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的樂府詩閱讀【五首】

字號(hào):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jī)關(guān)名稱,最早設(shè)立于漢武帝時(shí),南北朝也有樂府機(jī)關(guān)。其具體任務(wù)是制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xùn)練音樂人才。下面是分享的經(jīng)典的樂府詩閱讀【五首】。歡迎閱讀參考!
    1.經(jīng)典的樂府詩閱讀
    敕勒歌
    朝代:南北朝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古詩簡介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shí)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rèn)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fēng)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yuǎn)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dòng),有形象,有色彩。
    翻譯/譯文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lán)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fēng)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shí)隱時(shí)現(xiàn)。
    注釋
    ①《敕勒歌》:敕勒(chìlè):種族名,北齊時(shí)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xiàn)在的山西、內(nèi)蒙一帶。北魏時(shí)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③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北部。
    ④穹廬(qióng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⑤籠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lán)藍(lán)的。
    ⑦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⑧見(xiàn):同“現(xiàn)”,顯露。
    2.經(jīng)典的樂府詩閱讀
    陌上桑
    朝代:漢朝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薄傲_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shí)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luò)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shù)千人,皆言夫婿殊?!?BR>    古詩簡介
    《陌上?!肥菨h代的一首樂府詩,最早見于南朝沈約編撰的《宋書·樂志》,題為《艷歌羅敷行》。南朝徐陵編輯的《玉臺(tái)新詠》也收載了該詩,題為《日出東南隅行》。趙宋時(shí)的郭茂倩編輯《樂府詩集》,將該詩收入《相和歌辭》。
    翻譯/譯文
    太陽從東南方升起,照到我們秦家的小樓。秦家有位美麗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羅敷。羅敷善于養(yǎng)蠶采桑,(有一天在)城南邊側(cè)采桑。用青絲做籃子上的絡(luò)繩,用桂樹枝做籃子上的提柄。頭上梳著墮馬髻,耳朵上戴著寶珠做的耳環(huán);淺黃色有花紋的絲綢做成下裙,紫色的綾子做成上身短襖。走路的人看見羅敷,放下?lián)愚壑樱ㄗ⒁曀?。年輕人看見羅敷,禁不住脫帽重整頭巾,以期引起羅敷對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犁地,鋤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鋤地;以致于農(nóng)活都沒有干完,回來后相互埋怨,只是因?yàn)樽屑?xì)看了羅敷的美貌。
    太守乘車從南邊來到這,拉車的五匹馬停下來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過去,問這是誰家美麗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兒,自家起名叫做羅敷?!碧赜謫枺骸傲_敷多少歲了?”小吏回答:“還不到二十歲,但已經(jīng)過了十五了?!碧卣垎柫_敷,“愿意與我一起乘車嗎?”
    羅敷上前回話:“太守你怎么這樣愚蠢!太守你已經(jīng)有妻子了,羅敷我也已經(jīng)有丈夫了?。ㄕ煞虍?dāng)官)在東方,隨從人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頭。怎么識(shí)別我丈夫呢?騎白馬后面跟隨小黑馬的那個(gè)大官就是,用青絲拴著馬尾,那馬頭上戴著金黃色的籠頭;腰中佩著鹿盧劍,寶劍可以值上千上萬錢,十五歲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歲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歲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歲成為一城之主。他皮膚潔白,有一些胡子;他輕緩地在府中邁方步,從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會(huì)時(shí))在座的有幾千人,都說我丈夫出色?!?BR>    注釋
    陌上桑:陌:田間的路。桑:桑林。
    東南隅:指東方偏南。隅,方位、角落。我國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漸偏南,所以說日出東南隅。
    喜蠶桑:喜歡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長)。
    青絲為籠系:用黑色的絲做籃子上的絡(luò)繩?;\,籃子。系,絡(luò)繩(纏繞籃子的繩子)。
    籠鉤:一種工具。采桑用來鉤桑枝,行時(shí)用來挑竹筐。
    倭墮髻:即墮馬髻,發(fā)髻偏在一邊,呈墜落狀。倭墮,疊韻字。
    緗綺:有花紋的淺黃色的絲織品。
    帩頭:帩頭,古代男子束發(fā)的頭巾。
    少年:古義(10-20歲)男
    但:只是。坐:因?yàn)椋捎凇?BR>    使君:漢代對太守、刺史的通稱。
    姝:美麗的女子。
    謝:這里是“請問”的意思。
    不:通假字,通“否”音也為“否”的音。
    居上頭: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鹿盧劍:劍把用絲絳纏繞起來,像鹿盧的樣子。鹿盧,即轆轤,井上汲水的用具。寶劍,荊軻刺秦王時(shí)帶的就是鹿盧劍。
    侍中郎:出入宮禁的侍衛(wèi)官。
    盈盈:儀態(tài)端莊美好。
    冉冉:走路緩慢。
    3.經(jīng)典的樂府詩閱讀
    十五從軍征
    朝代:漢朝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shí)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古詩簡介
    《十五從軍征》出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此詩描繪了一位在外征戰(zhàn)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種種場景,暴露了古代社會(huì)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于勞動(dòng)人民的殘酷奴役和對于人性的損害,具有一定的史詩意義。詩境被一種怨愁情緒所彌漫,基調(diào)極為悲涼。全詩敘事自然流暢,語言樸實(shí)真切,具有漢樂府民歌的特點(diǎn)。
    翻譯/譯文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
    路遇一個(gè)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你看你家那個(gè)地方,現(xiàn)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zāi)??!?BR>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進(jìn)出,野雞在屋梁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tái)。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
    湯和飯一會(huì)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釋
    ⑴始:才。歸:回家。
    ⑵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⑶阿(ē)誰:古人口語,意即“誰”。阿,發(fā)語詞。
    ⑷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遙看:遠(yuǎn)遠(yuǎn)地望去。
    ⑸松柏(bǎi):松樹、柏樹。冢(zhǒng)累(léi)累:墳?zāi)挂粋€(gè)連著一個(gè)。冢,墳?zāi)?、高墳。累累,與“壘壘”通,連續(xù)不斷的樣子。
    ⑹狗竇(dòu):給狗出入的墻洞。竇,洞穴。
    ⑺雉(zhì):野雞。
    ⑻中庭:屋前的院子。旅:旅生,植物未經(jīng)播種而野生。
    ⑼旅葵(kuí):葵菜,嫩葉可以吃。
    ⑽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谷子的皮殼或搗碎。飰(fàn):古同“飯”。
    ⑾羹(gēng):用菜葉做的湯。
    ⑿一時(shí):一會(huì)兒就。
    ⒀貽(yí):送,贈(zèng)送。
    ⒁看:一作“望”。
    ⒂沾:滲入。
    4.經(jīng)典的樂府詩閱讀
    東門行
    朝代:漢朝
    出東門,不顧歸。
    來入門,悵欲悲。
    盎中無斗米儲(chǔ),還視架上無懸衣。
    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
    “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
    上用倉浪天故,下當(dāng)用此黃口兒。今非!”
    “咄!行!吾去為遲!白發(fā)時(shí)下難久居?!?BR>    古詩簡介
    《東門行》是一首漢樂府民歌,描寫的是一個(gè)城市下層平民在無衣無食的絕境中為極端窮困所迫不得不拔劍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漢代樂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爭性的一篇作品。此詩在句法上變化自如,隨內(nèi)容而定,尤其是夫婦的對話,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妻子的委曲哀怨,丈夫的急迫憤怒,活脫脫地畫出了兩人對話時(shí)的聲音和形象。
    翻譯/譯文
    剛才出東門的時(shí)候,就不想著再回來了?;氐郊疫M(jìn)門惆悵悲愁。米罐里沒有多少糧食,回過頭看衣架上沒有衣服。拔劍出東門,孩子的母親牽著衣服哭泣說:“別人家只希望富貴,我情愿和你吃粥。在上有青天。在下有年幼的孩子。你現(xiàn)在這樣做不對!”丈夫說:“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見白發(fā)脫落了,這種苦日子誰知還能夠活幾天?”
    注釋
    ⑴東門行:樂府古辭,載于《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中。東門:主人公所居之處的東城門。
    ⑵顧:念。不顧歸,決然前往,不考慮歸來不歸來的問題。不歸:一作“不愿歸”。
    ⑶來入門:去而復(fù)返,回轉(zhuǎn)家門。
    ⑷悵:惆悵失意。
    ⑸盎(àng):大腹小口的陶器。
    ⑹還視:回頭看。架:衣架。
    ⑺“拔劍”句:主人公看到家中無衣無食,拔劍再去東門。
    ⑻兒母:孩子的母親,主人公的妻子。
    ⑼他家:別人家。
    ⑽哺糜(bǔmí):吃粥。
    ⑾用:為了。倉浪天:即蒼天、青天。倉浪,青色。
    ⑿黃口兒:指幼兒。
    ⒀今非:現(xiàn)在的這種冒險(xiǎn)行為不對頭。
    ⒁咄(duō):拒絕妻子的勸告而發(fā)出的呵叱聲。
    ⒂行:走啦!
    ⒃吾去為遲:我已經(jīng)去晚啦!
    ⒄下:脫落。這句說:我頭上常脫落白發(fā),這苦日子難以久挨下去。
    5.經(jīng)典的樂府詩閱讀
    梅花落
    朝代:南北朝|作者:鮑照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dú)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shí)。
    搖蕩春風(fēng)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fēng)飚,徒有霜華無霜質(zhì)。
    古詩簡介
    《梅花落》是南朝宋詩人鮑照創(chuàng)作的一首樂府詩。此詩開頭兩句以雜樹襯托梅花,領(lǐng)起全詩。中間四句,說明自己為什么獨(dú)愛梅花,盡寫梅之可愛。末兩句以感慨作結(jié),以雜樹的有華無質(zhì),更突出梅的品質(zhì)。全詩對比鮮明,在表達(dá)情感上一改直抒胸臆的寫法,托物明志,借助對不畏霜露的梅花的贊美,來表明自己不愿順隨俗流的堅(jiān)定不拔的志趣,使得此詩更為含蓄、深沉。
    翻譯/譯文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的雜樹,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
    請問你為何會(huì)如此?是因?yàn)樗茉诤虚_花,在寒露中結(jié)果實(shí)。
    可是,一旦到了春天,在春風(fēng)中搖蕩,在春日里嫵媚的你,卻紛紛隨風(fēng)飄落凈盡,徒有抗寒霜的外表,卻沒有抗寒霜的本質(zhì)。
    注釋
    1.中庭:庭院中。
    2.咨嗟:嘆息聲。
    3.君:指上句"偏為梅咨嗟"的詩人。
    4.其:指梅花。
    5.作花:開花。
    6.作實(shí):結(jié)實(shí)。
    7.爾:指雜樹。
    8.霜華:即前句"霜中能作花"的簡稱。華:通“花”。
    9.霜質(zhì):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艱難惡劣環(huán)境的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