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參考。
1.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二課《黃鶴樓》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鄉(xiāng)愁之中難掩人生詩意的愁緒。
2、了解古詩寫法上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特點,背誦并默寫古詩。
過程與方法:
1、借助注釋疏通文意。
2、讀悟結(jié)合,感受古詩意蘊。
3、用換字對比的方法,學習古人用字的精煉,體會作者的感情。
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誦讀、體悟,激起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梳理作者情感脈絡(luò)。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李白寫到黃鶴樓的兩首詩)大詩人李白在很多詩里都寫到黃鶴樓,但是有一天他再次登臨黃鶴樓的時候卻郁悶地想“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為什么呢?他氣憤對著美景無法下筆,因為之前一位詩人寫黃鶴樓的詩作已經(jīng)無法超越。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讓李白都自愧不如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黃鶴樓》。
二、借助注釋,初識大意。
文下 注釋是幫助我們讀懂文章的得力幫手,會學習的學生都不會忽略它。利用注釋,給同桌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知道詩寫了些什么是不是就行了呢?答案絕對是否定的!“詩言志”,就是說詩文是為抒情而作的,我們要和作者有“共情”,才算讀懂了詩。
三、起承轉(zhuǎn)合,了解結(jié)構(gòu)。
古人寫詩講究章法。PPT介紹起承轉(zhuǎn)合。
四、緊扣關(guān)鍵,體悟感情。
尾聯(lián)直接抒情,是分析本詩的突破口。
Ppt顯示尾聯(lián)。
抒發(fā)了什么感情?(思鄉(xiāng))從哪個詞看出來的?(鄉(xiāng)關(guān))
詩人的“愁”僅僅是鄉(xiāng)愁嗎?
Ppt出示崔顥生平。
明確崔顥少年及第進士,本有美好人生,怎料時運不濟,終是郁不得志。引導學生看到鄉(xiāng)愁掩飾之下的人生失意之悲。
五、換字對比,解析情感。
這種人生不得意的愁緒是貫穿始終的。你從前面幾聯(lián)的敘事寫景中能感受到嗎?
首聯(lián)“去”可否換成“來”?“空”可否換成“只”?
頷聯(lián)“空”可否換成“飄”?
怎樣理解頸聯(lián)寫景句和情的關(guān)系?
六、有感情吟誦、背誦古詩。(加配樂)
七、知識遷移。
ppt出示李白的詩作《鸚鵡洲》,試與《黃鶴樓》比較,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仿寫)
八、學法小結(jié):
請大家回憶這堂課的學習過程。
Ppt出示:
古詩學習都不難,文下 注釋能幫忙。
起承轉(zhuǎn)合明結(jié)構(gòu),直接抒情突破口。
換字對比細體悟,敘事寫景為抒情。
帶上感情多吟誦,舉一反三觸類通。
九、作業(yè):寫作訓練
這首詩情景交融,每句都有畫面感,請選擇喜歡的一句,體悟詩意,利用聯(lián)想和想象,寫一段充滿詩意的文字。
2.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二課《黃鶴樓》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作,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
2.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小組討論、品詞析句等方式,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3.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法(配樂);朗誦法(教師朗誦、集體朗誦);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示范朗讀古詩,進而談話導入本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自由回答)的確,在詩人充滿意趣的遐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況。能夠想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愜意的??墒聦崊s并非如此。那么詩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崔顥的《黃鶴樓》,去一探究竟?!景鍟狐S鶴樓】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根據(jù)課前預習,解決重點生字詞。
明確:歷歷:清楚可數(shù)。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2.請同學們與同桌交流詩歌大意。
明確:這首詩的大意是:早先的仙人乘著黃鶴遠去,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了,只有天邊的白云千百年來依舊如此。天氣好的時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對岸繁茂的樹木,以及鸚鵡洲上茂盛的草木??墒窃谙﹃栠t暮之時,卻看到江上泛起的無盡煙波,何處才是我的家鄉(xiāng)呢?真是令人發(fā)愁啊!
(三)深入研讀
1.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前三句中一連用了三次“黃鶴”,請同學們思考每次出現(xiàn)的用意是什么?(指定學生答)
明確:從內(nèi)容上來說,第出現(xiàn):作者借助“黃鶴”這一令人喜愛的意象開啟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駕鶴遠去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營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第二次出現(xiàn):直接點題,且與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詩描寫的古跡對象——黃鶴樓。第三次出現(xiàn):虛實結(jié)合,“黃鶴”是動態(tài)虛幻的意象,無拘無束地來往于時空之中,并且能夠與眼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構(gòu)成一幅令人產(chǎn)生無限聯(lián)想的畫面。從結(jié)構(gòu)上來說,詩的前三句重復出現(xiàn)三次“黃鶴”,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
2.小組討論:找出你喜歡的字句,并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美?
明確:“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是說仙人乘著黃鶴飛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這種說法本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情境,可是詩人在詩中卻把它當作實際存在的樣子來寫,還說仙人駕著黃鶴“一去不復返”,不僅為全詩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嘆,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營造了虛實結(jié)合的意境美。(板書:意境美)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及“日暮鄉(xiāng)關(guān)”“煙波江上”體現(xiàn)了場面曠達、色彩斑斕的繪畫美。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首先在天氣晴朗時,看到離黃鶴樓不遠的江外長著蔥蘢的草木,接著又含蓄地描繪了夜幕降臨時江上朦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見的樹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著霧氣的江面,明暗交錯,像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板書:繪畫美)
此外,全詩以“ou”為韻,詩中還用到了“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輕快和諧的音樂美。(板書:音樂美)
3.再次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思考詩人的情感。
明確: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的無限慨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無限思鄉(xiāng)之愁。(板書:吊古傷今思鄉(xiāng)之愁)
(四)拓展延伸
配樂集體朗誦,注意詩歌的停頓和語調(diào)氣勢。
(五)小結(jié)作業(yè)
小結(jié):師生共同總結(jié)課堂所學。
作業(yè):背誦本詩;繼續(xù)搜集崔顥的其他詩作,品味其詩作風格。
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二課《黃鶴樓》知識點
一、重點詞解釋
1、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
2、隅(yú):角落
3、者:助詞,表肯定語氣
4、費諱(yī):三國蜀漢大將軍。
5、登仙:成仙。
6、嘗:曾經(jīng)
7、駕:乘、騎。
8、憩:休息
9、于:在
10、遂以名樓:用“黃鶴”命名這座樓。遂:于是;以,介詞,用,后面省略賓語“之”。之,指代黃鶴。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
11、列:記載
12、存:保存
13、之:助詞,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無實義
14、觀:觀看
15、其:代黃鶴樓
16、聳構(gòu):矗立的樓宇(指黃鶴樓),“聳構(gòu)”與“高標”意思相同。
17、巍峨:高大雄偉的樣子
18、巃嵸:高聳的樣子
19、倚:靠著
20、河漢:銀河
21、臨:臨近
22、重檐:兩層屋檐
23、翼:古代建筑的飛檐
24、闥:門
25、霞敞:高敞
26、窺:看
27、井邑:城鄉(xiāng)
28、亦:也
29、荊吳:楚國和吳國,這里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30、形勝:山川勝跡
31、之:的
32、:好的事物
二、作品賞析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黃鶴樓的地理位置。[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
第二層(第3至8句),交代黃鶴樓命名的由來。[《圖經(jīng)》云:"費諱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黃鶴樓始建成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據(jù)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記載:"吳黃武二年,(孫權(quán))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初修建是作為防守戍邊的軍事瞭望樓:黃鶴樓雖然是-座軍事哨所,名稱卻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會給它另外一些說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轉(zhuǎn)引《圖經(jīng)》云:"費諱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交代了黃鶴樓取名的由來,接著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晉代葛洪的《神仙傳》和梁任昉的《述異記》都記載了關(guān)于黃鶴的故事,證明事實不虛,以增強黃鶴樓命名由來的說服力。仙人乘鶴,本屬虛無,而作者卻以無作有。這樣就給這座樓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話傳說,是為了突出這座樓不同尋常之處,它曾是神仙到過的地方,這樣寫也是為本文主旨服務,為下文伏筆。
第三層(第9至17句),寫黃鶴樓的巍峨高大和登樓所見所感。[觀其聳構(gòu)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亦荊吳形勝之也。]前六句寫樓的外貌:"聳構(gòu)巍峨,高標巃嵸"一組對偶,刻畫樓的整體形象。句中的"聳"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疊使用,鋪陳樓的高大。"上倚河漢"寫樓的頂端,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其高:"下臨江流"寫樓的底部,進一步交代樓的地理位置,寫出樓在江邊,"重檐翼館,四闥霞敞"這一組對偶句是對樓的建筑結(jié)構(gòu)的具體描寫。至此,作者對樓的外貌刻畫,氣勢雄偉,讀后令人胸襟為之一爽。"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一組對偶句寫登樓的感觸,正因為黃鶴樓高入云天,又臨大江,所以登樓可以遠眺周圍城市鄉(xiāng)村,彎下腰可以拍擊縈繞大樓的云氣和煙霧。一個"坐"字,說明無意觀景而周圍景物盡收眼底"俯拍"二字,構(gòu)思別致,而"云煙"既能"俯拍",其身在高處可知:這兩句雖未直言樓高,而一座直凌霄漢的高樓已歷歷如繪,登黃鶴樓如臨仙境.難怪作者發(fā)出"亦荊吳形勝之也"的感嘆。"荊吳形勝之"這一句,是對樓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幾句對黃鶴樓景物的描寫,有上有下,有遠有近,有內(nèi)有外,也有實有虛,行文變化多端,情趣盎然。
1.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二課《黃鶴樓》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鄉(xiāng)愁之中難掩人生詩意的愁緒。
2、了解古詩寫法上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特點,背誦并默寫古詩。
過程與方法:
1、借助注釋疏通文意。
2、讀悟結(jié)合,感受古詩意蘊。
3、用換字對比的方法,學習古人用字的精煉,體會作者的感情。
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誦讀、體悟,激起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梳理作者情感脈絡(luò)。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李白寫到黃鶴樓的兩首詩)大詩人李白在很多詩里都寫到黃鶴樓,但是有一天他再次登臨黃鶴樓的時候卻郁悶地想“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為什么呢?他氣憤對著美景無法下筆,因為之前一位詩人寫黃鶴樓的詩作已經(jīng)無法超越。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讓李白都自愧不如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黃鶴樓》。
二、借助注釋,初識大意。
文下 注釋是幫助我們讀懂文章的得力幫手,會學習的學生都不會忽略它。利用注釋,給同桌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知道詩寫了些什么是不是就行了呢?答案絕對是否定的!“詩言志”,就是說詩文是為抒情而作的,我們要和作者有“共情”,才算讀懂了詩。
三、起承轉(zhuǎn)合,了解結(jié)構(gòu)。
古人寫詩講究章法。PPT介紹起承轉(zhuǎn)合。
四、緊扣關(guān)鍵,體悟感情。
尾聯(lián)直接抒情,是分析本詩的突破口。
Ppt顯示尾聯(lián)。
抒發(fā)了什么感情?(思鄉(xiāng))從哪個詞看出來的?(鄉(xiāng)關(guān))
詩人的“愁”僅僅是鄉(xiāng)愁嗎?
Ppt出示崔顥生平。
明確崔顥少年及第進士,本有美好人生,怎料時運不濟,終是郁不得志。引導學生看到鄉(xiāng)愁掩飾之下的人生失意之悲。
五、換字對比,解析情感。
這種人生不得意的愁緒是貫穿始終的。你從前面幾聯(lián)的敘事寫景中能感受到嗎?
首聯(lián)“去”可否換成“來”?“空”可否換成“只”?
頷聯(lián)“空”可否換成“飄”?
怎樣理解頸聯(lián)寫景句和情的關(guān)系?
六、有感情吟誦、背誦古詩。(加配樂)
七、知識遷移。
ppt出示李白的詩作《鸚鵡洲》,試與《黃鶴樓》比較,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仿寫)
八、學法小結(jié):
請大家回憶這堂課的學習過程。
Ppt出示:
古詩學習都不難,文下 注釋能幫忙。
起承轉(zhuǎn)合明結(jié)構(gòu),直接抒情突破口。
換字對比細體悟,敘事寫景為抒情。
帶上感情多吟誦,舉一反三觸類通。
九、作業(yè):寫作訓練
這首詩情景交融,每句都有畫面感,請選擇喜歡的一句,體悟詩意,利用聯(lián)想和想象,寫一段充滿詩意的文字。
2.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二課《黃鶴樓》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作,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
2.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小組討論、品詞析句等方式,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3.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法(配樂);朗誦法(教師朗誦、集體朗誦);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示范朗讀古詩,進而談話導入本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自由回答)的確,在詩人充滿意趣的遐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況。能夠想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愜意的??墒聦崊s并非如此。那么詩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崔顥的《黃鶴樓》,去一探究竟?!景鍟狐S鶴樓】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根據(jù)課前預習,解決重點生字詞。
明確:歷歷:清楚可數(shù)。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2.請同學們與同桌交流詩歌大意。
明確:這首詩的大意是:早先的仙人乘著黃鶴遠去,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了,只有天邊的白云千百年來依舊如此。天氣好的時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對岸繁茂的樹木,以及鸚鵡洲上茂盛的草木??墒窃谙﹃栠t暮之時,卻看到江上泛起的無盡煙波,何處才是我的家鄉(xiāng)呢?真是令人發(fā)愁啊!
(三)深入研讀
1.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前三句中一連用了三次“黃鶴”,請同學們思考每次出現(xiàn)的用意是什么?(指定學生答)
明確:從內(nèi)容上來說,第出現(xiàn):作者借助“黃鶴”這一令人喜愛的意象開啟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駕鶴遠去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營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第二次出現(xiàn):直接點題,且與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詩描寫的古跡對象——黃鶴樓。第三次出現(xiàn):虛實結(jié)合,“黃鶴”是動態(tài)虛幻的意象,無拘無束地來往于時空之中,并且能夠與眼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構(gòu)成一幅令人產(chǎn)生無限聯(lián)想的畫面。從結(jié)構(gòu)上來說,詩的前三句重復出現(xiàn)三次“黃鶴”,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
2.小組討論:找出你喜歡的字句,并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美?
明確:“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是說仙人乘著黃鶴飛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這種說法本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情境,可是詩人在詩中卻把它當作實際存在的樣子來寫,還說仙人駕著黃鶴“一去不復返”,不僅為全詩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嘆,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營造了虛實結(jié)合的意境美。(板書:意境美)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及“日暮鄉(xiāng)關(guān)”“煙波江上”體現(xiàn)了場面曠達、色彩斑斕的繪畫美。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首先在天氣晴朗時,看到離黃鶴樓不遠的江外長著蔥蘢的草木,接著又含蓄地描繪了夜幕降臨時江上朦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見的樹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著霧氣的江面,明暗交錯,像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板書:繪畫美)
此外,全詩以“ou”為韻,詩中還用到了“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輕快和諧的音樂美。(板書:音樂美)
3.再次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思考詩人的情感。
明確: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的無限慨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無限思鄉(xiāng)之愁。(板書:吊古傷今思鄉(xiāng)之愁)
(四)拓展延伸
配樂集體朗誦,注意詩歌的停頓和語調(diào)氣勢。
(五)小結(jié)作業(yè)
小結(jié):師生共同總結(jié)課堂所學。
作業(yè):背誦本詩;繼續(xù)搜集崔顥的其他詩作,品味其詩作風格。
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二課《黃鶴樓》知識點
一、重點詞解釋
1、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
2、隅(yú):角落
3、者:助詞,表肯定語氣
4、費諱(yī):三國蜀漢大將軍。
5、登仙:成仙。
6、嘗:曾經(jīng)
7、駕:乘、騎。
8、憩:休息
9、于:在
10、遂以名樓:用“黃鶴”命名這座樓。遂:于是;以,介詞,用,后面省略賓語“之”。之,指代黃鶴。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
11、列:記載
12、存:保存
13、之:助詞,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無實義
14、觀:觀看
15、其:代黃鶴樓
16、聳構(gòu):矗立的樓宇(指黃鶴樓),“聳構(gòu)”與“高標”意思相同。
17、巍峨:高大雄偉的樣子
18、巃嵸:高聳的樣子
19、倚:靠著
20、河漢:銀河
21、臨:臨近
22、重檐:兩層屋檐
23、翼:古代建筑的飛檐
24、闥:門
25、霞敞:高敞
26、窺:看
27、井邑:城鄉(xiāng)
28、亦:也
29、荊吳:楚國和吳國,這里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30、形勝:山川勝跡
31、之:的
32、:好的事物
二、作品賞析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黃鶴樓的地理位置。[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
第二層(第3至8句),交代黃鶴樓命名的由來。[《圖經(jīng)》云:"費諱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黃鶴樓始建成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據(jù)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記載:"吳黃武二年,(孫權(quán))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初修建是作為防守戍邊的軍事瞭望樓:黃鶴樓雖然是-座軍事哨所,名稱卻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會給它另外一些說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轉(zhuǎn)引《圖經(jīng)》云:"費諱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交代了黃鶴樓取名的由來,接著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晉代葛洪的《神仙傳》和梁任昉的《述異記》都記載了關(guān)于黃鶴的故事,證明事實不虛,以增強黃鶴樓命名由來的說服力。仙人乘鶴,本屬虛無,而作者卻以無作有。這樣就給這座樓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話傳說,是為了突出這座樓不同尋常之處,它曾是神仙到過的地方,這樣寫也是為本文主旨服務,為下文伏筆。
第三層(第9至17句),寫黃鶴樓的巍峨高大和登樓所見所感。[觀其聳構(gòu)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亦荊吳形勝之也。]前六句寫樓的外貌:"聳構(gòu)巍峨,高標巃嵸"一組對偶,刻畫樓的整體形象。句中的"聳"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疊使用,鋪陳樓的高大。"上倚河漢"寫樓的頂端,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其高:"下臨江流"寫樓的底部,進一步交代樓的地理位置,寫出樓在江邊,"重檐翼館,四闥霞敞"這一組對偶句是對樓的建筑結(jié)構(gòu)的具體描寫。至此,作者對樓的外貌刻畫,氣勢雄偉,讀后令人胸襟為之一爽。"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一組對偶句寫登樓的感觸,正因為黃鶴樓高入云天,又臨大江,所以登樓可以遠眺周圍城市鄉(xiāng)村,彎下腰可以拍擊縈繞大樓的云氣和煙霧。一個"坐"字,說明無意觀景而周圍景物盡收眼底"俯拍"二字,構(gòu)思別致,而"云煙"既能"俯拍",其身在高處可知:這兩句雖未直言樓高,而一座直凌霄漢的高樓已歷歷如繪,登黃鶴樓如臨仙境.難怪作者發(fā)出"亦荊吳形勝之也"的感嘆。"荊吳形勝之"這一句,是對樓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幾句對黃鶴樓景物的描寫,有上有下,有遠有近,有內(nèi)有外,也有實有虛,行文變化多端,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