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鑒賞【十首】

字號:

詩經(jīng)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瑯瑯上口的詩句讓人耳熟能詳,天趣盎然的曲調(diào)像天籟之音娓娓動聽。下面是分享的精選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鑒賞【十首】。歡迎閱讀參考!
    1.精選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鑒賞
    蒹葭
    佚名〔先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jié)成霜。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賞析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rèn)定為情人、戀人,那么,這首詩就是表現(xiàn)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jié)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chuàng)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shù)意境。好詩都能創(chuàng)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jié)構(gòu),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jié)構(gòu)的異質(zhì)事物的性能?!霸谒环健钡慕Y(jié)構(gòu)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于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dá)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fā)生同構(gòu)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dá)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shù)范型。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yè)、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xiàn)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xiàn)和表現(xiàn)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 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zhí)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義之中。
    自然,當(dāng)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yīng)當(dāng)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xiàn)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xiàn)在水邊,一會又出現(xiàn)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chǎn)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xiàn)、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fā)顯得難以捉摸,構(gòu)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每章開頭都采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征,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fù)進(jìn)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jié)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dá)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xiàn)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cè)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guān)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chuàng)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xiàn)??傊?,《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rèn)真探討。
    2.精選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鑒賞
    子衿
    佚名〔先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dá)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賞析
    《國風(fēng)·鄭風(fēng)·子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此詩寫單相思,描寫一個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當(dāng)看到顏色青青的東西,女子就會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領(lǐng)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門樓,就是想看見心上人的蹤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見,她便覺得如隔三月。全詩采用倒敘的手法,充分描寫了女子單相思的心理活動,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難得的優(yōu)美的情歌,成為中國文學(xué)描寫相思之情的經(jīng)典作品。
    全詩三章,采用倒敘手法。
    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zhuǎn)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
    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
    全詩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宛然如在目前。這種藝術(shù)效果的獲得,在于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詩中表現(xiàn)這個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達(dá)”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劃她的心理活動上,如前兩章對戀人既全無音問、又不見影兒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獨白。兩段埋怨之辭,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急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tài),令人生出無限想像,可謂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內(nèi)心獨白,則通過夸張修辭技巧,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qiáng)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可謂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心理描寫手法,在后世文壇已發(fā)展得淋漓盡致,而上溯其源,此詩已開其先。
    這首詩是《詩經(jīng)》眾多情愛詩歌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鮮明地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實質(zhì),女主人公在詩中大膽表達(dá)自己的情感,即對情人的思念。這在《詩經(jīng)》以后的歷代文學(xué)作品中是少見的。
    3.精選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鑒賞
    緇衣
    佚名〔先秦〕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譯文
    看我夫君穿上那黑色禮服多么得體,破了我又為他新作一件像樣的衣衫。我送到他執(zhí)教的書館,等他回家來我捧上精美豐盛的晚餐。
    看我夫君穿上那黑色禮服多么美好,破了我又為他新作一件像樣的罩袍。我送到他執(zhí)教的書館,等他回家來我捧上精美豐盛的菜肴。
    看我夫君穿上那黑色禮服多么舒展,破了我又為他新作一件像樣的罩衫。我送到他執(zhí)教的書館,等他回家來我端上一桌豐盛的好飯。
    鑒賞
    這首詩中洋溢著一種溫馨的親情,因此,與其說這是一首描寫國君與臣下關(guān)系的詩,還不如說這是一首寫家庭親情的詩更為確切。當(dāng)代不少學(xué)者認(rèn)為,這是一首贈衣詩。詩中“予”的身份,看來像是穿緇衣的人之妻妾??追f達(dá)《毛詩正義》說:“卿士旦朝于王,服皮弁,不服緇衣。退適治事之館,釋皮弁而服(緇衣),以聽其所朝之政也?!闭f明古代卿大夫到官署理事(古稱私朝),要穿上黑色朝服。詩中所詠的黑色朝服看來是抒情主人公親手縫制的,所以她極口稱贊丈夫穿上朝服是如何合體,如何稱身,稱頌之詞無以復(fù)加。她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如果這件朝服破舊了,我將再為你做新的。還再三叮囑:你去官署辦完公事回來,我就給你試穿剛做好的新衣,真是一往而情深。表面上看來,詩中寫的只是普普通通的贈衣,而骨子里卻唱出了一位妻子深深摯愛自己丈夫的心聲。
    全詩共三章,直敘其事,屬賦體,采用的是《詩經(jīng)》中常見的復(fù)沓聯(lián)章形式。詩中形容緇衣之合身,雖用了三個形容詞:“宜”、“好”、“席”,實際上都是一個意思,無非是說,好得不能再好;準(zhǔn)備為丈夫改制新的朝衣,也用了三個動詞:“改為”、“改造”、“改作”,實際上也都是一個意思,只是變換語氣而已。每章的最后兩句都是相同的。全詩用的是夫妻之間日常所說的話語,一唱而三嘆,把抒情主人公對丈夫無微不至的體貼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4.精選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鑒賞
    卷耳
    佚名〔先秦〕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寘通:置)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賞析
    《卷耳》是一篇抒寫懷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處尤其表現(xiàn)在它匠心獨運的篇章結(jié)構(gòu)上。舊說如“后妃懷文王”“文王懷賢”“妻子懷念征夫”“征夫懷念妻子”諸說,都把詩中的懷人情感解釋為單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兒和中國的《詩經(jīng)》專家孫作云還提出過《卷耳》是由兩首殘簡的詩合為一詩的看法。這些看法反映出對《卷耳》篇章佳妙布局認(rèn)識不足的缺陷。
    《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婦女的口吻來寫的;后三章則是以思家念歸的備受旅途辛勞的男子的口吻來寫的。猶如一場表演著的戲劇,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內(nèi)心獨白在同一場景同一時段中展開。詩人堅決地隱去了“女曰”“士曰”一類的提示詞,讓戲劇沖突表現(xiàn)得更為強(qiáng)烈,讓男女主人公“思懷”的內(nèi)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獨白呼喚著遠(yuǎn)行的男子,“不盈頃筐”的卷耳被棄在“周行”——通向遠(yuǎn)方的大路的一旁。順著女子的呼喚,備受辛苦的男子滿懷愁思地出現(xiàn);對應(yīng)著“周行”,他正行進(jìn)在崔嵬的山間。一、二兩章的句式結(jié)構(gòu)也因此呈現(xiàn)著明顯的對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對第二章的復(fù)沓,帶有變化的復(fù)沓是《詩經(jīng)》中最常見的章法結(jié)構(gòu)特征,這種復(fù)沓可以想象為是一種合唱或重唱,它強(qiáng)有力地增加了抒情的效果,開拓補充了意境,穩(wěn)定地再現(xiàn)了音樂的主題旋律。第四章從內(nèi)容分析仍是男子口吻,但與二、三章相差很大。這類《詩經(jīng)》中經(jīng)常用的手法稱為單行章斷,比如《召南·采蘩》《召南·行露》《周南·葛覃》《周南·漢廣》《周南·汝墳》等詩中都有此類手法。這類手法是合唱形式的遺存,可以想像這是幕后回蕩的男聲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詩篇的氣氛,增強(qiáng)表演的效果。
    《卷耳》的語言是優(yōu)美自然的。詩人能夠熟練地運用當(dāng)時的民謠套語?!吨芤住w妹三·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女承筐,無實”正與《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對應(yīng)。把民謠用作套語,像一個套子一樣放在詩章句首,為詩奠定韻腳、句式的基礎(chǔ)和情感思緒的習(xí)慣性暗示,這是《詩經(jīng)》的起興手法的一例。詩人善于用實境描畫來襯托情感。旅途的艱難是通過對山的險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來的:詩人用了“崔嵬”“高岡”“砠”等詞語。而旅途的痛苦則是通過對馬的神情的刻畫間接表現(xiàn)出來的:詩人用了“虺隤”“玄黃”“瘏矣”等詞語。而描摹山、刻畫馬都意在襯托出行者懷人思?xì)w的惆悵。“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以酒澆愁,便是正面對這種悲愁的心態(tài)提示。全詩的最后是以一種已類化的自問自答體收場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對前兩章“不永懷”“不永傷”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對全詩進(jìn)行的總結(jié),點名“愁”的主題,堪稱詩眼。
    懷人是世間永恒的情感主題,這一主題跨越了具體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歷代詩人吟詠的好題目?!毒矶窞橹袊姼栝L河中蔚為壯觀的一支——懷人詩開了一個好頭。其深遠(yuǎn)影響光澤后世。徐陵《關(guān)山月》、張仲素《春歸思》、杜甫《月夜》、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元好問《客意》等抒寫離愁別緒、懷人思鄉(xiāng)的詩歌名篇,多多少少體現(xiàn)了與《卷耳》一脈相承的意味。
    5.精選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鑒賞
    麟之趾
    佚名〔先秦〕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鑒賞
    這是一首贊美諸侯公子的詩。但這公子究竟是作為商紂“西伯”的文王之子,還是爵封“魯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貴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按朱熹《詩集傳》“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孫宗族皆化于善,故詩人以‘麟之趾’興公之子”的解說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孫”而言;但《毛詩序》則有“《關(guān)雎》之化行則天下無犯非禮,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也”之說。既為“衰世”,就非必定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贊美貴族公子,而以“麟”起興,這在今天的讀者,或許會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卻是一樁異常莊重和動情的事。所謂“麟”,其實就是糜,鹿之一種而已。不過古代傳說中的“麟”,卻非同尋常:據(jù)漢劉向《說苑》稱,“麒麟,麕身牛尾,圜頭一角,含信懷義,音中律呂,步中規(guī)矩,擇土而踐,彬彬然動則有容儀”;《春秋感應(yīng)符》更發(fā)揮“一角”之義曰:“麟一角,明海內(nèi)共一主也?!薄盾髯印芬嘣疲骸肮耪?,其政好生惡殺,麟在郊野?!贝蟮质且环N兆示“天下太平”的仁義之獸。所以后儒贊先王之圣明,則眉飛色舞于“麒麟在圃,鸞鳳來儀”;孔子生春秋亂世,則為魯哀公之“獲麟”而泣,以為麟出非時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詩所傳達(dá)的熱烈贊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兩幅美好畫面的化出和疊?。貉坶g剛出現(xiàn)那“不踐生草、不履生蟲”的仁獸麒麟,悠閑地行走在綠野翠林,卻又恍然流動,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來。仁獸麒麟與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輝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贊嘆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贊語,便帶著全部熱情沖口而出,剎那間振響了短短的詩行。二、三兩章各改動二字,其含義并沒有多大變化:由“麟”之趾,贊到“之定”、“之角”,是對仁獸麒麟贊美的復(fù)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變化,則正如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所說,“此詩公姓猶言公子,特變文以協(xié)韻耳。公族與公姓亦同義”。如此三章回旋往復(fù),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斷交替閃現(xiàn),耳際是“于嗟麟兮”贊美之聲的不斷激揚回蕩。視覺意象和聽覺效果的交匯,經(jīng)了疊章的反覆唱嘆,所造出的正是這樣一種興奮、熱烈的畫意和詩情。
    前文說到這是一首贊美貴族公子的詩,似乎已沒有異議。但它究竟歌唱于何種場合,實在又很難判明。方玉潤以為此乃“美公族龍種盡非常人也”(《詩經(jīng)原始》),大抵為慶賀貴族生子的贊美詩,似乎較近原意。古代的王公貴族,總要自夸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們的后代,也定是“龍種”、“麟子”。這首詩用于恭賀貴族得子的場合,大約正能滿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虛榮、自尊之心。然而,自從卑賤如陳勝、吳廣這樣的氓隸之徒,曾喊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不平之語揭竿而起以后,凡俗之家便也有了愿得“麟子”的希冀。在這樣的背景上反觀“麟之趾”,則能與仁獸麒麟媲美,而可熱情贊美的,就決非只有“公族”、“公姓”了——既然有不少貴族“龍種”,最終被歷史證明只是王冠落地的不肖“跳蚤”;那么凡俗之家,就也能崛起叱咤風(fēng)云的一代“麟子”。
    6.精選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鑒賞
    擊鼓
    佚名〔先秦〕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鑒賞
    這是一篇典型的戰(zhàn)爭詩。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泄自己對戰(zhàn)爭的抵觸情緒。作品在對人類戰(zhàn)爭本相的透 視中,呼喚的是對個體生命具體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細(xì)節(jié)幸福的獲得。這種來自心靈深處真實而樸素的歌唱,是對人之存在的人文關(guān)懷的闡釋,是先民們?yōu)楹笫赖奈膶W(xué)作品樹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標(biāo)。
    《毛詩序》云:“《擊鼓》,怨州吁也?!编嵐{以《左傳·隱公四年》州吁伐鄭之事實之。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以為“與經(jīng)不合者六”,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wèi)人救陳”之事,在衛(wèi)穆公時。今以為姚說較《毛序》為合理,姑從姚氏。
    第一章總言衛(wèi)人救陳,平陳宋之難,敘衛(wèi)人之怨。結(jié)云“我獨南行”者,詩本以抒寫個人憤懣為主,這是全詩的線索。詩的第三句言“土國城漕”者,《鄘風(fēng)·定之方中》毛詩序云:“衛(wèi)為狄所滅,東徙渡河,野居漕邑,齊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營宮室?!蔽墓珷I楚丘,這就是詩所謂“土國”,到了穆公,又為漕邑筑城,故詩又曰“城漕”?!巴羾卿睢彪m然也是勞役,猶在國境以內(nèi),南行救陳,其艱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從孫子仲,平陳與宋”,承“我獨南行”為說。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猶之可也。詩之末兩句云“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敘事更向前推進(jìn),如芭蕉剝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寫安家失馬,似乎是題外插曲,其實文心最細(xì)?!肚f子》說:“猶系馬而馳也?!焙民R是不受羈束、愛馳騁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歸家的。這個細(xì)節(jié),真寫得映帶人情。毛傳解釋一二句為:“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卑选半肌苯忉尀椤盎颉?,作為代詞,則兩句通敘營中他人。其實全詩皆抒詩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兩章文情哀苦,更為動人。
    第四章“死生契闊”,毛傳以“契闊”為“勤苦”是錯誤的。黃生《義府》以為“契,合也;闊,離也;與死生對言”是正確的。至于如何解釋全章詩義。四句為了把葉韻變成從AABB式,次序有顛倒,前人卻未嘗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應(yīng)該是:
    執(zhí)子之手,與子成說;死生契闊,與子偕老。
    這樣詩的韻腳,就成為ABBA式了。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說”的內(nèi)容,是分手時的信誓。詩為了以“闊”與“說”葉韻,“手”與“老”葉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更為激烈,所以作者把語句改為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闊兮”的“闊”,就是上章“契闊”的“闊”?!安晃一钯狻钡摹盎睢?,應(yīng)該是上章“契闊”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會也。”“于嗟洵兮”的“洵”,應(yīng)該是“遠(yuǎn)”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闊”的“闊”?!安晃倚刨狻钡摹靶拧保瑧?yīng)該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說”而言的。兩章互相緊扣,一絲不漏。
    “怨”是《擊鼓》一詩的總體格調(diào)與思想傾向。從正面言,詩人怨戰(zhàn)爭的降臨,怨征役無歸期,怨戰(zhàn)爭中與己息息相關(guān)的點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個生命的丟失。從反面言,詩作在個體心理,行為與集體要求的不斷背離中,在個體生命存在與國家戰(zhàn)事的不斷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實幸福對戰(zhàn)爭的殘酷的不斷*中,流顯出一份從心底而來的厭戰(zhàn)情緒。這一腔激烈的厭戰(zhàn)之言,要爭取的是對個體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細(xì)節(jié)中的切實幸福。
    7.精選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鑒賞
    小星
    佚名〔先秦〕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
    鑒賞
    《國風(fēng)·召南·小星》是西周現(xiàn)實主義詩集《詩經(jīng)》里的一首。為先秦時代的民歌,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社會環(huán)境下的役夫之悲。全詩二章,每章五句,每章的前兩句主要是寫景,但景中有情;后三句主要是言情,但情中也復(fù)敘事,所謂情景交融說的就是這個。
    第一章之前兩句云:“嚖彼小星,三五在東?!币﹄H恒所謂:“山川原隰之間,仰頭見星,東西歷歷可指,所謂戴星而行也。”
    征人奔走,為趕行程,凌晨上道。忽見小星,三五在天,睡眼惺忪,初亦不知其星何名也。言在東者,東字與公、同趁韻,不必定指東方。第二章云:“嚖彼小星,維參與昴?!闭魅怂瘔舨判?,故初見晨星,不知何名。繼而察以時日,然后知其為參星與昴星。第一章只言小星,三五在東,不言星名;第二章既說小星,又說乃參乃柳,這就是詩分章次的道理。詩雖寫景,而情亦隱見其中。
    詩之每章后三句主要言情者,第一章云:“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夙夜”舊釋“早夜”,“日未出,夜未盡,曰早夜”。夙夜或早夜都不是兩字平列,而是上字形容下字的偏正結(jié)構(gòu)。征人天不明即行,可見其不暇啟處,忙于王事?!侗鄙健吩娫疲骸盎蜓嘌嗑酉ⅲ虮M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可見同為“王臣”,同為“職司”,工作并不相等,遭遇并不相同。第二章后三句云:“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备牡谝徽碌摹百硪乖诠睘椤氨琅c裯”。又改“同”為“猶”。改“同”為“猶”者換字葉韻。改言“抱衾與裯”者,則由于上章之“夙夜在公”,凌晨上道,棄室家之好,“拋衾與裯”也。“夙夜在公”是“拋衾與裯”之因,“拋衾與裯”是“夙夜在公”之果。文心極細(xì),章序分明。征人之“不已于行”,較之“息偃在床”者,是“寔命不猶”。寫役夫之悲,真是詞情并茂。
    8.精選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鑒賞
    式微
    佚名〔先秦〕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賞析
    《式微》是一首先秦時代的詩歌,采用反問、隱語、互文等多種修辭方式,情感表達(dá)宛轉(zhuǎn)而有情致。重章?lián)Q字,押韻和諧。兼有長短的句式,節(jié)奏感強(qiáng),韻律和諧優(yōu)美,用詞異常精巧。式微也成為后世詩歌中常用的意象,對后世古典詩歌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
    全詩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diào):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詩人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意思是說,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yǎng)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然而,《式微》詩上下二章只變換了兩處文字,但就在這巧妙的變換中,體現(xiàn)出了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
    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變換“故”“躬”兩字,卻使詩歌語義飽滿、押韻和諧?!拔⒕省?,朱熹《詩集傳》釋為:“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躬”是“躳”的異體,《爾雅·釋言》:“躬,身也?!惫?、身二字互訓(xùn),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拔⒕奔础拔胰魺o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無君”。上下章表達(dá)相同的意思卻運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達(dá)得淋漓盡致。其二,一章“胡為乎中露”和二章“胡為乎泥中”?!奥丁睘椤奥贰钡募俳枳??!稜栄拧め屆罚骸奥?,露也。言人所踐蹈而露見也。”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泥中’猶言泥涂也?!卑矗骸爸新丁币布唇袼渍Z所謂心里沉沉的,像被什么東西堵得慌;“泥中”猶今所謂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虛寫而非實寫,上下章可互相補充理解。
    同時,作者字?jǐn)?shù)的變換中,始終不忘記押韻的和諧。一章“故”、“露”為陰聲“魚”韻和入聲“鐸”韻同用;二章“躬”、“中”押陰聲“侵”部韻。此兩句在表達(dá)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又能押韻和諧字?jǐn)?shù)整齊,有一箭雙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tǒng)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lián)Q字,押韻和諧。體現(xiàn)了一唱三嘆、余味無窮的特色。體現(xiàn)了《詩經(jīng)》精巧凝練的語言,兼有長短的句式,節(jié)奏感強(qiáng)?!妒轿ⅰ吩姸潭倘€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工整與靈活相整合,參差錯落,能極力地表達(dá)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選擇又是隨著詩的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而靈活變化的,增強(qiáng)了詩的節(jié)奏感。總之,《式微》運用語言的藝術(shù),非但韻律和諧優(yōu)美,而且用詞精巧。
    在藝術(shù)上,這首詩以設(shè)問強(qiáng)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并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shè)問。詩人遭受統(tǒng)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shè)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zhuǎn)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為這些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詩“境界具于詞語之外,愈反復(fù)看去,愈覺其含義無窮?!?BR>    9.精選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鑒賞
    北風(fēng)
    佚名〔先秦〕
    北風(fēng)其涼,雨雪其雱?;荻梦?,攜手同行。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北風(fēng)其喈,雨雪其霏?;荻梦遥瑪y手同歸。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 匪狐,莫黑匪烏?;荻梦遥瑪y手同車。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鑒賞
    此詩開篇即大肆渲染背景:吹的是涼颼颼的北風(fēng),飄的是紛紛揚揚的雪。這既是實時描述,也是國家危亂之象。眾人為了逃難,呼朋引伴,攜手同行。詩中展現(xiàn)了一幅急惶惶四處奔逃的慘景。
    全詩共三章,前兩章內(nèi)容基本相同,只改了三個字。把“北風(fēng)其涼”改為“北風(fēng)其喈”,意在反覆強(qiáng)調(diào)北風(fēng)的寒涼。而改“雨雪其雱”為“雨雪其霏”,無非是極力渲染雪勢的盛大密集。把“攜手同行”改為“攜手同歸”,也是強(qiáng)調(diào)逃離的意向。復(fù)沓的運用產(chǎn)生了強(qiáng)烈的藝術(shù)效果。
    詩各章末二句相同?!捌涮撈湫啊?,虛邪,即舒徐,為疊韻詞,加上二“其”字。語氣更加寬緩,形象地表現(xiàn)同行者委蛇退讓、徘徊不前之狀。“既亟只且”,“只且”為語助詞,語氣較為急促,加強(qiáng)了局勢的緊迫感。語言富于變化,而形象更加生動。
    北風(fēng)與雨雪,是興體為主,兼有比體。它不只是逃亡時的惡劣環(huán)境的簡單描寫,還是用來比喻當(dāng)時的虐政。后面赤狐、黑烏則是以比體為主,兼有興體。它不僅僅是比喻執(zhí)政者為惡如一,還可以看作逃亡所見之景。這種比興手法的運用,使詩句意蘊豐富,耐人玩味。
    朱熹《詩集傳》說此詩“氣象愁慘”,指出了其基本風(fēng)格。詩三章展示了這樣的逃亡情景:在風(fēng)緊雪盛的時節(jié),一群貴族相呼同伴乘車去逃亡。局勢的緊急(“既亟只且”),環(huán)境的凄涼(赤狐狂奔,黑烏亂飛)躍然紙上。
    10.精選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鑒賞
    蜉蝣
    佚名〔先秦〕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 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鑒賞
    蜉蝣是一種渺小的昆蟲,生長于水澤地帶。幼蟲期稍長,個別種類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為成蟲,即不飲不食,在空中飛舞交配,完成其物種的延續(xù)后便結(jié)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蟲。它身體軟弱,有一對相對其身體而言顯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還有兩條長長的尾須,飄舞在空中時,那姿態(tài)是纖巧而動人的。而且,蜉蝣喜歡在日落時分成群飛舞,繁殖盛時,死后墜落地面,能積成一厚層。因而,這小東西的死,會引人矚目,乃至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詩人借這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對于終須面臨的消亡的困惑。
    說起來,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說,通常也有幾十年。但相比于人對生命的貪戀程度,這遠(yuǎn)遠(yuǎn)是不夠的。而且,人作為自覺的生物,在其生存過程中就意識到死的陰影,于是人生短暫之感愈益強(qiáng)烈。當(dāng)然,活著是美好的,而且人與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們懂得以人的方式來裝飾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態(tài)。然而放在死亡的陰影下來看,短暫生命的裝飾與姿態(tài),實也是的無奈與的哀傷。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過程,它的弱小、美麗,以及它對自己鮮明的羽翼、鮮潔的容貌的炫耀,被詩人提取出來描畫成人的上述生存狀態(tài)的象征。
    此詩開篇即以“蜉蝣之羽”為比,這個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華美的衣裳那樣艷麗多彩。但這種美麗來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麗,宛如曇花一現(xiàn)。詩人見此情景生發(fā)感慨。一種珍惜生命、把握現(xiàn)在的緊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剛剛破土而出的時候,麻 衣如雪,那薄如麻絲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樣潔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飛翔起來,盡情揮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當(dāng)然要學(xué)習(xí)蜉蝣精神,生之光華,死之絢爛。
    這詩的內(nèi)容簡單,結(jié)構(gòu)更是單純,卻有很強(qiáng)的表現(xiàn)力。變化不多的詩句經(jīng)過三個層次的反復(fù)以后給人的感染是濃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麗經(jīng)這樣處理,便有了一種不真實的艷光,那小蟲的一生竟帶上了鋪張的華麗;但因這種描寫之間相隔著對人生憂傷的深深感喟,所以對美的贊嘆描畫始終伴隨著對消亡的無奈,那種曇花一現(xiàn)、浮生如夢的感覺就分外強(qiáng)烈。
    這詩的情調(diào)自然是有點消沉的。但人一旦追問自己:“你是誰?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憂傷根本上是無法避免的。特別是在缺乏強(qiáng)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國,由于不能對生死的問題給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憂傷籠罩。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對死的憂傷、困惑、追問,歸根結(jié)蒂是表現(xiàn)著對生的眷戀,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詠懷詩》之七十一,寫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這一系列短壽的生物在世間各自發(fā)出聲音和光色,感嘆說:“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钡@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