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一種工具,它邏輯性強,能訓練人們的思維能力;數(shù)學,并不僅僅是讓你們學會算題、解方程,這些東西在考試結(jié)束后就會成為你們記憶中的盲點。數(shù)字日記是很有趣的,寫一寫今天你遇到的數(shù)字事情吧。為大家提供《四年級數(shù)學日記300字五篇》,歡迎閱讀。
1.四年級數(shù)學日記300字
今天,我在寫數(shù)學卷的時候看見了這樣的一個數(shù)學問題。
小明帶了100元去買衣服,他買了9件這樣的衣服每件9點5元,他還剩下多少元?我想到了一種做法,把9點5元想成9元5角,先用9元乘9件衣服在加上5角乘9件衣服這不就是我們四年級學的乘法分配律嗎?9元乘9件衣服就等于81元,9件衣服乘5就等于45元和角的進率是10,所以45是4元5角然后81元再加上4元5角就等于85元5角,然后再用100元減去85元5角后來就剩下14元5角。
這樣一個沒有交過的題目就做好了!
2.四年級數(shù)學日記300字
今天我在數(shù)學的作業(yè)本上看見了一道"生活中的數(shù)學題。"題目是:我們國家大約13億人口,如果我們每天節(jié)約1角錢,我國就節(jié)約了1300萬元左右了。如果小學生從一年級到大學大約要用掉1萬幾千元的話,那么這筆錢錢可以供1805位失學沒錢的小朋友,把這筆錢給那些人,那豈不是很好嗎?"
看了上面這些信息我想啊:人多的力量可真是大啊。突然,我想起來,人多力量大也不一定是好事,如果這大約13億的人口,都浪費了13億滴水,那么大家想一想這13億滴水有多重呢?
我上網(wǎng)查了一下,1000滴水等于200克重,我又動手算了一下:1300000000÷1000×200=260000000(克)
260000000克=260噸,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如果按一個人一個月用了一噸水計算的話,那么260噸水就足足可以用上兩年了。我又上網(wǎng)查了查,發(fā)現(xiàn)1噸水能發(fā)電100度電,那也就是說260噸水可以發(fā)26000度電了。
哇!我一下子驚呆了,260噸水竟然可以發(fā)揮這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要節(jié)約一點一滴的水,不要浪費水,要從小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好習慣。
3.四年級數(shù)學日記300字
昨天晚上,天比較熱,我拿出了一只西瓜準備切時,被爸爸攔住了。他給我出了一道題,題目是:把這個西瓜切成九份,并且要切出十塊皮,看你這么切?這時,我想,這個嗎,很簡單。于是,我去拿來一把水果刀,在把西瓜放在桌子上,切了起來。我切了一個“米”字形的,一數(shù),有九塊倒夠數(shù),可是,只有九塊呀!我不服氣,又拿來一個西瓜,準備切時,被爸爸攔住了,他指著我說:“哎呀,你這樣要浪費幾個西瓜呀?還是我來切吧!”爸爸拿起水果刀,叫我看好。
我在一旁仔細地看者,這時,我腦子里閃過一個問號,該這么切呢?等爸爸切完后,我數(shù)了數(shù),也只有九塊皮,但他切的是“井”字形呀。我望了望爸爸說:“爸爸,你切的還不是九塊嗎?”爸爸見我疑惑不解的樣子,就說出了第十塊皮的“藏身之地?!痹瓉淼谑畨K皮藏在“井”字中間那個“口”的下面。到這時,我才恍來大悟。
這時,爸爸看著我因勢利導:“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只要你細心觀察,就一定有所收獲,就像這次切西瓜一樣?!蔽衣犃它c了點頭。
4.四年級數(shù)學日記300字
7月15日,我參加了叢臺公園游泳池舉辦的游泳提高培訓班。游泳池在我家正南方,距離我家大約有1000米的,我爸爸騎車帶我從家到游泳池大約需要3分鐘,我們的行駛速度大約是330米/分鐘。
培訓班一共培訓16次,購買學員票需花費160元,另加報名費5元,這樣,平均每次培訓需花費大約10元。
檢票后,我興沖沖地跑進游泳池,哇!主游泳池好大呀,它的長度是50米,寬度是25米,我口算了一下,它的面積是1250平方米。
教練開始教我們游泳動作要領了,隨后,我們就下水練習了。從8:30一直訓練到10:00,大約要用1個半小時,一共培訓16次,這樣整個培訓下來,我總共接受培訓24個小時。
教練還要求我橫游10個來回,大約有(25×2×10=500m)500米的水程,16次培訓下來,我總共游了大約8000米。
經(jīng)過教練的指導和我刻苦的鍛煉,我的游泳水平比去年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決心明年接著練下去。
5.四年級數(shù)學日記300字
在數(shù)學興趣課上,莊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道有趣的題目:
在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玩,遇到了一位老壽星。
一打聽,這位老壽星已經(jīng)141歲了,乾隆皇帝便贈了一聯(lián)給老人: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乾隆皇帝要隨行的大臣紀曉嵐對出下聯(lián),這可難不倒他,他的下聯(lián)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老師說:“這一副對聯(lián)里,藏有一道數(shù)學題,請同學們算一算老人幾歲?”聽了老師的話,我想,“花甲”是指60歲,“重開”是指兩個60歲,“三七”是指二十一歲,上聯(lián)就是60×2+21=141歲;古稀是指七十歲,“雙慶”是指兩個七十,“多一度春秋”也就是多一歲,下聯(lián)就是70×2+1=141歲。原來,對聯(lián)中也藏有數(shù)學問題呀!
其實,早在我國古代,文人們就常作對聯(lián),以詠物喻事,而且很善于把一些數(shù)字嵌在對聯(lián)中,使對聯(lián)除了文學性、趣味性外,又增加了知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