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冊語文教案范例

字號:


    高一新生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以及高中階段學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找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上冊語文教案范例》,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一上冊語文教案范例
    一、由題導入,溫故知新
    由題切入?;仡櫋逗商猎律窐祟}與文章內容的關系,品味本文標題。從題目可以得出寫作內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舊的,含著歷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戀之情。引導學生聚焦在秋上速讀全文。(意圖:教給學生由題入文的讀書方法)
    二、整體感知,歸納點撥
    要求學生帶著課后練習第一題再讀課文,圈點批注。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后,教師通過板書點撥明確行文思路和內容結構。明確幾幅秋景圖。
    三、圈點批注,鑒賞語句
    要求學生帶著課后練習第二題再讀課文,圈點批注。全班交流,教師參與點撥,并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紹,知人論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后的主觀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遷移
    結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點。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分組朗讀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結構和語言。
    作業(yè):借鑒本文寫法,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題為《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寫出秋的特征。(意圖:照應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
    2.高一上冊語文教案范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2.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
    2.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探究討論法、情境設置法
    四、教學手段
    PPT課件、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圖片欣賞:云南風景名勝:文山文筆塔、丘北普者黑、富寧駝娘江、硯山裕仙湖、廣南八寶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時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候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這個隱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賞完這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片,無不讓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再訪桃花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黃發(fā)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劉子驥(jì)詣太守(yì)
    2.疏通詞句
    為業(yè):靠……謀生。
    緣:沿。
    夾岸:夾著溪流兩岸。
    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
    異:詫異。所從來:
    窮:窮盡。
    舍:舍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
    開朗:開闊明亮。
    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
    悉:全。
    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xiāng)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
    焉:于之,從這里。
    間隔:斷絕了往來。
    嘆惋:感嘆,惋惜。
    延:請。
    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
    志:做記號。
    詣:拜見。
    如此:像這樣。
    遣:派。
    欣然:高興地。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
    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今義:口液
    3.找出難譯的語句討論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譯。
    (三)精讀課文,理清脈絡
    1.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jié)。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訪桃花源、尋桃花源的順序來復述。
    2.概括桃花源給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處?請以“這里美,你看?!睘榫涫浇o大家描繪一番。(例: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齊齊。)
    3.總結: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
    ①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②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③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總結:桃花源幸福表現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1.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主題
    (1)桃花源美在風景秀麗,美在民風淳樸,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過,請同學們想—想,在東晉時代,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嗎?
    (2)有人說陶淵明的
    2.拓展延伸,深化課堂
    學生聯系現在的生活現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數據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結作業(yè)
    作業(yè):背誦全文。
    3.高一上冊語文教案范例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全文。
    2、感受詩人“憂”的情感基調和理解為何而“憂”。
    教學重點:
    1、背誦全詩。
    2、理解分析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
    教學難點:
    詩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詩經》句子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自行說出自己喜歡三國中的哪個人物,并簡單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從而引出對《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紹。
    二、作者介紹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文學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風格清峻,簡約嚴明。他的詩歌現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樂府舊題,明顯地表現出對漢代樂府的繼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原本印象中對于曹操的看法。
    三、寫作背景
    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三國中的戰(zhàn)役赤壁之戰(zhàn),進而引出曹操當時寫作這首《短歌行》時候的相關歷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權勢力。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當空,江面風平浪靜。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橫槊賦詩,吟唱了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四、整體感知
    1、先播放課文錄音,并提出問題:“這首詩的詩眼是什么?”
    明確:詩歌的詩眼是“憂”,詩人的情感焦點是“憂”。(ppt展示)
    2、請學生回答詩中哪些句子含有“憂”字?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ppt展示)
    3、進一步提出問題,既然詩人的情感焦點是“憂”,那詩人“憂”的究竟是什么呢?
    五、詩歌賞析
    1、讓學生帶著問題齊讀詩歌,然后對學生讀錯的`字詞進行糾正,借此也對文中的重點字詞的讀音進行講解。
    2、分部分對詩歌進行講解: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對重點字詞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從而提出問題,從這部分中可以看到詩人“憂”的原因是什么?請學生進行回答,然后教師進行引導補充。
    明確:借酒抒情,以悲涼的情調感嘆時光易逝,人生短暫。(ppt展示)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边@部分引用《詩經》中句子是難點,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介紹,使學生能夠有明確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這些詩句是為了表達自己對于賢才的渴望。
    明確:抒發(fā)對賢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對嘉賓的禮遇。(ppt展示)
    (3)“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妄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痹摬糠种刂v解詩人采用的藝術手法是比喻,提出問題“作者用明月來比喻什么?”,請學生進行回答,結合對詩歌的翻譯讓學生自行得出這里都是比喻賢才。在此基礎上便可提出問題,這一部分可以看到詩人“憂”的又是什么?
    明確:繼續(xù)寫思念賢才的渴望,寫“憂思”的原因。(ppt展示)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痹摬糠种v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導學生得出詩人在這一部分用“烏鵲南飛”同樣是用來比喻賢才。
    明確:表明詩人虛心納士,竭盡誠心,不遺余力的態(tài)度。(ppt展示)
    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曹操這時候的年齡,讓學生明確曹操后“憂”的是天下尚未一統(tǒng)。
    3、詩人“憂”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賢不得:親親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業(yè)未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pt展示)
    4、藝術手法:再前面對詩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總結
    一、引用《詩經》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BR>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當時賢士四處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pt展示)
    這部分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部分,根據課堂學生的理解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六、課堂總結
    后讓學生齊讀課文,對課堂進行小結。
    4.高一上冊語文教案范例
    一、導入新課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讀著這氣勢磅礴的詩句,我們便會想到王勃為這首詩所作的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解題
    1.寫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謭笤啤欠忠磔F,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報云‘落霞與孤鶩齊飛,長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2.關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祖父是隋朝學者王通。王勃六歲即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經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在滕王閣上設宴。王勃在宴會上賦詩并寫下了這篇的《滕王閣序》。隨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驚悸而死。本文遂成為他的“絕唱”
    三、研習課文
    1.對照注釋,查閱工具書,疏通文句,做到讀音準確,斷句恰當。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種情況,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六字句的情況大致有四種,如: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七字句的情況則更復雜一些,如: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戢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暫住。
    2.整體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勢雄偉、物產珍異、
    人才杰出、賓主尊貴。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閣”,樓閣壯麗、山川勝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餞”,宴會勝況,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窮且益堅
    第六、七段:扣“別”,自敘遭際,謝主引賓
    3.學生集體齊讀全文,要求做到讀音準確、節(jié)奏和諧。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練習背誦2-5段。
    深入理解全文,體味文章的語言美。
    5.高一上冊語文教案范例
    教學目標
    一、理解三首詩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感悟詩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業(yè),或追求平淡寧靜的田園生活的情感、抱負與襟懷。
    二、初步了解魏晉詩歌體裁發(fā)展變化、題材內容更加廣泛的特點,體會三首詩不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
    三首詩思想內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調的把握。
    教學難點
    《歸園田居》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的認識。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戰(zhàn)亂頻仍、動蕩不已的混亂時期但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與文學藝術,卻十分活躍,詩歌創(chuàng)作也進入了“黃金時期”,產生了曹操、曹植、陶淵明這樣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本課就來學習這三位詩人的代表詩作。
    二、初步感知
    1、教師范詩三首詩,也可放錄音。
    2、學生自讀,對照注釋讀準字音,疏通文意。
    3、學生放聲誦讀三首詩,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內容,把握詩的情感基調。教師對誦讀作適法的提示指導。
    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分別找三名同學朗讀,然后集體朗讀。
    在此過程中通過提問、討論(不要分小組詩論,時間宜短)和教師的點撥,明確三首詩的情感基調。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讀時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讀出氣魄。
    曹植的《白馬篇》:昂揚,剛健,朗讀時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輕飄,要讀出少年英雄的氣概。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喜悅,平和,寧靜,速度較慢,語調宜平,要讀出詩人陶醉于田園生活的喜悅心情,決不能慷慨激昂。
    三、師生共同研討
    1、《短歌行》是否以抒發(fā)因“人生幾何”而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為主?為什么?
    研討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詩中的具體語句中得出結論:詩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實現“天下歸心”的政治抱負(如“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契闊談燕,心念舊恩”等詩句)?!吧讲粎捀?,水不厭深”,表現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2、《白馬篇》塑造了怎樣一個少年英雄形象?
    通過認真閱讀詩句,用準確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
    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藝高強,奮勇殺敵,忠勇報國。
    要提示學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著自已立志建功立業(yè)的宏偉抱負。
    3、《歸園田居》是如何展現田園風光的詩情畫意的?
    應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鑒賞能力。
    作者幾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煙、雞鳴、狗吠等農村中的平常的景象,勾畫出一幅恬靜、平和、質樸的田園風光,其中融入了詩人的高雅情趣,表現了詩人對自由閑適的農村生活的熱愛,營造出寧靜淡遠的意境,令人神往。
    4、體會三首詩不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談談自己的看法,并說說你喜歡哪首詩。
    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的具體分析,談出自己的某點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師可適當點撥。
    《短歌行》是四言詩,另兩首是五言詩。四言詩秉承了《詩經》的創(chuàng)作形式和風格,兩字一頓的節(jié)奏,古樸凝重。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jié)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適應漢以后發(fā)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tǒng)地位,灰飛煙滅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短歌行》以抒情為主,運用比興、引用等手法,曲折細致地抒寫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賢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調悲涼慷慨。
    《白馬篇》通過多角度描寫和比喻、夸張、對偶等多種修辭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貞的'少年英雄形象,剛健豪邁。曹氏父子的這兩首詩充分體現了建安風骨的特色。
    (196年,曹操奉漢獻帝移都許昌,改元“建安”,他不斷招納才士,在北方形成一個文學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時代政治的中樞,又是文壇的領袖。他們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許多文人,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學風氣。以曹操為首的建安文學家,多是注重實際的政治家,他們有著力挽狂瀾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業(yè)視為短暫生命的延續(xù)。這種感情也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充分表現出來。憂時傷亂、悲嘆人生短暫、渴望不朽的功業(yè),都是非常強烈、十分濃重的感情,三者結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學具有異乎尋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壯的時代風格。人們在談到建安詩歌的時候,常常稱譽“建安風骨”。所謂風骨,乃是指作品內在的生氣和感染力以及語言表達上的簡練剛健的特點。)
    《歸園田居》的風格與前兩首截然不同。詩人以平常意象,樸素語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畫中滲透濃郁的感情,風格平淡淳厚。
    四、作業(yè)
    1、熟讀《短歌行》《白馬篇》,背誦〈歸園田居〉。
    2、課外完成練習五并閱讀“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