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冊語文必修五重要知識點

字號:

高中學(xué)習(xí)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識,還要把高中的知識與初中的知識溶為一體才能學(xué)好。在讀書、聽課、研習(xí)、總結(jié)這四個環(huán)節(jié)都比初中的學(xué)習(xí)有更高的要求。高一頻道為莘莘學(xué)子整理了《高一上冊語文必修五重要知識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高一上冊語文必修五重要知識點
    1、《雨巷》在藝術(shù)上有何特色?
    《雨巷》運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shù)特色。詩中運用了復(fù)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fù)的旋律和婉轉(zhuǎn)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
    2、《雨巷》在意象選用上的特點及好處是什么?
    《雨巷》中應(yīng)該說有三個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這三個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別的意象事實上深藏著一種極為特殊的時空關(guān)系,不僅使整首詩所營造的情境顯得模糊、虛幻、迷離,更使得對詩的意義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復(fù)雜的多義性,三個意象具有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它們統(tǒng)一于一個空間畫面內(nèi),而且有著同樣的情感底色:“獨自”、“彷徨”的“我”、“悠長”、“寂寥”、“頹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钡摹肮媚铩惫餐瑯?gòu)成了一個黯淡、低沉,迷離而幽長的空間,給人們帶來一種孤獨、冷寂又帶迷茫的情緒。
    這三個意象的空間關(guān)系又是動態(tài)的,三個意象在移動中彼此襯托相互呈現(xiàn):移動是隨著“姑娘”的“飄過”展開的,在這種輕緩的“飄過”中,“姑娘”展演著她的顏色、眼光、氣味和姿態(tài),“雨巷”也逐漸因為不斷綿延的“悠長”、“雨的哀曲”和“頹圮的籬墻”變得更為具體,而“我”的期待和夢想、失望和迷茫隨著“姑娘”的身影隱隱顯顯。這使“雨巷”內(nèi)的空間關(guān)系同樣也構(gòu)成了一種回復(fù),開始“姑娘”離我像夢一樣遙遠,然后她近了,“我”甚至聞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悵,接著她又遠了散了,這種回復(fù)的審美功能和音韻及語法上的完全一樣,正是這種意象之間多重復(fù)雜的關(guān)系,以及由這些復(fù)雜關(guān)系帶來的虛幻迷離的色彩,使得詩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體形象和實際意旨,而具有了某種象征性。
    人們完全可以從不同角度生發(fā)出完全不同的對詩意的理解,如果從“我”的角度來看這首詩,這似乎是一個朦朧夢境的再現(xiàn);如果從“雨巷”的角度去理解詩歌的意義,這又可理解為“一種人生體驗或感悟,一種孤寂仍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況味;如從“姑娘”的視角探索,也是對一段逝去的愛的夢中回憶與追訴,總之,正因為詩人沒有把詩的意義限定在一個層面上,我們從中領(lǐng)會的東西才更多了。
    2.高一上冊語文必修五重要知識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橫”,橫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為什么)
    (3)景翳翳以將入(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異義
    1.親戚
    古義:內(nèi)親外戚;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統(tǒng)關(guān)系庭或它的成員
    2.情話
    古義:知心話;今義:男女間談情說愛的話
    3.有事
    古義:農(nóng)事;今義:指有事情
    4.窈窕
    古義:幽深曲折的樣子;今義:指女子文靜而美好
    5.來者
    古義:未來的事情;今義:來的人
    6.征夫
    古義:行人;今義: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義:手杖;今義:扶持老人
    8.風(fēng)波
    古義:指戰(zhàn)亂;今義:常用來比喻亂子
    9.人事
    古義:指做官;今義:指關(guān)于工作人員的錄用、調(diào)配、獎懲等工作
    10.去留
    古義:指生死;今義:離開留下
    11.尋
    古義:不久;今義:尋找
    12.交
    古義:交互,都;今義:常用義“交友”、“交通”等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園日涉以成趣名作狀,每日、每天
    ②時矯首而遐觀名作狀,有時
    2.名詞作動詞
    ①策扶老以流憩名作動,拄著
    ②樂琴書以消憂名作動,彈琴,讀書
    ③或棹孤舟名作動,劃船
    ④實迷途其未遠名作動,誤入迷途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①生生所資動作名,生活
    ②審容膝之易安動作名,容膝的小屋
    2.動詞作狀語
    感吾生之行休動作狀,將要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倚南窗以寄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攜幼入室形作名,幼兒,兒童
    2.形容詞作狀語
    心憚遠役形作狀語,到遠處。
    (四)使動用法
    ①審容膝之易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樂
    ②眄庭柯以怡顏形容詞的使動,使……愉快
    (五)意動用法
    ①悅親戚之情話意動,以……為愉快
    ②樂琴書以消憂意動,以……為樂
    ③善萬物之得時形容詞意動,以……為善
    四、一詞多義
    1.行
    Xíng
    ①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副詞,將,將要。)
    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墩撜Z六則》(動詞,行走。)
    ③為吾子之將行也《殽之戰(zhàn)》(動詞,離開,前往。)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動詞,運行。)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師說》(動詞,實行,執(zhí)行。)
    ⑥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名詞,行為,動作。)
    ⑦臣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信陵君竊符救趙》(名詞,品行。)
    ⑧《琵琶行》(行,古詩一種體裁。)
    háng
    ①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杜甫《絕句》(量詞,排,行。)
    ②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崛起于阡陌之中《過秦論》(泛指軍隊。)
    ③漢天子,我丈人行也《蘇武傳》(名詞,輩分。)
    2.引
    ①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塞翁失馬》(動詞,開弓,拉弓。)
    ②相如引車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動詞,牽,拉,引。)
    ③引壺觴以自酌《歸去來兮辭》(動詞,拿來,取來。)
    ④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動詞,召請,召引。)
    ⑤初一交戰(zhàn),操軍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戰(zhàn)》(動詞,避開,退卻。)
    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出師表》(動詞,引用,援引。)
    ⑦敢竭鄙懷,恭疏短引《滕王閣序》(名詞,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聊乘化以歸盡《歸去來兮辭》(動詞,順著,順隨。)
    ②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動詞,騎,坐,駕御。)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過秦論》(介詞,憑借,趁著。)
    ④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烈士事略>序》(動詞,交互,連接)
    ⑤目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動詞,冒著,頂著。)
    shèng
    ①于是為長安君約車萬乘《觸龍說趙太后》(量詞,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
    ②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殽之戰(zhàn)》(“四”的代稱。)
    4.策
    ①執(zhí)策而臨之《馬說》(名詞,竹制的馬鞭。)
    ②策扶老以流憩《歸去來兮辭》(動詞,拄著。)
    ③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木蘭詩》(同“冊”,記錄。)
    ④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名詞,策略。)
    ⑤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名詞,計策,計謀。)
    5.審
    ①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動詞,明白,知道。)
    ②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察今》(動詞,考察,觀察。)
    ③余經(jīng)秋審,皆減等發(fā)配《獄中雜記》(動詞,審問,審判。)
    6、委
    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歸去來兮辭》(動詞,隨從,順從。)
    ②如土委地《庖丁解?!?動詞,散落,堆積。)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過秦論》(動詞,托付。)
    ④與人期行,相委而去《陳太丘與友期》(動詞,放棄,舍棄。)
    3.高一上冊語文必修五重要知識點
    1、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誤:城墻,正:軍營。
    譯文:大敗李信的軍隊,攻下兩座軍營,殺死七名都尉。
    2、有功故出反囚,罪當(dāng)誅,請按之。誤:按照,正:審理。
    譯文:徐有功特意開脫謀反的人,論罪應(yīng)當(dāng)處死,請審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東南道尚書令,封吳王。誤:拜見,正:授予官職。
    譯文:高祖派來使者授予(杜伏威)東南道尚書令的官,封他為吳王。
    4、府省為奏,敕報許之。誤:報告,正:回復(fù)。
    譯文:有關(guān)部門為此上奏,(后主)下詔回復(fù)同意了這件事。
    5、齊孝公伐我北鄙。誤:輕視,正:邊境。
    譯文:齊孝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
    6、官人疑策愛也,秘之。誤:喜歡,正:吝嗇。
    譯文:過路的官人懷疑陳策舍不得騾子,便把它藏了起來。
    7、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為巢,是為避害之巢。誤:生病,正:擔(dān)心,憂慮。
    譯文:堯的百姓擔(dān)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這就是避免災(zāi)害的巢。
    8、煥初除市令,過謝鄉(xiāng)人吏部侍郎石琚。誤:免除,正:(被)授職。
    譯文:劉煥剛被授職市令,拜訪同鄉(xiāng)吏部侍郎石琚。
    9、師進,次于陘。誤:依次,正:臨時駐扎。
    譯文:諸侯的軍隊前進,駐扎在陘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誤:完畢,正:通“猝”,突然。
    譯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災(zāi)難突然降臨也不會驚恐。
    11、王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誤:高興,正:通“促”,趕快。
    譯文:楚王趕快接見(尊盧沙),(尊盧沙)沒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請)。
    12、存諸故人,請謝賓客。誤:安置,正:問候。
    譯文:問候那些老朋友,邀請拜謝賓朋。
    13、若復(fù)失養(yǎng),吾不貸汝矣。誤:借給,正:寬恕。
    譯文:如果再不贍養(yǎng)母親,我就不寬恕你了。
    14、楚莊王謀事而當(dāng),群臣莫能逮。誤:捉拿,正:及,達到。
    譯文:楚莊王謀劃事情很得當(dāng),群臣沒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誤:恩德,正:感激。
    譯文:假如劉裕取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給他的好處。
    16、陛下登殺之,非臣所及。誤:上去,正:當(dāng)即。
    譯文:陛下(如果)當(dāng)即殺掉他,(就)不是我的職權(quán)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貢部,多柬拔寒俊。誤:典籍,正:主管。
    譯文:賈黃中先后兩次主管貢部,多次選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誤:標點,正:刪改。
    譯文:彌衡揮筆就寫,一氣呵成,一個字沒有刪改。
    19、諸公多其行,連辟之,遂皆不應(yīng)。誤:許多,正:稱贊。
    譯文:許多人都稱贊他的品行,接連幾次征召他,他都沒有答應(yīng)。
    20、太祖知其心,許而不奪。誤:奪取,正:強行改變。
    譯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許他而沒有加以強行改變。
    21、阿有罪,廢國法,不可。誤:阿附,正:偏袒。
    譯文:偏袒有罪之人,廢棄國法,是不能容許的。
    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許膏腴。誤:討伐,正:夸耀。
    譯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認為門第高貴。
    23、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誤:富裕,正:眾多。
    譯文:音樂和XX的繁多,妻室子女的眾多,都不過是供自己一個人享受罷了。
    24、所犯無狀,干暴賢者。誤:干涉,正:冒犯、沖犯。
    譯文:我們所做的太無理,侵擾了賢良。
    25、致知在格物。誤:標準,正:推究
    譯文:豐富知識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規(guī)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誤:改換,正:經(jīng)過。
    譯文:漢朝想派使者去聯(lián)絡(luò)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經(jīng)過匈奴統(tǒng)治區(qū)。
    27、瓚聞之大怒,購求獲疇。誤:購買,正:重賞征求。
    譯文:公孫瓚聽說這件事非常憤怒,重賞捉拿田疇,后將他捕獲。
    28、齊將馬仙埤連營稍進,規(guī)解城圍。誤:規(guī)勸,正:謀劃。
    譯文:齊將馬仙埤讓各座營寨相連逐步向前推進,謀劃解除對義陽城的圍困。
    29、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誤:經(jīng)過,正:造訪、探望。
    譯文:他舅舅李常造訪他家,取出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
    30、吾君優(yōu)游而無為于上,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誤:遺憾,正:怨恨。
    譯文: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法;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沒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去不早耳。誤:怨恨,正:遺憾。
    譯文:不離去,項羽必定會殺掉范增,只是遺憾他沒有及早離開罷了。
    32、命下,遂縛以出,不羈晷刻。誤:XX,正:停留。
    譯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綁上押出來,片刻也不停留。
    33、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誤:憎恨,正:妒忌。
    譯文:孫臏來到魏國,龐涓擔(dān)心他才能超過自己,妒忌他。
    34、曾預(yù)市米吳中,以備歲儉。誤:節(jié)省,正:年成不好。
    譯文:吳遵路曾經(jīng)預(yù)先在吳地買米,用來防備年成不好。
    35、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誤:簡略,正:選拔。
    譯文:你可以選拔聰明有知識的年輕人,派他們?nèi)膸煂W(xué)習(xí)。
    36、時楊素恃才矜貴,輕侮朝臣。誤:憐憫,正:夸耀。
    譯文:當(dāng)時楊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輕視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銘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誤:禁止,正:禁令。
    譯文:王景于是讓人在石碑上刻下誡辭,使百姓知曉法典禁令。
    38、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誤:捐助,正:撤除。
    譯文:(吳起便)申明法度,賞罰分明,撤除冗余官員,廢除疏遠的王族的爵祿。
    39、告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于是刊章討捕。誤:刊登,正:刪除。
    譯文:(朱并)控告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jié)為朋黨,朝廷于是下詔(刪除告發(fā)人姓名的捕人文書)搜捕張儉等人。
    40、蓋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誤:戰(zhàn)勝,正:能夠。
    譯文:好好開始的的確很多,能夠堅持到后的實在很少。
    41、時雖老,暇日猶課諸兒以學(xué)。誤:講課,正:督促。
    譯文:當(dāng)時雖然年事已高,但閑暇的'時候還督促孩子們學(xué)習(xí)。
    42、上令朝臣厘改舊法,為一代通典。誤:逐步,正:訂正,改正。
    譯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舊的法令,作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誤:離開,正:通“罹”,遭遇。
    譯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國的XX后,曹參給了他們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無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名卿。誤:命令,正:美好。
    譯文:(魏國)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當(dāng)時有名的大官。
    45、民不勝掠,自誣服。誤:掠奪,正:拷打。
    譯文:那個州民經(jīng)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實優(yōu)罪了。
    46、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誤:違背,正:迎著。
    譯文:沒有問候(袁閎),迎著便說:“你們地方有位顏子,你認識嗎?”
    47、漢數(shù)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誤:停止,正:通“?!保7?。
    譯文: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就會人馬疲乏,敵人就會憑借全面的優(yōu)勢對付我們的弱點。
    48、桓帝愛其才貌,詔妻以公主。誤:妻子,正:以女嫁人。
    譯文:桓帝喜歡他的才貌,下詔要把公主嫁給他。
    49、屬與賊期,義不可欺。誤:期限,正:約定。
    譯文:我剛才已經(jīng)跟賊人約定好了,根據(jù)道義不能欺騙他們。
    50、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誤:親人,正:父母。
    譯文:父母不認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納我,賓客拋棄我。
    51、出水處猶未可耕,奏寢前議。誤:睡覺,正:息,止。
    譯文:已經(jīng)退水的田地還不能耕種,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議。
    52、以予之窮于世,貞甫獨相信。誤:貧窮,正:困厄,不得志。
    譯文:因為我當(dāng)時處境困厄,只有貞甫相信我。
    53、十年,舉進士第一,授右拾遺,權(quán)翰林修撰。誤:權(quán)利,正:暫代官職。
    譯文:(天會)十年,考中狀元,被授官右拾遺,暫時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順時政,勸督農(nóng)桑。誤:勸說,正:勉勵。
    譯文:勸勉順應(yīng)時代變化,勉勵督促從事農(nóng)桑。
    55、議者皆然固奏。誤:這樣,正:認為……對。
    譯文:議事的人都認為竇固的上奏是對的。
    56、至朝時,惠帝讓參曰。誤:謙讓,正:責(zé)備。
    譯文:到了上朝的時候,惠帝便責(zé)備曹參說。
    57.彥章武人不知書。誤:文書,正:文字。
    譯文:王彥章是一個軍人,不識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闭`:私自,正:偏愛。
    譯文:文帝說:“你不要說了,我偏愛他?!?BR>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于民多矣。誤:迅速,正:招致。
    譯文:(子常)對這些都不去救濟,卻聚斂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60、受欺于張儀,王必惋之。誤:可惜,正:悔恨。
    譯文:受到張儀的欺騙,大王一定會悔恨的。
    61、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爾廷毀我!”誤:期望,正:埋怨、責(zé)怪。
    譯文:絳侯埋怨袁盎說:“我與你兄長友好,如今你卻在朝廷上毀謗我!”
    62、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誤:危險,正:端正。
    譯文:那些人都很隨便地蹲坐互相面對,茅容獨自端正地坐著更加恭謹。
    63、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闭`:輕微,正:如果沒有。
    譯文:呂后看見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說:“如果沒有你,太子差點就被廢掉了。”
    64.未嘗見其喜慍之色,乃知古人為不誣耳。誤:陷害,正:欺騙。
    譯文:從沒有看見他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騙(我們)的。
    65、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誤:遺留,正:贈送。
    譯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歸漢朝后,漢王贈送給大王的財物,會多得無法說盡。
    66、性剛嫉惡,與物多忤。誤:事物,正:別人。
    譯文:生性剛烈,嫉惡如仇,與別人多有抵觸。
    67、由是民得安其居業(yè),戶口蕃息。誤:繁盛,正:繁殖。
    譯文:因此百姓能夠安心地居住下來并從事他們的職業(yè),住戶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長。
    68、大業(yè)中,倫見虞世基幸于煬帝而不閑吏務(wù)。誤:清閑,正:通“嫻”,熟習(xí)。
    譯文:大業(yè)年間,封倫見虞世基被煬帝寵幸卻不熟習(xí)為官的政務(wù)。
    69、彧(ù)據(jù)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詰事狀。素由是銜之。誤:接受,正:懷恨。
    譯文:柳彧手按幾案站立,讓楊素站在庭院中,審問楊素的犯罪事實,楊素從此懷恨在心。
    70、季文子相魯,妾不衣帛。以約失之者鮮矣。誤:新鮮,正:少。
    譯文:季文子輔佐魯國,妾不穿絲綢衣服。因節(jié)儉而犯錯的人少啊。
    4.高一上冊語文必修五重要知識點
    1.開柙出虎:原指負責(zé)看管的人未盡責(zé)任。后多比喻放縱壞人。
    2.虎兕出柙:虎、兕從木籠中逃出。比喻惡人逃脫,主管者應(yīng)負責(zé)任。
    3.既來之,則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后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下必來。
    4.分崩離析: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XX瓦解。
    5.禍起蕭墻: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
    6.五十步笑百步:作戰(zhàn)時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7.餓殍(piǎo)遍野:餓死的人到處都是。
    8.豁然開朗: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lǐng)悟了一個道理。
    9.淺嘗輒止:略微嘗試一下就停下來。指不深入鉆研。
    10.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11.堅忍不拔;形容在艱苦困難的情況下意志堅定,毫不動搖。
    12.永垂不朽: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13.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害怕。
    14.義憤填膺(yīnɡ):發(fā)于正義的憤懣充滿胸中。
    15.安之若素:安然相處,和往常一樣,不覺得有什么不合適。
    16.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著了火一樣。形容非常著急。
    17.息息相關(guān):呼吸也相互關(guān)聯(lián)。形容彼此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
    18.無濟于事:對事情沒有什么幫助或益處。比喻不解決問題。
    19.搖搖欲墜:形容十分危險,很快就要掉下來,或不穩(wěn)固,很快就要垮臺。
    20.不言而喻: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21.大放厥(jué)詞:原指鋪張詞藻或暢所欲言?,F(xiàn)用來指大發(fā)議論。
    22.語焉不詳:指雖然提到了,但說得不詳細。
    23.一帆風(fēng)順:船掛著滿帆順風(fēng)行駛。比喻非常順利,沒有任何阻礙。
    24.不可思議:①佛家語。指思維和言語所不能達到的微妙境界。道教也借用此語。②形容事物無法想象或難以理解。
    25.筋疲力盡:形容非常疲乏,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26.恫?(ɡuān)在抱: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
    27.無憂無慮:沒有一點憂愁和顧慮。
    28.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陽。形容事物體積龐大、數(shù)量眾多或氣勢盛大。
    29.白頭偕老:夫妻相親相愛,一直到老。
    30.惻(cè)隱之心:形容對人寄予同情。
    31.忐忑(tǎntè):不安心神極為不安。
    32.興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詞犀利。后多形容興致高,精神飽滿。
    33.慢條斯理:原指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慌不忙?,F(xiàn)也形容說話做事慢騰騰,不慌不忙。
    34.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dān)心或害怕。
    35.奮不顧身: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36.物華天寶:指各種珍美的寶物。
    37.人杰地靈: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過,其地也就成了名勝之區(qū)。
    38.高朋滿座:形容賓客很多。
    39.命途多舛(chuǎn):形容在人生道路上歷經(jīng)坎坷,屢遭磨難。
    40.馮唐易老:漢馮唐身歷三朝,至武帝時,舉為賢良,但唐已九十馀歲,不能再做官了。
    41.畫棟珠簾:形容房屋裝備的華麗。
    42.李廣難封:漢名將李廣部下因軍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廣本人抗擊匈奴,戰(zhàn)功顯赫,卻不見封侯。后以“李廣未封”、“李廣不侯”、“李廣難封”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43.老當(dāng)益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44.東隅已逝:早年的時光消逝,如果珍惜時光,發(fā)憤圖強,晚年并不晚。
    45.各抒己見:各人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46.艱苦卓絕:堅忍刻苦的精神超過尋常。
    47.充耳不聞: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48.置之不理:放在一邊,不理不睬。
    49.虛無縹緲:形容空虛渺茫。
    50.袖手旁觀:把手籠在袖子里,在一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xié)助別人。
    5.高一上冊語文必修五重要知識點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說(說,通“悅”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6.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8..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9.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1.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2.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13.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nèi)”通“納”,接納)
    二.古今異義(解釋加點字)
    1.行李之往來((古義:出行的人)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人)
    4.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
    5.持千金之資幣物(古義:禮品)
    6.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古義:袒露一只臂膀)
    8.諸郎中執(zhí)兵(古義:宮廷的侍衛(wèi))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義:投擊)
    10.斷其左股(古義:大腿)
    11.沛公居山東時(古義:崤山以東)
    12.約為婚姻(古義:結(jié)為兒女親家)
    1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意外的變故)
    14.將軍戰(zhàn)河北(古義:黃河以南,黃河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