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jié)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jié)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jié)日。下面是分享的清明節(jié)古詩詞賞析大全。歡迎閱讀參考!
1.清明節(jié)古詩詞賞析
清明
黃庭堅〔宋代〕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鑒賞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fā)了人生無常的慨嘆。
首聯(lián)出句點題:“佳節(jié)清明”,似無新意;繼而寫景,“桃李”春風“野田荒垅”,意象格調(diào)迥異,再對舉喜“笑”和悲“愁”,意境頓出。突兀的情感,鮮明的對比,讀來令人悚然?!扒迕鳌睂τ凇疤依睢眮碚f,自是“佳節(jié)”,因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綻盡春光,引領(lǐng)季節(jié)的舞臺,緣何不“笑”呢?只是這“笑”越張揚,越能對比出下句的悲涼。“野田荒垅”似乎更適合于“清明”這個節(jié)日本身。累累埋骨,處處荒冢,忠*賢愚冤怨節(jié)烈,統(tǒng)歸于黃土,怎會不“生愁”呢?大地無言,只能卻披衰敗荒蕪的外衣,由詩人、世人解讀它的哀傷。由此看來,首聯(lián)起筆寫景,淡定散闊,別有境界;感情平抑內(nèi)斂,為下文的議論人生蓄勢張本。
頷聯(lián)描寫清明時節(jié)生物的活躍情景?!袄左@天地龍蛇蟄”,寫的是動物的活動。春雷震響,天地驚動,動物于冬眠中被驚醒,雷聲告知它們春天已經(jīng)到來,于是它們便紛紛走出蟄居之處,活躍于春的氣氛之中?!坝曜憬荚菽救帷?,寫的是植物的生長。春雨貴如油,是說春雨能像乳汁一樣,讓草木迅速生長。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發(fā)柔嫩了。
以上兩聯(lián)寫了桃李、荒冢、龍蛇、草木。頸聯(lián)的兩個典故,兩種活法?!叭似蚣烙囹滄獘D”說的是古代那個??康綁瀴L地里乞討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飽食終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說的是拒官隱居雖被燒死亦不甘心妥協(xié)于社會的正直之士。一樣人生,兩種境界,不置可否的對比中,暗含著詩人對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與贊揚。
尾聯(lián)生發(fā)疑問:蓬蒿荒丘,遺骨一土,千載萬世,誰知誰是賢愚?即便是活在當下,誰又辨賢愚?“知誰是”的反問中,浸透著詩人的滿腔憤懣;以景做結(jié)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達。這種通達,是貶謫失意的心灰意懶,是不滿現(xiàn)實的諷刺反擊,是堅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于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丑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這首詩的景物的描寫、感情的抒發(fā),無不得力于對比。不但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子推有賢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也是一組鮮明的對比。
2.清明節(jié)古詩詞賞析
清明日對酒
高翥〔宋代〕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賞析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兩句是遠景,一句寫物景,一句寫人景。據(jù)此,我們不妨這樣想,詩人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來祭掃,未到墳塋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處,怕妨路徑,故一眼必是望到遠景。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場景呢?“南北山頭多墓田”,“南北”當是虛指,意即四面八方。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頭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難道我們竟沒有體會出詩人說這句話時無限悲涼的口吻嗎:“(你看?。。┧拿姘朔降纳筋^上竟然有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边@樣解就豐滿得多了。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順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來祭掃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掃各紛然”??墒沁@里面有一個問題,“各”指每家祭掃每家的毫不相干,“紛然”則指人數(shù)眾多。那么既然人數(shù)眾多,何以“各人自掃門前雪”呢?難道不會出現(xiàn)相互幫助、相互勸慰的場景嗎?須知道,人們一般只有在什么情況下才會互不搭腔,就是已經(jīng)痛苦難過到了極致,以致習慣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無需多言。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眱删?,詩人走上前去,鏡頭拉近,細節(jié)刻畫物景與人景:“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弊置嫔虾芎谜f,就是說冥紙成灰,灰飛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淚,淚滴成血,仿佛紅色的杜鵑??蔀槭裁匆约埢易骱瑴I血作杜鵑,而不是旁的什么?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美麗的神話中有莊周化蝶、杜鵑啼血的范式。那么就清楚了:原來蝴蝶是溝通陰陽二界的使者啊,冥紙當然就是起到這樣的作用;同樣的,相思要怎么樣來表達才最懇切,總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一類的吧,這樣就淺薄了?!拔摇币嬖V陰間的人,“我們”想你想得都把眼淚哭干了,現(xiàn)在啼出來的是血啊!這種震撼力,實在是難以言表的。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背薪由暇洌勒諘r間發(fā)展續(xù)寫詩人的所見所想:“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背鼍洚斎皇翘摼?,哪里會有這么巧讓詩人碰到狐貍在冢穴里面睡覺呢!不過是說,一天的祭掃結(jié)束了,日薄西山,人人各自歸家,但“我”知道,只有一種動物是不會離開的,那便是狐貍。你憑什么這么說?雖然“我”沒有看見,但“我”竟連“狐死必首丘”的道理也不懂嗎?你們這些人,祭掃之時哭哭啼啼,平日里哪里見到你們有絲毫的傷心難過?狐貍卻不同,它們始終對同伴、對“家庭”忠誠無二,即使死了,也要將頭對準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猶如此,人何以堪”啊!這一層強烈的反差不經(jīng)仔細的推敲是得不到的??墒悄睦镏婪床罡鼜娏业倪€在后頭:晚上回到家來,看到孩子們在燈前玩鬧嬉戲,他們怎么會知道“我”的心酸,怎么會知道生離死別的痛苦?這于我們來說,又是一個極大的沖擊。可是還不止如此,我們再挖掘下去就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都還那樣弱小,是那么天真無邪,可是終歸要長大,終歸要衰老,終歸也要死去,這是天命所在,是多么得令人遺憾,令人神傷。你看,這里正好與首聯(lián)我們提到的詩人厭倦死亡的思想相照應了。是不是吃了一驚,短短十四個字,居然內(nèi)涵多至如斯境地,且皆為感人心魄,發(fā)人深省之語。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詩人要總結(jié)了,也算是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應當說這是比較易見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態(tài),就是及時行樂。我們讀到這里,定會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古詩十九首》里那么成系統(tǒng)地高唱“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或者會更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但果真如此簡單嗎?我認為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qū):即并未區(qū)分與判斷抒發(fā)及時行樂思想究竟是已臻化境,心本開闊,還是無奈愁極,故作曠達,這一點是極重要的問題,是可以作為專題來研究的。就高翥這首詩而言,顯然是故作曠達無疑。你看,詩人尚在陽間,就已經(jīng)想到死后別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嘗不到了,可見他對這個世界是何其留戀!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由此可見欲 望能使人喪失本我,漸成依賴。
原本下面該是藝術(shù)手法的分析,因又要涉及理論,與我想要表達鑒賞的最初的心理流變旨趣不合,故略去。高翥是南宋后期江湖詩派的重要作家,且為寧波人,可以說,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與我近來研究的樓鑰有偶合之處。
3.清明節(jié)古詩詞賞析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歐陽修〔宋代〕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zhuǎn)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鑒賞
這首詞描寫清明時節(jié)西湖游春的熱鬧繁華景象,特別著重描繪日暮回城時喧嘩熙攘的情景,著意描繪游春的歡樂氣氛,從側(cè)面來寫西湖之美。這首詞寫得人歡景艷,別具一格,不乏動人之處。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jié)西湖游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cè)面來寫西湖之美,著意描繪游春的歡樂氣氛。古時以農(nóng)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歷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秹袅轰洝肪矶d:“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薄稏|京夢華錄》也記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边@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們游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去處??淳G柳叢中,車如流水馬如龍,爭相搶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織,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賞著大好春光。詞人自己也乘著朱輪鈿車加入了這歡樂春游的隊伍。
詞上片描繪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圖。下片寫游人返歸的景象。日暮時分,酒醒了的、還在醉著的,前后相將歸家。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一路之上,花頭攢動?!爸钡匠穷^總是花”,這里既指從西湖到潁州城下的路邊鮮花盛開,又當指一路上游人皆頭上簪花而歸。唐宋時,人們有采花簪頭之俗,無論男女。如杜牧《九日齊安登高》中即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碧K軾《次韻蘇伯固主簿重九》說道:“髻重不嫌黃 菊滿,手香新喜綠橙搓?!眲⒖饲f《上巳》也有句云:“暮歸尚有清狂態(tài),亂插山花滿角巾?!笨梢?,“直到城頭總是花”,寫的是人們春游而歸,頭上簪花絡繹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時節(jié),是古人往水邊游玩的時侯。以這樣一個游覽的時節(jié),再加上西湖這樣一個游覽勝地,真可謂良辰美景,兩者鑄備,熱鬧景象自是非同尋常。本詞所表現(xiàn)的正是一派盛景,“滿目繁華”即為全詞的核心。
滿目繁華的特點,首先體現(xiàn)在對游者的描寫上,這也是作品表現(xiàn)的重點。
游者一是多,二是歡。游者之多,在詞中寫道:“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錮車”。這一句寫了兩種不同的游者,一種是乘車者,一種是徒步者。車多,才會引起人們的爭相指點;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現(xiàn)“爭道”的景狀。最后這兩句用寥寥數(shù)字,展示出了一個轂擊肩摩的游覽盛況。另外,下片“喧嘩”一詞,又從音響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這樣的敝廓之地,竟有人聲鼎沸之感,那行人熙來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見出游者之歡?從上述行人“爭道誰家”車的描寫中,已傳出一片歡快活躍的氣氛,接著寫游人日暮歸返時的“醒醉”二字,更是道盡了游者各各相異的神態(tài)。這令人想起明代文學家張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對各種賞月人的生動描寫:他們有的“淺斟低唱”,有的“喝呼嘈雜,裝假醉”,也有的“呼客縱飲”、“縱舟酣睡”。
本詞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類似這些景象的聯(lián)想,從游人歸返之態(tài)中,似可想見他們有的專意游覽,飽享春景;有的就景歡飲,一醉方休,他們各以自己的方式縱情游樂,盡興而歸。總之,游者云集,笑語連天。
滿目繁華,還體現(xiàn)在對西湖自身景色特點的描繪上。
這雖然不是作品的表現(xiàn)重點,但卻是組成繁華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時節(jié),但作品中絕無花衰紅消的悲涼之意,卻呈現(xiàn)出色彩濃艷的一派盛景。在“綠柳朱輪走鈿車”一句中,詞人以綠柳和朱輪相對,既寫了鈿車的豪華,也襯托出柳樹的茂盛,色彩鮮明,春意濃郁。詞的結(jié)句順承“游人日暮相將去”的語意,寫歸途所見的景色,路轉(zhuǎn)堤斜,一路是花。這是枝上花還是落于地上的花?詞人沒有明寫,他僅給人留下一個印緣,只覺得滿目姹紫嫣紅,春花充盈著整個空間。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滿地遍野的鮮花匯成一體,氣氛是很熱烈的。這使我們想起歐陽修在另一首《采桑子》中所寫的詞句:“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边@一個“空”字,正是從對立的角度表明了詞人對本詞中所顯示的盛況無比深切的感受,也說明了詞人和春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所以,本詞即抓住這兩方面內(nèi)容共同表現(xiàn)了潁州西湖的繁盛。
此詞從開始到結(jié)束都貫穿著“繁華”、“喧嘩”的節(jié)日氣氛,把讀者也卷入這氣氛之中,領(lǐng)受節(jié)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本筒浑y看出,作者是借節(jié)日的繁華來贊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nèi)涵,全詞構(gòu)成一幅生動壯美的游春圖。
整首詞通過朱輪鈿車爭道、游人簪花而歸的特寫鏡頭,形象描繪了一幅潁州西湖清明上巳時期的風情畫。這首《采桑子》寫得人歡景艷,別具一格,不乏動人之處。
4.清明節(jié)古詩詞賞析
清明日
溫庭筠〔唐代〕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fā),黃鸝隔故宮。
鑒賞
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但它帶有節(jié)日的氛圍。清明掃墓是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一般在清明前七天至清明后三天之內(nèi)。由于這期間又有寒食節(jié),故兩個節(jié)日的活動就同時進行。宋呂希哲《歲時雜記》云:“清明節(jié)在寒食第二日,故節(jié)物樂事,皆為寒食所包?!背藪吣雇?,還有游春、踏青、插柳、蕩秋千等。溫庭筠這首《清明日》就是寫人們在清明那天外出踏青的喜悅心情。
溫庭筠的詩以辭藻華麗、風格濃艷著稱,這首《清明日》短短四十個字,充滿了詩情畫意,其畫面之豐富多彩,在歷代一百余首清明詩中,沒有一首能夠超過它。
5.清明節(jié)古詩詞賞析
浣溪沙·雨濕清明香火殘
朱敦儒〔宋代〕
雨濕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干。
脫籜修篁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賞析
這首小詞寫于南渡后的某個清明節(jié)。全詞以生動樸素的語言勾畫了江南清明時節(jié)如畫的風光,抒發(fā)了遠離家鄉(xiāng)的孤獨感和憂時傷事的苦悶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時節(jié)江南特有的風光展開畫面。“雨濕清明”,既點明了時間,又描狀了江南一帶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特色?!跋慊饸垺保盖迕鲯吣箷r焚燒的香燭紙錢被雨水打濕后的情狀?!氨滔?,寫江滿溪碧青色的春水?!把嗄嗪?,說南來的燕子正啄著帶寒意的泥土準備筑巢。詞人面對以上這些風物,不由得件件觸起深沉悲涼的感慨。由清明掃墓而聯(lián)想起自己逃離家鄉(xiāng)客居江南,無法祭掃先人之墳;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聯(lián)想起自己四處飄零無以為家,更由霏霏*雨,料峭春寒,而聯(lián)想起國事的暗淡艱難。透過歇拍“日長獨自倚闌干”的背后,可以想見詞人心中蘊含著多少辛酸沉痛的潛臺詞??!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與詞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種深沉動人的韻。
下片寫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緒。首句描畫出剛脫了筍殼的修長的新竹青翠欲滴,散發(fā)出一片耀眼的綠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蝶戀花》)句意,狀寫新近褪落了嬌艷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綠而酸,清新可愛。這樣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么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顏開啊!然而詞人筆鋒陡轉(zhuǎn),以反詰句“江南春好與誰看”收結(jié)全詞。既與上片歇拍孤獨愴然韻心境相呼應,又表達了自己失國亡家、憂念時事而無心觀賞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時代的印記。這正是朱敦儒南渡后中期詞作的可貴之處。這首詞如同這一時期其它同類題材的詞作一樣,如“獨倚危樓,無限傷心處。芳草連天云薄暮”(《蘇幕遮》)’“東風寂寞,可憐誰為攀折”(《念奴嬌》),“秋風又到人間,葉珊珊。四望煙波無盡,欠青山”(《相見歡》),以真性情寫真景物,將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地交織成渾然一體的境界,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均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1.清明節(jié)古詩詞賞析
清明
黃庭堅〔宋代〕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鑒賞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fā)了人生無常的慨嘆。
首聯(lián)出句點題:“佳節(jié)清明”,似無新意;繼而寫景,“桃李”春風“野田荒垅”,意象格調(diào)迥異,再對舉喜“笑”和悲“愁”,意境頓出。突兀的情感,鮮明的對比,讀來令人悚然?!扒迕鳌睂τ凇疤依睢眮碚f,自是“佳節(jié)”,因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綻盡春光,引領(lǐng)季節(jié)的舞臺,緣何不“笑”呢?只是這“笑”越張揚,越能對比出下句的悲涼。“野田荒垅”似乎更適合于“清明”這個節(jié)日本身。累累埋骨,處處荒冢,忠*賢愚冤怨節(jié)烈,統(tǒng)歸于黃土,怎會不“生愁”呢?大地無言,只能卻披衰敗荒蕪的外衣,由詩人、世人解讀它的哀傷。由此看來,首聯(lián)起筆寫景,淡定散闊,別有境界;感情平抑內(nèi)斂,為下文的議論人生蓄勢張本。
頷聯(lián)描寫清明時節(jié)生物的活躍情景?!袄左@天地龍蛇蟄”,寫的是動物的活動。春雷震響,天地驚動,動物于冬眠中被驚醒,雷聲告知它們春天已經(jīng)到來,于是它們便紛紛走出蟄居之處,活躍于春的氣氛之中?!坝曜憬荚菽救帷?,寫的是植物的生長。春雨貴如油,是說春雨能像乳汁一樣,讓草木迅速生長。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發(fā)柔嫩了。
以上兩聯(lián)寫了桃李、荒冢、龍蛇、草木。頸聯(lián)的兩個典故,兩種活法?!叭似蚣烙囹滄獘D”說的是古代那個??康綁瀴L地里乞討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飽食終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說的是拒官隱居雖被燒死亦不甘心妥協(xié)于社會的正直之士。一樣人生,兩種境界,不置可否的對比中,暗含著詩人對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與贊揚。
尾聯(lián)生發(fā)疑問:蓬蒿荒丘,遺骨一土,千載萬世,誰知誰是賢愚?即便是活在當下,誰又辨賢愚?“知誰是”的反問中,浸透著詩人的滿腔憤懣;以景做結(jié)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達。這種通達,是貶謫失意的心灰意懶,是不滿現(xiàn)實的諷刺反擊,是堅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于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丑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這首詩的景物的描寫、感情的抒發(fā),無不得力于對比。不但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子推有賢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也是一組鮮明的對比。
2.清明節(jié)古詩詞賞析
清明日對酒
高翥〔宋代〕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賞析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兩句是遠景,一句寫物景,一句寫人景。據(jù)此,我們不妨這樣想,詩人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來祭掃,未到墳塋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處,怕妨路徑,故一眼必是望到遠景。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場景呢?“南北山頭多墓田”,“南北”當是虛指,意即四面八方。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頭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難道我們竟沒有體會出詩人說這句話時無限悲涼的口吻嗎:“(你看?。。┧拿姘朔降纳筋^上竟然有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边@樣解就豐滿得多了。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順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來祭掃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掃各紛然”??墒沁@里面有一個問題,“各”指每家祭掃每家的毫不相干,“紛然”則指人數(shù)眾多。那么既然人數(shù)眾多,何以“各人自掃門前雪”呢?難道不會出現(xiàn)相互幫助、相互勸慰的場景嗎?須知道,人們一般只有在什么情況下才會互不搭腔,就是已經(jīng)痛苦難過到了極致,以致習慣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無需多言。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眱删?,詩人走上前去,鏡頭拉近,細節(jié)刻畫物景與人景:“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弊置嫔虾芎谜f,就是說冥紙成灰,灰飛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淚,淚滴成血,仿佛紅色的杜鵑??蔀槭裁匆约埢易骱瑴I血作杜鵑,而不是旁的什么?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美麗的神話中有莊周化蝶、杜鵑啼血的范式。那么就清楚了:原來蝴蝶是溝通陰陽二界的使者啊,冥紙當然就是起到這樣的作用;同樣的,相思要怎么樣來表達才最懇切,總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一類的吧,這樣就淺薄了?!拔摇币嬖V陰間的人,“我們”想你想得都把眼淚哭干了,現(xiàn)在啼出來的是血啊!這種震撼力,實在是難以言表的。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背薪由暇洌勒諘r間發(fā)展續(xù)寫詩人的所見所想:“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背鼍洚斎皇翘摼?,哪里會有這么巧讓詩人碰到狐貍在冢穴里面睡覺呢!不過是說,一天的祭掃結(jié)束了,日薄西山,人人各自歸家,但“我”知道,只有一種動物是不會離開的,那便是狐貍。你憑什么這么說?雖然“我”沒有看見,但“我”竟連“狐死必首丘”的道理也不懂嗎?你們這些人,祭掃之時哭哭啼啼,平日里哪里見到你們有絲毫的傷心難過?狐貍卻不同,它們始終對同伴、對“家庭”忠誠無二,即使死了,也要將頭對準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猶如此,人何以堪”啊!這一層強烈的反差不經(jīng)仔細的推敲是得不到的??墒悄睦镏婪床罡鼜娏业倪€在后頭:晚上回到家來,看到孩子們在燈前玩鬧嬉戲,他們怎么會知道“我”的心酸,怎么會知道生離死別的痛苦?這于我們來說,又是一個極大的沖擊。可是還不止如此,我們再挖掘下去就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都還那樣弱小,是那么天真無邪,可是終歸要長大,終歸要衰老,終歸也要死去,這是天命所在,是多么得令人遺憾,令人神傷。你看,這里正好與首聯(lián)我們提到的詩人厭倦死亡的思想相照應了。是不是吃了一驚,短短十四個字,居然內(nèi)涵多至如斯境地,且皆為感人心魄,發(fā)人深省之語。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詩人要總結(jié)了,也算是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應當說這是比較易見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態(tài),就是及時行樂。我們讀到這里,定會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古詩十九首》里那么成系統(tǒng)地高唱“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或者會更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但果真如此簡單嗎?我認為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qū):即并未區(qū)分與判斷抒發(fā)及時行樂思想究竟是已臻化境,心本開闊,還是無奈愁極,故作曠達,這一點是極重要的問題,是可以作為專題來研究的。就高翥這首詩而言,顯然是故作曠達無疑。你看,詩人尚在陽間,就已經(jīng)想到死后別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嘗不到了,可見他對這個世界是何其留戀!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由此可見欲 望能使人喪失本我,漸成依賴。
原本下面該是藝術(shù)手法的分析,因又要涉及理論,與我想要表達鑒賞的最初的心理流變旨趣不合,故略去。高翥是南宋后期江湖詩派的重要作家,且為寧波人,可以說,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與我近來研究的樓鑰有偶合之處。
3.清明節(jié)古詩詞賞析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歐陽修〔宋代〕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zhuǎn)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鑒賞
這首詞描寫清明時節(jié)西湖游春的熱鬧繁華景象,特別著重描繪日暮回城時喧嘩熙攘的情景,著意描繪游春的歡樂氣氛,從側(cè)面來寫西湖之美。這首詞寫得人歡景艷,別具一格,不乏動人之處。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jié)西湖游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cè)面來寫西湖之美,著意描繪游春的歡樂氣氛。古時以農(nóng)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歷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秹袅轰洝肪矶d:“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薄稏|京夢華錄》也記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边@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們游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去處??淳G柳叢中,車如流水馬如龍,爭相搶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織,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賞著大好春光。詞人自己也乘著朱輪鈿車加入了這歡樂春游的隊伍。
詞上片描繪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圖。下片寫游人返歸的景象。日暮時分,酒醒了的、還在醉著的,前后相將歸家。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一路之上,花頭攢動?!爸钡匠穷^總是花”,這里既指從西湖到潁州城下的路邊鮮花盛開,又當指一路上游人皆頭上簪花而歸。唐宋時,人們有采花簪頭之俗,無論男女。如杜牧《九日齊安登高》中即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碧K軾《次韻蘇伯固主簿重九》說道:“髻重不嫌黃 菊滿,手香新喜綠橙搓?!眲⒖饲f《上巳》也有句云:“暮歸尚有清狂態(tài),亂插山花滿角巾?!笨梢?,“直到城頭總是花”,寫的是人們春游而歸,頭上簪花絡繹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時節(jié),是古人往水邊游玩的時侯。以這樣一個游覽的時節(jié),再加上西湖這樣一個游覽勝地,真可謂良辰美景,兩者鑄備,熱鬧景象自是非同尋常。本詞所表現(xiàn)的正是一派盛景,“滿目繁華”即為全詞的核心。
滿目繁華的特點,首先體現(xiàn)在對游者的描寫上,這也是作品表現(xiàn)的重點。
游者一是多,二是歡。游者之多,在詞中寫道:“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錮車”。這一句寫了兩種不同的游者,一種是乘車者,一種是徒步者。車多,才會引起人們的爭相指點;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現(xiàn)“爭道”的景狀。最后這兩句用寥寥數(shù)字,展示出了一個轂擊肩摩的游覽盛況。另外,下片“喧嘩”一詞,又從音響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這樣的敝廓之地,竟有人聲鼎沸之感,那行人熙來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見出游者之歡?從上述行人“爭道誰家”車的描寫中,已傳出一片歡快活躍的氣氛,接著寫游人日暮歸返時的“醒醉”二字,更是道盡了游者各各相異的神態(tài)。這令人想起明代文學家張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對各種賞月人的生動描寫:他們有的“淺斟低唱”,有的“喝呼嘈雜,裝假醉”,也有的“呼客縱飲”、“縱舟酣睡”。
本詞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類似這些景象的聯(lián)想,從游人歸返之態(tài)中,似可想見他們有的專意游覽,飽享春景;有的就景歡飲,一醉方休,他們各以自己的方式縱情游樂,盡興而歸。總之,游者云集,笑語連天。
滿目繁華,還體現(xiàn)在對西湖自身景色特點的描繪上。
這雖然不是作品的表現(xiàn)重點,但卻是組成繁華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時節(jié),但作品中絕無花衰紅消的悲涼之意,卻呈現(xiàn)出色彩濃艷的一派盛景。在“綠柳朱輪走鈿車”一句中,詞人以綠柳和朱輪相對,既寫了鈿車的豪華,也襯托出柳樹的茂盛,色彩鮮明,春意濃郁。詞的結(jié)句順承“游人日暮相將去”的語意,寫歸途所見的景色,路轉(zhuǎn)堤斜,一路是花。這是枝上花還是落于地上的花?詞人沒有明寫,他僅給人留下一個印緣,只覺得滿目姹紫嫣紅,春花充盈著整個空間。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滿地遍野的鮮花匯成一體,氣氛是很熱烈的。這使我們想起歐陽修在另一首《采桑子》中所寫的詞句:“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边@一個“空”字,正是從對立的角度表明了詞人對本詞中所顯示的盛況無比深切的感受,也說明了詞人和春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所以,本詞即抓住這兩方面內(nèi)容共同表現(xiàn)了潁州西湖的繁盛。
此詞從開始到結(jié)束都貫穿著“繁華”、“喧嘩”的節(jié)日氣氛,把讀者也卷入這氣氛之中,領(lǐng)受節(jié)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本筒浑y看出,作者是借節(jié)日的繁華來贊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nèi)涵,全詞構(gòu)成一幅生動壯美的游春圖。
整首詞通過朱輪鈿車爭道、游人簪花而歸的特寫鏡頭,形象描繪了一幅潁州西湖清明上巳時期的風情畫。這首《采桑子》寫得人歡景艷,別具一格,不乏動人之處。
4.清明節(jié)古詩詞賞析
清明日
溫庭筠〔唐代〕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fā),黃鸝隔故宮。
鑒賞
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但它帶有節(jié)日的氛圍。清明掃墓是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一般在清明前七天至清明后三天之內(nèi)。由于這期間又有寒食節(jié),故兩個節(jié)日的活動就同時進行。宋呂希哲《歲時雜記》云:“清明節(jié)在寒食第二日,故節(jié)物樂事,皆為寒食所包?!背藪吣雇?,還有游春、踏青、插柳、蕩秋千等。溫庭筠這首《清明日》就是寫人們在清明那天外出踏青的喜悅心情。
溫庭筠的詩以辭藻華麗、風格濃艷著稱,這首《清明日》短短四十個字,充滿了詩情畫意,其畫面之豐富多彩,在歷代一百余首清明詩中,沒有一首能夠超過它。
5.清明節(jié)古詩詞賞析
浣溪沙·雨濕清明香火殘
朱敦儒〔宋代〕
雨濕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干。
脫籜修篁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賞析
這首小詞寫于南渡后的某個清明節(jié)。全詞以生動樸素的語言勾畫了江南清明時節(jié)如畫的風光,抒發(fā)了遠離家鄉(xiāng)的孤獨感和憂時傷事的苦悶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時節(jié)江南特有的風光展開畫面。“雨濕清明”,既點明了時間,又描狀了江南一帶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特色?!跋慊饸垺保盖迕鲯吣箷r焚燒的香燭紙錢被雨水打濕后的情狀?!氨滔?,寫江滿溪碧青色的春水?!把嗄嗪?,說南來的燕子正啄著帶寒意的泥土準備筑巢。詞人面對以上這些風物,不由得件件觸起深沉悲涼的感慨。由清明掃墓而聯(lián)想起自己逃離家鄉(xiāng)客居江南,無法祭掃先人之墳;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聯(lián)想起自己四處飄零無以為家,更由霏霏*雨,料峭春寒,而聯(lián)想起國事的暗淡艱難。透過歇拍“日長獨自倚闌干”的背后,可以想見詞人心中蘊含著多少辛酸沉痛的潛臺詞??!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與詞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種深沉動人的韻。
下片寫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緒。首句描畫出剛脫了筍殼的修長的新竹青翠欲滴,散發(fā)出一片耀眼的綠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蝶戀花》)句意,狀寫新近褪落了嬌艷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綠而酸,清新可愛。這樣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么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顏開啊!然而詞人筆鋒陡轉(zhuǎn),以反詰句“江南春好與誰看”收結(jié)全詞。既與上片歇拍孤獨愴然韻心境相呼應,又表達了自己失國亡家、憂念時事而無心觀賞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時代的印記。這正是朱敦儒南渡后中期詞作的可貴之處。這首詞如同這一時期其它同類題材的詞作一樣,如“獨倚危樓,無限傷心處。芳草連天云薄暮”(《蘇幕遮》)’“東風寂寞,可憐誰為攀折”(《念奴嬌》),“秋風又到人間,葉珊珊。四望煙波無盡,欠青山”(《相見歡》),以真性情寫真景物,將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地交織成渾然一體的境界,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均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