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好伙伴》原文及教學反思

字號:

《好伙伴》是一篇略讀課文,寫的是護林員馬哈多和他的獵狗救了一只烏鴉,烏鴉成了馬哈多和獵狗的朋友,他們友好相處。有,獵狗掉進了枯井里,烏鴉怕它餓死,就地給獵狗送食物,體現(xiàn)了伙伴之間真摯感情的自然流露。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好伙伴》原文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語文《好伙伴》原文
    馬哈多是一名護林員,他養(yǎng)著一只獵狗。
    有,他帶著獵狗上山巡邏。在一處草叢中,獵狗咬住馬哈多的衣角,汪汪汪地叫起來。
    馬哈多向前走了幾步,撥開草叢,發(fā)現(xiàn)地上躺著一只受傷的烏鴉。馬哈多把烏鴉帶回家,給它抹藥,幫它養(yǎng)傷。烏鴉的傷很快就好了。從此,烏鴉成了馬哈多和獵狗的小伙伴。
    馬哈多和獵狗外出護林時,烏鴉就守在家里。護林回來,烏鴉就會哇哇地叫著迎接他們。日子過得很快樂。
    可是,過了不久,發(fā)生了一件意外的事:馬哈多兩天兩夜沒見到可愛的獵狗了。他很擔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像得了一場大病。
    “獵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馬哈多抬頭望望烏鴉。烏鴉飛進飛出,也顯得焦急不安。更令馬哈多驚奇的是,烏鴉把他放在院子里的肉一塊一塊都叼走了。
    馬哈多心里想:它把肉叼到哪里去了呢?我得弄明白。
    烏鴉叼著肉在前邊飛,馬哈多緊緊地跟在后面。烏鴉落在一口枯井邊,把肉投入井中。馬哈多往井里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來,他心愛的獵狗掉進了枯井,井太深了,它爬不出來。烏鴉怕它餓死,就地給它送食物。
    馬哈多看著他的兩個好伙伴,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2.小學三年級語文《好伙伴》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寫護林員馬哈多救了一只烏鴉,烏鴉成了馬哈多和獵狗的朋友,它們友好相處。有,獵狗掉進了枯井里,烏鴉怕它餓死,就地給獵狗送食物。這篇課文在要求我們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和保護動物、與動物友好相處的意識。
    略讀課文的教學策略是放手以學生自學為主,重在引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自主探索。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給課文標段序,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請孩子們按“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順序尋找課文對應的段落。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馬哈多是怎樣發(fā)現(xiàn)烏鴉給獵狗送食物的。
    2、當馬哈多找到獵狗后,為什么“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對課文進行了適當延伸,引導孩子們思索:
    1、馬哈多流淚后,接下來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2、講一講自己怎樣與動物友好相處的故事。拓展孩子們的思維,啟發(fā)孩子們更加愛護動物,與它們友好相處。
    孩子們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發(fā)言很積極。從作業(yè)反饋的信息來看,也還可以吧。
    3.小學三年級語文《好伙伴》教學反思
    《好伙伴》是一篇略讀課文,寫的是護林員馬哈多和他的獵狗救了一只烏鴉,烏鴉成了馬哈多和獵狗的朋友,他們友好相處。有,獵狗掉進了枯井里,烏鴉怕它餓死,就地給獵狗送食物,體現(xiàn)了伙伴之間真摯感情的自然流露。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根據(jù)課題質(zhì)疑。如文中的“好伙伴”指的是誰?為什么說他們是好伙伴,等等。接著,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讀課文,看看讀了課文后自己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明白,再提出來討論交流。然后在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想一想:馬哈多看著他的兩個好伙伴,為什么激動得流下了眼淚?把受感動的語句多讀幾遍,然后跟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學完了課文,我還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獵狗是怎樣從枯井里被救上來的,他們之間還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從而拓寬學生的思路,豐富其想象力。后,我還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與動物之間友好相處的故事,或看到的、聽到的人與動物之間友好相處的故事,從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動物的思想感情。