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初中的文言文【五篇】

字號:

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歷史,學習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學,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分享的精選初中的文言文【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1.精選初中的文言文
    魚我所欲也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與通歟;鄉(xiāng)通向;辟通避)
    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 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 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這種做法難道不應(yīng)該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
    注釋
    亦:也。
    欲:喜愛。
    得兼:兩種東西都得到。
    舍:舍棄。
    ?。哼x取。
    甚:勝于。
    于:比。
    故:所以,因此。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惡:厭惡。
    患:禍患,災(zāi)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意,不譯。
    莫:沒有。
    則:那么。
    凡:凡是,一切。
    得生:保全生命。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為:做。
    而:但是。
    是故:因此。
    非獨:不只,不僅非:不獨:僅。
    賢者:有才德,有賢能的人。
    是:此,這樣。
    心:思想
    勿喪:不喪失。喪:喪失。
    簞:古代盛食物的圓竹器。
    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則:就。
    弗:不。
    得:得到。
    呼爾:呼喝(輕蔑地,對人不尊重)。
    呼爾而與之:呼喝著給他(吃喝)。爾,語氣助詞?!抖Y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出現(xiàn)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施粥,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走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正因為不吃被輕蔑所給予得來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
    行道之人:(饑餓的)過路的行人。
    蹴:用腳踢。
    而:表修飾。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萬鐘:這里指高位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
    辯:同“辨”意為辨別。
    何加:有什么益處。何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宮室:住宅。
    奉:侍奉。
    窮乏者:窮人。
    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
    與:同“歟”,語氣助詞。
    鄉(xiāng):同“向”,先前、從前。
    已:停止。
    本心:指本性,這里指人的羞惡之心。
    2.精選初中的文言文
    孫權(quán)勸學
    司馬光撰〔宋代〕
    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wù)。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wù),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quán)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wù)繁多來推托。孫權(quán)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wù)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wù)多呢?我經(jīng)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頗多。”呂蒙于是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經(jīng)過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wù)撟h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xiàn)在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吳下時沒有才學的阿蒙了!”呂蒙說:“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就應(yīng)當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你知曉事情怎么這么晚呢?”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jié)為好友后分別了。
    注釋
    初:當初,起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權(quán):指孫權(quán),字仲謀,吳郡富春(浙江富陽)人,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229年稱帝。
    謂……曰:謂,告訴;連用表示“對……說”。
    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今:當今。
    當涂:當?shù)?,當?quán)。
    掌事:掌管政事。
    辭:推托。
    以:介詞,用。
    務(wù):事務(wù)。
    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豈:難道。
    治經(jīng):研究儒家經(jīng)典。治,研究?!敖?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書。
    博士:當時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
    邪(yé):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
    但:只,僅。
    當:應(yīng)當。
    涉獵:粗略地閱讀。
    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耳:語氣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
    多務(wù):事務(wù)多,雜事多。務(wù),事務(wù)。
    孰若:與……相比如何;誰像(我)。孰:誰,哪個;若:比得上。
    益:好處。
    乃:于是,就。
    始:開始。
    就學:指從事學習。就,單獨翻譯為從事。
    及:到了……的時候。
    過:經(jīng)過。
    尋陽:縣名,在湖北黃梅西南。
    論議:討論議事。
    大:非常,十分。
    驚:驚奇。
    者:用在時間詞后面,不譯。
    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非復:不再是。復:再,又。
    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如今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現(xiàn)指才識尚淺的人。
    士別三日: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里指“幾”。士,讀書人。
    即:就。
    更(gèng):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何:為什么。
    見事:知曉事情。
    乎:啊。表感嘆或反問語氣。
    遂:于是,就。
    拜:拜見。
    別:離開。
    3.精選初中的文言文
    穿井得一人
    呂不韋〔先秦〕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撸骸岸∈洗┚靡蝗?。”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鼻舐勚舸?,不若無聞也。
    譯文
    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打水澆田,派家里的一個人去打水,常常有一個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甭犃说娜司腿鞑ィ骸岸∈贤诰诘搅艘粋€人?!眹嫉娜硕荚谡?wù)撨@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來一個人啊?!甭牭竭@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注釋
    宋:西周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澆田。
    溉:澆灌;灌溉。汲:從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
    及:待,等到。
    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中的人。
    道:講述。
    聞之于宋君: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聞,知道;聽說,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對:應(yīng)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
    啟示
    ①道聽途說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②不要輕信流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待傳聞要有調(diào)查研究的審慎態(tài)度和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
    4.精選初中的文言文
    與朱元思書
    吳均〔南北朝〕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沒有一絲風,煙霧也都消散干凈,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獨異,天下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木,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shù)山峰。山間泉水沖擊著巖石,發(fā)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長久不斷地鳴叫,猿不停地啼叫著??吹竭@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會事務(wù)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間也昏暗如黃昏;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露出陽光。
    注釋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
    風煙俱凈:煙霧都消散盡凈。風煙,指煙霧。俱,全,都。凈,消散盡凈。
    共色:同樣的顏色。共,同樣。
    從流飄蕩:乘船隨著江流漂蕩。從,跟,隨。
    任意東西:情境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東西:方向,在此做動詞,向東漂流,向西漂流。
    自:從。
    至:到。
    許:表示大約的數(shù)量,上下,左右。
    獨絕:獨一無二。獨,只。絕,絕妙。
    皆:全,都。
    縹(piǎo)碧:原作“漂碧”,據(jù)其他版本改為此,青白色,淡青色。
    游魚細石: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里形容江水清澈見底。
    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勢急速。
    甚箭:“甚于箭”,比箭還快。甚,勝過,超過。為了字數(shù)整齊,中間的“于”字省略了。
    若:好像。
    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駿馬。
    寒樹: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形容樹密而綠。
    負勢競上: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負,憑借。競,爭著。上,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這從下文“千百成峰”一語可以看得出來。
    軒邈(miǎo):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向高處伸展。邈,向遠處伸展。這兩個詞在這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用。
    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shù)山峰。
    激:沖擊,拍打。
    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fā)出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好:美麗的。
    相鳴:互相和鳴,互相鳴叫。
    嚶(yīng)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蟬則千轉(zhuǎn)(zhuàn)不窮:蟬長久不斷地鳴叫。則,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千轉(zhuǎn):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千”與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轉(zhuǎn),通“囀”鳥鳴聲。這里指蟬鳴。窮,窮盡。
    無絕:就是“不絕”。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絕,停止。
    鳶(yuān)飛戾(lì)天:出自《詩經(jīng)·大雅·旱麓》。老鷹高飛入天,這里比喻追求名利極力攀高的人。鳶,俗稱老鷹,善高飛,是一種兇猛的鳥。戾,至。
    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息,使……平息,使動用法。
    經(jīng)綸(lún)世務(wù)者:治理社會事務(wù)的人。經(jīng)綸,籌劃、治理。世務(wù),政務(wù)。
    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窺,看。反,通“返”,返回。
    橫柯(kē)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面遮蔽著???,樹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上面。蔽,遮蔽。
    在晝猶昏:在白天,也好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晝,白天。猶,好像。
    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疏條,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見:看見。
    日:太陽,陽光。
    5.精選初中的文言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注釋
    天時: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時令,氣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jié)。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
    城:內(nèi)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環(huán)(huán):圍。
    之:代這座城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
    夫:句首發(fā)語詞,不譯。
    而:連詞表遞進。
    天時:指有利于攻戰(zhàn)的自然氣候條件。
    是:這。
    也:表判斷語氣,“是”。
    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
    堅利:堅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糧食。
    多:充足。
    委:放棄。
    而:然后
    去:離開。
    之:代詞,代“城”。
    是:代詞,這
    故:所以。
    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以:憑借。
    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封疆:疆界、邊境。
    固:使鞏固。
    國:國防。
    山溪:山河。
    險:險要的地理環(huán)境。
    威:震懾。
    以:憑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
    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達極點。之:去,往,到。至:極點。
    畔:同“叛”,背叛。
    順:歸順,服從。
    以:憑借,靠。
    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親戚: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勝: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