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要根據(jù)自己的條件,以及高中階段學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找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今天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經濟重心的南移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時間:南宋時期。
南方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發(fā)展的表現(xiàn):
1)水稻躍居全國糧食作物首位;
2)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的糧倉,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3)經濟作物的種植很普遍;
4)桑蠶業(yè)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5)官府在杭州、蘇州、成都等地都設有官辦的絲織作坊,江浙一帶出現(xiàn)了“機戶”;
6)南宋末年,海南島已發(fā)展出較為先進的棉紡織工具;
7)江西景德鎮(zhèn)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海上絲綢之路:
1)背景:由于西夏的興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業(yè)的繁榮和經濟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視并鼓勵海外貿易。
2)三大外貿港:廣州、泉州、明州。
3)表現(xiàn):在貿易港口設立市舶司;設有專供外國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貨貿易的“番市”。
4)大宗貿易商品:香料、絲織品和瓷器。
5)路線:以中國泉州為起點,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6)影響:不僅是宋朝政府獲得了巨額的財政收入,也給通商各國的文明進程增添了活力。
2.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隋唐
1、隋大統(tǒng)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tǒng)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lián)系,后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xiàn)(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y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熱點區(qū)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3.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秦漢
多民族大一統(tǒng)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XX
1、秦統(tǒng)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tǒng)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zhàn)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shù)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xiàn)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xiàn)。
12、秦漢是對后世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后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tǒng)一的國家格局;君主XX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XX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世界的傳統(tǒng)科技與文化格局。)
4.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明清對外貿易
朝貢貿易的特點:由官府控制和壟斷,不以獲利為目的,加強中外之間的友好關系。
民間海外貿易的出、入港口:月港是進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輸入和輸出的主要商品:
1)輸入:香料之類的奢侈品;
2)輸出:生絲、絲織品、瓷器和蔗糖。
清朝逐漸走上閉關道路的原因:
1)為隔離東南沿海的反清武裝;
2)歐洲社會正發(fā)生巨大變化,統(tǒng)治者出于對西方勢力的戒備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態(tài),逐漸走上閉關鎖國的道路;
3)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表現(xiàn):
1)頒布“遷海令”,實行較明朝更為嚴厲的海禁政策,山東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內遷;
2)康熙晚年已對外貿路線加以收縮;
3)乾隆時實施閉關政策,規(guī)定外國商船只能在廣州一地通商;
4)清朝中期,清政府對外商來華實施更為嚴格的限制。
5.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
戰(zhàn)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韓、魏。
商鞅變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廢除井田制,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農耕、建縣制和什伍連坐等一系列法規(guī),與其他各國改革的“人亡政息”不同,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繼續(xù),秦國因此由弱變強,后來居上。
大一統(tǒng)帝國建立的時間: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國,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大一統(tǒng)帝國。
皇帝:帝國的統(tǒng)治者,一切軍國大事均由皇帝裁決。
中央集權制(歷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藍本):
1)中央政府的官職為丞相(百官之長)、御史大夫、太尉,下設廷尉、治粟內史等九卿,分工負責司法、財政等政務;
2)地方設郡、縣;
3)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
4)建造馳道和直道,保證政令暢通;
5)建筑長城,抵御匈奴侵擾;
6)開邊移民,充實邊地實力;
7)焚書坑儒,統(tǒng)一思想。
1.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經濟重心的南移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時間:南宋時期。
南方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發(fā)展的表現(xiàn):
1)水稻躍居全國糧食作物首位;
2)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的糧倉,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3)經濟作物的種植很普遍;
4)桑蠶業(yè)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5)官府在杭州、蘇州、成都等地都設有官辦的絲織作坊,江浙一帶出現(xiàn)了“機戶”;
6)南宋末年,海南島已發(fā)展出較為先進的棉紡織工具;
7)江西景德鎮(zhèn)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海上絲綢之路:
1)背景:由于西夏的興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業(yè)的繁榮和經濟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視并鼓勵海外貿易。
2)三大外貿港:廣州、泉州、明州。
3)表現(xiàn):在貿易港口設立市舶司;設有專供外國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貨貿易的“番市”。
4)大宗貿易商品:香料、絲織品和瓷器。
5)路線:以中國泉州為起點,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6)影響:不僅是宋朝政府獲得了巨額的財政收入,也給通商各國的文明進程增添了活力。
2.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隋唐
1、隋大統(tǒng)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tǒng)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lián)系,后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xiàn)(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y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熱點區(qū)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3.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秦漢
多民族大一統(tǒng)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XX
1、秦統(tǒng)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tǒng)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zhàn)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shù)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xiàn)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xiàn)。
12、秦漢是對后世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后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tǒng)一的國家格局;君主XX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XX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世界的傳統(tǒng)科技與文化格局。)
4.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明清對外貿易
朝貢貿易的特點:由官府控制和壟斷,不以獲利為目的,加強中外之間的友好關系。
民間海外貿易的出、入港口:月港是進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輸入和輸出的主要商品:
1)輸入:香料之類的奢侈品;
2)輸出:生絲、絲織品、瓷器和蔗糖。
清朝逐漸走上閉關道路的原因:
1)為隔離東南沿海的反清武裝;
2)歐洲社會正發(fā)生巨大變化,統(tǒng)治者出于對西方勢力的戒備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態(tài),逐漸走上閉關鎖國的道路;
3)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表現(xiàn):
1)頒布“遷海令”,實行較明朝更為嚴厲的海禁政策,山東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內遷;
2)康熙晚年已對外貿路線加以收縮;
3)乾隆時實施閉關政策,規(guī)定外國商船只能在廣州一地通商;
4)清朝中期,清政府對外商來華實施更為嚴格的限制。
5.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
戰(zhàn)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韓、魏。
商鞅變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廢除井田制,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農耕、建縣制和什伍連坐等一系列法規(guī),與其他各國改革的“人亡政息”不同,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繼續(xù),秦國因此由弱變強,后來居上。
大一統(tǒng)帝國建立的時間: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國,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大一統(tǒng)帝國。
皇帝:帝國的統(tǒng)治者,一切軍國大事均由皇帝裁決。
中央集權制(歷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藍本):
1)中央政府的官職為丞相(百官之長)、御史大夫、太尉,下設廷尉、治粟內史等九卿,分工負責司法、財政等政務;
2)地方設郡、縣;
3)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
4)建造馳道和直道,保證政令暢通;
5)建筑長城,抵御匈奴侵擾;
6)開邊移民,充實邊地實力;
7)焚書坑儒,統(tǒng)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