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字號: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jīng)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yè)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現(xiàn)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zhì)量。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語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描寫了夏天西湖的美景,表現(xiàn)了詩人對大自然美好風光的喜愛贊美之情。
    教學時,我主要采用了對比的方法,在學習第一首古詩的基礎上,我啟發(fā)學生找出這兩首詩的異同,學生紛紛仔細比較閱讀,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舉手了:“它們都是寫景的?!薄八鼈兌际敲鑼懴奶斓木吧!边€有學生進行補充,“它們都是描寫西湖。”“它們都是寫六月里的西湖?!币妼W生們說些越來越具體了,我也感到非常高興。還有學生說:“兩首詩,第一首描寫的'是雨天的西湖,第二首描寫的是晴天的西湖?!苯又艺f“雨天的西湖在作者蘇軾的筆下是那樣奇特,晴天的西湖在楊萬里眼中又怎樣一翻景象呢?”然后啟發(fā)學生逐句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實際,引發(fā)學生體驗、感受、聯(lián)想和想像,從而拉近古代和現(xiàn)代的距離。
    在初讀之后,我讓學生先介紹自己所認識了解的荷花,給學生頭腦中留下一個大概的印象,然后回味曾經(jīng)學過的《荷花》一文進行感受,學生對荷花的感知就越來越具體了,后看圖畫學習“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了解詩人寫西湖六月中“畢竟不同”的“風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蓮葉”和“荷花”,寫出了它們一望無際的形態(tài),賦予了它們“無窮碧”和“別樣紅”的色彩,紅綠相映,荷日生輝。
    2.小學三年級語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通過情境畫面導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體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通過展示層層疊疊的荷葉連綿到天邊,在陽光的照耀下荷花顯得格外嬌艷的影像圖片。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xiàn)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妙之處。
    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復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我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邊讀邊悟,通過反復地吟讀,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聲情并茂。首先,指導朗讀詩題時,我讓孩子們找一找“時間、地點、事件”幫助他們讀懂題目的意思。在初讀的過程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順。
    古詩的語言很凝練,讀起來瑯瑯上口,富于音樂美。個體的朗讀可以讓他們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頌讀中,在讀中感受古詩中的詩情畫意,在讀中領悟到詩句蘊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讀的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劃出節(jié)奏和重點。有些同學朗讀古詩,往往讀得呆板,沒有節(jié)奏感,不吸引人。通過范讀、指名讀等方式,鼓勵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富有情感的朗讀,盡量做到聲音高低相宜,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悅耳動聽,努力將自己和聽眾帶入詩的意境之中。后,朗讀古詩,除了讀出節(jié)奏與重音外,還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情來。
    3.小學三年級語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教學中,一上課我就讓學生回顧第一首古詩,為后文進行對比埋下伏筆。接著讓學生知詩人,解詩題,明白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要求把這首是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jié)奏感。后明詩意、有感情朗讀,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自我展示等方法共同理解古詩詞句意思,進一步更深層次地朗讀,通過朗讀不僅使學生讀得有感情而且深入理解詩的內(nèi)容。通過師生共同探討,對比兩首古詩異同,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并使學生的朗讀更深入了一步。
    課堂上,學生的讀書聲不絕于耳,一層層地深入文本朗讀、感悟,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體會到了詩人對友人的眷戀之情以及對美景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