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上冊必修一重要知識點

字號:

只有高效的學習方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知識的重難點。有效的讀書方式根據(jù)規(guī)律掌握方法,不要一來就死記硬背,先找規(guī)律,再記憶,然后再學習,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識。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物理上冊必修一重要知識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1.高二物理上冊必修一重要知識點
    1、參考系: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選來作為標準的的另外的物體。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都是相對于參考系在而言的。
    參考系的選擇是任意的,被選為參考系的物體,我們假定它是靜止的。選擇不同的物體作為參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但選擇時要使運動的描述盡量的簡單。
    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2、質(zhì)點:
    ①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zhì)量的點。質(zhì)點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學的抽象。
    ②物體可看做質(zhì)點的條件: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且物體能否看成質(zhì)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物體可被看做質(zhì)點的幾種情況:
    (1)平動的物體通??梢暈橘|(zhì)點.
    (2)有轉(zhuǎn)動但相對平動而言可以忽略時,也可以把物體視為質(zhì)點.
    (3)同一物體,有時可看成質(zhì)點,有時不能.當物體本身的大小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不能忽略時,不能把物體看做質(zhì)點,反之,則可以.
    注(1)不能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為標準來判斷物體是否可以看做質(zhì)點,關鍵要看所研究問題的性質(zhì).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物體可視為質(zhì)點.
    (2)質(zhì)點并不是質(zhì)量很小的點,要區(qū)別于幾何學中的“點”.
    3、時間和時刻:
    時刻是指某一瞬間,用時間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它與狀態(tài)量相對應;時間是指起始時刻到終止時刻之間的間隔,用時間軸上的一段線段來表示,它與過程量相對應。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來描述質(zhì)點位置的變化,是質(zhì)點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
    路程是質(zhì)點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5、速度:
    用來描述質(zhì)點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與通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其定義式為,方向與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對變速運動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時速度:是質(zhì)點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時速度簡稱速度,它可以精確變速運動。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它是一個標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速度的變化量方向相同(注意與速度的方向沒有關系),大小由兩個因素決定。
    易錯現(xiàn)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慮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間的關系。
    2.高二物理上冊必修一重要知識點
    1、圖象:
    (1)x—t圖象
    ①物理意義:反映了做直線運動的物體的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
    ②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
    ③圖線斜率的意義:
    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體速度的大小;
    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正負表示物體方向。
    ④兩種特殊的x-t圖象
    勻速直線運動的x-t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若x-t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則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
    (2)v—t圖象
    ①物理意義:反映了做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
    ②圖線斜率的意義:
    a.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的大小
    b.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正負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的意義:
    a.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的'數(shù)值表示相應時間內(nèi)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積在時間軸的上方,表示這段時間內(nèi)的位移方向為正方向;若此面積在時間軸的下方,表示這段時間內(nèi)的位移方向為負方向。
    ③常見的兩種圖象形式:
    a.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與橫軸平行的直線
    b.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2、相遇和追及問題:
    這類問題的關鍵是兩物體在運動過程中,速度關系和位移關系,要注意尋找問題中隱含的臨界條件,通常有兩種情況:
    (1)物體A追上物體B:開始時,兩個物體相距x0,則A追上B時必有,且。
    (2)物體A追趕物體B:開始時,兩個物體相距x0,要使A與B不相撞,則有
    易錯現(xiàn)象:
    1、混淆x—t圖象和v-t圖象,不能區(qū)分它們的物理意義
    2、不能正確計算圖線的斜率、面積
    3、在處理汽車剎車、飛機降落等實際問題時注意,汽車、飛機停止后不會后退
    3.高二物理上冊必修一重要知識點
    1.功:W=Fscosα(定義式){W:功(J),F(xiàn):恒力(N),s:位移(m),α:F、s間的夾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m:物體的質(zhì)量,g=9.8m/s2≈10m/s2,hab:a與b高度差(hab=ha-hb)}
    3.電場力做功:Wab=qUab{q:電量(C),Uab:a與b之間電勢差(V)即Uab=φa-φb}
    4.電功:W=UIt(普適式){U:電壓(V),I:電流(A),t:通電時間(s)}
    5.功率:P=W/t(定義式){P:功率[瓦(W)],W:t時間內(nèi)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時間(s)}
    6.汽車牽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時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車以恒定功率啟動、以恒定加速度啟動、汽車行駛速度(vmax=P額/f)
    8.電功率:P=UI(普適式){U:電路電壓(V),I:電路電流(A)}
    9.焦耳定律:Q=I2Rt{Q:電熱(J),I:電流強度(A),R:電阻值(Ω),t:通電時間(s)}
    10.純電阻電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動能:Ek=mv2/2{Ek:動能(J),m:物體質(zhì)量(kg),v:物體瞬時速度(m/s)}
    12.重力勢能:EP=mgh{EP:重力勢能(J),g:重力加速度,h:豎直高度(m)(從零勢能面起)}
    13.電勢能:EA=qφA{EA:帶電體在A點的電勢能(J),q:電量(C),φA:A點的電勢(V)(從零勢能面起)}
    14.動能定理(對物體做正功,物體的動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ΔEK:動能變化ΔEK=(mvt2/2-mvo2/2)}
    15.機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重力做功等于物體重力勢能增量的負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轉(zhuǎn)化多少;
    (2)O0≤α<90O做正功;90O<α≤180O做負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與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時該力不做功);
    (3)重力(彈力、電場力、分子力)做正功,則重力(彈性、電、分子)勢能減少
    (4)重力做功和電場力做功均與路徑無關(見2、3兩式);
    (5)機械能守恒成立條件:除重力(彈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動能和勢能之間的轉(zhuǎn)化;
    (6)能的其它單位換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
    (7)彈簧彈性勢能E=kx2/2,與勁度系數(shù)和形變量有關。
    4.高二物理上冊必修一重要知識點
    1、牛頓第一定律:
    (1)內(nèi)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
    (2)理解:
    ①它說明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zhì).質(zhì)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與物體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運動狀態(tài)無關)
    ②它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③它是通過理想實驗得出的,它不能由實際的實驗來驗證
    2、牛頓第二定律:
    內(nèi)容:物體的加速度a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理解:
    ①瞬時性:力和加速度同時產(chǎn)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體性:合外力、質(zhì)量和加速度是針對同一物體(同一研究對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質(zhì)量和加速度的單位統(tǒng)一用SI制主單位⑤相對性:加速度是相對于慣性參照系的
    3、牛頓第三定律:
    (1)內(nèi)容: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它們是同時產(chǎn)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zhì)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屬同種性質(zhì)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它們是相互依存,互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疊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chǎn)生其效果,不可求它們的合力,兩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
    對于宏觀物體低速的運動(運動速度遠小于光速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是成立的,但對于物體的高速運動(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觀粒子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就不適用了,要用相對論觀點、量子力學理論處理。
    易錯現(xiàn)象:
    (1)錯誤地認為慣性與物體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慣性越大,速度越小慣性越小;另外一種錯誤是認為慣性和力是同一個概念。
    (2)不能正確地運用力和運動的關系分析物體的運動過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參量的變化。
    (3)不能把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時對應關系正確運用到輕繩、輕彈簧和輕桿等理想化模型上。
    5.高二物理上冊必修一重要知識點
    1、力:
    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條有向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據(jù)不同,可以把力分為:
    ①按性質(zhì)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變;
    ②改變運動狀態(tài).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叫物體的重心;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質(zhì)量分布和形狀有關。質(zhì)量均勻分布,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處。薄板類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注意: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另一個分力提供物體隨地球自轉(zhuǎn)所需的向心力,在兩極處重力等于萬有引力。由于重力遠大于向心力,一般情況下近似認為重力等于萬有引力。
    3、彈力:
    (1)內(nèi)容: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且使其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條件:①接觸;②形變。但物體的形變不能超過彈性限度。
    (3)彈力的方向和產(chǎn)生彈力的那個形變方向相反。(平面接觸面間產(chǎn)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曲面接觸面間產(chǎn)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過研究點的曲面的切面;點面接觸處產(chǎn)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繩子產(chǎn)生的彈力的方向沿繩子所在的直線。)
    (4)大?。?BR>    ①彈簧的彈力大小由F=kx計算
    ②一般情況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同時所受的其他力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有關,應結合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確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接觸面粗糙、有彈力作用、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觸面相切,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運動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還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①滑動摩擦力:
    說明:
    a.FN為接觸面間的彈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為滑動摩擦系數(shù),只與接觸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積大小、接觸面相對運動快慢以及正壓力FN無關。
    ②靜摩擦:由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與正壓力無關。
    大小范圍0
    靜摩擦力的具體數(shù)值可用以下方法來計算:一是根據(jù)平衡條件,二是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過受力分析確定。
    (4)注意事項:
    a.摩擦力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也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反,還可以與運動方向成一定夾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負功,還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間相對運動的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d.靜止的物體可以受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運動的物體可以受靜摩擦力的作用。
    易錯現(xiàn)象:
    1.不會確定系統(tǒng)的重心位置
    2.沒有掌握彈力、摩擦力有無的判定方法
    3.靜摩擦力方向的確定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