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優(yōu)秀說課稿5篇

字號:


    高一階段,是打基礎階段,是將來決戰(zhàn)高考取勝的關鍵階段,今早進入角色,安排好自己學習和生活,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為你整理的《高一語文優(yōu)秀說課稿5篇》,學習路上,為你加油!
    1.高一語文優(yōu)秀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高中語文小說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是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論是從思想性還是從藝術性看,都具有極高的欣賞性,堪稱千古佳作。《項鏈》以其精巧的構思,出色的心理描寫、意味十足的結尾被廣泛傳誦。學習本文,可以讓我們進一步體味作為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學習本文,可以為學習《陳奐生上城》打下基礎;學習本文,還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外國小說的無窮魅力。學習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可以從思想上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確定教學目標
    1、確定依據(jù)
    1)那么鑒賞小說可以從小說的人物形象、小說的語言、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等方面著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對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進行鑒賞。
    2)本文的特色:本文構思特別精巧,作者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由逆境到順境,然后再墜入了逆境的曲折經(jīng)歷,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節(jié)。這些出人意料的情節(jié),又的擺布著瑪?shù)贍柕碌拿\,開著瑪?shù)贍柕碌娜松嫘?;演繹著瑪?shù)贍柕碌拿\悲劇?,?shù)贍柕碌男睦?,瑪?shù)贍柕碌男愿瘢數(shù)贍柕碌拿\均在這曲折的情節(jié)中實現(xiàn)。
    鑒于上述原因,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A、知識目標:
    1、分析小說的情節(jié),體會小說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布局。
    2、分析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評價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發(fā)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整體閱讀小說,客觀、全面地評價瑪?shù)贍柕碌男蜗蟆?BR>    B、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抓住線索,快速梳理小說情節(jié)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審視小說人物的能力。
    3、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展開思維的翅膀,培養(yǎng)學生仿照原文風格寫作的能力。
    C、德育目標:體味人在物質(zhì)與精神世界中的執(zhí)迷和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在現(xiàn)實的限制下的無奈、荒誕與虛幻。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人的本性的堅持和女扭曲。從瑪?shù)贍柕律砩衔『桶l(fā)揚人性中善的力量。培養(yǎng)學生的同情心、責任感,讓他們明白生活中發(fā)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將與自己有關,要學會關心、尊重他人,不斷提升自己的心靈,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瑪?shù)贍柕碌慕庾x,傳統(tǒng)的理解,人們常常從單純的階級論出發(fā),忽略了從人性的角度去詮釋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導學生鑒賞和評價瑪?shù)贍柕逻@樣既有虛榮心又有誠實、堅強、善良品質(zhì)德復雜人物,是本課重點;探求隱藏于悲劇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對莫泊桑作品的情節(jié)的相關評價。
    <二>、品讀本文情節(jié)和心理描寫
    導入新課后,要求學生抓住項鏈這一線索,在項鏈前分別添加6個不同的字來概括本文情節(jié),再由學生找出情節(jié)中的XX部分,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處處出人意料,處處又合乎情理”的情節(jié)特點的。賞讀情節(jié)后,要求學生按照情節(jié)找出描寫瑪?shù)贍柕滦睦淼戮渥?,并加以概括,再?jù)此指導學生初步探討瑪?shù)贍柕碌男愿瘛?BR>    <三>、重點難點的突破:
    1、仿寫:
    兩個話題中選擇一個,要求突現(xiàn)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沒有那份請柬。
    B、“?。〖俚摹?BR>    2、結合課后題對瑪?shù)贍柕露ㄎ?,并要求從原文找出依?jù),同組討論后,選派代表發(fā)言。
    3、形象對比分析:將瑪?shù)贍柕屡c簡愛對比分析。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瑪?shù)贍柕伦非蟮牟缓侠硇浴?BR>    4、引導學生對瑪?shù)贍柕碌碌目隙ㄔu價??梢詮囊韵聝蓚€方面著手:
    A、俗語說:“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B、多面人。
    <四>、作業(yè)
    續(xù)寫該文,注意盡量模仿原著的寫作風格。
    五、板書設計:
    情節(jié)————心理————形象
    羨項鏈——痛苦不堪愛慕
    借項鏈——忐忑不安虛榮瑪
    失項鏈——驚慌失措堅強蒂
    賠項鏈——悲苦不堪誠實爾
    還項鏈——輕松欣慰善良德
    識項鏈——當頭一棒
    2.高一語文優(yōu)秀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祝?!?。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必修五本書,共有2個單元中外小說單元。一個必修3的第一單元,一個是必修5的第一單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進賈府》《祝?!贰独先伺c?!贰读纸填^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邊城》)《祝福》是屬于前者。
    小說是擁有眾多讀者的一種文體,它可以多方面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現(xiàn)人物之間的沖突,還可以具體生動地再現(xiàn)人物生活的環(huán)境,因此在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所以學習小說這種文學樣式,也是有助于學生學會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為將來的小說閱讀打下基礎。
    魯迅的《祝?!肥侵袊F(xiàn)代小說的精品,當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魯迅小說中與阿Q、孔乙己三個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讀好這篇文章,對將來小說的閱讀,小說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說的'寫作都有深廣意義。
    (二)教學目標及確定的依據(jù)
    根據(jù)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掌握小說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說的情節(jié)。
    2、理解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塑造的作用。
    3、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總結人物刻畫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5、體會小說中所描寫的中國婦女悲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深入認識到造成人生悲劇的社會原因。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所造任務的方法。
    2、對造成祥林嫂悲劇社會根源的認識。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于小說并不陌生,相對的也比較喜歡閱讀小說。但是學生閱讀中關注的更多的是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所以老師要適時采取情況,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入手,學會歸納總結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題,學會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二)學法及確定的依據(jù)
    A、預習
    此文長達萬余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要強調(diào)預習,培養(yǎng)閱讀的自覺性。
    B、對比閱讀法
    由于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lián)系歷史知識弄清。但是,學生接觸魯迅小說并非第,因此??梢龑W生回憶相關知識。進行對比。教師注意突出不同點。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本文與《孔乙己》、《故鄉(xiāng)》、《藥》相比,其一,雖然它們的題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側面,有的反映的是讀書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壓在底層的一般農(nóng)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貧民的生活,而《祝?!贩从车膭t是壓在底層的被雇傭的鄉(xiāng)村勞動婦女的生活;其二,雖然都表現(xiàn)了反封建的主題,但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側重于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否定,有的側重于對封建等級觀念和私有制觀念的批判,有的側重于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穭t是對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等全面而猛烈的抨擊,作者對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雖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們還有各不相同的個性,就生活環(huán)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惡劣得多,她沒有孔乙己好吃懶做、自視清高的惡習,卻也同樣遭到周圍人們的冷遇,她有閏土、華老栓一樣的勤勞,但是后卻落得一無所有,可見其命運更悲慘,更令人同情。
    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本文與《一件小事》、《孔乙己》、《故鄉(xiāng)》等相比,雖然都是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存在著差異,各自采取了僅適合自身的故事順序。《一件小事》以順敘為主,以此表現(xiàn)"我"的思想認識的進步?!犊滓壹骸讽様⒅杏醒a敘,使歷史和現(xiàn)實連為一線,以此來揭示主人公性格發(fā)展的必然性?!豆枢l(xiāng)》順敘中有插敘,通過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比,來突出封建制度給人造成的影響之大。而《祝?!穭t采用了倒敘,把祥林嫂的被淪為乞丐和悲滲的死提在篇首,與地主階級"祝福"的歡樂聲形成鮮明的對照,然后再追敘祥林嫂的生前事跡,揭示兩個階級嚴重對立的社會根源,表達作者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切齒痛恨和憤怒鞭笞。
    經(jīng)過這樣的比較研究,學生不僅能夠捕捉課文的新意向和靈魂,而且也提高了質(zhì)疑、析疑、釋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認識結構和思維勢態(tài)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掘進,同時,也為今后的學習積累了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
    C、比較法
    此文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如"決計"、"肯依"等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D、討論法主要運用在第三課時中對本文主題的理解上。
    (2)教師課堂教學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導、提問法。
    三、說教法
    編者希望學習這個單元,要著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jié)、環(huán)境和人物之間的關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品味小說語言,要注意把握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體會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體會不同作者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學們接觸到的小說其實已有很多,但他們是不是就會鑒賞小說了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所以,我考慮先教給學生鑒賞小說的方法,然后讓他們在方法的指導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去鑒賞本篇小說,并爭取能夠舉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說的鑒賞中。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诖耍俳Y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二)點撥法——分析引導,拓展思路
    教學方法的本質(zhì)特征就是要促進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較多的采用了分組討論,師生對話、探究等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講述人物遭遇
    學生讀小說關注的是情節(jié),所以就從情節(jié)入手。讓學生講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選幾位同學復述祥林嫂的不幸經(jīng)歷。
    要求:(1)只作純粹的敘述,不帶議論分析。
    (2)敘述時要突出與悲慘命運有關的細節(jié)
    (3)要有感情地復述,盡可能進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體驗祥林嫂的痛苦與不幸。
    (二)理清情節(jié)
    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介紹小說的情節(jié)大致有幾部分,讓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jié)。
    在復述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線索提綱:
    序幕:魯鎮(zhèn)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結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zhèn)
    發(fā)展:祥林嫂被賣改嫁
    XX:祥林嫂再到魯鎮(zhèn)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探討環(huán)境描寫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禮的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
    祝福之夜的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
    (四)人物形象的塑造
    1、列表比較祥林嫂初到魯鎮(zhèn)、再到魯鎮(zhèn)、臨死前的三次描寫,概括人物形象。
    2、列表對比對祥林嫂眼睛變化的細節(jié)描寫,分析人物當時不同的內(nèi)心變化。
    初到魯鎮(zhèn):順著眼——善良、安分
    再到魯鎮(zhèn):順著眼,眼角帶著淚痕——再受打擊,內(nèi)心痛苦
    講阿毛的故事:直著眼,瞪著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門檻: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失神——再受打擊
    行乞:眼珠間或一輪——麻木
    問有無靈魂:忽然發(fā)光——一絲希望
    3、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語言描寫
    與我對話靈魂有無: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對四嬸講阿毛:痛苦、自責
    對大家講阿毛:麻木、空虛
    與柳媽的對話:精神重壓,陷入恐懼
    4、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行動描寫
    反對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門檻)
    懷疑靈魂——問
    總結人物描寫的幾個方面。(還暗含了心理描寫)
    (五)問題探究
    1、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
    從小說情節(jié)分析、總結入手,祥林嫂為什么做工?為什么改嫁?為什么捐門檻?為什么行乞?得出結論:罪魁禍首是封建制度。
    2、電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門檻不被承認后砍門檻的情節(jié),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總結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賣)——守家不成(喪夫失子)——守命不成(贖身行乞),是一個不幸的女人。祥林嫂這個善良的勞動婦女被毀滅了,她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
    (三)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作者寫作發(fā)表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領會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2)認真分析人物形象,通過對有關描寫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深入領會小說的思想和藝術。理解人物與環(huán)境會互相作用:環(huán)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環(huán)境,這會使環(huán)境發(fā)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如果人物幾經(jīng)抗爭,仍無法改變環(huán)境,就造成了悲劇的結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別人看。
    (3)研究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線索結構怎樣為創(chuàng)造形象,表達主題服務的。
    (4)分析小說的社會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業(yè)布置
    把祥林嫂喪子之后回到魯鎮(zhèn)的那部分,改寫成劇本,并進行排練。
    3.高一語文優(yōu)秀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的說課課題是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中《故都的秋》一課。
    下面我將分五部分來匯報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即“教材分析”、“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及“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高二階段閱讀部分所選課文皆為文學作品,意在加強文學教育,著重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本冊課本閱讀部分所選課文為詩歌、散文,其中前三個單元為詩歌單元,《故都的秋》位于第四單元——抒情散文單元,為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因而在閱讀欣賞本課時,提示學生融匯已學的詩歌鑒賞的某些方法,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散文欣賞的興趣,指導學生學會一些鑒賞抒情散文的方法,以對后面的散文教學及學生課外自行閱讀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故都的秋》是一篇情真意切、風格獨具的散文。作者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文章緊扣北國“清”、“靜”、“悲涼”落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由于本文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對于作者“悲涼”的情感會難以理解,要學好本課,應適當介紹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寫作的藝術風格,為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情感掃除障礙。另外,對于寫景抒情散文,學生學習的關鍵在入境,難處也在入境,因而我選擇與課文基調(diào)相稱的音樂及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圖片輔助教學。盡量使學生與作者的心靈貼近,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
    二、教學目的的確定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對本課教學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鑒賞本文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優(yōu)美情致,獲得審美的愉悅。
    2、培養(yǎng)初步欣賞散文的能力,按“整體感知”——“揣摩領悟語言”——“展開聯(lián)想想象”——“明確意象,建構意境”的欣賞性閱讀的認識規(guī)律,使學生初步掌握欣賞散文的方法。
    3、體味文章緣情寫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提高自身寫作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鑒賞品味語言,由“景語”而“情語”,深層體味作者情感。
    難點:調(diào)動學生各種思維,對文中所描繪的景物展開聯(lián)想、想象,進入“故都的秋”的意境,“設身處地”體驗對象。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
    根據(jù)上述教材分析、教學目的與教學重難點及教學大綱要求,本課教學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按照“寫了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三個層次展開教學。
    (說明:“寫什么”是閱讀一般的、基本的,也是起碼的要求,“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是閱讀理解的深化,不僅可以強化作品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藝術的熏陶作用,培養(yǎng)審美意識,還可為寫作提供有益借鑒。)
    2、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監(jiān)控者。本課主要采用啟發(fā)引導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品味,感悟空間。
    教學手段的選擇,除一般教具外,還選擇錄音機、幻燈機及多媒體計算機,后者用于播放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演示型課件。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
    師生共同暢談對秋的感受,也可談談歷代文人所寫的有關秋的詩文。
    (說明:通過暢談,激發(fā)學生學習本文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
    (二)課文賞析
    〈一〉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本課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的內(nèi)容)。
    (說明:通過學習目的的出示,讓學生心中有數(shù),積極主動地按教學目標完成學習任務。)
    2、預習
    發(fā)放有關作者寫作本文背景及作者寫作風格的資料,同時播放與課文情感基調(diào)相稱的音樂作為背景配合學生個人獨立誦讀、品味課文,并投影出示以下預習要求:
    都之秋的景物的句子,找出文中直接抒發(fā)作者對故都之秋情感的句子,并認真體會。
    2除直接描寫故都秋天的景物外,作者還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來表現(xiàn)故都秋天的特點。
    3.重點解決預習要求中的問題
    針對預習要求1,師生共同歸納,將作者直接描寫的故都秋景概括為“秋晨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棗圖”五組鏡頭。
    針對預習要求2,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不同。(如:文中倒數(shù)第二段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對比,引導學生從“黃酒”、“白干”等飲食中的“味”去領悟兩地不同的秋的“味”。)
    〈二〉揣摩領悟語言
    1、演示播放課件。幫助學生進入“故都的秋”的意境。
    2、學生獨立有感情地吟誦關鍵語句,相互討論、交流、發(fā)言。
    提示學生抓住文中直接抒發(fā)對北國之秋情感的句子及直接描寫北國之秋景物的句子加以品味。在品味語言之時,結合課件演示中的圖景,運用聯(lián)想、想象,并抓住“景語”中的關鍵性詞語加以體會。如“秋晨圖”抓住“細數(shù)”、“靜對”、“破壁”等幾個詞,“秋槐圖”中抓住“細膩”、“清閑”、“落寞”等幾個詞,“秋蟬”圖中抓住“衰弱”、“殘聲”等詞,“秋雨圖”中抓住“灰沉沉”、“青布”衣、“緩慢悠閑”等詞,“秋棗圖”中“淡綠微黃”等詞。
    (說明:作者直接抒懷的句子學生容易體會其情感,重點引導學生
    對景物描寫句子的體會。)
    〈三〉品讀文章,深層把握作者情感、文章主旨,品味借鑒其寫作手法。
    教師以問題點拔,學生討論交流、發(fā)言。
    1、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感受和情感的一句話,并思考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說明:通過對該問題的解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情感,理解“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一句在文中作為主線,貫穿全文的作用,進而領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2、印發(fā)栗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紅唇膏》。學生對比閱讀思考:同是描寫秋景,表達對秋的熱愛、贊美,《故都的秋》為何流露出“悲涼”之情?作者筆下選取的景物為何皆為冷色調(diào)?
    (說明:啟發(fā)學生結合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思考,從而認識理解文章緣情寫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四〉本課小結
    通過小結,總結鑒賞抒情散文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以上是我對《故都的秋》一課的設計,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4.高一語文優(yōu)秀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xiàn)代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將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闡述。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XX之作,是徐志摩重要的代表作品,這首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像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jù)教材本單元編寫的目的是要學生了解一些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对賱e康橋》是必讀課。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二)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對詩歌有些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尤其是對詩歌的了解和欣賞存在著各種差異;我校又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較差,學生在詩歌這一方面的知識肯定存在著一定的缺漏,又加上詩歌比較抽象難懂,大多數(shù)學生不太喜歡詩歌,而《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XX之作,又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fā)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jīng)歷,通過誦讀講解,將學生帶入詩的優(yōu)美意境之中,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形成強烈的共鳴。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現(xiàn)狀,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
    簡要了解徐志摩,了解寫作背景;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咀嚼品味詩歌的意境美的能力、誦讀感悟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一)說教學方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fā),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我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教師的范讀、學生的自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讀(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用以完成教學重點)
    第二,意象品讀法法。通過找詩歌的意象來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所要抒發(fā)的情感,而后再反復誦讀,讓學生感知、揣摩詩歌是如何通過這些意象來抒情的。(用以完成教學難點)
    (二)教學手段
    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方位了解課本所展示的內(nèi)容,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說學生學法
    學法指導就是通過教學及教師引導,指導學生學會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哪種能力,達到怎樣的學習效果,科學的學法指導,是智能發(fā)展目標得以實施的重要途徑。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良好有效的學法指導不僅能吸引學生學習語文,而且能使學生在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接受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意象品讀法
    通過師生互動,老師的示范,結合誦讀,讓學生了解詩人是如何選擇意象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
    四.說教學程序的設計
    (一)導入新課
    1.由康橋的風景圖片導入??禈蝻L光、劍橋大學風貌(配上劍橋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
    2.在現(xiàn)代文學,有這么一位詩人,他的詩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資產(chǎn)階級紳士詩人,他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圣并不過分,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林語堂評價他是“奇才”與“情才”;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nèi)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請問:這位詩人是誰?他的詩的魅力究竟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激疑懸念法以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二)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這部分要點概要,課前讓學生利用有限資料庫已解決)。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三)誦讀體味(教學重點的解決)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準,只要整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導朗誦并結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xiàn)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準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5.高一語文優(yōu)秀說課稿
    說教材
    《荊軻刺秦王》是《戰(zhàn)國策》的名篇。課文記敘了荊軻刺秦王的過程,再現(xiàn)了荊軻獻圖和血染秦廷的壯烈場面,塑造了一個扶危濟困、助弱鋤強、視死如歸的俠士形象。
    《荊軻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第二課的講讀課文。課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對于學生了解先秦文學,體悟中華文化的精華,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文言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積累語言知識,同時,根據(jù)本課人物形象個性化描寫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yǎng)學生翻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誦讀質(zhì)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學習荊軻的忠義正直、英勇愛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說教法
    文言文教學應重視感悟、熏陶和積累。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nèi)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jù)此,本課教學主要采用朗讀法、質(zhì)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說學法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參照注解勾畫圈點法,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
    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斬首行動”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心是斬殺敵方高軍事指揮首腦,借以瓦解敵軍。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美國就使用了這一手段。而戰(zhàn)國末期勢單力孤的燕國,使用過這一手段。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場驚心動魄的歷史場面吧。本課以此導入,借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a.引導學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戰(zhàn)國策》相關知識。b.指導學生朗讀,指導學生參照注釋,圈點、勾畫、思考,理解課文大意。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完成課后練習。以此突破教學重點。c.探究荊軻刺秦王的過程。了解行刺的緣由,認識荊軻“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借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理解人物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3.深入理解,朗讀背誦
    朗讀并背誦易水訣別一段,結合課后練習,引導學生探討景物描寫與音樂描寫的渲染悲壯氣氛的作用。探討課文中所展現(xiàn)的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充分體會人物的性格。
    4.課堂小結
    多角度的描寫,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來。本文通過環(huán)境描寫、音樂描寫、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生動地刻畫了荊軻這一勇武、俠義、果敢、忠義的人物形象。
    5.布置作業(yè)
    搜集課文中的省略句并補足省略成分,根據(jù)課后練習,探究荊軻刺秦王的行為,正確評價荊軻的行刺。
    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nèi)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
    行刺的緣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行刺的準備:白衣冠——荊軻剛烈勇武
    行刺的過程:“顧”“笑”“前”——超人的膽識和非凡的氣質(zhì)行刺的結果: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