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李時珍》原文及教學反思

字號:

《李時珍》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國古代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立志學醫(yī)和編寫《本草綱目》的事。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李時珍》原文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語文《李時珍》原文
    李時珍是明朝偉大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家世代行醫(yī),父親給窮人看病,常常不收診費。李時珍親眼看到醫(yī)生能夠救死扶傷,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為窮人治病的志愿。
    那時候,行醫(yī)是被人鄙視的行業(yè),李時珍的父親不愿兒子當醫(yī)生,但是李時珍卻處處留心向父親學習,還暗自記下了不少藥方。有一回,父親給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種疑難病癥,父親一時想不出有效的藥方。李時珍輕聲地說了一個古方,父親一聽,正是對癥良藥。從此以后,父親同意他學醫(yī)了。他二十二歲就開始給人看病。
    李時珍一面行醫(yī),一面研究藥物。他發(fā)現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性狀和生長情況;還有一些藥物記錯了藥性和藥效。他想,病人吃錯了藥,那多危險??!于是他決心重新編寫一部比較完善的藥物書。
    李時珍為了寫這部書,不但在治病的時候注意積累經驗,而且還親自到各地去采藥。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產藥的名山,他有時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干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許多藥材他都親口品嘗,判斷藥性和藥效。他走了上萬里路,訪問了千百個醫(yī)生、老農、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幾年以后,他回到湖北蘄春老家,開始寫書。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時間,終于編寫成了一部的藥物書——《本草綱目》。這部書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 九百種藥物,是中藥書中的一部偉大著作。
    2.小學三年級語文《李時珍》教學反思
    星期三,我上了《李時珍》一課,整堂課下來,大的感受是: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缺少一種味道,少了一份激情,一種個性!
    李時珍的偉大表現在他有一部偉大的巨著《本草綱目》,還表現在有一個偉大的編書歷程。這些只能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并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把教師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我想這就是我剛才覺得缺少一種味道的原因所在。
    如:在解決李時珍在編書的過程中是怎么做的這一問題時,我說課文中哪些語句能打動你?當學生說出令他感受深的語句時,應該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里令你特別感動?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獨特感受通過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我卻沒有把說的機會、讀的機會留給學生,忽略了他們的獨特感受。
    上完這堂課,我不覺產生了以下幾點感觸:
    1、閱讀課教學重點是什么?閱讀教學之所以稱之為閱讀教學,其原因在于一個“讀”字,張?zhí)锶粝壬J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重要的途徑,朱作仁先生也認為“抓住語感的培養(yǎng),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忽視了“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源之水了。我想我的這節(jié)課就屬于讀不到位吧??梢娭挥卸嘧x并讀出感情來,才能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才能明白字里行間的深刻蘊涵。因此,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培養(yǎng)語感,讓學生在課上把書讀順、讀好,從小養(yǎng)成正確的讀書習慣,為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勤輸“養(yǎng)料”。教學中,教師應重在讀的訓練,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精心設計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使學生始終處在讀書的享受之中。同時,閱讀教學又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依據學生年齡、心理、認知等方面的特征,幫助學生解讀文本,選擇讀的方式,制定讀的目標,引導學生關注讀的過程。“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小學閱讀教學應倡導什么?第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蔽覀冊诮虒W中既要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將人文教育融于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寓教于樂、寓教于嬉、化靜為動、教與學統(tǒng)一。要防止從知識本位、教師主宰的極端走向情感本位、學生主宰的另一個極端。既不能以犧牲認知目標為代價來換取認知目標的達成,更不能以犧牲認知目標為代價來換取情感目標的達成。我們閱讀教學應努力做到人文性地讀,達到情知交融的境界,使學生情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清。第二、我們的閱讀教學要返樸歸真,要努力做到“活”與“實”的統(tǒng)一。在活的形式中要有實的內容,達到形式活潑,內容充實,過程樸實,訓練扎實,教學時在吟悟上下工夫,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去閱讀感悟,活化語文學習,做到活中有方向,活中求實效,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活”。
    我覺得我們對新課標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膚淺的表層,并沒有領悟其精要,我們的語文課程改革任重而到遠。
    3.小學三年級語文《李時珍》教學反思
    《李時珍》一課是一篇老課文。很多老師都教過許多次,課文的重點難點應把握在李時珍花了27年重新編寫了一部比較完善的《本草綱目》。為了編寫這部書李時珍花費了大量的經歷,課文中對李時珍為什么要重新編寫《本草綱目》的原因,做了明確的說明:以前的藥物書有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記錯了藥性和藥效;有些沒有說明生長情況。
    教了許多年,每次都是讓學生理解到舊的藥物書有不全;不對;不詳的缺點也就算比較到位了??墒菍W生們又對此提出了新的問題。這些“不詳”的藥物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呢?
    當老師聽到這個問題時,想到中醫(yī)藥學是我們特有的醫(yī)學,學生們對這一問題提出質疑,何不利用這一契機讓學生自主的學習,進一步對此展開深入的了解呢?這不正是探究學習的大好時機,于是就順勢問學生,你們這一問題很專業(yè),就更需要你們自己花大力氣去解決好嗎?學生們欣然的同意了。這一節(jié)課繼續(xù)進行著……
    由于教師的精心引導,學生們產生了探究的愿望,課下還真的用心去研究了,他們親自去了中醫(yī)門診,走訪了許多老中醫(yī),采訪了不少藥劑師,了解到中醫(yī)藥的相關知識,如果藥的形狀和生長情況沒有記全,會把許多形狀相似的中藥搞混,這樣藥性和藥效就相差甚遠。輕者不能醫(yī)治病人的病,重者會危及生命的。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實踐解決了問題,同時也是對課堂知識的一個補充。學生們學習形勢靈活多樣,學習獲得了多種收效。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覺得一種教學模式的研究應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探究式學習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它不僅僅是得出教師所期望的答案,更應重視面對實際的問題應如何引發(fā)學生思考,協(xié)助學生如何自己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