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花,每種花有它獨特的美和味道?;▋簽榇蟮卦鎏砹撕芏嗝利??;ㄒ彩窃娙斯P下的“??汀薄O旅媸欠窒淼膸в谢ǖ墓旁娋x十首。歡迎閱讀參考!
1.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yán)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注釋
凌寒:冒著嚴(yán)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yán)寒,傲然獨放;后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環(huán)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nèi)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睂憠敲坊ú粦謬?yán)寒,傲然獨放,“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皦?這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傲韬氉蚤_”,這里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tài),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zhì),又像寫人品?!蔼氉浴?,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安皇茄?,不說梅花,而說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盀橛邪迪銇怼保鞍迪恪敝傅氖敲坊ǖ南銡?,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yán)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2.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代〕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譯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放。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卻不知它已經(jīng)轉(zhuǎn)到這里來。
注釋
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盡:指花凋謝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剛剛。
長恨:常常惋惜。春歸:春天回去了。覓:尋找。
不知:豈料,想不到。轉(zhuǎn):反。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
賞析
該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nèi)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么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jié)候,做了一番紀(jì)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后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遺憾,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dāng)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么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yīng)的。它們字面上是紀(jì)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xiàn)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fā)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伴L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痹娙讼氲?,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遺憾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并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zhuǎn)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xiàn),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gòu)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fù)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詩人寫這首小詩時,是在江州司馬的任上。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fēng)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quán)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chǎn)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許自然地融入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jì)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3.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蓮花
溫庭筠〔唐代〕
綠塘搖滟接星津,軋軋?zhí)m橈入白蘋。
應(yīng)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
譯文
碧綠如染的塘水波光滟滟倒映著星河,小船在“軋軋”的船槳聲中駛?cè)氚滋O叢中。
水面盛開的蓮花就像洛神仙女的襪子,到如今蓮蕾之上還留有洛神仙女的香塵。
注釋
星津:指星河,銀河。
軋(yà)軋:形聲詞,搖動船槳時發(fā)出的聲音。
蘭橈(ráo):對船槳的美稱。
白蘋(pín):一種淺水中生長的草本植物,亦稱“田字草”、“四葉菜”。
洛神:洛水女神。
賞析
此詩前二句從動態(tài)方面描寫塘景,后二句則從靜態(tài)表現(xiàn)塘景,通過動靜結(jié)合的方式突出了塘景的晚間特點。全詩詠蓮而不言蓮,景物之間銜接緊密,應(yīng)用典故而有不露痕跡之妙。
此詩前二句描寫塘景,總體上以塘水的“搖滟”和“蘭橈軋軋”的動態(tài)效果來表現(xiàn)塘景。具體來看,第一句用“接”字把“搖滟”與“星津”這水天兩處的景色呈現(xiàn)在讀者前,“星津”一詞還突出了時間之“晚”;第二句則用“入”字把“蘭橈入白蘋”的動態(tài)美寫得活靈活現(xiàn)。
后二句并不直接描寫蓮花,而是以擬人化“洛神”之“襪”將蓮葉、花等加以籠統(tǒng)的形容,以“蓮蕊”所持有的靜態(tài)特征來表現(xiàn)塘景,以晚間蓮花的標(biāo)志性特征“有香”再次突出了時間之“晚”。
全詩詠蓮而不言蓮,但不僅有濃厚的色澤,而且也有細密的結(jié)構(gòu),景物與景物之間銜接得極緊極密,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著極其繁富的內(nèi)容。
4.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荷花
石濤〔清代〕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fēng)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譯文
五寸的荷葉托著嬌艷的荷花,荷葉密密的貼在水面,但這并不妨礙彩舟的蕩漾。
直到四五月間夏風(fēng)微微吹拂,這些荷葉荷花的高度依舊能恰巧把美人的腰遮住。
注釋
薰風(fēng):和暖的風(fēng)。指初夏時的東南風(fēng)。
5.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菊花
元稹〔唐代〕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huán)繞著房屋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再無花可賞。
注釋
秋叢:指叢叢秋菊。
舍(shè):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淵明的家。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遍繞:環(huán)繞一遍。
籬(lí):籬笆。
日漸斜(xiá):太陽漸漸落山。斜,傾斜。因古詩需與上一句押韻,所以應(yīng)讀xiá。
盡:完。
更(gèng):再。
賞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zhì),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的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叢繞舍似陶家”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huán)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詩人將種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見秋菊之多,花開之盛。這么多美麗的菊花,讓人心情愉悅。
第二句“遍繞籬邊日漸斜”表現(xiàn)了詩人專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繞”字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表現(xiàn)了詩人賞菊時悠閑的情態(tài)。詩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遍繞”“日漸斜”,把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態(tài)和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字里行間充滿了喜悅的心情。前兩句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lián)想,活脫脫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點明了詩人愛菊的原因。這兩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zhuǎn),指出自己并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后凋者,它得天獨厚的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xiàn)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其中,當(dāng)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fēng)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題材,發(fā)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fā),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用語淡雅樸素,饒有趣味。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為渲染愛菊的氣氛做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轉(zhuǎn),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
6.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菊花
唐寅〔明代〕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fēng)。(盡借一作:借人)
譯文
老舊園子里的小路旁已經(jīng)長出了幽幽的花叢,一夜之間白霜從天空墜下落在花上。
有多少遠在他方為客的未歸人啊,只能借著籬笆看看秋天的景色。
注釋
故園:古舊的林苑,也借指故鄉(xiāng)。
三徑:借指歸隱者的家園。
幽叢:幽幽的花叢,這里指菊花。
玄霜:這里指霜。
籬落:即籬笆。柳宗元《田家》籬落隔煙火,農(nóng)談四鄰夕。
賞析
這是一首托物寄興的詩,沒有什么艱澀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淺近直白。詩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詩詞中屬于香草美人筆法。
首聯(lián)詩人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開得并不張揚,而是淡淡的幽然的開放,而且開得那么突然,所以頷聯(lián)寫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從天空墜落一般。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zhì),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內(nèi)涵豐沛,在單淡然中凸現(xiàn)其品質(zhì)。
后兩句是詩人的托物起興,以菊花自比。頸聯(lián)寫到多少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估計詩人自己也在內(nèi)吧,尾聯(lián)寫盡借籬落看秋風(fēng),籬落是指籬笆,記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詩中提到籬落,“日長籬落無人問”。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從這籬笆里面的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颯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征,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xiàn)自己的高潔品格。
7.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紫薇花
杜牧〔唐代〕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fēng)偏笑艷陽人。
譯文
一支初綻的紫薇在秋露里迎接晨光,而不是在早春與百花爭奇斗艷。
無言的桃花、李花現(xiàn)在不知道在何處,只有紫薇花向著寒冷的秋風(fēng),笑對那些爭著在艷陽春天開放的花朵了。
注釋
上春:早春。
艷陽人:指在艷陽春天里開的花。
桃李無言:意謂桃李不說話,不夸耀自己,而人們都來欣賞他們,在桃李樹下,走出了一條條小路。
賞析
紫薇夏季開花,開謝相續(xù),花期長達三、四月之久。杜牧這首詩即圍繞紫薇花花期長的特點著筆,贊美紫薇花不爭春的謙遜品格。
“曉迎秋露一枝新”,首句寫紫薇花開花季節(jié)時令。秋天的早晨,紫薇花迎著秋天的寒露開出一枝枝新鮮的花朵。一個“迎”字,賦予紫薇花以人的精神,它不怕秋寒,迎著寒露開放,為人間裝點秋天的景色。
“不占園中最上春”,春天時節(jié),百花盛開,爭奇斗艷,而紫薇花不與百花爭春,它夏季開花,一直開到秋末。詩人在這里贊美紫薇花不與百花爭春的謙遜品格。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意謂桃花李花開得鮮艷靚麗,引得人人們紛紛前來觀賞,以致樹下踩出了小路。杜牧在這首中用此典故,卻一反其念,以桃花李花來反襯紫薇花的美和開花時間之長,極有新意。詩人雖寫紫薇但在此詩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讀者在驚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麗的質(zhì)感。現(xiàn)在秋天到了,秋風(fēng)蕭瑟,無言的桃花、李花,不知今在何處,只有紫薇花向著寒冷的秋風(fēng),笑對那些爭著在艷陽春天開放的花朵了。詩人寄情于物,在贊美紫薇花的謙遜品格時,也贊美了具有謙遜美德的人。
詩人雖寫紫薇但在此詩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讀者在驚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麗的質(zhì)感。充分感覺到紫薇不與群花爭春,淡雅高潔的風(fēng)骨和一枝獨秀的品格。所謂“反常”必須以“合道”為前題,方能構(gòu)成奇趣。這首被人們譽為詠紫薇詩中的佳作,由于設(shè)想入奇,擴大了詩的張力和戲劇效果,使人玩味不已。
8.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鷓鴣天·桂花
李清照〔宋代〕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dāng)年不見收。(闌通:欄)
賞析
這首《鷓鴣天》詞是一篇盛贊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詞中,詠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為第一流者還一篇。它與《攤破浣溪沙》同為作者與丈夫居住青州時的作品。
作為供觀賞的花卉,艷麗的色彩是惹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點來寫的?!鞍档p黃體性柔”,“暗”“淡”“輕”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黃、淡黃、輕黃。“體性柔”說這種花的花身和性質(zhì)。
“情疏跡遠只香留?!边@種樹多生于深山中,宋之問詩:“為問山東桂,無人何自芳?!崩畎自姡骸鞍仓仙焦?,綠葉垂芳根?!彼詫θ藖碚f是跡遠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卻不因此而有所減少。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為,淺碧、深紅在諸顏色中堪稱美妙,然而,這些美妙的顏色,對于桂花來說,卻是無須添加的。因為它濃郁的香氣,溫雅的體性已足使她成為第一流的名花,顏色淡一點又有什么要緊呢?
上片圍繞“色”與“香”的矛盾展開形象化的議論,生動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美學(xué)觀點。對于“花”這個具體的審美對象來說,“色”屬于外在美的范疇,“味”屬于內(nèi)在美的范疇,作者以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見作者對于內(nèi)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欄開處冠中秋”,是緊承上一片的意思寫的。梅花,雖然開在早春,開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麗,儀態(tài)萬千。但是,面對著“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她卻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雖然開在深秋,獨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襲人,但面對著“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飾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開放的桂花便理所當(dāng)然地成為花中之冠了。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dāng)年不見收。”“騷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離騷》上多載草木名稱,獨獨不見桂花。宋代的陳與義在《清平樂·詠桂》中說:“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币馑己痛嗽~大體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離騷》為憾事,以為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緣故。
就全篇來說,這首詞的筆法是很巧妙的。全詞自始至終都象是為桂花鳴不平,實際上是在抒發(fā)自己的幽怨之情。
詞中正面描寫桂花的,只有開頭兩句。兩句便把桂花的顏色、光澤、性格、韻味都寫盡了,為后面替桂花“鳴冤”、“正名”做好了鋪墊。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內(nèi)在美,十分欣賞桂花的色淡味香,體性溫雅。所謂“何須淺碧深紅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無須淺碧深紅;如果徒有“淺碧深紅”便不能列為花中第一流。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讓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實,作者的詠梅、詠菊之作是不少的,這兩種花,論顏色,論風(fēng)韻,確實不在桂花之下,她們的“妒”和“羞”恐怕還是因為她們沒有桂花那樣濃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談及詠桂與情思的關(guān)系,她以非凡的藝術(shù)家的膽量和勇氣指責(zé)屈原的當(dāng)年不收桂花入《離騷》是“情思”不夠的緣故。至此,作者既為桂花“正”了“名”,又抒發(fā)了自己的一懷幽情。實際上,那“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視塵俗,亂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寫照。
9.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揚州慢·瓊花
鄭覺齊〔宋代〕
弄玉輕盈,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試新妝才了,炷沉水香毬。記曉剪、春冰馳送,金瓶露濕,緹騎星流。甚天中月色,被風(fēng)吹夢南州。
尊前相見,似羞人、蹤跡萍浮。問弄雪飄枝,無雙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纏腰騎鶴,煙霄遠、舊事悠悠。但憑闌無語,煙花三月春愁。
譯文
盛開的瓊花就像衣裝素淡的仙女,試罷新妝,滿身香氣,步履輕盈的走下樓來。遙想當(dāng)日煬帝賞花情景:清晨將瓊花剪下,插入金瓶中時還沾有晨露,由護衛(wèi)皇帝出行的騎士以流星快馬送至行宮供煬帝賞玩。此番在臨安出現(xiàn)的、經(jīng)過移根再植的花,原是她的精魂被風(fēng)吹至。
曾在揚州看到過的瓊花,如今到了江南竟能在酒筵前相見。想起無雙亭畔那“天下無雙”的瓊花,如雪般素潔,在春風(fēng)中搖動;不知自己何時能重游揚州,再睹那美妙的豐姿?自己重游揚州,已成妄想,唯有悵望云霄,緬懷舊事而已。在這煙靄迷離、繁花旖旎的陽春三月,只有獨倚闌干,默默無語。
注釋
弄玉:相傳為春秋時秦穆公之女,后與蕭史一起升 天仙去。“飛瓊”,許飛瓊,西王母的侍女。
淡濘:這里指飛瓊的衣裝素淡。
襪塵:本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詞中謂仙女的步履輕盈?!懊詷恰?,點出揚州。隋煬帝在揚州建行宮,回環(huán)四合,誤入者不得出,名曰迷樓。
香毬:一種銅制的薰香用的球,中分三層,圓轉(zhuǎn)不已,叮放置在被褥中問,其香煙不滅。
曉剪:清晨將瓊花剪下。
緹騎:古代當(dāng)朝貴官的前導(dǎo)和隨從的騎士。
星流:流星快馬。
天中月色:形容瓊花淡黃的色彩。
南州:指臨安。臨安在揚州之南,故稱之為“南州”。
尊前:酒杯前。
無雙亭:亭名.在揚州后土祠旁,北宋詩人宋郊建。
纏腰騎鶴:指重游揚州,用《殷蕓小說》中的典故,參見趙以夫《揚州慢》詞注。
煙花三月:指陽春三月。
鑒賞
在我國的名花中,最珍異和神秘的要算瓊花了。據(jù)宋人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七記載:“揚州后土祠瓊花,天下無二本?!首趹c歷中,嘗分植禁苑,明年輒柘,遂復(fù)載還祠中,敷榮如故。淳熙中,壽皇(孝宗)亦嘗移植南內(nèi),逾年,憔悴無花,仍送還之。其后,宦都東源命園丁取孫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則大減矣?!痹~人趙以夫得友人折贈瓊花數(shù)枝,召聚詠賞,并作《揚州慢》詞,這首詞就是鄭覺齋當(dāng)時應(yīng)和而作。
上片首句人花合寫互相映襯。既是瓊花之瑩潔,又是女子輕盈體態(tài)。女子新妝試罷.于香霧繚繞中幽思綿綿。瓊花產(chǎn)于揚州,因此詠瓊花之作大多或直接或間接地提到揚州,有趙以夫《揚州慢》一詞為證。前五句以女仙設(shè)喻,描繪瓊花的態(tài)、色、味,并沒有作形狀的描寫,而著力寫瓊花的豐神。以仙女來比瓊花,寫出它不同凡花的花姿、花色、清香。雖然詞人未作工細的描繪,但卻傳出了瓊花的精神。
“記曉”三句,承上“迷樓”,追懷瓊花昔日為御物,被星夜送入宮中以供煬帝觀賞的盛事?!吧跆熘性律伙L(fēng)吹夢南州”兩句,轉(zhuǎn)入眼前的瓊花,對照今日冷落,也是女子韶華不復(fù)的感傷。趙以夫原唱《揚州慢》詞序云:“瓊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黃?!薄熬燆T星流”,寫出煬帝賞花心情之切,從側(cè)面烘托出瓊花之出眾不凡。以“天中月色”擬之,可謂恰到好處?!澳现荨北痉褐改戏街菘?,此指臨安。詞言瓊花“被風(fēng)吹夢(到)南州”,下語極迷離恍惚。詞開首既屢以仙女比擬瓊花。則瓊花亦像仙女一樣有夢魂。想象富有情致。
下片由“吹夢南州”一語點出新意。在酒筵前相見者,是花是人,已融為一體,故加以擬人化的描寫:“似羞人、蹤跡萍浮”。詞人曾在揚州看到過瓊花,而今也一樣飄泊來到江南,難怪有“蹤跡萍浮”之感了。詞人不由得陷入深深的回憶之中。他想起無雙亭畔那“天下無雙”的瓊花,如雪般素潔,在春風(fēng)中搖動;不知自己何時能重游揚州,再睹那美妙的豐姿?
秦觀《瓊花》詩云:“無雙亭上傳觴處,最惜人歸月上時。相見異鄉(xiāng)心欲絕,可憐花與月應(yīng)知?!编嵲~所寫情境,與之相似?!拔矣倍?,寫詞人欲往揚州而不得的感慨?!袄p腰騎鶴”,這里使用的是一個的典故,也即原是說,話說一個人很貪婪,他既要腰纏萬貫,又要長生不老,而且還要到風(fēng)景秀美的揚州去玩兒;熟語所謂”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說的就是這么一回事兒。而在此詞里,作者謂自己重游揚州,已成妄想,唯有悵望云霄,緬懷舊事而已?!暗珣{闌無語,煙花三月春愁”,這兩句有無限情韻。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這煙靄迷離、繁花旖旎的春三月,懷念揚州的悠悠舊事,更觸起了濃重的春愁,詞人獨倚闌干,默默無語。下片的構(gòu)思與趙以夫不大相同,趙作是通過賦花抒發(fā)揚州的盛衰之感,此詞是借瓊花移植到臨安就與揚州時大不相同這一現(xiàn)象發(fā)出感慨,花移地之后香色不如前,人呢?欲去揚州探花,這是不能實現(xiàn)的夢。再說楊州的瓊花還是從前風(fēng)姿嗎?重重慨嘆交織在一起,實有無限傷感之情,從而使詞的意境更為幽遠了。
10.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杏花
王安石〔宋代〕
石梁度空曠,茅屋臨清炯。
俯窺嬌饒杏,未覺身勝影。
嫣如景陽妃,含笑墮宮井。
怊悵有微波,殘妝壞難整。
譯文
攔水的石壩跨過空曠的水面,茅屋就坐落在溪水清明的小溪旁。
俯看嬌艷富麗的杏花,并不覺得花兒勝過水中的倒影。
巧笑嫣然如同景陽宮的妃嬪,含笑落進宮井之中。
水面漣漪,將水中佳人的容顏妝飾弄得殘破難整,讓人惆悵不已。
注釋
石梁:石頭堆成的攔水壩,用來捕魚等。
清炯(jiǒng):清明,指陽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
嬌饒:即嬌嬈。嬌艷富麗貌。
景陽妃:指南朝陳后主的嬪妃張麗華、孔貴嬪等。史載,隋軍入臺城。后主避之,與張麗華、孔貴嬪俱入景陽宮井中。隋軍窺井而呼,后主不應(yīng)。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麗華、孔貴嬪同乘而上。
怊悵(chāo chàng):惆悵。
殘妝:被損壞了的化妝。
賞析
此詩前半首寫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勝于花的自身;后半首由水中花影,聯(lián)想及南朝陳后主及貴妃張麗華國破人亡的境遇。此詩藝術(shù)構(gòu)思的獨到之處在于,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嬌美艷麗,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現(xiàn)她在水中嬌嬈的倒影。
首聯(lián)石橋跨過了空曠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閃亮的溪水畔。這里用了兩個形容詞:“空曠”“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辭中所謂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體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詩意豐滿,形象鮮明,如直說石梁渡河,茅屋臨水,則興味索然了。
頷聯(lián)說俯看嬌美艷麗的杏花,似乎并未覺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處。尋繹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種清瑩而縹緲的美感,嚴(yán)羽《滄浪詩話》狀詩之無跡可求、透徹玲瓏就說:“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王安石愛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個中三味,意在追求一種空靈玄妙的韻味。
頸聯(lián)以張、孔作比,說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動人。以花比美人是詩家常語,這里以美人喻花則覺新警。
尾聯(lián)承上而來,也還是將人擬花,然而寫微波蕩漾,花影繚亂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義。詩說水面的漣漪,將水中這位絕代佳人的容顏妝飾弄得殘破難整,令人惆悵不已。因為上文已將杏花比作景陽妃,所以這里的“殘妝”也顯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皻垔y壞難整”一句寫花影凌亂,形象生動而富有動態(tài)的美,情韻絕勝。
此詩雖詠臨水之杏花,然全詩不著一花字、水字,詩人像是有意避開坐實的刻鏤描摹,而杏花的風(fēng)姿神韻全以空靈比況之筆出之,給人一種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實,寫杏花臨水及其水中倒影這一景象,在唐人的詩中也早已有過,如吳融的《杏花》詩“獨照影時臨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詩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于他表現(xiàn)這種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穎,造成了十分動人的藝術(shù)魅力,能引起讀者無限美妙的聯(lián)想。
1.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yán)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注釋
凌寒:冒著嚴(yán)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yán)寒,傲然獨放;后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環(huán)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nèi)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睂憠敲坊ú粦謬?yán)寒,傲然獨放,“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皦?這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傲韬氉蚤_”,這里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tài),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zhì),又像寫人品?!蔼氉浴?,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安皇茄?,不說梅花,而說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盀橛邪迪銇怼保鞍迪恪敝傅氖敲坊ǖ南銡?,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yán)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2.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代〕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譯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放。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卻不知它已經(jīng)轉(zhuǎn)到這里來。
注釋
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盡:指花凋謝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剛剛。
長恨:常常惋惜。春歸:春天回去了。覓:尋找。
不知:豈料,想不到。轉(zhuǎn):反。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
賞析
該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nèi)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么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jié)候,做了一番紀(jì)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后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遺憾,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dāng)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么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yīng)的。它們字面上是紀(jì)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xiàn)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fā)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伴L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痹娙讼氲?,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遺憾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并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zhuǎn)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xiàn),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gòu)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fù)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詩人寫這首小詩時,是在江州司馬的任上。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fēng)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quán)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chǎn)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許自然地融入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jì)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3.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蓮花
溫庭筠〔唐代〕
綠塘搖滟接星津,軋軋?zhí)m橈入白蘋。
應(yīng)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
譯文
碧綠如染的塘水波光滟滟倒映著星河,小船在“軋軋”的船槳聲中駛?cè)氚滋O叢中。
水面盛開的蓮花就像洛神仙女的襪子,到如今蓮蕾之上還留有洛神仙女的香塵。
注釋
星津:指星河,銀河。
軋(yà)軋:形聲詞,搖動船槳時發(fā)出的聲音。
蘭橈(ráo):對船槳的美稱。
白蘋(pín):一種淺水中生長的草本植物,亦稱“田字草”、“四葉菜”。
洛神:洛水女神。
賞析
此詩前二句從動態(tài)方面描寫塘景,后二句則從靜態(tài)表現(xiàn)塘景,通過動靜結(jié)合的方式突出了塘景的晚間特點。全詩詠蓮而不言蓮,景物之間銜接緊密,應(yīng)用典故而有不露痕跡之妙。
此詩前二句描寫塘景,總體上以塘水的“搖滟”和“蘭橈軋軋”的動態(tài)效果來表現(xiàn)塘景。具體來看,第一句用“接”字把“搖滟”與“星津”這水天兩處的景色呈現(xiàn)在讀者前,“星津”一詞還突出了時間之“晚”;第二句則用“入”字把“蘭橈入白蘋”的動態(tài)美寫得活靈活現(xiàn)。
后二句并不直接描寫蓮花,而是以擬人化“洛神”之“襪”將蓮葉、花等加以籠統(tǒng)的形容,以“蓮蕊”所持有的靜態(tài)特征來表現(xiàn)塘景,以晚間蓮花的標(biāo)志性特征“有香”再次突出了時間之“晚”。
全詩詠蓮而不言蓮,但不僅有濃厚的色澤,而且也有細密的結(jié)構(gòu),景物與景物之間銜接得極緊極密,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著極其繁富的內(nèi)容。
4.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荷花
石濤〔清代〕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fēng)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譯文
五寸的荷葉托著嬌艷的荷花,荷葉密密的貼在水面,但這并不妨礙彩舟的蕩漾。
直到四五月間夏風(fēng)微微吹拂,這些荷葉荷花的高度依舊能恰巧把美人的腰遮住。
注釋
薰風(fēng):和暖的風(fēng)。指初夏時的東南風(fēng)。
5.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菊花
元稹〔唐代〕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huán)繞著房屋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再無花可賞。
注釋
秋叢:指叢叢秋菊。
舍(shè):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淵明的家。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遍繞:環(huán)繞一遍。
籬(lí):籬笆。
日漸斜(xiá):太陽漸漸落山。斜,傾斜。因古詩需與上一句押韻,所以應(yīng)讀xiá。
盡:完。
更(gèng):再。
賞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zhì),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的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叢繞舍似陶家”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huán)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詩人將種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見秋菊之多,花開之盛。這么多美麗的菊花,讓人心情愉悅。
第二句“遍繞籬邊日漸斜”表現(xiàn)了詩人專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繞”字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表現(xiàn)了詩人賞菊時悠閑的情態(tài)。詩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遍繞”“日漸斜”,把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態(tài)和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字里行間充滿了喜悅的心情。前兩句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lián)想,活脫脫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點明了詩人愛菊的原因。這兩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zhuǎn),指出自己并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后凋者,它得天獨厚的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xiàn)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其中,當(dāng)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fēng)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題材,發(fā)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fā),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用語淡雅樸素,饒有趣味。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為渲染愛菊的氣氛做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轉(zhuǎn),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
6.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菊花
唐寅〔明代〕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fēng)。(盡借一作:借人)
譯文
老舊園子里的小路旁已經(jīng)長出了幽幽的花叢,一夜之間白霜從天空墜下落在花上。
有多少遠在他方為客的未歸人啊,只能借著籬笆看看秋天的景色。
注釋
故園:古舊的林苑,也借指故鄉(xiāng)。
三徑:借指歸隱者的家園。
幽叢:幽幽的花叢,這里指菊花。
玄霜:這里指霜。
籬落:即籬笆。柳宗元《田家》籬落隔煙火,農(nóng)談四鄰夕。
賞析
這是一首托物寄興的詩,沒有什么艱澀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淺近直白。詩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詩詞中屬于香草美人筆法。
首聯(lián)詩人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開得并不張揚,而是淡淡的幽然的開放,而且開得那么突然,所以頷聯(lián)寫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從天空墜落一般。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zhì),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內(nèi)涵豐沛,在單淡然中凸現(xiàn)其品質(zhì)。
后兩句是詩人的托物起興,以菊花自比。頸聯(lián)寫到多少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估計詩人自己也在內(nèi)吧,尾聯(lián)寫盡借籬落看秋風(fēng),籬落是指籬笆,記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詩中提到籬落,“日長籬落無人問”。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從這籬笆里面的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颯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征,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xiàn)自己的高潔品格。
7.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紫薇花
杜牧〔唐代〕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fēng)偏笑艷陽人。
譯文
一支初綻的紫薇在秋露里迎接晨光,而不是在早春與百花爭奇斗艷。
無言的桃花、李花現(xiàn)在不知道在何處,只有紫薇花向著寒冷的秋風(fēng),笑對那些爭著在艷陽春天開放的花朵了。
注釋
上春:早春。
艷陽人:指在艷陽春天里開的花。
桃李無言:意謂桃李不說話,不夸耀自己,而人們都來欣賞他們,在桃李樹下,走出了一條條小路。
賞析
紫薇夏季開花,開謝相續(xù),花期長達三、四月之久。杜牧這首詩即圍繞紫薇花花期長的特點著筆,贊美紫薇花不爭春的謙遜品格。
“曉迎秋露一枝新”,首句寫紫薇花開花季節(jié)時令。秋天的早晨,紫薇花迎著秋天的寒露開出一枝枝新鮮的花朵。一個“迎”字,賦予紫薇花以人的精神,它不怕秋寒,迎著寒露開放,為人間裝點秋天的景色。
“不占園中最上春”,春天時節(jié),百花盛開,爭奇斗艷,而紫薇花不與百花爭春,它夏季開花,一直開到秋末。詩人在這里贊美紫薇花不與百花爭春的謙遜品格。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意謂桃花李花開得鮮艷靚麗,引得人人們紛紛前來觀賞,以致樹下踩出了小路。杜牧在這首中用此典故,卻一反其念,以桃花李花來反襯紫薇花的美和開花時間之長,極有新意。詩人雖寫紫薇但在此詩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讀者在驚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麗的質(zhì)感。現(xiàn)在秋天到了,秋風(fēng)蕭瑟,無言的桃花、李花,不知今在何處,只有紫薇花向著寒冷的秋風(fēng),笑對那些爭著在艷陽春天開放的花朵了。詩人寄情于物,在贊美紫薇花的謙遜品格時,也贊美了具有謙遜美德的人。
詩人雖寫紫薇但在此詩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讀者在驚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麗的質(zhì)感。充分感覺到紫薇不與群花爭春,淡雅高潔的風(fēng)骨和一枝獨秀的品格。所謂“反常”必須以“合道”為前題,方能構(gòu)成奇趣。這首被人們譽為詠紫薇詩中的佳作,由于設(shè)想入奇,擴大了詩的張力和戲劇效果,使人玩味不已。
8.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鷓鴣天·桂花
李清照〔宋代〕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dāng)年不見收。(闌通:欄)
賞析
這首《鷓鴣天》詞是一篇盛贊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詞中,詠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為第一流者還一篇。它與《攤破浣溪沙》同為作者與丈夫居住青州時的作品。
作為供觀賞的花卉,艷麗的色彩是惹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點來寫的?!鞍档p黃體性柔”,“暗”“淡”“輕”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黃、淡黃、輕黃。“體性柔”說這種花的花身和性質(zhì)。
“情疏跡遠只香留?!边@種樹多生于深山中,宋之問詩:“為問山東桂,無人何自芳?!崩畎自姡骸鞍仓仙焦?,綠葉垂芳根?!彼詫θ藖碚f是跡遠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卻不因此而有所減少。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為,淺碧、深紅在諸顏色中堪稱美妙,然而,這些美妙的顏色,對于桂花來說,卻是無須添加的。因為它濃郁的香氣,溫雅的體性已足使她成為第一流的名花,顏色淡一點又有什么要緊呢?
上片圍繞“色”與“香”的矛盾展開形象化的議論,生動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美學(xué)觀點。對于“花”這個具體的審美對象來說,“色”屬于外在美的范疇,“味”屬于內(nèi)在美的范疇,作者以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見作者對于內(nèi)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欄開處冠中秋”,是緊承上一片的意思寫的。梅花,雖然開在早春,開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麗,儀態(tài)萬千。但是,面對著“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她卻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雖然開在深秋,獨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襲人,但面對著“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飾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開放的桂花便理所當(dāng)然地成為花中之冠了。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dāng)年不見收。”“騷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離騷》上多載草木名稱,獨獨不見桂花。宋代的陳與義在《清平樂·詠桂》中說:“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币馑己痛嗽~大體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離騷》為憾事,以為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緣故。
就全篇來說,這首詞的筆法是很巧妙的。全詞自始至終都象是為桂花鳴不平,實際上是在抒發(fā)自己的幽怨之情。
詞中正面描寫桂花的,只有開頭兩句。兩句便把桂花的顏色、光澤、性格、韻味都寫盡了,為后面替桂花“鳴冤”、“正名”做好了鋪墊。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內(nèi)在美,十分欣賞桂花的色淡味香,體性溫雅。所謂“何須淺碧深紅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無須淺碧深紅;如果徒有“淺碧深紅”便不能列為花中第一流。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讓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實,作者的詠梅、詠菊之作是不少的,這兩種花,論顏色,論風(fēng)韻,確實不在桂花之下,她們的“妒”和“羞”恐怕還是因為她們沒有桂花那樣濃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談及詠桂與情思的關(guān)系,她以非凡的藝術(shù)家的膽量和勇氣指責(zé)屈原的當(dāng)年不收桂花入《離騷》是“情思”不夠的緣故。至此,作者既為桂花“正”了“名”,又抒發(fā)了自己的一懷幽情。實際上,那“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視塵俗,亂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寫照。
9.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揚州慢·瓊花
鄭覺齊〔宋代〕
弄玉輕盈,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試新妝才了,炷沉水香毬。記曉剪、春冰馳送,金瓶露濕,緹騎星流。甚天中月色,被風(fēng)吹夢南州。
尊前相見,似羞人、蹤跡萍浮。問弄雪飄枝,無雙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纏腰騎鶴,煙霄遠、舊事悠悠。但憑闌無語,煙花三月春愁。
譯文
盛開的瓊花就像衣裝素淡的仙女,試罷新妝,滿身香氣,步履輕盈的走下樓來。遙想當(dāng)日煬帝賞花情景:清晨將瓊花剪下,插入金瓶中時還沾有晨露,由護衛(wèi)皇帝出行的騎士以流星快馬送至行宮供煬帝賞玩。此番在臨安出現(xiàn)的、經(jīng)過移根再植的花,原是她的精魂被風(fēng)吹至。
曾在揚州看到過的瓊花,如今到了江南竟能在酒筵前相見。想起無雙亭畔那“天下無雙”的瓊花,如雪般素潔,在春風(fēng)中搖動;不知自己何時能重游揚州,再睹那美妙的豐姿?自己重游揚州,已成妄想,唯有悵望云霄,緬懷舊事而已。在這煙靄迷離、繁花旖旎的陽春三月,只有獨倚闌干,默默無語。
注釋
弄玉:相傳為春秋時秦穆公之女,后與蕭史一起升 天仙去。“飛瓊”,許飛瓊,西王母的侍女。
淡濘:這里指飛瓊的衣裝素淡。
襪塵:本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詞中謂仙女的步履輕盈?!懊詷恰?,點出揚州。隋煬帝在揚州建行宮,回環(huán)四合,誤入者不得出,名曰迷樓。
香毬:一種銅制的薰香用的球,中分三層,圓轉(zhuǎn)不已,叮放置在被褥中問,其香煙不滅。
曉剪:清晨將瓊花剪下。
緹騎:古代當(dāng)朝貴官的前導(dǎo)和隨從的騎士。
星流:流星快馬。
天中月色:形容瓊花淡黃的色彩。
南州:指臨安。臨安在揚州之南,故稱之為“南州”。
尊前:酒杯前。
無雙亭:亭名.在揚州后土祠旁,北宋詩人宋郊建。
纏腰騎鶴:指重游揚州,用《殷蕓小說》中的典故,參見趙以夫《揚州慢》詞注。
煙花三月:指陽春三月。
鑒賞
在我國的名花中,最珍異和神秘的要算瓊花了。據(jù)宋人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七記載:“揚州后土祠瓊花,天下無二本?!首趹c歷中,嘗分植禁苑,明年輒柘,遂復(fù)載還祠中,敷榮如故。淳熙中,壽皇(孝宗)亦嘗移植南內(nèi),逾年,憔悴無花,仍送還之。其后,宦都東源命園丁取孫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則大減矣?!痹~人趙以夫得友人折贈瓊花數(shù)枝,召聚詠賞,并作《揚州慢》詞,這首詞就是鄭覺齋當(dāng)時應(yīng)和而作。
上片首句人花合寫互相映襯。既是瓊花之瑩潔,又是女子輕盈體態(tài)。女子新妝試罷.于香霧繚繞中幽思綿綿。瓊花產(chǎn)于揚州,因此詠瓊花之作大多或直接或間接地提到揚州,有趙以夫《揚州慢》一詞為證。前五句以女仙設(shè)喻,描繪瓊花的態(tài)、色、味,并沒有作形狀的描寫,而著力寫瓊花的豐神。以仙女來比瓊花,寫出它不同凡花的花姿、花色、清香。雖然詞人未作工細的描繪,但卻傳出了瓊花的精神。
“記曉”三句,承上“迷樓”,追懷瓊花昔日為御物,被星夜送入宮中以供煬帝觀賞的盛事?!吧跆熘性律伙L(fēng)吹夢南州”兩句,轉(zhuǎn)入眼前的瓊花,對照今日冷落,也是女子韶華不復(fù)的感傷。趙以夫原唱《揚州慢》詞序云:“瓊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黃?!薄熬燆T星流”,寫出煬帝賞花心情之切,從側(cè)面烘托出瓊花之出眾不凡。以“天中月色”擬之,可謂恰到好處?!澳现荨北痉褐改戏街菘?,此指臨安。詞言瓊花“被風(fēng)吹夢(到)南州”,下語極迷離恍惚。詞開首既屢以仙女比擬瓊花。則瓊花亦像仙女一樣有夢魂。想象富有情致。
下片由“吹夢南州”一語點出新意。在酒筵前相見者,是花是人,已融為一體,故加以擬人化的描寫:“似羞人、蹤跡萍浮”。詞人曾在揚州看到過瓊花,而今也一樣飄泊來到江南,難怪有“蹤跡萍浮”之感了。詞人不由得陷入深深的回憶之中。他想起無雙亭畔那“天下無雙”的瓊花,如雪般素潔,在春風(fēng)中搖動;不知自己何時能重游揚州,再睹那美妙的豐姿?
秦觀《瓊花》詩云:“無雙亭上傳觴處,最惜人歸月上時。相見異鄉(xiāng)心欲絕,可憐花與月應(yīng)知?!编嵲~所寫情境,與之相似?!拔矣倍?,寫詞人欲往揚州而不得的感慨?!袄p腰騎鶴”,這里使用的是一個的典故,也即原是說,話說一個人很貪婪,他既要腰纏萬貫,又要長生不老,而且還要到風(fēng)景秀美的揚州去玩兒;熟語所謂”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說的就是這么一回事兒。而在此詞里,作者謂自己重游揚州,已成妄想,唯有悵望云霄,緬懷舊事而已?!暗珣{闌無語,煙花三月春愁”,這兩句有無限情韻。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這煙靄迷離、繁花旖旎的春三月,懷念揚州的悠悠舊事,更觸起了濃重的春愁,詞人獨倚闌干,默默無語。下片的構(gòu)思與趙以夫不大相同,趙作是通過賦花抒發(fā)揚州的盛衰之感,此詞是借瓊花移植到臨安就與揚州時大不相同這一現(xiàn)象發(fā)出感慨,花移地之后香色不如前,人呢?欲去揚州探花,這是不能實現(xiàn)的夢。再說楊州的瓊花還是從前風(fēng)姿嗎?重重慨嘆交織在一起,實有無限傷感之情,從而使詞的意境更為幽遠了。
10.帶有花的古詩精選
杏花
王安石〔宋代〕
石梁度空曠,茅屋臨清炯。
俯窺嬌饒杏,未覺身勝影。
嫣如景陽妃,含笑墮宮井。
怊悵有微波,殘妝壞難整。
譯文
攔水的石壩跨過空曠的水面,茅屋就坐落在溪水清明的小溪旁。
俯看嬌艷富麗的杏花,并不覺得花兒勝過水中的倒影。
巧笑嫣然如同景陽宮的妃嬪,含笑落進宮井之中。
水面漣漪,將水中佳人的容顏妝飾弄得殘破難整,讓人惆悵不已。
注釋
石梁:石頭堆成的攔水壩,用來捕魚等。
清炯(jiǒng):清明,指陽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
嬌饒:即嬌嬈。嬌艷富麗貌。
景陽妃:指南朝陳后主的嬪妃張麗華、孔貴嬪等。史載,隋軍入臺城。后主避之,與張麗華、孔貴嬪俱入景陽宮井中。隋軍窺井而呼,后主不應(yīng)。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麗華、孔貴嬪同乘而上。
怊悵(chāo chàng):惆悵。
殘妝:被損壞了的化妝。
賞析
此詩前半首寫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勝于花的自身;后半首由水中花影,聯(lián)想及南朝陳后主及貴妃張麗華國破人亡的境遇。此詩藝術(shù)構(gòu)思的獨到之處在于,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嬌美艷麗,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現(xiàn)她在水中嬌嬈的倒影。
首聯(lián)石橋跨過了空曠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閃亮的溪水畔。這里用了兩個形容詞:“空曠”“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辭中所謂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體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詩意豐滿,形象鮮明,如直說石梁渡河,茅屋臨水,則興味索然了。
頷聯(lián)說俯看嬌美艷麗的杏花,似乎并未覺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處。尋繹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種清瑩而縹緲的美感,嚴(yán)羽《滄浪詩話》狀詩之無跡可求、透徹玲瓏就說:“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王安石愛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個中三味,意在追求一種空靈玄妙的韻味。
頸聯(lián)以張、孔作比,說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動人。以花比美人是詩家常語,這里以美人喻花則覺新警。
尾聯(lián)承上而來,也還是將人擬花,然而寫微波蕩漾,花影繚亂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義。詩說水面的漣漪,將水中這位絕代佳人的容顏妝飾弄得殘破難整,令人惆悵不已。因為上文已將杏花比作景陽妃,所以這里的“殘妝”也顯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皻垔y壞難整”一句寫花影凌亂,形象生動而富有動態(tài)的美,情韻絕勝。
此詩雖詠臨水之杏花,然全詩不著一花字、水字,詩人像是有意避開坐實的刻鏤描摹,而杏花的風(fēng)姿神韻全以空靈比況之筆出之,給人一種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實,寫杏花臨水及其水中倒影這一景象,在唐人的詩中也早已有過,如吳融的《杏花》詩“獨照影時臨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詩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于他表現(xiàn)這種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穎,造成了十分動人的藝術(shù)魅力,能引起讀者無限美妙的聯(lián)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