖特征。
    12.地形相關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運用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與板塊運動(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及板塊的碰撞或張裂)來解釋判讀分析與地形有關的地理知識。
    ②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類型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類型判讀:第一步看等高線形狀,等高線平直,則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線閉合,則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線的注記,平直等高線注記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為平原,平直等高線注記500米以上的可能為高原;閉合等高線注記內低外高的地形為盆地或洼地;閉合等高線注記外低內高,且注記在200——500米之間的地形為丘陵,注記在500米以上的地形為山地。在剖面圖中判讀地形類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狀和對應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參照上述方法進行。
    4.高三年級地理下冊必修二知識點
    1、時間、時刻、時段、時區(qū)、區(qū)時和地方時:時間即時段又叫時間間隔,指時間的久暫,通常是用開始和終了的時刻來表示;時刻是指時間的遲早即時段圖像中的某一點,時刻因適用經度的不同分地方時和標準時(區(qū)時);地方時是地球自轉的效應,為克服其在使用中的諸多不便,人類建立了時區(qū)和區(qū)時的概念,前者指空間,后者指時刻。
    2、斷流、季節(jié)河和時令河:斷流是河流缺水最明顯的標志,有自然原因如塔里木河一二月份斷流,也有人為原因如黃河從斷流到續(xù)流;季節(jié)性積水的河流叫季節(jié)河,也叫時令河。好比時令病就是指一定季節(jié)流行的病。
    3、理論時區(qū)和現(xiàn)實時區(qū):某一種標準時適用的地區(qū)范圍叫時區(qū),分理論時區(qū)和現(xiàn)實時區(qū),理論時區(qū)是按經度把全球分成24區(qū),每區(qū)跨經度15度,各區(qū)中央經線都是15的整倍數(shù)分別為各區(qū)統(tǒng)一使用的時間,每一個時區(qū)的空間范圍很嚴格;現(xiàn)實時區(qū)指某標準時適用的范圍突破了理論時區(qū)的局限,如中國統(tǒng)一使用東八區(qū)的區(qū)時。
    4、徑流、徑流量和流量:徑流指大氣降水除去損耗后沿地面或地下運動的水流,按徑流途徑分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按形成的水源條件可分為降雨徑流和融雪徑流;徑流量指在一定時段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有年徑流量、月徑流量、日徑流量等;流量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某一過水斷面的水流體積,單位為每秒立方米,是反映徑流資源和****水庫水量變化的基本指標。
    5、降水、降雨和降水量:降水指從云霧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態(tài)水和固態(tài)水,主要有雨、雪、冰雹等,其中的雨水部分叫降雨;降水量指一定時段內,降入到平地上未經滲漏、蒸發(fā)、流失的降水所積成的水層深度(固態(tài)降水折合成液態(tài)水計算)單位為毫米。
    6、陣風、盛行風和焚風:陣風指短時間內風向變動不定,風速強弱變化劇烈的風;盛行風即某一時期廣泛流行某一種風向的風如季風,也叫主導風;焚風指沿山坡向下吹的熱而干的風,空氣比較干燥,受其影響易發(fā)生森林火災。
    7、沖積平原、三角洲和沖積扇:沖積平原指河流攜帶泥沙進入低平地區(qū)堆積而成的平原;由三角洲發(fā)展而成的平原叫三角洲平原,常位于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地區(qū);山地河流出口處的扇形堆積地貌為沖積扇。
    8、地形、地勢和地質構造:地形指地表形態(tài),一般看作地貌的同義詞,表現(xiàn)為五種不同的地形種類;地勢為地表起伏大勢,如我國地勢大致西高東低;地質構造指地殼及組成它的地質體(巖層、巖體)的空間展布和形態(tài)特征,如褶皺、斷層。
    9、汛期和凌訊:汛期指江河由于流域內季節(jié)性降雨或冰川積雪融化引起定時性水位上漲的現(xiàn)象,因發(fā)生時期及原因不同,可分為春汛、伏訊、秋訊、凌訊等。凌訊比較特殊,一般出現(xiàn)在化凍期,河道里的冰凌對水流的阻力作用而引起的漲水現(xiàn)象,常發(fā)生在溫帶從緯度較低流向較高的河段上。
    10、陰歷、陽歷和陰陽歷:陰歷是根據(jù)朔望月的長度安排歷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歷月等于朔望月;陽歷根據(jù)回歸年的長度安排歷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原則上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均歷月為回歸年的十二分之一,其季節(jié)含義較明顯;陰陽歷其性質介于陰歷和陽歷之間,我國的農歷(夏歷)是一種陰陽歷。
    5.高三年級地理下冊必修二知識點
    一年可以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氣溫的季節(jié);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氣溫最低的季節(jié);春秋是冬夏二季之間的過度季節(jié)。
    但是,并非所有的地區(qū)都有這種現(xiàn)象。一般而言,在中緯度溫帶地區(qū)四季分明,愈往極地(長冬無夏)、赤道(長夏無冬)四季愈不分明。此外,南北兩半球的季節(jié)變化正好相反:北半球是夏季時,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是冬季。
    由于季節(jié)變化不僅取決于地球在一年中所處的繞日公轉軌道位置的不同,而且還受緯度,海拔高度,地形等諸因素綜合影響。因此,用不同的標準劃分季節(jié),有不同的結果。
    (1)天文科學上,我國是將“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歐美國家是將“二分二至”作為四季的開始。全年可劃分大致相待的四個季節(jié),每季三個月。這樣劃分的結果是全國各地四季的日期是固定的,統(tǒng)一的。
    (2)氣象科學上,采用統(tǒng)一的日期劃分四季,每季三個月。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次年2月為冬季。這種劃分主要是考慮氣候遞變特點,便于分析比較。
    (3)實際上,由于各地區(qū)的寒熱狀況不同,有以氣溫為標準劃分季節(jié)的:平均氣溫大于22o為夏,小于10o為冬,在10o-22o之間為春秋。這樣劃分的結果是在同一地點,四季長短不齊;在不同地點,同一季節(jié)的起訖是不同的,而且并非都是有四季。
    除了上述四季的劃分外,在低緯度熱帶地區(qū),有按干、濕季劃分的。這是因為在這些地區(qū)的一年中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差異不大,氣溫變化不大,而雨水的多少對這些地區(qū)的影響很大之故。在高緯度寒帶地區(qū),由于一年內晝夜長短的變化很大,還有根據(jù)晝夜長短來劃分季節(ji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