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要根據(jù)自己的條件,以及高中階段學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找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常見的古體詩的體裁還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憲宗的年號。
3.左遷:貶官,降職。白居易任諫官時,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
4.司馬:州刺史的副職,當時實際上是有職無權(quán)了。
5.京都聲:唐代京長安城流行的樂曲聲調(diào)。
6.賈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調(diào)。
8.管弦:指音樂。管,簫笛之類的管樂。弦,琴瑟或琵琶之類的弦樂。
9.教坊:唐代官辦管領(lǐng)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guān)。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的情感。
2.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2.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他)并且......;
今:表因果的連詞。
3.無貴無賤
古:無論;
今:沒有。
4、今之眾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許多人。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尚;
今:道路,道德。
6、小學而大遺
古:在小的方面學習;
今: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7.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8.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結(jié)合,相當于“用來……的”
今: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3.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zhuǎn)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zhuǎn)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3.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4.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1、河內(nèi)兇(兇,古義:荒年;今義:常指人或運動暴躁,心腸狠。河:黃河)
2、鄰國之民不加少(加,古義:更;今義:增加)
3、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走,古義:逃跑;今義:行走)
4、數(shù)罟不入洿池(數(shù),古義:細、密;今義:數(shù)字或者數(shù)數(shù))
5、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古義: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義:保養(yǎng)身體)
6、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今義:可能、能夠)
7、然而不王者(然而,古義:這樣做了,卻……;今義:表轉(zhuǎn)折)
8、寡人之于國也(徐徐語文坊)(寡人,古義:寡德之人,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今義:孤家寡人)
9、請以戰(zhàn)喻古義(古義,請允許我;今義:請你)
10、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義(則,古義:那么;今義:這)
5.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①言
感斯人言(言:話語)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說)
②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③為
因為長句(為:動詞,寫、作)
初為霓裳后六幺(為:彈奏)
為君翻作琵琶行(為:介詞,為、替)
④暫
凝絕不通聲暫歇(暫:副詞,短暫)
如聽仙樂耳暫明(暫:副詞,頓時、忽然)
⑤幽
別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難(幽:形容低微,隱晦,不暢達)
野芳發(fā)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昏暗)
⑥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語:說話,回答)
今夜聞君琵琶語(語:曲)
⑦暗
尋聲暗問彈者誰(輕聲地)
別有幽愁暗恨生(隱藏的)
偏聽則暗(糊涂,愚昧)
1.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常見的古體詩的體裁還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憲宗的年號。
3.左遷:貶官,降職。白居易任諫官時,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
4.司馬:州刺史的副職,當時實際上是有職無權(quán)了。
5.京都聲:唐代京長安城流行的樂曲聲調(diào)。
6.賈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調(diào)。
8.管弦:指音樂。管,簫笛之類的管樂。弦,琴瑟或琵琶之類的弦樂。
9.教坊:唐代官辦管領(lǐng)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guān)。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的情感。
2.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2.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他)并且......;
今:表因果的連詞。
3.無貴無賤
古:無論;
今:沒有。
4、今之眾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許多人。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尚;
今:道路,道德。
6、小學而大遺
古:在小的方面學習;
今: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7.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8.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結(jié)合,相當于“用來……的”
今: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3.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zhuǎn)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zhuǎn)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3.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4.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1、河內(nèi)兇(兇,古義:荒年;今義:常指人或運動暴躁,心腸狠。河:黃河)
2、鄰國之民不加少(加,古義:更;今義:增加)
3、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走,古義:逃跑;今義:行走)
4、數(shù)罟不入洿池(數(shù),古義:細、密;今義:數(shù)字或者數(shù)數(shù))
5、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古義: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義:保養(yǎng)身體)
6、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今義:可能、能夠)
7、然而不王者(然而,古義:這樣做了,卻……;今義:表轉(zhuǎn)折)
8、寡人之于國也(徐徐語文坊)(寡人,古義:寡德之人,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今義:孤家寡人)
9、請以戰(zhàn)喻古義(古義,請允許我;今義:請你)
10、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義(則,古義:那么;今義:這)
5.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①言
感斯人言(言:話語)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說)
②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③為
因為長句(為:動詞,寫、作)
初為霓裳后六幺(為:彈奏)
為君翻作琵琶行(為:介詞,為、替)
④暫
凝絕不通聲暫歇(暫:副詞,短暫)
如聽仙樂耳暫明(暫:副詞,頓時、忽然)
⑤幽
別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難(幽:形容低微,隱晦,不暢達)
野芳發(fā)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昏暗)
⑥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語:說話,回答)
今夜聞君琵琶語(語:曲)
⑦暗
尋聲暗問彈者誰(輕聲地)
別有幽愁暗恨生(隱藏的)
偏聽則暗(糊涂,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